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民,顧維勇
(南京曉莊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1)
誕生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德國的“目的論”(Skopostheorie)是后工業(yè)化時代的產物。由于文學翻譯已逐漸失去了主導地位,并且交際性文體、實用文本和口譯量的增多,傳統(tǒng)的翻譯觀念受到質疑。傳統(tǒng)的文學翻譯觀要求譯者對源語和源語作者忠實,在源語和目的語文本之間取得最大限度的形式、內容上的對等。但是,這種翻譯觀念遠遠不能滿足快節(jié)奏、高效率的交際需求。讀者易于接受那些信息明快、針對性強、趣味性濃的文字材料,而全譯中的多余信息,不符合譯入語習慣的表達方式,未經加工的異域文化不僅浪費譯者的時間和精力,還會大大降低讀者的閱讀興趣。這種客觀的外部環(huán)境促使德國翻譯界用一種全新的眼光來審視業(yè)已存在的翻譯理論和翻譯活動,促成了一種以“翻譯目的”為導向的功能翻譯觀。其理據是源語文本和目標文本是針對兩類不同文化形態(tài)的接受者,接受者在各自的文化環(huán)境和物理環(huán)境中形成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不同,洛德(Nord)稱之為不具共性的“文化在場情景(situation-in-culture)”,構成了不同的感受點和對世界的期待,因此A語言信息發(fā)送者之于 A語言接受者意欲取得的功能和效果不等于 B語言發(fā)送者之于 B語言接受者意欲取得的功能和效果[1]?!坝行┳g本是要實現(xiàn)不同于源語文本的某一目的或某種功能。因此有時因特殊需要,要求譯文與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2]”
“目的論”創(chuàng)始人之一韋米爾(Vemeer)認為:“每個文本為著特定的目的而產生,而且必須為這個目的服務,目的性原則可以解釋為:筆譯也好、口譯也好、講話也罷、寫文章也罷,它們必須在所使用的場合發(fā)揮作用,對那些利用它們的人發(fā)揮作用,并且能發(fā)揮他們想要發(fā)揮的那種作用。[3]29”由此否定了源語文本的權威地位,拋棄了一味地追求與源文對等的傳統(tǒng)觀念。
在翻譯目的框架下預設了四個變量因子:“何時、何地、何人、何為”。即譯文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對什么人,以什么方式產生交際功效。譯者需根據這四種因素來實施翻譯策略:(1)通過對各種因素的分析,放棄對源文的翻譯,建議委托人采取其他交際方式;(2)源語信息對象是源語受眾時,譯者需根據交際目標和交際方式,對源語信息進行篩選和重組;(3)源文語言的表達方式只適應源文受眾,翻譯按照目標語習慣重新編排[4]。
電視欄目是節(jié)目的眼睛、窗口。為了宣傳自己的欄目,塑造欄目形象,對受眾產生沖擊力、感染力、吸引力,電視制作人在給欄目命名時,從不同的角度立意,采用各種修辭手段,用言簡意賅的詞語濃縮欄目內容,展示欄目信息。為了博得廣大受眾的青睞,制作人對欄目名稱的錘煉、選擇必然殫精竭慮,欄目名稱才會極具動感美、靈性美、情趣美、韻味美[5],“越是作者潛心打造的語言精品,調動了作者所在語言社團的有效和最佳的資源,越能帶來靈魂震撼和精神愉悅,但是這種契合原作讀者的語言,移置到另一種文化,越會產生相異性。也就是說,語言一旦離開原有的文化環(huán)境,語言形式和它賦予的精神力量就脫離了原有的和諧狀態(tài),很難在異域文化中產生同樣的力量。[6]”
如果按照傳統(tǒng)翻譯定義,電視欄目翻譯既要反映原文的信息,又須呈現(xiàn)原文的修辭手段和語言形式,此種思路在欄目翻譯中幾乎無法實現(xiàn)。由于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這種極具美感的語言修辭格和語言形式無法原原本本移植到另一種語言中去,否則給另一種文化受眾帶來怪異,信息不明朗。如果用其他思路,如像電影片名翻譯一樣,既要體現(xiàn)出它的藝術性和審美價值,又讓受眾一眼便知欄目的主題,讓其產生浮想聯(lián)翩、回味無窮的感覺,就意味著需在目的語中找到能產生同等功效的表達方式。