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鑫 花 君
(1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文理學院;2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大氣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中期鄒(今山東省鄒縣)人。生卒年大約在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孟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因其得孔子思想之嫡傳,對孔學貢獻最大,所以在歷史上被尊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其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①。
孟子作為戰(zhàn)國時期的一位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十分重視教育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他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許多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見解。他的教育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是值得我們珍視的寶貴遺產。本文僅就孟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結合社會現(xiàn)狀,作闡述和探討。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對人性善惡的問題進行過激烈的爭論,當時流行著形形色色的觀點,例如:“性惡論”、“性不善不惡論”、“性既善又惡論”等。其中,孟子提倡的“性善論”是較為重要的一派觀點?!靶陨普摗笔敲献诱麄€思想體系的基礎,它體現(xiàn)了孟子對于人的本質的一種認識。孟子的倫理思想和政治思想都是建立在“人性本善”這個巨大的奠基石上的。②他關于人性的這種觀點是對孔子“人性說”的發(fā)展?!墩撜Z·陽貨》里面記載“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是孔子的觀點。儒家學派將“性”看做是人本身天賦的自然狀態(tài),但究竟是“惡”還是“善”,孔子對這一點沒有下定論。孟子則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態(tài)度,提出了“性善論”。
《孟子·滕文公上》記載道“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指出,人性應當是“仁義禮智”之類的道德屬性。
孟子的“性善論”,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人性本善。
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告子上》)所謂“善”,就是“仁義禮智”四德;所謂“德”,就是人的社會本質。
(二)人性有“大體”、“小體”兩種。
“大體”是人的社會性,即“仁義禮智”;“小體”是人的生物性,即耳目口腹之欲。
(三)“仁義禮智”是先天固有的,但同時也要認識到人的后天主觀努力和客觀環(huán)境對這種本質的影響。
雖然人人都有善端,“人性之善也”,但是如果不擴充它,那么這些端緒就會隨時泯滅,“可使為不善也”?!扒髣t得之,舍則失之”(《告子章句上》),孟子說明了擴充善性對社會的重要性,“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章句上》)。 孔子曾說:“生而知之者上也?!保ā墩撜Z·季氏》)他認為只有圣人才有“生知”。然而,孟子則認為天下之人皆有“良知”,“舜,人也,我亦人也”,“何以異于人哉?堯舜與人同耳”(《告子下》)。孟子還認為圣人之所以為圣人,不過是把人所固有的善端加以擴充而已,如果凡人也能將固有的善端加以擴充,也可以成為圣人。
孟子的“性善論”要求人們回歸善性,有著積極的意義;孟子意識到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內發(fā)說”、“修身”,要求人們?yōu)榱诉m應現(xiàn)實的需要,能動地進行自我調節(jié),提高自我道德修養(yǎng),這對于人的本質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他還意識到后天的教育、客觀環(huán)境等都會制約、影響人的本質發(fā)展,認識到教育的“動態(tài)”發(fā)展,這無疑又是可貴的;而且,在孟子的“性善論”中蘊含著樸素的平等思想:“人皆可以為堯舜”,即上自達官貴人、正人君子,下至販夫走卒、斗筲小人,在人性上的“四端”是相同的,③這就要求在教育中,教師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區(qū)別對待。
孟子的性善論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已成為儒家的正統(tǒng)思想,而以此為基礎的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大力提倡的道德教育,對道德教育基本構成中的施教者、受教者及教育環(huán)境而言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啟示。
孟子對于道德教育非常重視。在長期的德育實踐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對于當代德育仍具有重要借鑒價值的德教基本方法、施教方法、受教方法、環(huán)境育人法。
(一)德教為先。
他主張“謹庠序之教”(《孟子·梁惠王上》,“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滕文公上》),并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為“君子三樂之一”(《盡心上》)。教的內容首先是“人倫”這些道德規(guī)范?!暗陆虨橄取钡闹鲝堅诳鬃幽抢镆呀洺霈F(xiàn),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墩撜Z·為政》)這就是說,依靠刑罰雖然可以使老百姓懼怕而不犯法,卻不能使他們產生羞恥之心,像這樣只能憑借外在懲戒的威力使老百姓循規(guī)蹈矩,卻達不到依靠他們的良心自覺服從道德和法律的目的。而如果經過道德教化,老百姓就能安分守己,才真正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要求。孟子繼承了孔子的這一思想并有所發(fā)揮:“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保ā侗M心上》)孟子一方面主張人性本善,另一方面強調人僅僅是有仁義禮智“四端”而已,事實上人與禽獸的差別并不大,即“人之異于禽獸者幾?!保ā峨x婁上》),人要真正成為有道德的人,或者說,人要脫離動物而成為“人”,就必須“有教”,因此孟子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标P于德教的內容,在孔子“文、行、忠、信”四教的基礎上,孟子明確提出了“教以人倫”,即所謂“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這成為封建社會重要的倫理規(guī)范,對后世具有極深刻的影響。④
(二)人倫之教。
孟子將歷史上的教育活動概括為人倫之教。上古三代的學校雖名稱有別,但“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孟子認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人倫教育意義重大,如果人人都能履行仁義,恪守既定的倫理規(guī)范,那么這個社會就太平安治了??墒牵绾瓮菩羞@樣的人倫教育呢?孟子主張將弘揚仁義之道的人倫教育具體化為學為圣賢的教育,因為在孟子看來,圣人乃“人倫之圣也”。他們“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這樣說來,圣賢既是人倫教育的主體,又是人倫教育的理想目標。
