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丁懿
(長春金融高等??茖W校計算機系,吉林 長春 130028)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一個國家要在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的時代中保持有利位置,必須全面提高其綜合國力,而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關聯著國家競爭力的提升。面對時代發(fā)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高等教育也在不斷地深化改革以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構建“人本主義”理論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新機制勢在必行。
人本主義(humanism),也稱人文主義,即以人為本位出發(fā),充分關注人的潛能、個性的發(fā)展以及主體人格的形成。人本主義源于古希臘,興起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本主義的教育思想在中國也是源遠流長,孔子的“仁愛”論、“有教無類”的思想,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等,都堅持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人本主義”教育管理是在教育管理的過程中,以廣大受教育者的生存需求和發(fā)展需要為教育管理的中心點和根本立足點,其核心思想是尊重人、依靠人、發(fā)展人、為了人,充分尊重人的價值和勞動成果,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潛能,促進教育對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全面和諧發(fā)展。[1]“人本主義”教育管理思想重視組織與個人之間的互動關系,重視教職員工對決策的參與、合作計劃和共同目標,以及學生的自主性、個人在大學階段學習中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實現等,并要求學校管理不僅要尋求實現學校組織目標與教職工利益的一致性,而且要把學校的目標與學生發(fā)展的目標統一起來。
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之才,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高校教育承擔著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人力資源生成的重任,[2]高校教育管理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把大學生看做是具有獨立個性的教育主體,把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大學畢業(yè)生作為工作的立足點和著眼點,重視發(fā)掘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育需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將來服務社會做好充足的準備。然而,目前在我國的高校教育管理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忽視人性發(fā)展、不利于高校教育改革深化發(fā)展的問題。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教育管理的內容體系逐漸豐富,新的教育理論、新的教學思想也層出不窮,對新時期的高校教育工作具有建設性的意義。然而對于有些理論類的課程,仍然停留在傳統教學的理念中,講授的內容與現實差距過大,內容枯燥而且講授方式單一,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大大影響了教學的質量和教育的效果。大學教育管理的宗旨是解決大學生存在的思想、生活和學習的問題,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些觀念的形成,不僅需要理論知識的學習,更要注重汲取社會各個領域的知識,最終需要通過實踐將知識消化。而缺乏“人本主義”理念、針對性不強的教學內容,不僅違背了大學教育管理的宗旨,還扼殺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和發(fā)散性思維的形成與發(fā)展,造成了教育管理的實效性不佳。[2]
目前的高校教育管理過分突出了教師的作用,忽視了教育是師生之間雙邊的互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處于主導地位,學生的“學”才是教學的主體地位。而如今,在教育行政機關和學校管理干部中,部分教育管理人員習慣憑經驗、憑感覺辦事,把高校教育視為一個人才加工的工廠,把學生管理視為工廠的流水線作業(yè),按照標準件的生產態(tài)度來看待學生的培養(yǎng),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為學生的質量有教師管著就足夠了,沒有意識到學校的投入、管理、師資、教學、研究、服務都是因學生的需要而衍生出來的。教育管理人員的陳舊觀念及人本意識的缺失,導致學生個性潛力不能自由地發(fā)揮,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束縛了學生的發(fā)展。
在實際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有其各自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但是使用的方式方法依舊比較單一,通常是依照剛性的規(guī)章制度辦事,不能綜合運用各種管理手段。剛性的管理方式是“以規(guī)章制度為本”,依靠領導權威或組織權力實施管理,嚴格按照規(guī)章制度進行約束,并加以有效的紀律監(jiān)督,必要時還會使用懲戒性或強迫性手段來輔助管理。剛性的管理手段、方式和方法都不符合人本主義的管理理念,在教育管理過程中沒有考慮人性的因素,忽視了情感的重要成分,不能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尊嚴。采用強制的方式方法進行教育管理工作,反而會增加學生的逆反心理,給教育管理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阻礙。
隨著近年來高校的擴招,招生數量連年翻番,原本不充裕的教學資源更加捉襟見肘。由于師生比例失衡,現有的教育資源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高校不得不改變原有的教育策略,由原來的精英教育轉變?yōu)榇蟊娛浇逃=處煙o暇對學科前沿的發(fā)展動向進行深入研究,導致所教授的課程缺乏新意,使得學生將學習當成一種沉重的負擔。此外,教學設計短缺、實踐環(huán)節(jié)薄弱,使學生的應得利益進一步縮水,也無法滿足當今社會對學生質量的要求。
教育管理的理念應該是以人為本,尊重教育規(guī)律、教育對象,確立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育管理思想,以人性化為出發(fā)點,滿足學生在大學階段所需要的各種合理需求。1996年,國際21 世紀教育委員會發(fā)表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強調要把人作為發(fā)展的中心,人既是發(fā)展的第一主角,又是發(fā)展的終極目標,教育要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3]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更是明確地提出了樹立科學發(fā)展觀的思想,并強調“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高校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是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關鍵,也是科學教育的核心。教育管理堅持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幫助學生在大學階段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提出:“實現發(fā)展的動力實際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實現發(fā)展的搖籃。”教育管理為促進高校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應建立和諧融洽的人文氛圍,這也是教育管理人性化的一種體現。要為師生創(chuàng)造和諧有序的教育環(huán)境、舒適安靜的辦公環(huán)境,提供先進的教學設施,營造團結和睦的教學氛圍,形成嚴謹的教風以及廣闊的學習空間。對教師而言,只有在舒適、寬松的環(huán)境中工作才能以愉悅的心情投入到教學研究之中,彼此間進行學術切磋,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對于學生而言,優(yōu)美的教學環(huán)境、優(yōu)質的師資力量配備與內容豐富的課堂教學,更有利于學習知識,有利于信息的汲取和養(yǎng)分的吸收。教育管理者也應隨時關注教師和學生的所思所想,及時發(fā)現和解決師生們在工作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諧融洽的大學校園氛圍,有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實施,使高校教育管理更好地為培養(yǎng)人才服務。
孔子是“因材施教”最早的倡導者與實施者。所謂因材施教,指人有不同的差異,因此對他們的教育方法也應因人而異。[4]高等院校作為人類文化傳播與創(chuàng)新的中心、優(yōu)秀人才的搖籃,具有龐大、深厚、牢固的文化傳統,是新思想傳播和科學文化研究的前沿陣地。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不應只局限在書本中,因材施教不僅適用于教書育人過程中,也可將其思想融入到教育管理中,這便是“因材施管”。[5]根據不同人的需求,使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做到差異化管理,因勢利導,揚長避短,注重發(fā)揮個體的自身優(yōu)勢。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在“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建立一種以人性化溝通為基礎的、一切服務于“人本”的教育管理新模式。
面對當今社會經濟時代的機遇和挑戰(zhàn),教育必須加快培養(yǎng)人才的速度。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須堅持以人本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加強教育管理主體的人格塑造,開展以人為本的教育活動,構建“人本主義”理論下的高校教學管理新機制。
[1]盛蕾.淺析以人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J].知識經濟,2011,(16):176-177.
[2]耿傳輝.應用型金融職業(yè)人才“訂單式”培養(yǎng)的模式探析[J].人口學刊,212,(3):73.
[3]胡玨.“人本主義”理念在大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29):232-239.
[4]蘇華.略論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1):35-38.
[5]劉志.淺論人本主義在教育管理中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2,(24):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