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婕瓊
(廣州醫(yī)科大學 衛(wèi)生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182)
我國對大學教師角色的理論研究成果并不多,最早的較為成熟的見解主要是潘懋元先生提出的:大學教師應該成為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教育研究的主體者和教學改革的主力軍。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學者們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見,促進了大學教師角色研究的縱深發(fā)展。概括起來主要是從大學教師作為教育者、研究者和社會批判者(知識分子)三個角度來進行探討的。
在教育內部,大學教師以“活文化”的形式作用于大學生,與學生結成師生關系。因而,在對大學教師作為教育者進行界定時,著重于師生關系中教師的角色。大部分研究者,都將這一角色放置于一種教育或社會的轉變中來闡述大學教師教育者的角色轉變。如以信息時代或知識經濟時代為背景,界定大學教師的新角色;從創(chuàng)新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看大學教師角色的轉變:從學習管理者轉變?yōu)閷W習指導者;從為人師表者轉變?yōu)閮r值導向者;從知識傳播者轉變?yōu)橹橇﹂_發(fā)者;從歷史的傳承者轉變?yōu)槲磥碓O計者。這方面的研究文章較多,但大多是對于中小學教師角色轉變的借鑒,少有新意。
大學教師作為研究者,研究的對象是客觀事物,是學術,是科學,目的是研究學問,發(fā)現真理。大學教師必須保持一種為學術而學術的堅定信念。國內學者開始通過對大學教師學術職業(yè)的思考,研究大學教師這一職業(yè)群體的演變、變化、規(guī)則、準入、保持、管理。試圖在人類從“小科學”時代進入“大科學”時代的大環(huán)境中,大學職能進一步分化,學術職業(yè)發(fā)生轉型的情況下,尋求大學教師角色的轉變?!皩W術職業(yè)”,美國教育學教授馬丁·芬克爾認為學術職業(yè)是擁有專業(yè)知識背景的、易受新知識影響、隨著學術勞動力市場波動的、遵循共同學術規(guī)則和學術倫理的自主性職業(yè)。
職業(yè)化的學者棲身于大學科系開展學術研究活動。他們不僅在大學的學科制度中獲得支撐學科研究的物質基礎,而且形成了學者階層獨具特色的學科制度文化。這種學科制度文化包括:學術自由的理念,學者忠誠于學術的使命感,學者共同體的歸屬感。但是,隨著大學對社會資源的日益加重的依賴,大學教師角色隨之轉變。日益走向社會中心的大學面臨強大的外部壓力,辦學開始受制于市場競爭的邏輯,無功利的學術活動開始糾纏和從屬于各種各樣的利益和權利,從維持大規(guī)模組織良性運轉和合作協調衍生的行政管理模式引入各種管理條例和精心構建的權力系統,以此管制大學教師那種在管理者看來自由、分散、不穩(wěn)定甚至有點混亂的“放任主義”。學術職業(yè)的傳統和特有的價值理念與無情的現實使學術職業(yè)充滿矛盾。
第一,職業(yè)壓力導致學者從探求廣泛學術事業(yè)中退出。大學教師典型的學術職業(yè)生涯,是在學術地位的階梯上一個攀升的過程?,F代大學對大學教師在發(fā)表論文和出版著作方面有一種內在的壓力,“不出版就死亡成為學界的金科玉律。大學已經把教師前進的等級系統化和制度化了。在這種系統中,有抱負的大學教師在現實的職業(yè)壓力面前也許不得不拋開花費數年才能完成的大規(guī)模的知識計劃,去追求發(fā)表對職務晉升有直接助益的范圍狹窄的作品。
第二,科層化管理模式成為大學的“臣屬主體”。科層化管理天然的傾向是要在全部工作中實行某種最低限度的統一模式,以減少其四處蔓延的多樣性,它借助理性與效率達到操控的目的。這樣,大學教師在管理者的眼中變成了一堆可以描述、算度、并能相互比較的數據,創(chuàng)造性的學術工作在這種環(huán)境中受到抑制。
