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白馬藏族及其傳統(tǒng)文化芻論——以隴南白馬藏族為中心

        2013-08-15 00:53:11蒲向明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13年1期
        關鍵詞:隴南白馬藏族

        蒲向明

        “藏彝走廊”是一個多民族互動之地。參與這個區(qū)域多民族接觸與互動的,有漢、藏、羌、壯、侗、苗、瑤等民族,也有諸民族中的支系。白馬藏族是其中一個最具文化特殊性的族群。

        歷史上,白馬藏族被稱為“番”、“西番”和“白馬番”,1951年被認定為藏族,關于其族源自述為古“氐族”后裔,學界則有“氐族說”、“羌族說”、“藏族說”和“族屬待定說”四種觀點。以持“氐族說”者為最多,認為白馬藏族是周秦至隋唐活動于隴南、川北一帶“白馬氐”的唯一孑遺。

        白馬藏區(qū)地跨甘、川兩省,位于青藏高原東沿、川北盆地邊緣平武、松潘、九寨溝縣和隴南文縣四縣交界的秦巴——岷山地帶,分布面積約7000多平方公里。白馬藏族諸部集中分布在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的白馬藏族、木座、黃羊、木皮等鄉(xiāng)鎮(zhèn),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 (原南坪縣)的雙河、羅依、草地、郭元、勿角、馬家、安樂等鄉(xiāng),松潘縣小河、黃龍鄉(xiāng)以及甘肅省文縣的白馬峪河鐵樓和梨平、石雞壩、中寨、上丹堡等鄉(xiāng)。平武縣白馬藏族鄉(xiāng)和文縣鐵樓藏族鄉(xiāng)是白馬藏族最大的聚居鄉(xiāng),其余都是大分散、小集中于一個村或一個組,總人口 (2009年)約2萬人。白馬藏族諸部雖然跨居川、甘兩省,省內(nèi)又屬不同地州,個別鄉(xiāng)鎮(zhèn)與藏、羌、漢族居住區(qū)交錯,極少數(shù)被藏族和漢族居住區(qū)包圍著,但他們居住的主體地域是連片的。這種居留現(xiàn)狀,呈現(xiàn)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積淀和保留著較多古老和原始的文化成分;二是文化的復合特征極為顯著[1];三是白馬藏族各部的居留歷史和現(xiàn)狀,使其各部在共有文化主線的同時,又存在著顯著的文化差異,且彼此的文化差異存在相互投射和影響現(xiàn)象。因此,川甘白馬藏族諸部文化呈現(xiàn)整體上層累堆積而局部又分崩離析的現(xiàn)象。

        白馬藏族種屬蒙古人種南支,其周鄰主要民族為漢、藏、羌,白馬藏族以“大雜居、小聚居”情形與它們比鄰而居。從地域和現(xiàn)在還保存下來的語言、風俗習慣、傳說故事等文化遺跡考察,他們雖然居住在比較閉塞的地區(qū),也在和周圍鄰近的漢族、羌族、藏族等交往中受到這些民族的影響,因而具有漢、羌、藏等族的某些文化特征,但他們又沒有達到被其他民族融合的程度,并且保持了古代氐族的基本特征。因此,白馬藏族的存在及其文化傳統(tǒng)的遺存都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專家石碩指出:“白馬藏族是在漢藏邊緣地帶中留存下來的一個珍貴的民族及文化的‘活化石’,它在民族文化乃至民族史和民族學方面的重要價值是不言而喻的。”[2]

        白馬藏族無本族文字,“白馬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而語支未定。傳統(tǒng)上無集約式教育,文化以口傳為主要方式,其歌舞和口述為知識傳承的主要載體之一。傳統(tǒng)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制度層面尚存大量氏族公社制痕跡,民俗與周鄰民族有顯著差異,而與不相鄰的彝語支民族和苗、瑤語支民族有部分相似特質,歌舞、口傳活動與大多數(shù)民俗事項結合緊密。信仰自然神崇拜,有少量藏傳佛教滲入。白馬藏族因其信奉神祗的不同有部族分野,如川北平武白馬藏族為黑熊部,九寨溝縣白馬藏族為白熊部,隴南文縣系三眼神部等等。

