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海虹
湖北中醫(yī)藥高等專科學校 湖北荊州 434020
隨著人們法律意識不斷提高,對醫(yī)療服務的要求也不斷上升,因而,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概率也隨之上升[1]。尤其在兒科,我們醫(yī)護人員直接服務的對象是小兒,而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第一代獨生子女結婚生子進入高峰期,所以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是全家之寶,但兒科疾病的特點是起病急、病情復雜、疾病發(fā)展快,而孩子承載全家的希望,現(xiàn)在又由于過度維權現(xiàn)象普遍的存在[2],使兒科護理不但面臨著嚴峻的形勢而且具有很強的挑戰(zhàn)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護理患兒的過程中,要能有效的防范和處理護患糾紛。
責任心不夠:在傳統(tǒng)的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工作的重點在于用藥、注射和觀察,而忽略了其他的相關因素?,F(xiàn)在還有不少的護理工作者依然強烈的持有上述的觀念,而對兒科疾病的其他相關要素缺乏認識。比如只了解重視兒童自身的疾病外,而忽視了家長的心理特征,這其中包括家長焦躁不安的情緒。家長的這些心理因素如不能得到護理工作者認識和溝通排解,很容易影響到護患關系。再者,由于護理工作者不重視這些因素,一旦有不謙卑和缺乏責任心的表現(xiàn),及易引起護患糾紛。在執(zhí)行制度方面,嚴格的"三查八對"不嚴格執(zhí)行,引起操作失誤,包括打錯針、用錯藥、輸錯液等事故。
業(yè)務能力不夠:護理工作者在臨床工作中,需要豐富的臨床經驗與技術水平。但是,在兒科的護理中,對臨床經驗和技術水平的要求更高,由于一些護理工作者的臨床技術和經驗不足,導致了在臨床操作中對并發(fā)癥預見性較差,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如在行靜脈穿刺時,由于不熟悉靜脈走行,對不同患兒進行穿刺的技術要求不同,同時由于技術不到位,造成了反復、多次穿刺,從而影響患者的配合及治療效果。
法律意識淡薄,護理記錄不規(guī)范:護理工作者在兒科日常的護理工作中,往往缺乏法律意識,特別是衛(wèi)生醫(yī)療方面相關的法律意識,這就直接影響到了日常護理工作中的行為。當與患者及家屬交往時,對自身的行為過失容易忽視,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在日常的護理中,容易使個人因素造成不良影響和糾紛。當患兒病情發(fā)生變化時,護理工作者沒有及時記錄其變化,隨著患兒病情發(fā)展變化,缺乏完整的患兒入院時間、具體用藥、搶救經過、生命體征記錄等護理文件,從而造成護患糾紛。
溝通技巧的缺乏:在兒科護理工作中,護理工作者需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嫻熟的和患兒家屬溝通,護患溝通不暢是很多護患糾紛發(fā)生的直接原因。而這其中又包括溝通時的態(tài)度、語氣及方式。護理工作者在受到自身和外界環(huán)境不良的影響時,極易采用不當?shù)姆绞?、不禮貌的態(tài)度及生硬的語氣,對患兒及其家屬的不理解、不耐煩,這些都易造成呼喚糾紛的發(fā)生。
醫(yī)院的方面:患者在醫(yī)院看病治療,必須經過規(guī)定的種種程序,涉及多個科室部門,程序繁蕪復雜,這也會成為護患糾紛的原因。再者,不合理、不透明的收費也常常引起護患糾紛;在使用新的治療方法和新的藥品時,往往會增加費用,如果提前沒有和家屬溝通,也容易導致護患糾紛。
提高責任意識,做好護患的良好溝通:加強護理工作者的職業(yè)道德培養(yǎng),以負責任的態(tài)度來為患者服務;與此同時,要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特征進行了解,并表示理解和支持,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充分溝通,對其需求進行了解并盡可能給予滿足,以得到他們的支持和配合。對于患者的疑問,要給出誠懇的、積極的回答,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
提高專業(yè)水平:對于護理工作者,要通過加強培訓和教育是減少護患糾紛的重要途徑。對于年輕的護理工作者,通過嚴格的"三基、三嚴"訓練,要求其理論知識扎實,對各種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充分的了解;臨床操作嫻熟,對各種兒科的臨床操作熟練掌握。
提高法律意識,完善工作制度:護理工作者在工作中要不斷加強學習法律知識特別是與醫(yī)療衛(wèi)生相關的法律知識,來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在日常的工作中,從法律的角度來分析護患糾紛,提高了防范意識和保護自己。對于護理工作制度,必須嚴格執(zhí)行,以此提高護理質量和避免糾紛的發(fā)生。
堅持以人為本,轉變護理觀念: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在具體的工作中要體現(xiàn)出以人為本的精神,不斷提高自己的護理服務,對于患兒及其家屬的護理要求要理解,要以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來進行護理工作,確保安全和高效的,嚴格按照規(guī)范的護理流程優(yōu)質高效的完成各項護理工作。
在兒科護理工作中,護理工作者要對患兒進行全面的了解,與家屬進行無障礙溝通,與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其積極配合護理工作者的工作[3];不斷提高護理工作者的業(yè)務水平,以過硬的技術為患兒服務,使患兒早日康復。
1 劉齊,陳京立.慢性病患兒父母的應對方式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7):655 -657.
2 崔焱.兒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53.
3 張春梅,吳育萍,郭建青.兒科病房護患糾紛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護理研究,2006,20(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