但是很多欄目由于有著很深的文化意蘊,如“華夏掠影”、“錦繡梨園”等,因而即使有同等功效,但如果缺乏文化意蘊,與欄目內容和情景也會有很大出入。因此,以“目的”為導向的欄目翻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字翻譯,其目的是以明白曉暢的語言讓外籍人士了解欄目的主題,而原文的修辭手段和語言形式已經降至次要地位。以下通過對一則宣傳片欄目翻譯進行說明和分析,貫通漢語欄目的特點,并對照英語欄目的語言特點,就當今電視欄目翻譯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分析其原因,認為以“目的論”為取向的電視欄目翻譯應該把漢語的“雅化”和“辭格化”向英語的“平實”和“質樸”轉變。
作者經手翻譯的是由江蘇省旅游局和南京電影制片廠聯(lián)合攝制的以“美好江蘇——水秀山靈,古韻今輝”為主題的風光片。全片用廣角鏡頭對江蘇各地的人文景物和山水進行浮光掠影式的概覽,片長20分鐘,制作成光碟,由旅游部門向澳洲旅游市場推介。全片分為九個小主題,分別為:吳風雅致,漢韻雄闊,凡剎仙宮,先世遺存,民國勝跡,山水毓秀,美味膾炙,精物天工,時風閑趣。在翻譯過程中,作者堅持了以下兩個原則:
就是與委托人協(xié)商,“翻譯過程包含了發(fā)起人(或委托人)與譯者的互動”[3]20,與委托人協(xié)商就是弄清楚譯文用于“何時、何地、何人、何為”等變量。即譯文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對什么人,以什么方式產生功效,這些都需要與委托人協(xié)商確定。由于委托人交來的是文字稿,先前未作任何說明,通過咨詢,既然是向境外推介江蘇的旅游,就為譯者定下了翻譯基調,因此其主題“美好江蘇”須以翻譯目的為導向,直接譯成了“Travel in Jiangsu”,副題“水秀山靈,古韻今輝”這種駢體文譯成了“Province of Cultural Heritage,Fairyland of China”,而對于“民國勝跡”,通過詢問,是指民國時代留下的建筑,特指南京,所以譯為“Architectur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912— 1949)”。這樣 ,既彰顯了主題,又實現(xiàn)了翻譯目的。
堅持信息原則就是實現(xiàn)從“神韻”到“求實”的轉變,將漢語華麗整飭的文字轉變成富含信息的實體內容?!吧耥崱笔菨h語的靈魂,用形象化的語言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它通常是以藻飾、辭格化、對稱和諧的節(jié)奏來取得的。漢語向來具有藻飾的人文傳統(tǒng),“言之無文 ,行而不遠”(孔子),“圣賢書辭 ,總稱文章,非采而何?”(劉勰)古代文人對語言進行了不懈的打磨和錘煉,形成了“駢四儷六”,“合轍押韻”的語言形態(tài),對今天各類文體仍有深遠影響,在新聞標題、廣告影視、對聯(lián)題贈、公文演講、文學創(chuàng)作等諸多體裁中仍隨處可見,不過它更趨口語化和俚俗化了。但這些在英語中卻無意義,況且英語本來就不善于神攝,如果就著詞句翻譯,會變成毫無意義的文字堆砌,英語受眾不知所云,沒有任何效果。而此欄目的翻譯目的,是要讓域外受眾了解每一片段的梗概,不是欣賞四平八穩(wěn)的四字句。因此,原文標題句有一些起藻飾作用的字就失去功效,如“吳風雅致”中的“致” ,“漢韻雄闊”中的“韻”和“闊” ,“梵剎仙宮”中的“仙”,“美味膾炙”中的“膾炙”,它們都是出于合轍押韻、美化語句的需要,沒有實際信息,完全可以拋開,而把重點放在提煉和擴展信息上,添加信息勢在必然。“吳風雅致”意即:吳國時代遺留的優(yōu)雅性格,就可譯成“Elegance from Wu State(1100 BC— 473 BC)”,并加上吳國存續(xù)的時間。同樣:
漢韻雄闊 Heroism from Han Dynasty(202BC—208)
凡剎仙宮 Daoism Monasteries and Buddhism Temples
先世遺存 Relics and Remains of Ancestry
民國勝跡Architectur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912—1949)
山水毓秀 Scenery and Landscape
