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麗華
(長春大學 音樂學院,長春130022)
2011年6月3日,約翰·施特勞斯作曲的經(jīng)典歌劇《蝙蝠》在國家大劇院歌劇院隆重上演,這是西洋古典歌劇首次以全新的方式呈現(xiàn)在中國觀眾的視野里。精彩唱段既優(yōu)美又詼諧、交響樂悅耳動聽、舞臺效果奇光異彩,使中國觀眾充分感受到了當代演繹西洋古典歌劇的新體驗。
此次國家大劇院版《蝙蝠》在演員的選擇上可謂是明星云集,眾多在國內(nèi)外都享有聲譽的歌唱家們聚集在一起,其中包括幺紅、莫華倫、梁寧、楊小勇等。這些在中國歌劇界最具影響力的“頭號明星”們在劇中飾演的角色也完全改變了以往所飾演的人物形象,堪稱是從形象塑造到舞臺表演都體現(xiàn)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令人刮目相看、頗為震撼。幺紅曾經(jīng)多次在普契尼著名歌劇《圖蘭朵》、《藝術(shù)家生涯》中分別飾演柳兒和咪咪,還在威爾第歌劇《弄臣》中飾演吉爾達等等,這些角色都是純潔少女的形象,劇情也都是描述少女的愛情故事,可是在《蝙蝠》中她卻飾演了一位夫人,詼諧幽默的語言以及大膽搞怪的肢體動作,使觀眾領(lǐng)略到了她充滿爆發(fā)力的表演天賦;而素有“白馬王子”稱號的莫華倫也改變了他原有的表演風格,將一個受人戲弄的花花公子演繹得惟妙惟肖,正如其所言:“我要讓人們看到一個不一樣的莫華倫”。
著名喜劇表演藝術(shù)家陳佩斯的加盟是此部歌劇的另外一個亮點,他在擔任該劇中文對白導演的同時還出演了獄卒弗洛什。雖然他在劇中只出場二十分鐘左右,但是其精彩的對白、純熟的演技,似乎把這個與眾不同的小人物釋放到最大化。一出場便操起演小品的看家本領(lǐng),高歌一曲詠嘆調(diào)《我的太陽》、滑稽地抱著墩布思念夢中的女人、醉醺醺地拿起一只老鼠打電話、把男高音耍得不知所以地團團轉(zhuǎn)、云山霧罩說辭哄騙上司、最后還把正在指揮的李心草用一副閃亮的手銬帶走了……。著名編劇史航在觀看歌劇《蝙蝠》后深有感慨,把這位中國著名表演藝術(shù)家稱為“中國的卓別林”。他認為陳佩斯將這個配角飾演得很成功,把一個小人物的慌張、惶恐、恭敬上司等一系列心理活動通過肢體語言詮釋得很準確,還親切地說陳佩斯就是最適合的“弗洛什”。除了飾演這個小獄卒外,陳佩斯作為劇中的中文對白導演在排練中嚴把表演關(guān),將自己30年“渾身是戲”的表演經(jīng)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歌唱演員,并在表演上以戲劇演員的標準指導他們。
此場歌劇除了演出陣容龐大、表演超凡脫俗外,還符合中國觀眾的胃口。最獨到的就是根據(jù)中國本土化的特點對這部純粹的西洋歌劇進行了“中國式”處理,劇本內(nèi)容的中國式“剪裁”更具有超凡的創(chuàng)造性。唱段采用德文演唱、對白部分采用中文對話的表現(xiàn)形式,直接拉近與中國觀眾的距離,使喜劇效果豐滿,極具親和力。歐洲家庭餐桌上常見的牛排被改編成了中國的“豬頭肉”,還有一些民間俗語如“蚊子再小也有肉”、“蘿卜不大長在背兒上”、“哪兒的黃土不埋人”等等中國人生活中的家常話屢屢出現(xiàn),演出現(xiàn)場笑聲不斷,心情既輕松又越看越開心,讓中國觀眾的心在自然中接受西洋歌劇,而全劇中接連不斷的喜劇唱段既高雅又極具藝術(shù)性,令觀眾贊嘆不已。
