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英,梅 霄
(華北電力大學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北京 102206)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的第143個成員方,我國至此結束了15年艱難地“復關”“入世”路程。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間,中國已在WTO這條道路上走過了十一個年頭。入世以來,中國積極努力的履行著入世承諾,如在國內開展大規(guī)模的法律清理活動,制訂符合WTO法律規(guī)則的法律;分階段、分領域逐步的降低關稅稅率,開放國內市場,以使國內經濟更深入地融入國際經濟。如今,中國已基本實現了當初的承諾,入世后中國的改變是有目共睹的,對世界經濟朝著良性的方向發(fā)展及多變貿易體系的發(fā)展的貢獻也是毋庸置疑的。
隨著我國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國內市場更加開放,國際貿易競爭更加激烈,導致中國貿易摩擦不斷,被頻頻訴于WTO爭端解決機制。自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貿組織至今10年間,中國作為爭端方參與了世貿組織39起案件,涉28項爭端。其中,在10起案件中作為起訴方,涉及10項爭端;在29起案件中作為被訴方,涉及18項爭端。①參見http://www.wto.org/english/thewto_e/countries_e/china_e.htm.2001年12月11日至2006年12月11日這五年時期,被視為是我國入世后的5年過渡期。所謂入世過渡期是指在這期間中國的國內市場開放是逐步的,按照我國的入世承諾書上的時間表進行的,而過渡期結束后,我國的國內市場的開放程度必須完全符合WTO規(guī)則。在此期間,爭端解決機制(Dispute Settlement Body DSB)處理的我國作為被訴方的爭端一共是4起,作為申訴方的爭端1起。過渡期后至今,我國的被訴案件總量為25起,作為申訴方參與的爭端9起。下面就以過渡期為界,分別分析下這兩個時期中中國的所涉案件。
1.在過渡期內中國申訴的案件
中國在過渡期內作為申訴方參與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案件僅有一件,即“美國鋼鐵保障措施案(United States—Definitive Safeguard Measures on Imports of Certain Steel Products)(DS252)”。2002年3月22日,中國與歐盟、日本、韓國、瑞士、挪威、新西蘭和巴西7個成員國同時對美國鋼鐵產品的保障措施提起了訴訟,該案成為中國入世第一案,也是中國到目前為止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中唯一勝訴的案件。本案的解決,使我國對WTO爭端解決機制的程序乃至適用都有了更為深入的消化,并以此積累了十分珍貴的經驗。
2.中國過渡期以后至今申訴的案件
隨著中國市場的逐步開放以及中國自身經濟、政治的發(fā)展,在過渡期后中國轉變了之前被動參與WTO解決爭端的局面,其角色逐步向WTO爭端解決的參與者轉變。過渡期以后至今,中國主動申訴的案件共有9起。分別為:(1)美國對來自中國的銅版紙征收初步反傾銷和反補貼稅案(United States—Preliminary 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Duty Determinations on Coated Free Sheet Paper from China)(DS368);(2)美國對來自中國的某些產品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稅案(United States—Definitive 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Duties on Certain Products from China)(DS379);(3)美國限制中國禽肉進口案(United States—Certain Measures Affecting Imports of Poultry from China)(DS392);(4)歐盟對中國緊固件采取反傾銷措施案(European Communities—Definitive Anti-Dumping Measures on Certain Iron or Steel Fasteners from China)(DS397);(5)美 國 對 華 輪 胎 特 保 案(United States—Measures Affecting Imports of Certain Passenger Vehicle and Light Truck Tyres from China)(DS399);(6)歐盟對來自中國的某些鞋類的 反 傾 銷 措 施 案(European Union—Anti-Dumping Measures on Certain Footwear from China)(DS405);(7)美國對中國的蝦及金剛石鋸片及其部件征收反傾銷稅措施案(United States—Anti-Dumping Measures on Shrimp and Diamond Sawblades from China)(DS422);(8)歐盟對中國某些產品征收反補貼稅案(United States—Countervailing Duty Measures on Certain Products from China)(DS437);(9)美國對中國某些產品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稅案(United States—Countervailing and Antidumping Measures on Certain Products from China)(DS449)。