美味膾炙 Cuisines and Snacks
精物天工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時風閑趣 Fashions and Modern Life
這樣的翻譯基本以實體信息反映了風光片的概貌。
如同“案例”一樣 ,“雅化”、“辭格化”和“俚俗化”仍是國內電視欄目語言的基本傾向?!把呕钡恼Z言策略或是采用和諧對稱的四字格,或是運用詩情畫意的語言,“其詞婉,其意微,不迫不露”[7](張戒),帶來古雅的意境美,和諧的聲韻美。它繼承了古典語言的特點,因此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心理,具有語言凝練、聲調和諧、氣韻流暢、節(jié)奏明快、朗朗上口等特點,有的還用疊字諧音形成一種韻律美。如中央臺的《天涯共此時》、江西臺的《稻花香里》、上海臺的《江山攬勝》、江蘇城市頻道的《萬家燈火》、廣西臺的《八桂情》、湖南臺的《瀟湘晨光》、海南臺的《秀才不出門》。它們除語言凝練、聲調和諧外,運用了古漢語的現(xiàn)成說法,具有古樸、典雅、詩化的意境,減緩了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對觀眾的心理沖擊,賦予了新的意義和內容。雖然當今電視欄目時代氣息濃烈,呈現(xiàn)出“俚俗化”、“直白化”的趨勢,但是仍然套用古典語言的外形,如《東方時空》、《千年回望》、《財富一周》、《兩極之旅》、《新聞夜話》、《開心劇場》、《佳藝劇場》、《走遍云南》、《音畫時尚》、《戲曲人生》、《西部陽光》、《點擊黃河》、《農家理財》等就濃縮在“四字格”這種古老的語言形式中,“辭格化”指運用隱喻、借代等修辭手段讓所指呈隱射狀態(tài),因而欄目名稱蘊藉、婉約、多義?!栋偌抑v壇》,來自“百家爭鳴”,隱含著學術、人文百科、普通人聆聽的知識。 《新聞夜宴》,“新聞”和“夜宴”本屬非常組合,但“夜宴”的特征隱射至“新聞”,從而產生了“新聞”在晚間大聚會、大聚焦的含義?!顿Y訊動車組》兩者亦屬非常規(guī)搭配,但是“動車”有快捷之意,那么“資訊”就賦予了報道及時、迅捷的含義,同樣“點擊”與“黃河”語義相互矛盾,但是兩者存在相似性,因而生動活潑。“借代”的運用也能產生蘊含婉約的效果,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簡潔精煉,具體生動,富于形象性?!栋脒吿臁繁取吨袊鴭D女》更婉約,《黑土地》比《豐收的土地》更有想象的張力,《健身房》比《健身時間》更具形象性。
英語欄目的語言趨于“樸實”、“直白”,避虛就實,語言無過多的修飾,“辭格化”特性不及漢語。如漢語的新聞類或新聞訪談類節(jié)目有《國際時訊》、《新聞七日談》、《新聞夜宴》、《瀟湘晨光》、《北京你早》、《面對面》、《新聞周刊》、《焦點訪談》、《新聞在線》、《娛樂新聞眼》、《今日話題》、《今日亞洲》 ,很多具有隱喻色彩,而英語新聞欄目的語言相對平淡些,較多直接表現(xiàn)主題,如 AOL(American Online)中的 TV Listings所列的新聞類節(jié)目:英國廣播公司(BBC)的BBC World News:International issues;美國公共電視服務公司(PBS)的News Hour,News Center 16 at 6,Nightly Business Report(財經類新聞);全國廣播公司(NBC)的Nightly News,Dateline,Dateline NBC:Rescue in the Mountains,AgDay(農業(yè)新聞),Today,Meet the Press(采訪美國和各國政要,分析本周新聞話題,預測未來時事走向,相當于中央電視臺的“高端訪談”),Good Morning America;美國廣播公司(ABC)的 This Week With Christiane Amanpour(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記者Christiane Amanpour外訪政要及分析家對時事的看法),America This Morning,ABC World News Now。從中看出,英語新聞欄目名稱雖然豐富多彩 ,而且也有“借代”的成分,如Dateline本指報刊的頭版頭條,現(xiàn)代指重大電視新聞。Meet the Press本指與新聞媒體見面,特別是記者招待會,轉指通過媒體采訪后與觀眾見面。