演出結(jié)束后,國家大劇院版《蝙蝠》受到很多觀眾的好評,可是也有人認為這種創(chuàng)新實在讓人無法接受,其中包括中文對白中地方口音濃重,神圣高雅的歌劇舞臺上出現(xiàn)一些類似“吃了原告吃被告”這樣的社會流行語,以致一些藝術(shù)圈的專業(yè)人士感到不可理喻。還有陳佩斯飾演的獄卒,他在中國觀眾眼里依舊是小品和話劇中的一些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形象,雖然獄卒這個角色和他以往的戲路子是一類,可這種隨意混搭風格也是不應該的,畢竟中國的“陳小二”和歐洲社會的小人物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還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更有一些人認為陳佩斯在劇中喧賓奪主,比如當他和歌劇演員們同時出現(xiàn)時,本來只是一個小小的獄卒,可他那些招牌動作就足可以讓他搶戲成功了。更絕的說法還有:“陳佩斯純粹是在傳統(tǒng)西洋歌劇里插播了一段中國春晚小品”。真可謂是眾說紛紜,不過,無論是哪種評論都有各自的道理,畢竟任何一項創(chuàng)新都是在爭鳴中脫穎而出的。
全劇的第二幕是世界各地的導演都會大做文章的精彩劇幕,他們都會在此增添創(chuàng)意,創(chuàng)造驚人場面,展示制作能力。著名導演史蒂芬·勞利斯曾為世界多家知名劇院制作了一系列頗具影響的作品,其中不乏有英國皇家歌劇院、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等等,他的執(zhí)導風格和舞臺效果創(chuàng)意具有極其獨特的個人魅力,被有關(guān)媒體稱作“新古典主義”風格。此前,他已經(jīng)導演過三個不同版本的《蝙蝠》,但在此次國家大劇院版中仍然融入了他對該劇創(chuàng)新的理解和嶄新的詮釋。在演出中,大劇院版歌劇《蝙蝠》的第二幕也的確令人耳目一新:3米高的巨型酒瓶、憨態(tài)可掬的大棕熊、舞姿妖嬈的老鼠姑娘……一幕幕超現(xiàn)實風格的場景和稀奇的道具使這一歌劇故事頗具童話般的夢幻色彩。其中的酒會場面可以稱得上是整場歌劇中最重要的場景,不僅情節(jié)復雜,人物也很眾多,在這個場面里勞利斯淋漓盡致地使用了“超現(xiàn)實”風格的處理方式,以此透視全劇的核心。恰當?shù)匮堇[出當大家喝醉時眼前出現(xiàn)的幻覺,如舞臺上出現(xiàn)會動的墻、親王的侍從忽然變成了一只棕熊等等;同時為了反映每個人喝醉后的丑態(tài),舞臺上還特別放置了哈哈鏡;舞會中還加入芭蕾舞與雜技表演,著實與眾不同。這正是導演勞利斯別具匠心的所在,雅俗共賞更能反映19世紀末維也納上流社會真實的社交生活狀態(tài)。
此外,在熱鬧恢弘的場面中還伴有幽默的對白、動聽的音樂,驚喜此起彼伏:親王用怪聲怪調(diào)吟誦和演唱人生感悟,女仆的表演夸張滑稽、花腔技巧連貫流暢,女主角的恰爾達什舞曲帶有匈牙利風格,眾人合唱的“香檳之歌”、“美麗人生”,以及“電閃雷鳴波爾卡”和“愛情圓舞曲”等等,真可謂是高潮迭起,笑聲連連,通俗易懂而不失高雅。
優(yōu)美、輕松、愉悅是約翰·施特勞斯交響樂作品留給觀眾的印象,歌劇《蝙蝠》雖然延續(xù)了這樣的風格,但演繹作品卻并不輕松。喜劇其實比悲劇更難演,這部劇對表演的要求極高,每個演員都要做到細膩精準,如同在一幅寫生畫中渲染各盡千秋的顏色一樣,只有個人的卓越表現(xiàn)和集體的傾力合作才能完成這部完美的作品。這對于歌唱家們是一次空前的挑戰(zhàn),因為歌劇演員以往都是以歌唱來塑造人物形象的,但是這次例外,還需要大量使用肢體語言及舞蹈動作。正如莫華倫所說“邊唱邊跳邊演戲,這是一種從來沒有過的考驗”。雖然如此艱難,但這些優(yōu)秀的歌唱家們?yōu)榇烁冻隽司薮蟮呐?,成功地演出揭示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真理,只要肯下功夫,成功就一定屬于你。
