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 410011)
胃腸道原發(fā)性淋巴瘤和其他胃腸道惡性腫瘤比較,臨床不常見到,臨床的組織學分型和特點等問題還不是很清晰[1]。選擇2010年3月~2012年9月間在我院進行診治的6例胃腸道淋巴瘤患者,同時結合病理學分型以及免疫學分型,對其進行診斷,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
1.基本資料:選擇2010年3月~2012年9月間在我院進行診治的6例胃腸道淋巴瘤患者,其中3例為男性,3例為女性;年齡在35~76歲之間,平均為47.6歲。胃和回腸腫瘤性穿孔各1例;患病時間在0.5~5年之間,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6例胃腸道惡性淋巴瘤中,3例位置在胃,2例位置在回腸,1例位置在結腸。所有患者的標本均運用10%的中性福爾馬林進行固定,用石蠟包埋后進行切片,用HE染色光鏡進行觀察。
2.方法:所取的組織進行化學染色,用石蠟包埋同時進行連續(xù)切片,運用多種抗體標記 CEA、CD20、EMA、LCA、CD10、CD45RA、Ki-67。陽性細胞主要表現胞漿為棕黃色或者為淺黃色,如陽性細胞超過50%就可診斷為陽性病例。
3.臨床分期:按照Musshoff的AnnArbor的改良分類。用胃腸道淋巴瘤為例:①IE期:瘤組織累計胃腸道管壁;②IIE1期:瘤組織累計了鄰近的淋巴結;③IIE2期:瘤組織累及了遠處的淋巴結;④III期:瘤組織累及橫隔兩側;⑤IIIS期:瘤組織累及脾組織;⑥IIIE+S期:瘤組織累及了橫膈兩側和脾;⑦IV期:瘤組織累及骨髓和其他非淋巴器官。
4.臨床表現:胃腸道淋巴瘤歸屬于淋巴結外淋巴瘤,可見于T細胞性淋巴瘤和B細胞性淋巴瘤,但后者的發(fā)生幾率相對較高,B細胞性淋巴瘤中最多見的為MACT淋巴瘤,約為結外淋巴瘤的30%~50%。患者臨床表現為消化道出血、非特異性消化不良、腹部腫塊以及腹痛等癥狀,腫塊多呈息肉性或者潰瘍性,穿孔的患者對為腫瘤性潰瘍。
對所選的胃腸道淋巴瘤進行組織學分類,根據部位的不同分類如下。3例MACT發(fā)生在胃部,其中有2例發(fā)生了大B細胞轉化,轉化為高度惡性的MACT-LA。1例大B細胞淋巴瘤發(fā)生在胃,1例發(fā)生在回腸,1例Bccrkitt淋巴瘤在結腸。其中胃及回腸穿孔各1例。
鑒別診斷:男性的嬰幼兒、兒童以及青少年多見淋巴組織息肉樣增生。對見于回腸末端,對為單發(fā)或者多發(fā)結節(jié),還有一些表現為突入腸腔的息肉樣物質,常引起腸套疊或者腸梗阻。光鏡下表現為多種多樣的炎細胞侵潤或者形成淋巴濾泡。印戒細胞癌主要表現為CEA陽性或者粘液染色,這時即可確診[2];未分化癌的主要表現為:淋巴細胞標記的CD/LCA系列抗體陰性,而上皮性標記CEA、CK、EMA陽性;類癌的主要表現為:EMA、CK、S-100、CEA、5-HT陽性而淋巴細胞標記 CD、LCA 系列抗體陰性。
胃腸道的非霍奇金淋巴瘤,T細胞性淋巴瘤和B細胞性淋巴瘤的比例為1:4,B細胞性淋巴瘤的比例遠遠高于T細胞性淋巴瘤[3]。B細胞性淋巴瘤中最多見的為MACT淋巴瘤,其次為大B細胞性淋巴瘤。胃腸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預后和腫瘤的病理分型以及分化程度息息相關,和胃腸道以及淋巴結內其它的淋巴瘤相比,MACT屬于低度惡性的淋巴瘤,屬于惰性腫瘤,大多數患有MACT的淋巴瘤預后相對較好,除了發(fā)展到晚期的腫瘤侵潤骨髓外,其它的很少侵潤骨髓,患者的預后程度和其臨床分期有一定的關系,手術切除、放化療等均會使患者的生命延長,患者5年的生存率約為91%,10年的生存率約為75%。但是MACT淋巴瘤可以轉化為大B細胞淋巴瘤,后者為高度惡性的淋巴瘤,患者預后很差,因此臨床醫(yī)生要提高對胃腸道MACT淋巴瘤的認識和重視度,做到早期發(fā)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爭取在轉化為高度惡性腫瘤前進行手術切除,同時輔助化療和放療等治療方法。
1 張菊芬.胃腸道間質瘤的臨床病理特征[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8,5(17):1062-1063.
2 汪易嵐,鄭曙云.腸道T細胞淋巴瘤致消化道大出血1例[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9,14(7):670 -671.
3 樓君.原發(fā)性胃淋巴瘤8例臨床分析[J].福建醫(yī)藥雜志,2005,27(3):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