        白馬藏族有著與藏族其他支系不同的發(fā)展歷程,因而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表現(xiàn)在他們的語言與文字、節(jié)日、婚喪、衣食住行、文化娛樂、宗教與禁忌等不同于鄰近各民族,甚至與藏族其他支系也有較大差異。白馬藏人的“白馬語”(語言、語法、詞匯均自成體系)和藏語相異部分遠遠超出了藏語方言之間的差別,甚至也超出了藏語支語言門巴語與藏語之間的差別。白馬藏族有不同于鄰近各民族的節(jié)日、婚喪、衣食住行、山歌音樂、舞蹈、文學藝術、宗教與禁忌等。

        白馬藏族是個多節(jié)日的民族,幾乎每個月都有一個大型的慶?;顒?。白馬人不過藏歷年。節(jié)日中最隆重的正月十五,前后五六天為喜慶高潮:歡慶豐收,祈求平安,家家宴請,盛況空前。每逢年節(jié)或喜慶之日,常以歌舞為伴。歌曲的音調(diào)表現(xiàn)得低沉、悲傷和狂放。舞蹈動作奔放和內(nèi)斂相間,這種風格顯然和白馬藏族長期遭受壓迫和被分割有關。

        在文學上,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四川大學中文系等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編印了《四川白馬藏族民間文學資料集》一書 (全書共14萬字,為最早研究白馬藏族文學現(xiàn)象的著作),比較全面地記錄了川北白馬藏族的民間文學。該集的編輯者認為:“這個民族的民間文學是豐富多彩的,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3]隨后出版的《新娘鳥》一書,是首部白馬藏族文學作品集,[4]將白馬藏族民間故事的奇異性和獨特美感呈獻給了讀者。周曉鐘用類比的方法將白馬藏族的民間文學與藏族的民間文學對比后,得出如下結論:“除一般民間文學經(jīng)常表現(xiàn)的歌頌勤勞、善良、正直,鞭撻懶惰、殘暴、貪婪的主題外,白馬藏族的故事和傳說的主題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歌頌弱小者,貶斥強大者;二是同情受騙者?!遵R藏族的民間文學的突出特色是細膩的、抒情的,表現(xiàn)出的民族氣質是溫和、深沉和內(nèi)向,而民族心理則是壓抑和憂傷。”[5]見解頗有獨到之處。

        白馬文化整體上具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文化的復合特點極為顯著。由于其所處的民族邊緣地帶多是民族融合的前沿地區(qū),民族共處以及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互影響的情況十分突出,各族群很少保持單一的文化特點,文化上的相互投射和影響極為顯著,是一個突出的文化現(xiàn)象。二是積淀和保留著較多古老和原始的文化成分。生活在民族邊緣地區(qū)的白馬族群比之于“民族核心地區(qū)”的人們往往更需要強調(diào)自己的族群身份,他們就越需要在文化上保持其獨特性,保持和延續(xù)那些最能體現(xiàn)自身的族群身份、最傳統(tǒng)和最具個性的文化特征。

        隴南白馬藏族主要聚居在文縣鐵樓鄉(xiāng)的白馬河流域和石雞壩鄉(xiāng)的岷堡溝河流域。白馬河發(fā)源于鐵樓鄉(xiāng)海拔3500多米的石埡子梁,從全鄉(xiāng)穿境而過,在城關鎮(zhèn)匯入白水江,流域面積324平方公里,西南接平武縣,西北接九寨溝縣,北連文縣石雞壩鄉(xiāng)。該區(qū)域白馬藏族主要聚居村寨有迭堡寨、案板地、枕頭壩、腰坪山、夾石山、中嶺山、麥貢山、立志山、入貢山、強曲、草坡山、竹林坡,雜居的有寨科橋、陽尕山。岷堡溝河為文縣石雞壩鄉(xiāng)至石坊鄉(xiāng)段白水江段最大支流,流域內(nèi)有薛堡寨、堡子坪、博達峰三個白馬藏族聚居村寨。另外,在文縣丹堡、劉家坪、中寨、天池、梨坪、堡子等鄉(xiāng)鎮(zhèn)還散居著一定數(shù)量的白馬藏族。據(jù)2009年的統(tǒng)計,隴南白馬藏族總數(shù)8000多人[6],占整個白馬藏族總數(shù)量的40%多。