當晚該劇謝幕時全場歡呼的爆棚效果,再次證明了這部經(jīng)典輕歌劇的生命力。國家大劇院版《蝙蝠》很具創(chuàng)新性、實驗性,從劇本的本土化處理到導演的個性化處理手法,再到陳佩斯的跨界表演,都能看出這種實驗的探索和嘗試是比較成功的,中國觀眾與西洋歌劇已經(jīng)沒有距離感和隔閡感,大家不僅真正感悟到高雅歌劇的真諦,而且還能笑得真誠而自然。整場歌劇場景的布置華麗而不失真實,從廚房、客廳到臥室都布置得都很逼真,無論哪個場所都讓觀眾感到親切溫馨極了,就連監(jiān)獄也都布置得很符合劇情,絲毫沒有陰森恐怖的感覺。尤其是在第二幕的奧洛夫斯基親王家的假面舞會上,國家大劇院合唱團的演員們身著華麗的盛裝出場,個個神采熠熠,讓人們充分感受到歐洲19世紀末維也納上流社會的社交氛圍。芭蕾舞演員們來自北京舞蹈學院,一個個機靈可愛的“小老鼠”在晚會上翩翩起舞。巨型酒瓶大得離奇、大棕熊可愛極了,讓觀眾倍感新穎別致,比歌劇《茶花女》、《唐璜》的酒會場景更加熱烈奢華,舞臺生動得如同夢境。
大劇院版《蝙蝠》連續(xù)三天的成功演出效果極佳,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國外知名導演的加盟,國內(nèi)歌劇明星的聯(lián)合參演,華麗的舞臺設(shè)計以及所采用的原文演唱、中文對白的形式,現(xiàn)場演員與觀眾恰到好處的互動,這一系列的獨到手法無疑是西洋歌劇在中國發(fā)展的新體驗及發(fā)展趨勢,良好地解決了西洋歌劇的“水土不服”現(xiàn)象,真正做到雅俗共賞,讓更多的中國觀眾走進歌劇、親近歌劇。
一百多年前維也納著名的歌劇,以其優(yōu)美的歌聲及迷人的旋律使當代中國觀眾回味無窮,故事情節(jié)令人津津樂道、開懷大笑,由此可見,真正的藝術(shù)作品會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國家大劇院版《蝙蝠》完美地綜合了詩歌、戲劇、聲樂、舞蹈為一體,充分體現(xiàn)了其藝術(shù)性。
近年來,國家大劇院每年都在展演不同的西洋歌劇,有些是引進國外劇團來展演,有些是大劇院版自編自導,都是中外導演、演員共同演繹的?,F(xiàn)在國家大劇院版的西洋歌劇都在不斷創(chuàng)新,比如《藝術(shù)家的生涯》中把法國的藝術(shù)家們搬到了北京的798,《托斯卡》中那個巨大的天使與魔鬼造型等等,中國的藝術(shù)家們對這些創(chuàng)新既有好評,也有負面的評論,筆者認為這都屬于正常現(xiàn)象,因為新生事物的誕生終究會有其兩面性。歌劇是所謂的“高雅”藝術(shù),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其發(fā)源地歐洲,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欣賞的。不論是創(chuàng)新還是歧路,可以確定的是國家大劇院版《蝙蝠》都曾給我們帶來了娛樂和輕松,也讓很多以往不能接受外國歌劇的朋友們真切地感受到了西洋歌劇藝術(shù)的真正魅力。
[1]《新世紀青少年藝術(shù)素質(zhì)培養(yǎng)叢書》編委會.歌劇入門與鑒賞[M].北京:中國出版集團,2009.
[2] 汪浩.西洋歌劇在中國本土的審美思考[J].科學之友,2010(23):12-15.
[3] 周小靜.西洋歌劇簡史與名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4] 劉子殷,林彌忠.外國歌劇藝術(shù)鑒賞[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 王鳳歧,樊其光.歌劇藝術(shù)欣賞[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