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佳圓
(同濟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上海 200092)
歌德的自然魔幻題材謠曲多創(chuàng)作于狂飆突進運動的后期,此時亦是其轉(zhuǎn)向古典主義的過渡期。在狂飆突進時期,作家們反對啟蒙運動對于理性的過分強調(diào),轉(zhuǎn)而關(guān)注那些無意識的(das Unbewu?te)、感覺深度(Gefühlstiefe)、幻想力以及人類靈魂的力量[1]。歌德的此類謠曲依然延續(xù)了狂飆突進時期對于“生命感受(Lebensgefühl)”的重視,但作品風(fēng)格已漸趨于平和冷靜,顯現(xiàn)出古典主義的特質(zhì)。詩中的大自然也不再是人心境的直接反映,而是被客觀地描繪成一種疏離于人類的獨立存在。這一變化同歌德來到魏瑪后自然哲學(xué)思想上的巨大轉(zhuǎn)變密切相關(guān)。自1776年起,歌德在魏瑪擔任官職,并出于公務(wù)需要開始進行自然科學(xué)方面的研究。憑借其對自然和自然研究的巨大熱情和驚人毅力,歌德的研究愈發(fā)深入廣泛,先后涉及面相學(xué)、地質(zhì)學(xué)、人類解剖學(xué)、植物學(xué)、光學(xué)等諸多領(lǐng)域。另一方面,歌德早年受到斯賓諾莎泛神論思想的影響,認為神即置身于自然萬物之中。但與斯賓諾莎不同,歌德崇尚實踐,信賴人的感官體驗,他始終從具體的事物出發(fā),依靠五官感受深入探究世界的本質(zhì)。他相信“誰要是否認自然是神的器官,誰就等于是否認了(自然)所有的彰顯”[2]285。1785年6月9日致雅可比的信中歌德這樣寫道:“請原諒我,若是有人談到神,我多么樂意沉默,這種神我僅僅在和從個體中認識到,除了斯賓諾莎本人外,沒有人會再高興對他更進一步和更深刻地進行觀察……我在這兒上山又下山,在植物和巖石中尋找神性?!保?]
實際的社會生活和直觀的自然研究深化了詩人對于自然與“人”的理解,認識到個人和人類的界限。這位曾借用普羅米修斯的盜火者形象蔑視天神、企圖與神比肩的詩人,在其1781年的作品《人性的界限》中一改昔日的桀驁,充滿敬畏地寫道:“我便親吻他(神圣的天父)那/袍裾的鑲邊/胸中充滿童稚的/忠誠和恐懼。須知任何人/都不可與神/較量、攀比”[4]139。此時的詩人已經(jīng)明晰人性和神性的界線,對于人類能力的限度給予謙卑的承認:“神何以/區(qū)別于人?后浪推前浪,/永無止息,/洪流滾滾:/我們被浪托起,/我們被浪吞噬,/我們在浪中沉溺”[4]139。神既存在于“草木和石頭”之中,那么自然的一切便都是神性的體現(xiàn)。歌德相信,自然的規(guī)則神圣而隱秘,自然作品就如同一部真正的藝術(shù)作品一樣,是人類的知性永遠難以窮盡的[5]。他以詩人的洞察力體會到,所謂美就是那些平素隱秘的自然法則的彰顯[2]22,“自然向誰揭開它公開的秘密,誰便會對它最為相稱的闡釋者——藝術(shù),感到一種不可抗拒的向往”[2]24。
對歌德而言,謠曲便是這樣一種可用以闡釋自然的藝術(shù)體裁。德語中的“謠曲(Ballade)”一詞在詞源學(xué)上可追溯至普羅旺斯語“輪舞(balar)”及拉丁語中的“跳舞(ballare)”。該詞在13世紀初就已出現(xiàn),原本是舞蹈歌曲(Tanzlied)的一種形式,18世紀后期該詞逐漸演變?yōu)橐环N敘事詩的體裁。在民間歌謠中,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原本就是常見的主題。自古以來,人類面對自然的神秘與威力時本能生出的敬畏之情,經(jīng)過加工成為流傳于古老傳說及民歌中的各種鬼神、女妖、精靈等形象。受赫爾德大力推廣民間詩歌的影響,歌德從謠曲中為自己對于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深邃思考找到了新的表達方式。他將個人對自然的體悟與民間歌謠中直觀強烈的生命感受相糅合,創(chuàng)作出《漁夫》、《精靈之歌》、《魔王》等經(jīng)典作品。下文將甄選其中的兩部作品進行闡析,以對歌德這一時期的自然哲學(xué)思想作進一步探討。