        隴南白馬藏族聚居地經(jīng)歷了復雜的歷史變遷?!段目h志》在涉及該民族演變時說:

        文縣地當禹貢梁州之域。秦以前為氐族聚居。西漢始有漢人遷入。東漢安帝永初二年(108),塞外參狼羌內(nèi)附,縣境形成氐、羌、漢雜居局面,而以氐人為主。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仇池氐人楊茂搜占據(jù)陰平、上祿 (今成縣西南)等地建仇池國,后相繼建武都國、武興國、陰平國。唐代吐蕃入侵文、茂、黎、雅等州,文境流入少量吐蕃人。明代,傅友德大軍由階、文入蜀……有大批漢人流入文縣。明代到清代初期,對原氐、羌民族后裔統(tǒng)稱番人,由土司王受印、馬起遠管轄。清雍正八年 (1730),知縣葛時政奉令改土歸流,裁土司,番人改稱為新民。解放后確定為藏族。[7]

        由此看來,隴南白馬藏族經(jīng)歷了艱辛曲折的民族發(fā)展歷程后,終被認定為藏族,與歷史上明清時期氐、羌統(tǒng)稱番人,實行土司制度有直接關聯(lián)。清光緒二年 (1876)文縣知事長赟修《文縣志·番俗》則記載了其在清前期已有的漢化現(xiàn)象和本族文化保留狀況:

        文番即氐羌遺種,昔年舍書鄉(xiāng)居多,雍正八年,改土歸流謂為新民,已與漢民無異。上丹堡、上丹堡、柏元、糜地、岷堡、黃土地、白馬峪七山頭處,仍與漢民雜處。富者衣服與漢同,余則衣服五色,不穿中衣,戴白氈帽如蓋,以雞翎插之。其婦女織羊毛為褐衫,邊鑲大領,束以帶,寬約八寸,耳墜大銀環(huán),重兩許,不梳髻,惟結辮,以珊瑚、瑪瑙、珍珠絡之。性復嗜酒、喜歌舞、侑客觴,不飲即跪唱酒曲,必飲而后止,喪禮不知成服,惟聚薪焚之,延僧懺悔,謂之火葬。[8]

        此說表明隴南白馬藏族為氐羌后裔,清初就聚居于文縣大山深處偏僻、閉塞之地,漢化傾向鮮明,但也保留著以“沙嘎帽”(白氈盤帽)為代表的特色服飾,以及他們尚酒、歌舞、火葬等特色文化。隴南白馬藏族的族源出于白馬氐,可以在更早的史料中找到訊息。

        《史記·西南夷列傳》云:

        自巂以東北,君長以十數(shù),徙、莋都最大。自莋以東北,君長以十數(shù),冉駹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以十數(shù),白馬最大,皆氐類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9]

        《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曰:

        自冉駹東北有白馬國,氐種是也。……白馬氐者,武帝元鼎六年開,分廣漢西部,合以為武都。土地險阻,有麻田,出名馬、牛、羊、漆、蜜。氐人勇戇抵冒,貪貨死利。居于河池,一名仇池,方百頃,四面斗絕。數(shù)為邊寇,郡縣討之,則依固自守。元封三年,氐人反叛,遣兵破之,分徙酒泉郡。昭帝元鳳元年,氐人復叛,遣執(zhí)金吾馬適建、龍頟侯韓增、大鴻臚田廣明,將三輔、太常徒討破之。[10]

        據(jù)此,民國學者隴上耆宿韓定山著《陰平國考》認為:“蜀西冉駹東北為氐,陰平在武都西南,接近冉駹,其 (隴南白馬藏族)種族之為氐與白馬氐為一系,可無疑義。”[11]這是目前所知最早認為隴南白馬藏族為白馬氐后裔的論斷。