值得注意的是,加入WTO之后中國第一起單獨訴美國案:美國對進口于中國的銅板紙征收初步反傾銷、反補貼稅案,本案是美國第一次對從“非市場經濟國家”進口的產品征收反補貼稅,改變了美國堅持了23年的不對“非市場經濟國家”實施反補貼法的貿易政策。由于中國申訴的對象措施已不復存在,該申訴案實際上已經終結,但此案對中美貿易的里程碑意義還是不容忽視的。[1]乃至加入WTO之后首起中方作為申訴方“轉敗為勝”的案件:美國對進口于中國的某些產品的最終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案,此案中中方的最終勝利體現了我國開始合理的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解決貿易摩擦,以合法有效的手段有利的抗衡外國等對中國采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及貿易壁壘,這對于我國來講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中國商務部條法司有關人士表示,“該裁決是中方在世貿爭端中取得的重大勝利”。①參見“商務部條約法律司負責人就我訴美反傾銷反補貼措施世貿爭端案勝訴發(fā)表談”,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ae/ai/201103/20110307442946.html.我們要在以后的貿易交往中更加警惕美國改變策略的繼續(xù)對中國采用“雙重救濟”手段。中美雙方現已達成協定,美國官方也表示接受上訴機構的裁決,并于2012年2月15日止,修改其措施。
1.在過渡期內中國被訴的案件
在過渡期內,中國作為被申訴方啟動爭端解決機制的案例共兩件,即“中國集成電路增值稅政策案”和“中國影響汽車零部件進口措施案”。
2.過渡期后至今中國被訴的案件
過渡期后至今,中國應訴的案件共有16起。分別為:(1)美國、墨西哥訴中國部分退、減或免稅、費措施案(China—Certain Measures Granting Refunds,Reductions or Exemptions from Taxes and Other Payments)(DS358、DS359);(2)美國訴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和執(zhí)行特定措施案(China—Measures Affecting the Protection and Enforc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DS362);(3)美國訴中國影響特定出版品與視聽娛樂產品之貿易權及配銷服務措施案(China—Measures Affecting Trading Right and Distribution Services for Certain Publications and Audiovisual Entertainment Product)(DS363);(4)歐盟、美國、加拿大訴中國影響金融咨詢服務業(yè)與外國金融咨詢服務提供商案(China—Measures Affecting Financial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Foreign Financial Information Suppliers)(DS372、DS373、DS378);(5)美國、墨西哥訴中國推進品牌出口補貼措施案(China—Grants,Loans and Other Incentives)(DS388);(6)美國、歐共體和墨西哥訴中國限制若干原材料出口措施案(China—Measures Related to the Exportation of Various Raw Materials)(DS394、DS395、DS398);(7)中國對來自歐盟的某些鋼鐵緊固件的臨時反傾銷稅案(China—Provisional Anti-Dumping Duties on Certain Iron and Steel Fasteners from the European Union)(DS407);(8)美國訴中國影響電子支付服務的若干措施案(China—Certain Measures Affecting Electronic Payment Services)(DS413);(9)美國訴中國對進口氯丁橡膠征收反傾銷稅案(China—Countervailing and Anti-Dumping Duties on Grain Oriented Flatrolled Electrical Steel from the United States)(DS414);(10)美國訴中國的贈款、或獎勵企業(yè)生產風力發(fā)電設備的措施案(China—Measures concerning wind power equipment)(DS419);(11)歐盟訴中國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X射線安全檢查設備征收反傾銷稅案(China—Definitive Anti-Dumping Duties on X-Ray Security Inspection Equipment from the European