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兵
(普蘭店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遼寧 普蘭店 116222)
患者,男,46歲。以“心悸、胸悶、氣短一周”入院。既往健康。發(fā)病前一周有“感冒”病史。入院時進行身體檢查:體溫:36.5℃,脈搏100次/分,呼吸24次/分,血壓120/90mmHg。神志清,呼吸略促,無發(fā)紺,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尖搏動減弱,無心前區(qū)震顫,心界向兩側擴大,心音略低鈍。心率:100次/分,律齊,無雜音及心包摩擦音,腹軟,未及肝脾,無移動濁音,雙下肢不腫。心電圖:ST、II、III、avF、avL、avR、V1、V3、V5壓低≤0.1mv。T:II、III、avF、最深的17mm。胸部CT:雙肺及胸膜正常。入院診斷:急性心包炎,住院后全面檢查,甲狀腺功能檢查正常,結核菌素試驗陰性,其他檢查均無異常。
診斷:急性非特異性心包炎。給予抗病毒、B族維生素、糖皮質激素治療,住院14天,患者好轉,心包積液全部消失。準予出院。出院后服用強的松片30mg/日,四周后隨診。無心包積液,減量后停用強的松片,隨診。約一個月后患者再次心悸、胸悶、氣短,并出現腹脹,雙下肢浮腫,再次心臟彩超檢查,心包可量至中等量積液,雙側胸腔大量積液,心包絞窄增厚,腹腔積液、肝腫大、心電圖:心率116次/分,ST-T廣泛改變,再次住院。胸水常規(guī)除外,結核性及腫瘤,中心靜脈壓測定>40cm水柱,給予糖皮質激素及利尿劑治療,患者癥狀好轉不顯著,考慮有心包縮窄可能,轉至上級醫(yī)院,經外科行心包剝離術后,癥狀痊愈,隨診半年,無臨床癥狀。
討論:心包縮窄多發(fā)生于結核性心包炎,急性非特異性心包炎,發(fā)生心包縮窄病側較少,患者發(fā)病后,經住院治療兩周后心包積液消失,臨床癥狀好轉但其后兩個月時間便發(fā)生心包縮窄,表現為多發(fā)性漿膜腔積液、浮腫、經中心靜脈壓心臟彩超等檢查,確診心包縮窄。原因分析,非特異性心包炎同樣可以表現為纖維素樣心包滲出性炎癥,導致心包炎性增厚、糖皮質激素使用是否足量或療程足夠仍需要考慮。
[1]郭立琳,朱燕林.表現為縮窄性心包炎的原發(fā)性心包間皮瘤1例[J].疑難病雜志,2012,(5)
[2]魏征,樊麗超.心包腔置管術治療結核性心包炎的臨床應用[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0)
[3]周明廣.結核性心包炎心包內注射尿激酶治療臨床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