        隴南白馬藏族淵源于白馬氐?!端?jīng)注·漾水》(卷20)云:“白水又東南逕陰平道故城南,王莽更名摧虜矣,即廣漢之北部也,廣漢屬國都尉治,漢安帝永初三年分廣漢蠻夷置。又有白馬水,出長松縣西南白馬溪。”白馬藏族從水得名,按氐族為一習慣于沿河谷居住的民族,白馬氐即指散居在白馬水一帶的氐人?!侗笔贰へ祩鳌飞险f:“氐者西夷之別種,號曰白馬。”《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上也載:“自冉駹東北有白馬國,氐種是也?!碧贫庞印锻ǖ洹ぶ菘ち?卷176)也說:“武都郡武州,古白馬氐之國,西戎之別種也?!庇终f,“同谷郡成州,古白馬氐國?!碧评钐独ǖ刂尽肪硭摹冻芍荨ど系摽h》曰:“隴右成州,武州皆白馬氐,其豪族楊氏居成州仇池山上?!眲t“白馬”正是氐族的象征,淵源甚遠。白馬藏族名曰“白馬”,此地區(qū)西有白馬嶺,東有白馬關,此外,還有一些冠以“白馬”的地名,如白馬峪、白馬路、白馬鄉(xiāng),以及他們崇拜的一個虛幻的大神:白馬老爺。凡此種種,都昭示著古代白馬氐人與今隴南白馬藏族之間的淵源關系。

        因白馬藏族有僅屬于本族的“達嘎語”(白馬語),但沒有本族文字,故隴南白馬藏族民間文學實際僅為其民間口頭文學。它反映了該族在隴南社會演進中的歷史生活,提供了有關白馬藏族生產(chǎn)、生活、風俗習慣、民族性格等的形象畫面,內(nèi)容古樸,想象奇特,對其哲學、宗教、文學、民俗學等方面研究極有價值。白馬神話作品,通過豐富奇特的想象,敘述了白馬先祖對宇宙開辟、人類起源、自然萬物生成、民族起源等的認識和解釋,特別是其白馬創(chuàng)世神話,對該民族文化發(fā)展的歷史作了獨特的記敘。白馬長篇傳說《阿尼·嘎薩》和《阿尼·措》,容量近于蒙藏史詩《格薩爾》,結構龐大,氣勢磅礴,跨越了時空界限,在白馬民間長期流傳,成為這一民族的百科全書或形象化的歷史[5]。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是相對漢族文學而言的,它是由歷代各少數(shù)民族人民創(chuàng)造的,包含了民間口頭文學和書面文學兩部分。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是中國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就中國文學發(fā)展史而言,漢族文學是其主體,但各少數(shù)民族文學也有其不可忽視的地位和作用,它反映出中國文學的豐富性。隴南白馬藏族民間文學作為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一份子,已經(jīng)成為中國文學的有機構成,并以其特有的文學特質豐富著中國文學的內(nèi)涵。隴南白馬文學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向我們展示了白馬藏族的歷史與現(xiàn)實生活和精神文化以及他們的理想。

        歷史上隴南白馬藏族居于僻遠之地,因此其傳統(tǒng)文化受其他因素影響相對較小,至今留存的原生態(tài)風俗要較之于其他白馬藏族聚居區(qū)為好。每年春節(jié)有不少四川平武、松潘、九寨溝的白馬藏族來隴南白馬河流域觀摩、學習和文化交流;近年來海內(nèi)外專家學者來隴南白馬藏族聚居地研究調(diào)查逐年增多……凡此等等,可為例證。再之,學界主流觀點白馬藏族系古氐族后裔的論斷,揭示了隴南白馬藏族更近于白馬藏族自古居住的中心區(qū)域——氐族早期居留地西漢水流域,居于包括四川平武白馬藏族等在內(nèi)的整個白馬藏族族群南遷集體記憶路途的中轉地帶。所以研究隴南白馬藏族傳統(tǒng)文化意義重大,對幫助我們認識隴南古代波瀾壯闊的歷史、瑰麗多彩的文化,從而豐富隴土文化研究內(nèi)涵,也極有價值。

        隴南白馬藏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主要表現(xiàn)在哲學、宗教、倫理、風俗、文學、藝術、考古、科教等方面。

