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龍 楚鳳軍 陳秀梅 李志濤
(撫順煤礦腦科醫(yī)院 遼寧 撫順 113123)
兒童多動癥是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表現(xiàn)為同時有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及活動過多或行為沖動的一組綜合癥。目前有個案報道利培酮治療有效,但缺乏正規(guī)對照研究。故本研究擬對照比較利培酮與利他林治療兒童多動癥的療效及副反應(yīng)。
1.1 臨床資料:觀察病例均來源于撫順煤礦腦科醫(yī)院心理精神科門診或住院的患兒,符合CCMD-3“兒童多動癥診斷標準”。排除精神發(fā)育遲滯、兒童精神病、焦慮癥狀、品行障礙或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的兒童,共60例。隨機分為利培酮治療組30例、利他林組30例。利培酮組男23例,女7例;平均年齡8.2±2.4歲;平均病程26.4±9月。利他林組男24例,女6例;平均年齡8.4±2.3歲;平均病程27.1±2月。兩組以上各項指標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1.2 治療方法。利培酮組:利培酮0.5-4mg/d早晚2次口服;利他林組5-15mg/d,分早、午2次口服。兩藥均根據(jù)年齡、體重及臨床實際情況具體調(diào)整劑量。兩組療程均為12周。
1.3 觀察指標:兩組患者于治療前第12周末用多動指數(shù)量表(Connes)、治療副反應(yīng)量表(TESS)進行評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計量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和分組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變化比較
2.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變化比較(見表1):由表1可知,無論施利培酮組還是利他林組的患者,治療12周末其多動指數(shù)總分和行為總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治療前兩組患者上述指標方面的差異無顯著性。
2.2 兩組治療后副反應(yīng)情況比較(見表2):由表2可知,無論是接受利培酮治療還是接受利他林治療,治療12周末兩組患者在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及嚴重程度方面的差異均無顯著性。但在治療12周末利培酮組的行為總分較利他林組明顯降低,差異有顯著性。
表2 治療12周末兩組癥狀及副反應(yīng)水平比較
為了有效、長期控制兒童多動癥患兒的注意缺陷與多動癥狀,通常采用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主要是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和教育干預等措施綜合治療,而藥物治療無疑是起效操作性較強的干預措施之一。
利他林是一種中樞興奮劑,主要通過大腦神經(jīng)細胞間隙對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并且阻止其重吸收同時減少去甲腎上腺素的滅活,使細胞間隙的去甲腎上腺素濃度增加。從而使兒童多動癥患兒的注意力集中、活動過多減少,達到改善行為的目的。且對6歲以下兒童或有癲癇病史者或伴有抽動癥狀者不能使用利他林。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利培酮治療兒童多動癥有明顯療效,對多動癥與注意缺陷的效果于利他林相當,且對行為障礙的總體改善程度要好于利他林。接受利培酮治療的患兒,不良反應(yīng)的發(fā)生情況與利他林組沒有差異,且利培酮治療對控制抽動癥狀也有效,長期使用也不會形成依賴。另外利他林起效較快,療效在治療第一周末就已完全顯示出來,但停藥后療效迅速消失,而利培酮的治療效果能多久,由于本研究隨訪時間較短,有待進一步研究。
[1]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長沙:湖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8:173-201
[2]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薛第十五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70-271
[3]黃敏敏.黃國勝.萬拉法新和利他林治療多動癥的對照觀察.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10(1):39-4013
[4]翁暉亮.兒童多動癥及其處理.江蘇衛(wèi)生保健,2002,4(1)4-6
[5]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第三版)山東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1: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