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增
(陜西職業(yè)技術學院,西安,710100)
時代的發(fā)展總是對教學提出新要求。當今世界正處于多變時期,全球的經(jīng)濟政治格局正發(fā)生著很大的變化,教育的發(fā)展要時刻與時俱進。我國的教育現(xiàn)在面臨著機遇和挑戰(zhàn)。而英語作為一門國際語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這樣的背景下,在以大學英語為代表的大學課程中,傳統(tǒng)的紙質教材已經(jīng)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而多媒體技術是利用計算機對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信息綜合處理、建立邏輯關系和人機交互作用的技術。其作為一種即時技術可以做到與實踐同步,而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是大學課程中對多媒體技術依賴較大的一門課程。如何實現(xiàn)多媒體技術在大學英語視聽說中的作用,對于大學英語教學乃至其他課程有著重要性的實踐與示范性的意義。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有點顯而易見。(1)信息載體的多樣性:相對于傳統(tǒng)的紙質書籍而言,即指信息媒體的多樣性,已經(jīng)不簡單存在于文字中了。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需要大量資料作為補充,文字已經(jīng)遠遠不能滿足英語教學,而英語視聽說課程更是一門脫離傳統(tǒng)紙質媒體的一門課程。(2)多媒體的交互性:是指用戶可以與計算機的多種信息媒體進行交互操作從而為用戶提供了更加有效地控制和使用信息的手段。這種相互的溝通性打破了原有的教學模式溝通單一化,機械化,更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3)集成性是指以計算機為中心綜合處理多種信息媒體,它包括信息媒體的集成和處理這些媒體的設備的集成。(4)數(shù)字化——媒體以數(shù)字形式存在。能使教學效果更為直觀。(5)實時性——聲音、動態(tài)圖像(視頻)隨時間變化。信息隨時更新,所學內容更為高效迅速。
綜上所述,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尤其是利用多媒體進行英語視聽說教學時,將會產生以下效果:1、能夠完成在內容上相關聯(lián)的多媒體信息的處理和傳送,如聲音、活動圖像、文本、圖形、動畫等;使學生瞬間通過多種形式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并投入到所學內容中。能讓學生擺脫傳統(tǒng)書籍的古板感,使英語學習通過試聽的方式鍛煉口語,并全面提高學生對于英語學生產生興趣,最終全面提高英語素養(yǎng)。2、交互式工作,而不是簡單的單向或雙向傳輸;可以對全班同學隨時進行公開或非公開提問,并隨時做到隨機溝通和提問,省去傳統(tǒng)課堂管理困難等問題。這種交互式的方式,使學生可以進行分組討論,并對于教學方式進行優(yōu)化。3、與網(wǎng)絡連接,即各種媒體信息是可以通過網(wǎng)絡傳輸?shù)模黄圃薪柚鶦D-ROM 等存儲載體來傳遞的。這使得信息更新更快,并且對于一些前沿性的問題或突發(fā)性的問題可以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輔助幫助。對于一些高年級的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英語新聞是一個必備的技能,但因為新聞有其時效性,即時性,突發(fā)性等特點,所以以往關于英語新聞的教學效果不佳,借助多媒體的英語視聽說課程在英語新聞上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并且讓學生了解到第一手資訊,并培養(yǎng)了學生寫新聞報道的能力,不只是對于聽說進行了提高,而且讓學生能夠體驗到學習的效率以及所學知識的與時代的貼合性。
但是,在討論多媒體在英語視聽說教學中的優(yōu)點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任何事物都存在問題與缺點。在多年的實際教學中,多媒體在英語視聽說教學中存在著以下問題:
(1)很多老師對于多媒體的設備過于依賴,缺少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對于自己在此門課程中的定位不清,使得教師在多媒體教學中的角色弱化,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了引領,很多學生把英語視聽說當成了一門只是簡單觀看視頻的娛樂課程。
(2)多數(shù)教師對于課程的對于課程的目的不清楚,強化了視覺,而淡化了對于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更沒有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英語全面能力提高,沒能為以后的高級課程,諸如口譯課程做好鋪墊。
(3)對于所教授的內容的視頻材料選擇定位不清,難度不能貼合所教授的學生,英語視聽說的課程市面上可選擇教材少而且相對比較老舊,遠遠不能滿足現(xiàn)代化教學的需要。
(4)在授課前幾乎沒有做出很好的導入或熱身練習而直接進入到課程中,導致學生對于一節(jié)課所學內容沒有很好的心理準備,從而使得授課效果不明顯,不能達到很好的教學預期。學生在課程結束后不能很好的進行總結。
(5)英語視聽說是以視頻為基礎一本課程,所以學生不能如傳統(tǒng)的課程可以進行對書本預習以及復習,這導致了學生對此門課程掌握的效果并不如傳統(tǒng)課程那樣深刻。
(6)在授課過程中,學生對于視頻的觀看的視覺過于專注,而忽略了聽說等英語語言重點,甚至有學生走神的現(xiàn)象,且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互動性差,互動時間點掌握的不好,最終影響教學效果。