        隴南白馬藏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有沒有形成自己的哲學思想?此前一些學者是持懷疑態(tài)度的。近年來,我們在隴南文縣白馬藏族社區(qū)的田野調(diào)查過程中,通過訪談、查閱資料、觀察有關遺跡等途徑,發(fā)掘整理出來大量的白馬民族文獻資料和作品,這種懷疑態(tài)度應該由此得以糾正。隴南白馬藏族的神話和創(chuàng)世傳說,有著十分引人注目的豐富性、生動性,比如在天地的形成、人類的起源和社會的發(fā)展這樣一些重大的宇宙觀問題上,這些作品作了頗有特色的回答。《創(chuàng)世神話》稱天和地是羅拉甲伍和沙拉甲伍繃出來的,他倆就是后來的天神和地神,而人類是天神派來的“一寸人”(年尼尕勾)、“立目人”(尼知叟)、“八尺人”(登擺杰歐)都未適應天地環(huán)境而消亡,最后“適者”選擇的結果。[12]《撞林和玳玉》(別稱《洪水故事》)則說遠古洪水淹世之后,幸存的兄妹撞林和玳玉成婚,生出蛇身人,憤而砍之,蛇段落地成活,繁衍為人。[13]這些描寫,已經(jīng)包含著天地、人類的本原是物質這一樸素的、原始的唯物主義觀點,這些口傳作品又包含著世界萬物是在不斷的組合、運動中發(fā)展的辯證觀點。其他如《折莎招滿》、《月月》、《世間阿婆》、《勞美阿美蓋美》等都比較集中地講到當時的人們對宇宙萬物、人類社會以至語言、思維、情感、藝術等產(chǎn)生發(fā)展的看法。這些都是隴南白馬藏族遠古可貴的智慧之光,它在人類思想史、認識史上應占有一定位置。

        在宗教上,隴南白馬藏族尚處于萬物有靈的階段,天地鬼神觀念強,崇拜自然神。不信喇嘛教,更不知道達賴、班禪。每家供奉的不是佛爺,而是日、月、牛、羊、馬等山川自然靈物。各村寨都沒有寺廟,也沒有專職僧侶,亦無定期的佛事集典。在一般的祭祀活動中,通常由道師 (巫師)祈禱。這種道師每個村寨都有,白馬藏族認為他就是溝通人間天上關系的特殊人,具有超凡的能力。現(xiàn)有的“池哥晝”、“麻晝”等儺祭儺儀、祭祀唱詞和其他敬奉白馬山神、祖神的活動,把隴南白馬藏族的宗教情感、宗教儀式以及原始的自然崇拜、圖騰祟拜、祖先崇拜、萬物有靈、巫術、咒語等等,都作為歷史的遺留物流傳下來,為我們研究其原始宗教提供了十分寶貴的活的例證。宗教 (包括原始宗教)從本質上說是唯心的,不科學的,但是在白馬藏族先祖所處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它對他們思維的發(fā)展又起過某些積極的作用。

        隴南白馬藏族具有調(diào)節(jié)人與人之間和人與社會之間行為關系的準則,即倫理觀念,也可稱作道德觀念。《隴南白馬藏族民俗文化研究調(diào)查資料卷》一書提供了較為詳細的載錄,[14]隴南白馬藏族的文學作品,作為該族群的口頭創(chuàng)作,最鮮明、真實地體現(xiàn)了各個歷史時期他們的道德觀。比如以長篇敘事作品《阿尼·嘎薩》為代表的傳說故事,原始氏族社會低下的生產(chǎn)力,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經(jīng)濟生活,決定了當時的道德觀念主要是原始的集體主義,即人人都必須維護白馬氏族的集體利益,否則他就無法生存。這些作品熱情歌頌集體的力量,贊美為集體獻身的精神,這種觀念的進一步發(fā)展,就是后來許多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為民族、為國家英勇奮斗、忘我獻身的精神;熱愛運動、艱苦奮斗、積極進取、勇敢樂觀的精神;以及熱情禮貌、友愛互助團結的精神,等等。這是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白馬藏族積累起來的精神財富,它滲入到這個民族成員的心理結構之中,并對形成隴南白馬藏族族群的傳統(tǒng)道德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說它是隴南白馬藏族民族文化發(fā)展的標志之一,是我們研究其文化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