孟子的德育論突出對學習者的理想志向和價值教育,理想和志向是人生的最高目標,是激勵人進取的精神動力;他也注重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強調自我教育。孟子強調人作為道德實踐者和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他所提出的“存心”、“寡欲”、“養(yǎng)氣”、“礪志”、“知恥”、“改過”、“思誠”、“自反”、“忠恕”等道德修養(yǎng)方法,無不注重發(fā)揮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強調道德教育者的榜樣力量和示范作用。孟子認為道德教育是一種榜樣的教育,是一種具有影響力和教化力的模范教育。在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日益發(fā)展,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加深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認真繼承和發(fā)掘孟子的德教方法,對于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相承接,有著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在“個性張揚”的社會,我們都在講“人文主義”、“以人為本”,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出現(xiàn)了很多不好的現(xiàn)象,比如:混淆是非,許多人的壞習慣被冠以“個性”的帽子,人格的概念變得模糊。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孟子首次涉及理想人格的目標、層次、實踐和內在動力等方面的問題,建構了一個完整的人格系統(tǒng),他的人格思想體系給予我們莫大的啟示。
(一)理論基礎。
孟子的性善論,為其人格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論基礎。性善論的核心內容是“四端說”,他的論述為:“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仁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母”(《公孫丑上》)⑤。
從他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孟子肯定了教育在人格形成中起決定作用。
(二)理想人格。
孟子的理想人格是一個立體的體系,他把人格區(qū)分為善、信、美、大、圣、神六個層次:“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知之謂神”(《盡心下》)。
孟子對其理想人格“大丈夫”道德品質的規(guī)定是“居仁”、“立禮”、“由義”;修養(yǎng)的重要途徑是要在考驗與磨難中,鍛煉并養(yǎng)成“不淫”、“不移”、“不屈”的堅強意志與高尚節(jié)操。⑥
孟子將人格劃分為六個層次,根據(jù)人們不同的思想覺悟層次提出了不同的道德要求,首先致力于普通人格的開發(fā),然后才是圣人人格的建構,這對我們今天的道德教育仍具有積極的借鑒作用。
總之,孟子的人格思想包含了豐富內容,雖然他過分強調了理想人格的人性善的內在根據(jù),而且?guī)в幸欢ǖ拿阑笆ト恕?、“君子”等統(tǒng)治階級代表的傾向,但他所提出的理想人格所應具有的道德標準、對人格不同層次的劃分和對成就理想人格所需要的個人修養(yǎng)、外部教育和內在動力所進行的深刻分析對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設還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什么是和諧社會呢?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第一,和諧社會以人為中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第二,和諧社會是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和道德約束來實現(xiàn)的;第三,和諧社會的實現(xiàn)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一定時期公共治理的實現(xiàn)。和諧社會的提出適應了時代的需要。
孟子和諧教育的哲學觀就是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統(tǒng)一。孟子和諧施教的方法主要是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和師生互動。⑦
(一)因材施教。
他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泵献诱J為世上有五種人可施予教育,一種是給他適當?shù)攸c化,他便能更趨進步,就好像草木雖能自然生長,但得到了及時雨的潤化,便會欣欣向榮、郁郁蔥蔥一樣;一種是通過對他的德行進行培養(yǎng),他就會在日后有所成就;一種是如果能通過培養(yǎng)使他的才能得到發(fā)揮,便會通達而有用;一種是通過對其疑問進行解答后,他便會理解;還有一種人雖未能直接接受教育,然而能自覺接受先人禮儀而能自治者。因人施教,可使其各有所造就,充分展現(xiàn)才能。甚至“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拒絕教誨,足以成為人的警策,事實上也成為一種教導,所以孟子說:“教亦多術矣”。
(二)人與自然的和諧。
孟子說:“數(shù)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林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孟子倡導人與自然相與共生、和諧統(tǒng)一。他還強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己矣?!庇眠@種“舉斯心加諸彼”的方式,將“父慈子孝”擴展為“仁者愛人”。
(三)循序漸進。
和諧教育遵循自然原則,要求緊密結合人的天性,遵循人的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所以孟子特別重視學習的循序漸進。他說:“其進銳者,其退速?!彼J為,進步過于快的人,退步得也快。他認為流水要“盈科而后進”,而學道則“不成章不達”。這就是說,學習要像流水一般按順序前進。孟子反對“拔苗助長”。他說:“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睆闹形覀兛梢钥闯鏊环矫嬷鲝埍M力耕耘,另一方面反對拔苗助長,要求人們在工作和學習中腳踏實地、循序漸進。
(四)仁政學說。
孟子的仁政學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種崇高的政治追求,它以孔子“仁”的思想為淵源,以“性善論”和“民本思想”為基礎,包含了政治、經濟、教育、法律、人事等方面的豐富的具體內容;強調穩(wěn)定的政治秩序,突出“民”的主體地位。
1.經濟上
孟子在經濟上主張積極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減輕賦稅,他說:“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彼赋隽私洕鷮Ψ€(wěn)定社會的重要作用。他還提出“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主張減輕賦稅。
2.思想上