《魔王》是歌德1782年為奧古斯特大公的母親安娜·阿瑪麗亞女公爵所作歌唱劇《漁家女》的開場詩。赫爾德在創(chuàng)作《魔王的女兒》時將一首丹麥民歌中的“魔王(丹麥原文Ellerkonge,德語應(yīng)譯作 Elfenk?nig)”錯譯為“赤楊之王(Erlk?nig)”,這卻激發(fā)了歌德的創(chuàng)作靈感。因為民間傳說中常有樹妖夜晚攝取孩童魂魄的故事,歌德便將民間傳說與他對神秘自然的豐富想象相結(jié)合,創(chuàng)作了這首經(jīng)典的《魔王》:
是誰這么晚在夜風(fēng)中急馳?/是一位父親帶著他的兒子;/他把男孩緊緊摟在懷里面,/使他更加安全,更加溫暖。
“兒啊,什么叫你怕得捂住了臉?”/“爸爸,那個魔王你難道沒看見?/魔王穿著長長的袍子,頭戴王冕!”/“不,孩子,是一條夜霧在彌漫?!?/p>
“可愛的孩子,快跟我去!/我要和你做最好玩的游戲;/五彩的花兒盛開在河岸上,/我老媽有的是繡金的衣裳?!?/p>
“爸爸,爸爸,你還沒聽見?/魔王他在悄悄給我許愿!”/“別害怕,孩子,別擔心!/那是風(fēng)吹枯葉的沙沙聲?!?/p>
“乖孩子,你難道不肯跟我走?/我漂亮的女兒們已在把你等候;/我的女兒將圍著你跳夜的舞蹈,/唱著跳著你就舒舒服服入睡了?!?/p>
“爸爸,爸爸,你還沒看清楚,/魔王的女兒藏在那邊的暗處?”/“孩子,孩子,我已經(jīng)看清楚,/那不過是幾棵灰色的老柳樹?!?/p>
“我愛你,你的俊模樣叫我歡喜;/你不肯跟我去,我就要使用暴力?!?“爸爸,爸爸,他已經(jīng)把我抓緊,/魔王啊叫我渾身痛得要命!”
父親害怕了,加緊策馬飛奔,/孩子在他懷中輕輕地呻吟;/緊趕慢趕,他終于趕到家里,/可他懷中的愛兒已經(jīng)死去[4]359。
整首謠曲結(jié)構(gòu)對稱,用開頭和末尾處的兩節(jié)報道性詩節(jié)(Berichtstrophe)構(gòu)建出了一個敘述框架(erz?hlerischer Rahmen),將整首敘事歌謠包圍起來,如同一出迷你劇。詩人從中展現(xiàn)的是一場理性人類與神秘自然間的拉鋸戰(zhàn),父親和魔王分屬這對立的兩極。Erich Trunz將父親歸類為“理智冷靜,屬于白天的人類”,即“啟蒙者”;魔王則是一種對于人類而言極富魅力,令人喜悅而又致命的自然現(xiàn)象。至于孩子則同藝術(shù)家和女性一樣,屬于對于魔幻力量敏感的人群[6]215。因而,人類的理性世界與魔王的神秘世界都可以被孩子感知到,但理性的父親卻無法感知到魔王所處的另一極的世界,只能試圖安撫驚懼的孩子。而魔王的聲音卻不斷插入到父子二人的對話之中。最初只是混擾人心的耳語:“可愛的孩子,快跟我去!/我要和你做最好玩的游戲”,并以鮮花和華服對孩子施以引誘。但緊接著,魔王的誘惑便從外在的物質(zhì)層面上升為對滿足孩子情感與肉體欲求的承諾。他將自己美麗的女兒作為誘餌:“我漂亮的女兒們已在把你等候”,試圖進一步來動搖孩子的意志。最終,虛假的諂媚過渡到了暴力的威脅:“你不肯跟我去,我就要使用暴力”,直至粗暴的搶奪——孩子:“爸爸,爸爸,他已經(jīng)把我抓緊”,情節(jié)的張力也在此達到高潮。
整首謠曲的每一節(jié)對應(yīng)一個單獨的意義步驟(Sinnschritt),并被規(guī)律地輪換著分配給父親與孩子(第二、四、六節(jié))以及魔王(第三、五、七節(jié))。謠曲的結(jié)構(gòu)安排清晰地體現(xiàn)出父親、魔王這對立的兩極對孩子的爭奪過程:在父子對話第一次出現(xiàn)的第二節(jié)中,父親的話被安排在該節(jié)第一行和最后一行,將孩子的話(位于中間兩行)包圍起來,構(gòu)成具有保護意味的框型結(jié)構(gòu)(象征父親將孩子抱在懷中所提供的保護)。但此種框形結(jié)構(gòu)在之后同樣屬于父子二人的第四、六節(jié)中卻沒有再度出現(xiàn),預(yù)示著父親已經(jīng)漸漸喪失對兒子的保護能力。這一過程發(fā)展到最后,兒子甚至是在屬于魔王的詩節(jié)(第七節(jié))中說話——此刻孩子已完全被魔王從父親的詩節(jié)中奪走,他最后的呼喚也沒有得到父親的回應(yīng)。至此,此前一直游離在人魔兩極之間的孩子完全淪入魔王所屬的世界中。