        隴南白馬藏族的風俗,涵蓋很多方面,服飾、起居、婚俗、飲食等都具有鮮明特色。隴南白馬藏族的建筑,屋頂傳統(tǒng)上以木板作瓦,墻體下土夯、上木板圍合,穿斗結構等均體現(xiàn)出白馬藏族自古以來民居的田地制宜作法,是自然環(huán)境與文化的天然密合,房中既不供佛,也不設經(jīng)堂。單體建筑的山花墻面由一層到二層到三層的衍變過程中,如何露出檐子為今后發(fā)展挑出樓廊、增加樓層留有余地,系南方少數(shù)民族民居中所僅見,有獨特性。白馬藏族村寨中民居單棟分一、二、三層不同樣式而又共存一寨,恰當構成白馬藏族民居發(fā)展序列,軌跡清晰猶如史書,亦是一寨之中各家經(jīng)濟、觀念隨著歷史向前發(fā)展,出現(xiàn)諸多差別在建筑上的生動寫照。和其他民族一樣,白馬民居建筑是其文化的重要載體。隴南白馬藏族戴圓頂、盤形、荷葉邊、用山羊毛強壓入模而制成的白氈帽“沙嘎帽”,[15]并在頂上插一到數(shù)根白雄雞尾毛作飾物,有的女子在盤形帽子上纏一串珠子為飾,這是其他民族所沒有的服飾特色。白馬男子一般穿白色麻布衣衫和青色的氈衫,腰拴銅帶,腳打綁腿。女子喜穿彩色百褶長裙,胸前掛戴一串魚骨牌。配有彩色羊毛線織成的寬大腰帶,外加“腰纏萬貫”小錢幣數(shù)匝織就的束帶。白馬藏族一年四季著裝不一,無論男女,均以白色服裝為基調(diào),這些服飾文化特點與該民族在漫長的生存和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民族心理有很大關系??傊?,白馬藏族的服飾從頭飾到發(fā)飾、衣飾、腰飾、胸飾是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從飾品的材料到工藝、色彩部有嚴格的要求。一經(jīng)穿戴在身,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具有特殊的風味。在婚姻上,隴南白馬藏族不與外族通婚,一般都實行父母包辦。白馬藏族從古到今都實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在婚前有比較廣泛的社交自由,但婚后即講貞操,如有犯奸,定受懲處。隴南白馬藏族的飲食文化以臘肉文化 (別稱豬膘文化)和酒文化最具特色。其臘肉文化簡要說來包括:臘肉的制作、存儲和食用的過程、方法和特色;臘肉的實用范圍,如作食品、禮品、祭祀品、商品、兌換和抵押品以及貨幣等;臘肉普遍的象征性,如表示財富、能力、榮譽等等。其重要之點在于,一是普遍食用;二是高貴物品;三是代表財富。對它的釋讀似乎應當是:隴南溝壑地帶承載豬膘文化的民族先民是史前時代山前農(nóng)業(yè)即早期山地農(nóng)業(yè)的代表者,其至是山前農(nóng)業(yè)的古代發(fā)明者。[16]白馬藏人是一個喜酒的民族,白馬藏族的酒文化 (包括釀酒術)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歲月之中,酒文化貫穿于其獨特的民族風俗、祭祖、慶典和節(jié)日當中?!俺敗?五色酒)為其獨特釀酒術制作,據(jù)稱有數(shù)百年甚至上千年釀造史,至今白馬峪河流域各村寨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家庭均會煮食五色酒,只要原料有苞谷、高粱、谷糜、苦蕎、青稞,所以又叫“五糧酒”,有其獨特的釀造工藝,介于白酒和青稞酒、黃酒之間,純美清甜,口味綿長。白馬傳統(tǒng)風俗幾乎離不開酒,而飲酒活動又產(chǎn)生了大量委婉動聽的“酒曲子”(酒歌),成為白馬酒文化的主體,沁人心懷,具有深刻內(nèi)涵,聯(lián)系著祭祖、慶典和節(jié)日、喜宴、待客等活動?!锻ǖ洹の郝浴へ怠吩?氐人“祭祖無酒神不靈”,《本草綱目·藥性·谷類》稱氐人酒“屬藥食作物為上乘佳品”等記載可見一斑。