Union)(DS425);(12)美國訴中國對原產美國的雞肉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稅案(China—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Duty Measures on Broiler Produc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DS427);(13)美國、歐盟、日本訴中國對出口稀土、鎢和鉬采取相關 措 施 案(China —Measures Related to the Exportation of Rare Earths,Tungsten and Molybdenum)(DS431、DS432、DS433);(14)美國訴中國對美國某些汽車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稅案(China—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Duties on Certain Automobiles from the United States)(DS440);(15)美國訴中國采取影響美國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yè)的若干措施案(China—Certain Measures Affecting the Automobile and Automobile-Parts Industries)(DS450);(16)莫斯科訴中國對其服裝和紡織產品的生產和出口采取有關 措 施 案(China—Measure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and Exportation of Apparel and Textile Products)(DS451)。
從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和執(zhí)行特定措施案本案,我們應意識到需要審視我國的相關規(guī)定,有些規(guī)定一方面可能與中國入世承諾不符,另一方面在實踐中又實現不了管理者原本期望的效果。我們有些不合時宜的條款也確實應該及時修改和完善。2011年3月19日,中國公布了第594號和第595號令,執(zhí)行了上訴機構的裁決。
自2001年12月加入WTO以來,除了以申訴方和被訴方身份參與爭端解決機制外,我國還積極的以第三方身份參與WTO爭端解決案件,根據WTO官方網站統(tǒng)計,中國作為第三方參與WTO爭端解決案件的總數為92次。①參見http://www.wto.org/english/thewto_e/countries_e/china_e.htm.從參與案件情況來看,其主要涉及了反傾銷、反補貼等多個經濟領域的糾紛。
以上便是這10年過程中中國參與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案件,從這些案件中不難看出,中國已成為各國爭相發(fā)難的對象,尤其在2009年,中國一躍成為WTO成員國中涉案最多的成員,2009年也被成為WTO爭端解決的“中國年”,這與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及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是離不開的。[3]
加入WTO后,我國信守承諾,為了保證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符合WTO協議,并使這些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和相關的政策措施在全國范圍內得到統(tǒng)一實施,我國積極地修改并制訂了相關法律、法規(guī)及政策。這也是維護我國法制統(tǒng)一的必然要求。雖然在此過程中,我國在履行裁決及修改方面遇到了文本翻譯等問題,但不能否認的是,我國目前的法制修改還是展現了初步的成效,基本實施了WTO法。
第一,應世界貿易組織法的要求,清理了3000多部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制定了2003年的《立法法》、2002年的《行政法規(guī)制定程序條例》和《規(guī)章制定程序條例》,從而規(guī)范了我國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程序。
第二,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法的要求,對我國的貿易體制和相關貿易政策進行全面的調整,于2004年修訂《對外貿易法》,在原有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基礎上于2002年分別制訂了《反傾銷條例》和《反補貼條例》,新制定《保障措施條例》并于2004年對此三部法律進行進一步修改,并與2007年新出臺《反壟斷法》等。
第三,修改與制定相關進出口法律法規(guī),如2000年的《海關法》、2001年制定的的《技術進出口管理條例》、、2002年制定的《進出口商品檢驗法》、2003年制定的《進出口關稅條例》、2004年制定的《進出口貨物原產地條例》)、2005年制定的《地理標志保護規(guī)定》。