孟子在思想上注重倫理道德教化?!吧普蝗缟平讨妹褚?。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最終他希望創(chuàng)造“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的理想社會環(huán)境。
總之,孟子的和諧教育思想有著很高的現(xiàn)代價值,為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是值得我們珍視的寶貴財富。
孟子繼承孔子的教學方法,并在實踐中發(fā)展了這些思想,其中有不少至今還值得借鑒,下面,我們從教與學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教”
1.以身作則
很快,爸爸就憑他的直爽、開朗、熱情,以及他一直具備的聰明才智,成了改革的春風吹到的第一批人。爸爸是一門心思要干大事業(yè)的,他置購了許多大型工具,跳板、鋼筋、混凝土攪拌機,還有很多易非完全陌生的東西。他的建筑隊是公司的納稅大戶,連年得獎,只可惜,他命里不濟。
孟子說“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盡心上》);“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離婁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孟子主張教師首先必須端正自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用正道教育學生。
2.思考的重要性
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竹簡—引者)而已矣。”(《盡心下》)孟子要求學生讀書時,要注意思考,不能死讀書、讀死書。
3.言近旨遠
孟子說“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古人視不下于帶,帶之上,指眼前常見至近之處—引者)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盡心下》)。孟子主張在教學中要“言近指遠”,要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來說明深遠的道理。⑧
4.因材施教
孟子主張因材施教,提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盡心上》),“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告子下》)。不同的學生,具體情況不同,所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潛力和才能。
(二)“學”
1.專心致志
孟子倡導“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他要求學生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他說“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上》)
孟子說:“今夫弈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保ā陡孀由稀罚┫缕迨且环N小事,如果不專心致志地學也是學不好的。
2.循序漸進
孟子說:“原原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保ā峨x婁下》)他反對半途而廢,急躁冒進,主張循序漸進。
3.過而改之
“行而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君子必自反”(《離婁下》),孟子主張自反、改過,反對過而不改。
4.欲求自得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敝挥凶杂X摸索體會得到的知識,才能深刻掌握和靈活運用,“梓匠輪輿能與人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盡心下》。孟子主張“欲求自得”,求學不能完全依靠老師,還要通過自己的一番探索和鉆研,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才能熟練掌握。
發(fā)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話題,是時代的主旋律。教育是科學更是藝術,教育的生機在于創(chuàng)新,在于因時因事的創(chuàng)新。因此,當今社會,孟子教育思想中的精華值得我們細細研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同時,我們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時代在發(fā)展,科學在進步,我們要把孟子教育思想中有價值的部分充分融入新的環(huán)境、新的理念,使其更好地為和諧社會的構建、為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注釋:
①王博.中國古代“亞圣”——孟子.湖南教育,2004,3.
②周飛,唐愛華.養(yǎng)氣者說——孟子人生箴言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5:4.
③婁正保.淺談孟子的教育思想.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6.12,6.
④張登熙,崔華前.試析孟子的德教方法.柳州師專學報,2005.12,4.
⑤周吉林.孟子人格教育思想述論.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5.9,3.
⑥楊千樸.孟子的理想人格及修養(yǎng).揚州大學學報》2003.6,2.
⑦曹迎春.孟子和諧教育思想探析.教育研究,2006.11.
⑧陳增輝.孟子教育思想試評.天津師院學報,1980,3.
[1]王博.中國古代“亞圣”——孟子.湖南教育,2004,3.
[2]周飛,唐愛華.養(yǎng)氣者說——孟子人生箴言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5(1).
[3]婁正保.淺談孟子的教育思想.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6.12,6.
[4]張登熙,崔華前.試析孟子的德教方法.柳州師專學報,2005.12,4.
[5]周吉林.孟子人格教育思想述論.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5.9,3.
[6]楊千樸.孟子的理想人格及修養(yǎng).揚州大學學報,2003.6,2.
[7]朱熹.孟子集注.齊魯書社,1992.
[8]曹迎春.孟子和諧教育思想探析.教育研究,2006.11,上旬刊.
[9]李誠實,周娟.孟子的仁政學說與和諧社會的構建.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7.9,3.
[10]陳增輝.孟子教育思想試評.天津師院學報,1980,3.
[11]張國風.孟子箴言.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2,1.
[12]張奇?zhèn)?亞圣精蘊.人民出版社,1997.12,1.
[13]謝祥皓.孟子思想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1986.12,1.
[14]羅鋒.《孟子》教育思想探微.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5,6.
[15]蔡澤華.孟子教育觀評述.青海師專學報,2002,3.
[16]陳興安.孟子德育思想及其現(xiàn)代啟示.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1,1.
[17]李建.論孔孟的教化思想及其意義.齊魯學刊,2006,4.
[18]黃喜珊.孟子的教學心里探析.茂名學院學報,20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