        隴南白馬藏族的有些風俗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文學活動,從文學與風俗的關系來看,如歌會、賽唱,演唱婚歌、酒歌、舞歌,以及有些節(jié)日的詠唱史詩、敘事歌,表現(xiàn)了其體系復雜、種類繁多的韻文方面的重要成就。其中由“勒貝”傳唱保留的勒類歌曲,如《朝呆》、《朝喜》、《臺格》、《小依奧里》諸類,歌詞篇幅宏大,內(nèi)容嚴謹,其中包含著白馬藏族社會歷史發(fā)展、生產(chǎn)生活、認識自然等多方面重要的文化信息。[5]散文作品如神話、傳說、故事、寓言、童話,以及韻、散結合的說唱文學等。這些作品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它反映了從原始社會一直到近代、現(xiàn)代白馬藏族生活的各個方面,可稱得上是一幅巨大的歷史畫卷,是一部形象化的人類社會發(fā)展史。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個歷史時期白馬藏族的生產(chǎn)發(fā)展水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們生活、思想、性格、心理的特點以及社會文明的程度,人們的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等等。隴南白馬藏族的民族文學,最集中地體現(xiàn)了他們幾千年來的智慧、才能和文化發(fā)展的水平,[12]它是我們研究白馬藏族傳統(tǒng)民族文化史的一個及其重要的方面。

        隴南白馬藏族的藝術,主要包括歌曲、舞蹈、儺戲、雕刻、繪畫、裝飾、建筑、工藝等方面。它們表現(xiàn)出來的民族特點、民族風格最為明顯突出,比如歌舞最引人注目,表現(xiàn)出白馬藏族特有的生活氣氛和思想情感。白馬歌舞是白馬藏族從先祖的信仰和崇拜里繼承至今的一種傳統(tǒng)祭祀活動中的民間歌舞形式,每逢重大節(jié)會喜慶時日,每個村寨都要表演,意在驅邪除鬼,祈禱吉祥、安寧。隴南白馬藏族最具代表性、最熱鬧、最隆重的歌舞樣式是正月新年搞祭祀活動時跳的儺舞戲。隴南白馬儺舞戲展示了其文化的典型性、原始性和稀有性,主要種類是“池哥晝”、“麻晝”和“甘晝”。在此基礎上,隴南白馬藏族演化出了處于中流階段的其他儺舞戲樣式,其代表是“秋晝”、“阿里該晝”“甘晝”、“嘛勾池”。另外,“池母搟面”、“拐格達”、“殺野豬”、“秦州客”、“杰勿”等表演樣式獨特古樸,內(nèi)涵深厚,它們再現(xiàn)了古代狩獵、農(nóng)耕、戰(zhàn)爭的生活場景,為研究其藝術與生活的關系提供了寶貴的材料。[13]美術方面,有各種富于民族特色的雕刻,有充滿宗教色彩的雕塑、山神和家神神譜畫等,手法上既吸收了外來文化 (如佛教、道教文化)的養(yǎng)料,又融合了本民族的創(chuàng)造。裝飾藝術方面,隴南白馬藏族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審美習慣,有自己表現(xiàn)于各個方面的裝飾藝術,如服飾、發(fā)式、圖案、線條、色彩、面繪等等,絢麗多姿。建筑方面,有壩區(qū)欄式建筑,有山區(qū)木石建筑,也有受內(nèi)地影響的庭院式建筑,它們都獨具特點,其規(guī)模、氣勢、工藝等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這些建筑也往往成為白馬藏族社區(qū)引人注目的勝景。在工藝方面,有金屬飾物、刀具、器具的打制、紡織、刺繡、木雕、石雕、木器、石器、陶器的制作等等。白馬藏族有一批技藝精湛的能工巧匠,一些工藝品如佩刀、腰帶、氈帽、儺面具的制作,還保持著原始、傳統(tǒng)的特點,總之,隴南白馬藏族的藝術,有的表現(xiàn)為物質的,有的表現(xiàn)為精神的,領域十分廣闊,從不同方面反映出該民族各個歷史時期文化發(fā)展的狀況。

        有關隴南白馬藏族的考古發(fā)現(xiàn)比較少,一則是有規(guī)模的現(xiàn)代考古活動還未有組織的進行,二則是一些零星的民間發(fā)掘所得文化遺存實物,還缺乏考古學方面的科學認定,這是以后亟待研究的方面。

        在科教方面,隴南白馬藏族在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科技成果,這些成果是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結合,是其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部分,由于他們沒有文字,也因歷史的原因,這些科技成果大都尚未形成系統(tǒng)的專門著作,而是分散在口傳文獻、文學作品和人們世代相傳的經(jīng)驗技藝中,這就需要我們進行發(fā)掘、整理和分類、集中的工作,使這些成果充分顯示出它在白馬藏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意義。這方面的工作目前還比較薄弱,需要作進一步的加強。隴南白馬藏族基礎教育實行白馬語、漢語雙語教學,中等教育及其以后,主要是接受漢語教育教學。