第四節(jié)和第六節(ji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多次出現(xiàn)的重復(fù)現(xiàn)象(Epanalepse),讀者可以從孩子對于父親的反復(fù)呼喚中感受到他的恐懼:“爸爸,爸爸,你還沒聽見?”相應(yīng)的,父親反復(fù)的勸導(dǎo)則是為了表達寬慰:“別害怕,孩子,別擔心!”“孩子,孩子,我已經(jīng)看清楚?!比欢x者很快便能發(fā)現(xiàn),父親與孩子之間形式上的對話并非真正有效的溝通,父親理智的話語并不能對驚懼的兒子起到安撫的作用,因為他們所能感知到的并非是同一個世界。“某種程度上這里說明的是兒子對于自己沒有得到澄清的感覺的敏感性……他始終無法得到自己所渴望的幫助。隨著魔王的聲音和他女兒們的出現(xiàn),父親否認了屬于無意識的、欲求的、想象的、性的領(lǐng)域。孩子則必須保持純粹,而這要了他的命?!保?]216在過去的一些解讀中,孩子的話語常常被理解為發(fā)燒中的胡話,但如果我們聯(lián)系歌德本人對自然的認知方式,就應(yīng)當?shù)贸鱿喾吹慕Y(jié)論,因為在面對神秘莫測的自然時,歌德最信賴的就是人自身的感覺[7]。孩童無邪質(zhì)樸、充滿靈性的生命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他們也最能敏銳地感知到自然每一處細微的變化。同時,這種對感官知覺的重視與前文提及的自狂飆突進起被強調(diào)的生命感覺相契合。這首詩的結(jié)尾再度證明了孩子話語的正確性。因此,類似“高燒的幻覺”之類的說法不僅在文本中找不到絲毫依據(jù),即使從作品當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歌德本人的生平來看,也是難以立足的。
德國狂飆突進時期的青年作家們反對啟蒙運動時的社會關(guān)系,質(zhì)疑啟蒙思想家對于理性的過分強調(diào)。在謠曲《魔王》中,我們同樣不難辨識出曾作為狂飆突進代表人物的歌德對于啟蒙運動的反思:“啟蒙(aufkl?ren)”一詞本義便有“讓不清楚的、難以辨認的變得清楚明白;使自身可被解答,不再神秘”之意,或“去除他人的無知和知識匱乏”[8]。因而《魔王》中的父親扮演的確實是一個“啟蒙者(Aufkl?rer)”的形象——他不斷試圖從理性的角度解釋孩子所見到或聽到的現(xiàn)象:將魔王解釋為“條狀的夜霧”,將魔王的耳語歸為風(fēng)拂枯葉的沙沙聲,至于魔王的女兒們則被他視為灰色的老柳樹。父親一直試圖否定孩子所感知到的那個危險與誘惑遍布的世界,并用他理性的解釋構(gòu)建出另一個平和安全的世界。
同《魔王》一樣將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置于文本探討核心的還有創(chuàng)作于1778年的《漁夫》,該謠曲敘述了一名水邊垂釣的漁夫受到水中女妖的引誘而沉入水中的故事。謠曲共四個詩節(jié),首節(jié)以“海水喧囂,海水激漲”[4]356一句起始,聲形兼?zhèn)涞孛枥L出故事的發(fā)生場景。第二句起轉(zhuǎn)為對內(nèi)容的敘述:一位漁夫坐在水邊,“靜靜地把釣鉤凝望,涼意沁入他心房”[4]356。這時潮水突然如同被一只無形之手撥開至兩旁,一個女妖出現(xiàn)于水中。在第二詩節(jié)中,她對漁夫一邊唱著,一邊說道:“為何用人的詭計,/騙我的孩子們/到烈日下把命喪?/你要知道在水底/魚兒活得多歡暢。/你就下水來吧,/保你會真正健康”[4]356。
“健康(gesund)”一詞在德語中既指身體的無疾病,也包括精神、靈魂上舒適不受煩擾的狀態(tài)[9]。在之后的第三節(jié)中,女妖繼續(xù)以日月、天空為例,說明萬物皆須接受水的滋養(yǎng)和凈化。甚至漁夫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也更顯動人,令人不禁要投身這永恒的甘露。在且歌且述間,女妖控訴了人類攫取自然時的自私與狡詐,呼喚人類重新回歸水(自然)的懷抱,以獲得真正的安寧與平和。
最后一節(jié)再次以“海水喧囂,海水激漲”起首,這時的漁夫已不復(fù)最初的平靜:水花“漫到他赤裸的腳上”,“渴慕充滿他的胸膛”。此時的水世界對于漁夫來說充滿著巨大的誘惑,他“好似聽見情人在呼喚”,于是“一半自沉,一半被拖,永遠消失在滔滔汪洋”[4]356。