(7)期末考試的方式和標準欠缺,導致不能對學生的視聽說能力有一個比較權威的判斷。
(8)如遇突發(fā)狀況,如:停電或是設備出現(xiàn)問題時,教學可能無法正常進行。
2.1.1 選擇合適的英語視聽說授課教師
英語視聽說課程是一門不同于其他類型英語專業(yè)課程的課程,所以在選擇英語視聽說教師除了要具備英語教師的基本教學能力之外,此門課程的授課教師還應該具備以下素質:
(1)聽說能力優(yōu)秀,且瞬間對于事物描述及闡述能力要好。英語視聽說課程是一門以提高聽說能力為基本要求的課程,所以對于聽說能力的瞬間轉化能力要極佳,并具備很好的溝通表達能力。
(2)能夠做到與時俱進。英語視聽說作為英語學習的一本課程,教師需要對于最新發(fā)生的事物或前沿性的話題有基本的了解與掌握,這樣才能做到課程具有新鮮感,才能使學生感受到英語是一門貼合實際的實用性的課程。
(3)對于英美文化有著基本的了解與認知。英語視聽說課程不只是一門單純提高英語聽說能力的課程,其還要擔負著為英語專業(yè)高級課程做鋪墊的角色,諸如:英美文化,高級英語,筆譯或口譯這樣的課程。所以對于英語文化或是對于英語國家文化有著認知的教師對于此門課程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2.1.2 明確教師在課程中的定位,加強課程中的互動性
教師要在整個授課階段做好自己的定位與職能,要樹立引導,拓展,深化主題的作用,不能單純的播放視頻,蜻蜓點水的進行教學,時刻要保持學生專心聽講,注意學生的聽課狀態(tài),在必要的時候做好提問。課堂互動形式要多樣化,新穎化,要利用好多媒體設備帶來的有點以及便利性使教學更加生動化,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
2.1.3 教師對突發(fā)應急狀況有解決能力或準備應急備案
英語視聽說的課程要時刻以多媒體正常運轉為前提,但是如若出現(xiàn)設備不能正常使用的狀態(tài)下,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緊急備案,不要耽誤了課程的正常進行。
鑒于英語視聽說課程的特殊性,所以在授課材料上最好遵循以下原則:
(1)材料新穎,難度,語速適中,語音清晰,盡量以純正的英式或美式英語為主。
(2)話題有針對性,符合實際需要,貼合學生專業(yè)。
(3)畫面感要能抓住眼球,內容要能吸引學生。
(4)教學材料的字幕最好是可以調動的,第一遍先去掉字幕,然后第二遍可以顯示出英文字幕的,必要時可以顯示中文字幕。
(5)視頻材料時間不宜太長,通過實際上課的經(jīng)驗得出一般視頻材料以10-15 分鐘為宜,太長或太短都不利于教學。
2.3.1 課前要求
可以在每節(jié)課下課之前或是通過微博等方式告知學生下一節(jié)課所要上課的相關視頻,讓學生提前預習,這樣在上課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對所學材料有著基本認識。
2.3.2 課中要求
隨時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發(fā)起隨機提問,要做到互動充分,并在開始之前象學生提出思考問題,以便學生在觀看過程中找出重點,并把筆記或者對于信息的速記納入到平時成績的考量當中。
2.3.3 課后要求
要求學生在課后結束之后對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進行總結分析,寫出一定字數(shù)的報告或小的論文,并要求提出或闡述自己的觀點,這一點同時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與分析能力。
鑒于英語視聽說課程不能通過傳統(tǒng)的紙質考試一樣進行評分,所以對于學生的最終成績,建議采用過程性評分加綜合性評分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成績進行評判。
(1)過程性評分:平時表現(xiàn)+期中成績+期末成績的方式。每次課堂上的學生對于問題的回答,討論,闡述,筆記以及期中,期末考試成績可以按照一定比列進行換算,最后得出學生的總成績。
(2)綜合性評分:考試內容采用多元化,多樣化的方式,而不是簡單的對聽說進行考察。學生對于問題的見解力,分析力,反應能力,都應該納入到總評成績中。
教師可以根據(jù)本校的實際情況采用適合自己學校的學生的評分標準,但是要注意到評分一定要做到公正,客觀,合理。英語視聽說課程與很多課程的考核模式有著較大的差別,教師應該在對學生成績的評分過程中拿捏得當,這樣才能真實的反映出自己的教學成果。
英語視聽說課程在英語專業(yè)中是一門極為重要的課程。通過當今的多媒體技術,師生們能夠更好的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與英語知識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并且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多媒體技術也已經(jīng)向高端高科技發(fā)展。在最近的教育展上,已經(jīng)有科技公司研究出把最新的3d 技術引入到教學的技術,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此種技術將普遍應用于教學與研究領域。這對于英語視聽說教學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授課教師也應該隨時關注科技發(fā)展動態(tài),研究教學方法,才能使教學成績顯著,為現(xiàn)代化的教學做出自己的貢獻。
[1]沈洪.多媒體技術與應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1-12
[2]鄧杰文.計算機輔助教學模式的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08 年1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