        全面而宏觀地看,白馬藏族的傳統(tǒng)文化還應該包括各其社會形態(tài)、家庭形態(tài)、生活方式、審美情理、心理特點、思維特點乃至人情世態(tài)等等,既包括精神的,也包括物質的。但從目前的條件來看,該研究的面要輻射在那里,還存在很多困難。我們可以先從主要專題入手,側重精神文化研究,由此及彼,不斷擴大對其研究的范圍,最后達到全面、綜合和概括的研究,以獲得對白馬藏族整個文化的全面認識。

        [1]石碩.漢藏邊緣:白馬藏族藏人的歷史文化價值[A].平武縣人民政府、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四川省民族研究會編.白馬藏族文化與旅游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成都:內(nèi)部出版物,2003年,p15-16

        [2]四川大學中文系、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四川分會、平武縣文化館聯(lián)合采風隊.平武白馬藏區(qū)采風報告[A].平武縣白馬藏族族屬研究會.白馬藏族族屬研究文集 (研究會輯刊之二)[C].綿陽:內(nèi)刊本,1987年,p97-101

        [3]周賢中搜集整理.新娘鳥 [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4年,p1-148

        [4]周曉鐘.試論白馬藏人民間文學中表現(xiàn)的民族氣質和心理[A].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四川分會、四川省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民間文學論叢 (第二輯)[C].成都:內(nèi)刊本,1986年,p102-105

        [5]邱正保等.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調(diào)查資料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p5-6、p1-253

        [6]文縣志編纂委員會.文縣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p941、p1063、p61

        [7]司馬遷.史記 [M].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卷116

        [8]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卷86

        [9]蒲向明.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故事卷概述[A].邱雷生、蒲向明.隴南白馬藏族民俗文化研究故事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年,p3-5

        [10]劉啟舒.文縣白馬人 [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6年,p109-111

        [11]邱雷生、蒲向明.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故事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年,p193-194

        [12]余永紅.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服飾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年,p31-36、p179-181

        [13]李星星.藏彝走廊的歷史文化特征[A].木仕華.活著的茶馬古道重鎮(zhèn)麗江大研古城——茶馬古道與麗江古城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p315

        [14]張益琴.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歌曲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年,p1-287

        [15]蒲向明.隴南白馬人民間文學源流簡論[J].甘肅高師學報,2011年第4期,p5-8

        [16]張益琴.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舞蹈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年,p1-265

        猜你喜歡
        隴南白馬藏族
        隴南茴香籽中揮發(fā)油化學成分的測定
        云南化工(2021年11期)2022-01-12 06:06:22
        The Light Inside
        一匹白馬馱著你(組詩)
        神劍(2021年3期)2021-08-14 02:30:04
        藏族對茶葉情有獨鐘
        創(chuàng)造(2020年5期)2020-09-10 09:19:22
        青青之島 悠悠隴南
        金橋(2020年12期)2020-04-13 05:50:56
        《演變》《藏族少女》
        青年生活(2019年14期)2019-10-21 02:04:56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討
        白馬少年
        滬指快速回落 調(diào)整中可增持白馬
        隴南記憶
        中國公路(2017年5期)2017-06-01 12:10:10
        免费视频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999精品久久久久久|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激情视频高清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无线乱码|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二区麻豆|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专区免费 | 高清偷自拍亚洲精品三区|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天堂| 国产乱沈阳女人高潮乱叫老| 亚洲欧洲国产日产国码无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天堂|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蜜臀av|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蜜桃| 青青草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午夜夜伦鲁鲁| 九九九免费观看视频| 人妻少妇精品中文字幕av| 边做边流奶水的人妻| 极品 在线 视频 大陆 国产| 国内自拍偷拍一区二区|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免费av| 亚洲男同gay在线观看|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老色鬼 | 成年人男女啪啪网站视频| 风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91| 男女男精品视频网站免费看|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日日摸天天摸人人看| 啪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入囗| 国产精品黄色av网站| 婷婷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很躁|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在线萌芽| 成年视频网站在线观看777| 初尝人妻少妇中文字幕在线| 日韩av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精品中文久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