第四,在與貿易有關的服務、知識產權等領域,修訂或制定大量法律法規(guī)和部門規(guī)章,包括、《中外合作經營企業(yè)法》(2000年)、《專利法》(2000年修訂,2008年再修訂)、《外資企業(yè)法》(2000年)、《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法》(2001年)、《商業(yè)銀行法》(2003年)、《保險法》(2003年修訂,2009年再修訂)《關于外商投資舉辦投資性公司的規(guī)定》(2004年)、《證券法》(2004年)、《公司法》(2005年)、《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yè)的規(guī)定》(2006年)、《外商投資礦產勘查企業(yè)管理辦法》(2008年)、《企業(yè)所得稅法》(2007年)、《電信條例》(2000年)、《外商投資電信企業(yè)管理規(guī)定》(2001年制定,2008年修改)、《商標法》(2001年)和《著作權法》(2001年修訂,2010年再修訂)。至于地方性法規(guī)等的修訂或制定,更是不計其數。[4]
迄今為止,針對中國入世后通過國內立法轉化實施WTO法的要求,WTO共對我國進行了三次政策評審。其中,最后一次評審要求中國:“在目前的評估、修改其貿易及貿易相關法律的努力基礎上繼續(xù)改善其貿易和投資政策和做法的透明度;政府有必要繼續(xù)減少對貿易的管制及其他壁壘,尤其是海關程序、技術法規(guī)與標準(包括衛(wèi)生檢疫措施)、頒證做法、進口許可和出口限制(特別是稅收和部分增值稅退稅);加速銀行、電信及郵政等服務行業(yè)的自由化以使中外服務提供商受益,包括取消外國投資限制與采納更加國際化的標準;加快加入WTO政府采購協定,使得政府采購在中國經濟中起到更重要作用;關切中國本地的創(chuàng)新政策以及對外國產品、投資者、技術和知識產權的進入;在2020年前進一步推進中國相對高標準的知識產權標準?!保?]這些評價和要求客觀上承認中國已履行了入世承諾,反應出世界貿易對中國的期望,只是要求中國在今后的發(fā)展中做得更好些。
1.在美國訴中國集成電路增值稅政策案中,案以我國承諾取消對國產集成電路產品的增值稅退稅政策(2000年國務院發(fā)布《鼓勵軟件產業(yè)和集成電路產業(yè)發(fā)展的若干政策》(國發(fā)[2000]18號))而告終。
2.美國、加拿大、歐盟訴中國影響汽車零部件進口措施案件中,最后專家組裁定中國的《進口汽車零部件構成整車特征核定規(guī)則》、《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和《汽車工業(yè)產業(yè)政策》措施違反了WTO規(guī)定。上訴機構根據鑒定報告維持了專家組的裁定,裁定認為中國違反“國民待遇原則”,而限制進口外國產汽車零部件的政策被認定為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該案也最終以中國同意修改涉案措施而終結。
3.美國、墨西哥訴中國部分退、減或免稅、費措施案,裁判機構認為中國的《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fā)〈外商投資企業(yè)采購國產設備退稅管理試行辦法〉的通知》等16項違反了WTO關于貿易補貼的規(guī)則,最終,中國同意修改上述措施與WTO規(guī)則相一致。
4.美國訴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有關措施案中,專家組裁定中國保護知識產權的相關規(guī)定違反了WTO規(guī)定。中國積極執(zhí)行裁定,2010年2月26日我國修改了《著作權法》;并于2010年3月17日對《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進行了修改。
5.在美國訴中國影響部分音像娛樂產品和出版物的貿易權利和銷售服務措施案中,專家組裁定中國的《電影企業(yè)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guī)定》、《音像制品管理條例》、《出版管理條例》、《關于文化領域引進外資的若干意見》、《音像制品進口管理辦法》等措施違反中國入世議定書和WTO相關規(guī)則,裁判機構裁定中國更改上述措施并與入世議定書承諾乃至WTO相關規(guī)則相一致。
6.歐盟、美國、加拿大訴中國影響金融咨詢服務業(yè)與外國金融咨詢服務提供商案中,涉案相關措施主要有:《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關于文化領域引進外資的若干意見》、《關于授權新華通訊社對外國通訊社及其所屬信息機構在中國境內發(fā)布經濟信息實行歸口管理的通知》、《國務院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yè)的若干規(guī)定》、《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guī)定》等。最終,中國與美國、加拿大和歐盟達成一致,于2008年11月13日在日內瓦簽署了解決金融信息WTO爭端案的諒解備忘錄,將新華社監(jiān)管外國金融信息供應商的職權分離出來,移交給了一家獨立的監(jiān)管機構。
7.美國、墨西哥訴中國推進品牌出口補貼措施案中,中國最終同意取消或調整的措施包括《關于推進名牌帶動戰(zhàn)略的實施意見及其獎勵辦法》及《中國名牌產品管理辦法》等106項的措施。