整首謠曲通過多次出現(xiàn)的句首反復(fù)與前后文中整句整句的重復(fù),呈現(xiàn)出水世界神秘與魅惑交織的張力。起初的漁夫理智冷靜,用魚餌這一計謀引誘自然的生靈,代表經(jīng)“啟蒙”后試圖征服自然的理性人類。而女妖則象征著自然界所有神秘未知的力量,與漁夫構(gòu)成對立的兩極。另一方面,陸地與水同樣構(gòu)成兩極:陸地上施行的是由人類制定的理性法則,水世界則超出人類意志之外,由女妖及其代表的神秘力量所掌控。在這首謠曲中,水陸兩極之間的界限兩次被跨越:不覺危險的魚群經(jīng)受不住理性陷阱的誘導(dǎo),從水中被釣到岸上,等待它們的是死亡的烈焰;漁夫則在女妖的勸誘下背離其原本固守的理性世界,從岸邊一步步自沉于水中。理性之陸與神性之水對于身處其間的生命來說都有致命的吸引力,以至兩種生命不可阻擋地要交換場所,各自離開原有的世界。這一上一下、一進一出的兩種相對運動令謠曲呈現(xiàn)出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漁夫從“涼意沁入他心房”到“渴慕充滿他的胸膛”的轉(zhuǎn)變,最終證明了人類本身不可抑制的自然屬性。在自然巨大的誘惑性和危險性面前,人類的理性自負實則不堪一擊。
在《漁夫》、《魔王》這兩首謠曲中,歌德均塑造了多組對立的形象:自然和人類(通過女妖、魔王等形象體現(xiàn)自然的侵略性、危險性),以及對魔性敏感的人群和不敏感的人群(如孩子和父親)。對漁夫而言,其形象本身甚至已經(jīng)體現(xiàn)了人類自有的矛盾性:用理性解釋自然進而征服自然的野心,以及作為自然之子本身無法消除的自然屬性。兩首謠曲的結(jié)局則反映了詩人自己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她(自然)四面將我們環(huán)繞,她緊緊把我們擁抱——我們既無力從她懷中掙脫,又無法更深地進入她的肌體。既無須請求又未受警告,她就把我們納入她自己的循環(huán)往復(fù)的舞蹈中,同我們一起繼續(xù)活動,直至我們精疲力竭,從她的臂彎中滑落……”[10]①而在《漁夫》和《魔王》中,自然確實是以這樣的面貌出現(xiàn)在人類面前:誘惑與兇險并存,既充滿迷人的魅力,但極致的歡樂也會招致致命的結(jié)局。另一方面,詩人并未給“漁夫”、“父親”和“孩子”的形象提供確切的身份與背景,也無所謂時間或空間,他們代表的是任何一個普通的人類個體,輕易便會陷入自然的迷局之中無法掙脫。
同時,《漁夫》中女水妖對于“人類的精明”與“人類的詭計”的指責,同樣讓人容易聯(lián)想到啟蒙運動以來被推崇備至的理性主義思潮。在其影響下,人類開始以數(shù)學(xué)及邏輯推理為依托,尋找到一種全新的看待自然、解析自然,甚至征服自然、重構(gòu)自然的方式。正如詩人在《人的局限》中所寫:“人縱然上了天,頭觸到了/天上的星星,顫抖的腳卻無處站立,還要任云和風(fēng)/戲弄、侮欺。”[4]139漁夫作為這一類人的代表,其最終回歸自然的命運再次說明:人類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自然的力量卻是不可測的、無界的。人類應(yīng)當放棄冰冷的理性之防,順應(yīng)生命的本質(zhì)感受,完全地投入自然,才可獲得真正的、永久的滿足。
在以《漁夫》、《魔王》為代表的自然魔幻題材的謠曲中,歌德將人類對于自然隱秘力量的戰(zhàn)栗與敏感具象化,塑造出多種生動立體的精怪形象。自然不可阻擋的威力又被詩化為充滿魔性的引誘,成為詩人筆下藉由反復(fù)手法描繪出的綿延起伏令人欲望滋長的水面,或是《魔王》中極富音樂性的揚抑(daktylisch)節(jié)奏的耳語。這種以“生命感受”為出發(fā)點表現(xiàn)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創(chuàng)作方式是歌德個人的獨創(chuàng)[11]。歌德曾說過:“迷信(Aberglaube)是生命的詩;因而詩人無妨做個迷信的人?!保?2]須知在歌德看來,“迷信”實則和理性一樣,只是人們用來進行詮釋的方式之一。所不同的是,理性依據(jù)數(shù)學(xué)來探知自然,迷信則是“充滿能量的、偉大的、不斷發(fā)展的自然的一種遺承”[13]。不論是漁夫、孩童,甚至是藝術(shù)家自己,都終歸還原至生命的原初狀態(tài),用最質(zhì)樸的生命感受去理解自然中與自我相契合的那一部分。歌德曾說過:自然詩人應(yīng)當是新鮮的,他從一個被過度教化的、停滯的、矯飾的時代中退出,回歸原點。他因此得以重生,并制定新的規(guī)則[2]14。因而藉由這種“迷信”,歌德獲得的是對于自然更為敏銳的洞察力和思考深度,從而可以“制定新的規(guī)則”——對自身與人類限度的重新界定:人源于自然,自身便是自然的一部分,最終將歸于自然。因而人類單純以理性解析自然的企圖是注定要落空的。相反,人惟有謙卑地面對自然,順應(yīng)自然的規(guī)律,傾聽生命內(nèi)在的聲響,才會更加接近自然的本源。