Good Morning America和This Week With Christiane Amanpour用“時間”代“時事”,但語言沒有藻飾,質樸、清新、自然是其主流。同樣是選秀節(jié)目,《超級女生》、《快樂男生》與 American Idol(美國偶像);同樣是相親節(jié)目,《非誠勿擾》、《我們約會吧》與 The Bachelor,The Bachelorette(單身男女);同樣是旅游類節(jié)目,《有多遠走多遠》、《玩轉地球》與 The Seasoned Traveler(行者趕上好時節(jié) /旅游正當時);同樣是靚裝打扮,《我為美麗狂》與 Mirror/Mirror(鏡子,鏡子),英漢名稱有著不同的措辭風格和主題明晰度。
如果欄目語言平實,信息性強,就不易造成翻譯困難,如中央臺的《體育新聞》——Sports News;《人與自然》——Man and Nature;《紀錄片》——Documentary;《中國各地》— — Around China;《健康之路》—— Road to Health;《足球之夜》——Soccer Night;《旅游指南》——Travelogue;《財經中國》——Biz China等。但是由于英漢電視欄目的上述特點,作者認為翻譯應該把漢語的“雅化”和“辭格化”向英語的“平實”和“質樸”轉變,將“信息內容”放在第一位,即在第一時間讓受眾知道欄目的主題為要務。語言的生動形象和俚俗化居于次要,當然兩者都能保留最為理想,因為英語“也是一種隱喻性極強的語言,詞與詞之間不僅具有很強的邏輯關系,而且充滿了豐富的意象,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如果選詞精當,可以收到很好的顯象效果。[7]”如 中央 臺《夕陽 紅》—— Sunset Glow;《面對面》——One on One;《人物聚焦》—— Up Close;《走遍中國》—— All Around China;《環(huán)球望》—— World Wide Watch;《環(huán)球視 線》——Global Watch;《第二起跑線》——New Stage of Life等,就是較好的例子。由“雅化”和“辭格化”向“平實”和“質樸”轉變能消除將漢語的隱喻或借代直接轉譯成英語的可能性。某些欄目由于對隱喻處理不當就陷入了翻譯誤區(qū):《大風車》(中央臺)成了Big Pinwheel;《七巧板》(中央臺)成了 Tangram;《萬家燈火》(中央臺)成了 Twinkling Lights;《半邊天》 (中央臺)成了 Half the Sky;《娛樂新聞眼》 (南方臺)成了 Entertainment News Eye;《城市零距離》 (江蘇城市頻道)成了 The City Zero Space;《新聞夜宴》(江蘇城市頻道)成了 News Banquet;《股市先鋒》(貴州衛(wèi)視)成了 Stock Market Pioneer;《自然密碼》 (云南衛(wèi)視)成了 Natural Code;《東方新聞》(上海衛(wèi)視)成了 Dragon TV News,雖然照搬漢語的“隱喻”和“借代”,但是不倫不類,無法產生漢語欄目的同等效果。其實我們可以完全放棄隱喻詞匯,直接進入主題:《大風車》The Kids’World;《萬家燈火》Road to Health(現(xiàn)指江蘇城市頻道健康講座);《半邊天》Chinese Women;《娛樂新聞眼》Entertainment News;《城市零距離》News Hour或 Jiangsu Today;《新聞夜宴》News Talk Show或者 Topics Tonight或者Nightline(ABC節(jié)目:provides viewers with in-depth reporting on one or more of the major stories in the news,with occasional segments on pop culture);《股市先鋒》Stock Market Report;《自然密碼》Wildlife;《東方新聞》Shanghai TV News。而《中華藝苑》(中央臺)本可用 Chinese Art World直截了當,不知何故用了Center Stage(中央舞臺),不明不白?!度宋铩繁局父餍袠I(yè)的精英,卻用了 People(普通人),Celebrities是不是切合主題些呢?