第三,研究資助的依賴使學者活動多樣化?,F代學術研究的復雜性逐漸增強,方法的改善和隨之而來的必要設備的增加使眾多的學術工作要求得到外界資金的穩(wěn)定支持。大學教師發(fā)現,一方面從研究資助中獲得較好的研究工作條件,另一方面,那種根據資金的知識旨趣與根據學術的內在脈絡從事研究的理想已越來越遠。
第四,市場影響的滲入導致學者的分化。作為平等成員的學者團體,隨著大學市場因素影響的增強使學者之間出現不同的職業(yè)發(fā)展機會和途徑。一些學科的學者受到市場的追捧,學術勞動力市場對這種熱門學者的爭奪使他們占有了更多的資源。而另一些學科的學者卻只能堅守在自己的學科領域里。
以上對于大學教師作為“學術人”的學術職業(yè)的發(fā)展、變化的分析論證較多,但對大學教師作為研究者在這一變化中其自身角色的再造探討較少。
大學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角色是他們直接作用于社會而與社會構成的文化關系。知識分子是一個外來的概念。從詞源學上講,現代意義的知識分子是指那些以獨立的身份,借助知識和精神的力量,對社會表現出強烈的公共關懷,體現出一種公共良知,有社會參與意識的一群文化人。在這個意義上,知識分子與一般的技術專家及職業(yè)性學者是有區(qū)別的,我們把前者稱為狹義的知識分子,后者則屬于廣義的知識分子。我們在這里采用的是它廣義的定義。
大學教師作為知識分子這一角色,備受國內學者的關注。樸雪濤教授對大學教師角色的制度性特征進行分析,比較西方文化視域中大學教師的角色變遷與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大學教師角色的演進過程,從歷史的視角,對大學教師的傳統角色即制度化身份進行規(guī)范。從而提出大學教師是真理的化身、道德的榜樣、社會的良心。
隨后,樸雪濤教授又在《學術分工視野中的大學教師角色分析》中提出,學術分工制度的發(fā)展導致大學教師的傳統角色受到質疑,并發(fā)生角色轉變。他借鑒西方對知識分子社會角色轉型的研究,即西方知識分子正經歷著從現代“立法者”到后現代“闡釋者”的轉變?!傲⒎ㄕ摺笔侵冈诂F代條件下(國家權力與知識分子聯姻),知識分子的角色是創(chuàng)立權威知識和言論,仲裁意見紛爭,對真假、善惡、美丑等問題具有最高發(fā)言權。“闡釋者”是指在后現代條件下(國家權力與知識分離),知識分子面對多元并存的生活方式、真理系統和價值體系,失去了以往代言人和意見仲裁者的作用和自信,轉而采用在各種不同的價值標準、知識系統和文化系統中尋找對話、譯解和溝通的策略?!傲⒎ㄕ摺痹诤蟋F代條件下退居為“闡釋者”。
然而,大學教師是知識分子集團中的重要成員,大學教師角色的轉變與整個知識分子集團社會角色的變化息息相關。在社會分工更加細化、專業(yè)化領域更加廣闊的當代社會,在內在知識制度與外在知識制度的矛盾沖突中,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中,大學教師不再被看做是大學組織的象征,不再被認為是真理的化身和道德的榜樣,而僅僅被認為是大學知識生產車間的一個雇員,專業(yè)化生產崗位上的一名從業(yè)者。
綜上所述,大學教師既是“學術人”又是“社會人”,大學教師角色的學術性和社會性特征處在變化之中,大學教師角色的學術性和社會性特征共生互動。
[1]后現代話語與我國師生關系的思考[J].人大復印資料,2002.09.
[2]樸雪濤.大學教師角色的制度性特征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05.01.
[3]王海珍.論大學教師角色和期望的多樣化[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01.
[4]朱龍艷.21世紀大學教師的角色定位[J].煤炭高等教育,2003.02.
[5]周宗誠.大學教師社會角色論[J].高等教育研究,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