注釋:
①原作者為瑞士作家Tobler,他曾多次與歌德探討過自然的話題,但因原文沒有署名而長期被誤認為歌德所作,并被收錄入歌德作品集中。歌德本人也承認文中的見解和自己的泛神論思想頗為吻合。
[1]Moritz Karl.Deutsche Balladen:Analysen für den Deutschunterricht[M].Paderborn:Ferdinand Sch?ningh,1972:38.
[2]Goethe J W V.S?mtliche Werke.Briefe,Tagebücher und Gespr?che.40 in 45 B?nden in 2 Abteilungen.1.Abteilung:S?mtliche Werke.Band 13:Sprüche in Prosa.S?mtliche Maximen und Reflexionen[M].Frankfurt am Main:Deutscher Klassiker Verlag,1993.
[3]歌德.歌德文集:第十四卷[M].李清華,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8.
[4]歌德.歌德文集:第一卷[M].楊武能,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5]Goethe J W V.S?mtliche Werke.Briefe,Tagebücher und Gespr?che.40 in 45 B?nden in 2 Abteilungen.1.Abteilung:Band 18:?sthetische Schriften 1771-1805[M].Frankfurt am Main:Deutscher Klassiker Verlag,1998:489.
[6]Goethe J W V.Goethe-Handbuch in 4 B?nden.Band 1[M].Stuttgart;Weimar:Metzler,2004.
[7]Henel Heinrich.Goethe und die Naturwissenschaft[J].The Journal of English and Germanic Philology,1949,48(4):511.
[8]Das gro?e W?rterbuch der deutschen Sprache in 6 B?nden.Band 1[M].Mannheim/Wien/Zürich: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1976:216.
[9]Das gro?e W?rterbuch der deutschen Sprache in 6 B?nden.Band 3[M].Mannheim/Wien/Zürich: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1977:1023.
[10]約翰·沃爾夫?qū)ゑT·歌德.歌德散文選[M].陳宗顯,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283.
[11]Goethes Werke.Kommentare und Register.Hamburger Ausgabe in 14 B?nden.Band 1,Gedichte und Epen I[M].München:C.H.Beck,1996:563.
[12]Rothmann Kurt.Johann Wolfgang Goethe[M].Stuttgart:Reclam,1995:71.
[13]Goethe J W V.S?mtliche Werke.Briefe,Tagebücher und Gespr?che.40 in 45 B?nden in 2 Abteilungen.1.Abteilung:S?mtliche Werke.Band 23/1:Zur Farbenlehre[M].Frankfurt am Main:Deutscher Klassiker Verlag,1991:63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