中國入世之初,輿論認為中國是“非經濟市場地位”,原因即是《中國入世協定書》中第15條的規(guī)定。該條款規(guī)定“如果受調查的生產者不能明確證明生產該同類產品的產業(yè)在制造、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方面具備市場經濟條件,則該WTO進口成員可使用不依據與中國國內價格或成本進行嚴格比較的方法…”,即WTO進口成員可以采用替代國價格確定產品正常價值的方法。這一規(guī)定,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造成的挑戰(zhàn),也使得中國在參與爭端解決機制的反傾銷應訴中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妨礙對爭端機制的靈活運用。同時《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6條對“保障措施”的規(guī)定,也使得中國這個出口大國集中出口至某一同類產品到競爭力弱的市場時被認為為對該國造成“市場混亂”,從而被他國征收高額的保障措施稅。如此即使中國在應對爭端時處于不利地位。[7]
雖然我國在入世之初即清理了大量的法律、法規(guī)政策,制定了基本符合WTO規(guī)則的法律體系,但是由于WTO法律體系龐大又細致,中國入世時間尚短,要對其中每條規(guī)則的達到深刻了解且熟練運用仍需一段很長的過程。這樣就導致中國在制定某些法律規(guī)則時因其于WTO相關規(guī)則有沖突而被訴。從中國頻頻成為被訴方即可看出。同時,法律執(zhí)行力弱是我國自始存在問題。以知識產權保護為例,雖然入世后我國在完善知識產權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有些內容甚至與《TRIPS協議》完全一致,然而關于知識產權保護的實效卻仍差強人意,在市場上仍存在大量盜版物。
WTO爭端案不同于普通的國內訴訟案件,其對法律人才的要求也更高、更全面。正如著名學者杰克遜教授曾說過:“在新的貿易體制下,國家利益的維護不單需要政治家和外交家。也需要律師和其他技術專家來共同實現。處理WTO爭端案件便是新貿易體制下一項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不僅涉及很過極為復雜和專業(yè)化程度高的事項,還要求律師具有高超的外語能力和訴訟技巧。”在中國參與爭端解決日益頻繁的今天,專業(yè)法律人士的缺乏也成為制約我國爭端解決靈活運用的因素。同時專業(yè)人士的缺乏,也制約著我國企業(yè)了解WTO的相關制度從而減少我國爭端的發(fā)生。
WTO爭端受理的是以國家為單位的爭端,企業(yè)或產業(yè)的規(guī)定或做法違反了WTO的規(guī)定需與政府進行溝通,由國家出面調停爭端。但在我國,受我國法律體制的影響,我國的企業(yè)與政府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且有的企業(yè)對WTO的規(guī)則知之甚少,企業(yè)在貿易中出現的困難并不知該如何解決,國家不知悉企業(yè)中的困難與做法,就不利于以國家名義對摩擦提起爭端解決機制,對企業(yè)自身的發(fā)展也造成制約。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貿易摩擦也是自始存在,不過在傳統(tǒng)的“息事寧人”、“和解”的觀念下,發(fā)生貿易摩擦后主要傾向于談判、協商等外交方法,通過政治途徑解決問題而非訴諸法律程序。這根源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厭訴”、“息訴”觀念??稍谑澜缃洕咚侔l(fā)展的今天,隨著中國貿易不斷開放,尤其是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的現實下,這種對國際貿易摩擦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不僅不利于爭端的有效解決,而且無疑會增加爭端解決的成本,也不利于維護國家利益。[8]
過渡期后,雖然各國訴我國的原因不再局限于我國法律、法規(guī)自身不符合WTO規(guī)則,但因為此原因被訴的案件仍占我國被訴案件的大部分。因此進一步對我國現存法律、法規(guī)政策進行清理,對存在問題的法律、法規(guī)進行完善,使各項法律、法規(guī)、政策與WTO規(guī)則相吻合是我國現面臨的刻不容緩的問題。同時,應樹立WTO規(guī)則在我國法制體系的地位,將WTO的有關規(guī)定上升到《憲法》的領域,這樣即可以增加對WTO規(guī)則的認識及重視,又可以現實我國加快貿易發(fā)展的決心。WTO還專門設立了的貿易政策評審機構(Trade Policy Review Body,簡稱 TPRB)來負責評審各成員國國內的貿易政策。所以,我國應盡快完善國內立法使其與貿易政策評審的要求相符合,這不僅可以使我國順利的通過貿易政策的評審,也可有效地減免爭端,因為只要國內各行業(yè)按照本國的通過貿易政策評審的政策行事,同時其他國家也遵守了該國的貿易政策,就可直接有效地減少爭端的發(fā)生。
根據WTO貿易政策審議機制,中國入世后要定期接受WTO16個總理事會和專門小組的審查。審查過程中,我國法院的相關判決將作為審查有關立法和政策及其執(zhí)行的主要依據。因此,WTO的司法審議制度、透明度原則、和法制統(tǒng)一原則都將會在更深層次上影響我國的司法制度,中國的司法審判也必將經歷潛移默化的改進。并且,世界貿易組織的爭端解決機構還會對我國國內立法或政策與WTO規(guī)則一致性進行審查,通常專家組都是通過核對法院的判決或相關法條的解釋來做出是否違反WTO規(guī)則的裁定。所以,提高我國司法人員正確的認識與理解WTO規(guī)則刻不容緩。
首先,中國政府需要加強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業(yè)協會—企業(yè)的“四體聯動”網的建設,以便迅速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①龔柏華.WTO爭端解決機制是破除貿易壁壘的寶劍——中國國際電子商務網紀念中國加入WTO十周年系列訪談.http://review.ec.com.cn/article/gdechkt/201109/1160865_1.html.WTO爭端解決機制的訴方與被訴方都是以國家名義進行的,而現實中進行實體貿易的往往是企業(yè),企業(yè)作為生產者和出口商,直接掌握著第一手的資料,而這些資料或事實證據往往成為扭轉案情的關鍵,可政府可能對這此并不熟知,所以加強政府與企業(yè)的溝通十分必要。因此,我國可以參考美國貿易法301條款和歐盟“貿易壁壘條例”,建立法人或自然人的申訴機制。
其次,還應設建立統(tǒng)一協調有關WTO事務的權威機構,或明確授權由某一政府或部門進行統(tǒng)一協調。對此可以參照美國的做法。美國早于1963年即設立了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該機構代表美國參與全球歷次貿易談判,并代表美國政府與其他國家政府談判雙方的貿易交往關系問題。美國貿易代表(USTR)負責整理和執(zhí)行有關貿易協議的計劃,關注國際貿易中的非關稅壁壘問題,同時還需及時為總統(tǒng)提供咨詢。
最后,還可在在人大和司法系統(tǒng)建立監(jiān)督機構以監(jiān)督執(zhí)行WTO協定的情況。這些改革有助于我國政府及時掌握企業(yè)的貿易情況,及時了解并掌握在貿易中我國或外國違反WTO相關規(guī)則的情況,以便立即做出反應,采取相應措施,掌握主動權,盡量減少有可能給我國法人或政府造成的經濟損失。使政府能夠及時為自然人和法人提供相應的幫助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時刻監(jiān)督外國政府的貿易行為,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身貿易交往。
專業(yè)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約我國充分利用爭端解決機制的原因。運用爭端解決過程中既需要對國際貿易和市場準入規(guī)則的研究的法律專家,也要有擅于處理貿易和爭議解決糾紛的律師;既要有專職于雙邊磋商的談判人才,也要有專注于處理關于WTO糾紛的法官和律師。然而,目前我國參與爭端解決的人員并不多,僅20余人,遇上案件高發(fā)期,如2009年,我國解決爭端的成員疲于在幾個案件間奔走,這樣對每個案件的解決都有其不利的一面。
某一成員國不合理的措施會損害到眾多成員的利益,如爭端中好多案件都是多國共訴一國,這時若這一被訴國不遵守專家組或上訴機構的建議和裁決,則共同起訴的成員國可以集體報復,從而維護自身權益,是本國處于有利的地位。2002年中國與歐盟、日本、韓國、瑞士等國共訴美國鋼鐵保障措施案就是一個成功例子。因此,我們應進一步加強與相關國家及國際機構包括WTO法律顧問中心的合作與交流。
中國應摒棄傳統(tǒng)的“厭訴”、“息訴”觀念,積極合理的運用爭端解決機制這一工具,在我國企業(yè)或某一行業(yè)遭受其他成員違反WTO規(guī)則而利益受損時,應積極的申訴;在其他成員國起訴我國企業(yè)或行業(yè)時,應積極的應訴,以和平的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推動世界貿易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fā)展。
同時,我國還應積極向WTO提出改革議案。在這十年間,中國積極的參與者爭端解決的改革議程,對爭端解決機制自身的完善獻計獻策。中國多次向WTO提出改革提案,其主要內容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其一是關于爭端解決機構的基本程序問題,包括磋商程序中的時限規(guī)定、專家組程序中的專家組成立時間、執(zhí)行程序中的監(jiān)督等,其二是關于爭端解決機制的制度性問題,包括第三方制度和發(fā)展中國家成員方特殊和差別待遇的問題。[10]
[1]龔柏華.WTO爭端解決與中國(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
[2]龔柏華.WTO爭端解決與中國(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0.
[3]張乃根.WTO爭端解決的“中國年(2009)”[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
[4]張乃根.論WTO法下的中國法制變化[J].法學家,2011(1).
[5]Trade Policy Review:China-Restructuring and further trade liberalization are keys to sustaining growth,Press/TPRB/330(31May and 2June 2010)
[6]屠新泉.中國在WTO中的定位、作用和策略[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106.
[7]莫世健,史曉麗.WTO與公平貿易:現時問題和中國的對策[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159.
[8]毛燕瓊.WTO爭端解決機制問題與改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34.
[9]張瀟劍.WTO爭端解決機制的利弊得失[J].中外法學,2003(2).
[10]朱欖葉.坎昆會議后WTO爭端解決機制的發(fā)展及中國的對策[J].世界貿易組織動態(tài)與研究,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