如同“案例”中所說,翻譯要遵循“協(xié)商原則”,在此意味著欄目翻譯不只是在文字上下功夫,必須了解欄目的主題內容,切忌望文生義?!度f家燈火》譯成Road to Health,與原文南轅北轍,就是因為欄目的主題內容,同樣,《第一線》不能譯成 The Front,而應為 The Police Story較妥,是因為該欄目反映警察偵破案件、為民執(zhí)法、維護社會安寧的故事。中央臺的《實話實說》欄目的英譯曾招來過爭議[8],電視屏幕的說法是 Tell It Like It Is,此譯只照顧字面,“實事求是”的意思,確實欠妥。有人覺得是一個句子,不宜做標題,認為改為 Straight Talking較妥[8],但是這種搭配一是非常生硬,二是與欄目主題不合。它是崔永元主持的非正式談話類節(jié)目,嘉賓和臺下觀眾互動,家長里短,不乏幽默嬉鬧,而 Straight Talking只有講衷心話,講真實想法,不拐彎抹角的意思,發(fā)表看法與此并無必然聯(lián)系。后有人建議改為 Call a Spade a Spade[9],雖有“直言不諱”,“有啥說啥”的意思,總覺得俚俗化強,動作意味強,不適宜做欄目標題。作者認為 Hot Topics較為恰當,ABC有檔類似的節(jié)目就用此名稱,五個女性同臺亮出某一熱點問題觀點,還有嘉賓助陣。當然我們不能完全采取拿來主義的辦法,欄目實際也包含了不同的文化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反映中國文化的欄目不會與英語節(jié)目完全吻合,須根據自身欄目特色和英語節(jié)目的語言表現(xiàn)規(guī)律進行適度的組織,如娛樂節(jié)目《天天向上》,現(xiàn)用的英語Day Day Up雖為“洋涇浜”,國內廣為接受,有很強的欄目特色,但作者認為可以添上 Show,Day Day Up Show更好,國外這種插科打諢的節(jié)目大都帶有 Show,如 CBS的 Late 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NBC的The Tonight Show With Jay Leno。《天網》(原為《社會經緯》),雖然 Net of Justice很恰當[8],字面和含義比較相稱,但作者認為,從符合欄目主旨和明白角度,不如用 Law&Justice,國外類似欄目有 NBC的Law&Order:Special Victims Unit。
如同文章標題和書名一樣,電視欄目“居欄目之首,勾欄目之要”,常常比喻為欄目內容的“眼睛”和“窗口”。簡潔得體的電視欄目名稱既能使電視觀眾“窺一斑見全豹”,又可產生賞心悅目的美感。現(xiàn)今國內很多電視演播除了漢語欄目外往往配之以相應的英語,雖然其受眾主要是中國人,而且一般的觀眾并不感覺到它的存在。但是,由于國內電視媒體充當了政府的喉舌,代表了主流價值觀,有著廣泛的受眾面和極高信譽度,其影響力遠遠大于其他傳播方式,將不同層次的人卷入其中。這樣一來,欄目英譯名稱就有存在的空間,它已不是轉瞬即逝的點綴物,對于電視媒體來說,代表著軟實力和在公眾中的形象,對于擁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人群,會引起反思或者咀嚼,特別是對于英語學習階段的人群,好的欄目英譯名稱具有正面引導作用,低劣的欄目英譯名稱會產生誤導。一些大學的翻譯課或者翻譯教材將欄目翻譯作為其中的一個章節(jié),對其品鑒,如此,影響學生的翻譯思路。
[1]周紅民,肖建安,劉南.論翻譯的功能觀——也釋德國功能派 [J].零陵學院學報,2004(3):196-200
[2]楊慶華.翻譯單位與譯者的主體性 [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4(4):108-112
[3]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7
[4]周紅民.實用文本翻譯三論[J].上??萍挤g,2002(4):15-18
[5]王智杰.電視欄目名稱縱橫談[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6):43-45
[6]周紅民.論翻譯語言的選擇 [J].湖南社會科學,2010(6):164-167
[7]呂敏宏.從小說語言形象顯現(xiàn)看葛浩文先生小說翻譯的形象再造 [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9(4):130-135
[8]龐新華.中央電視臺部分欄目名稱英譯初探 [J].中國翻譯,2000(5):27-28
[9]唐儉.中央及部分地方電視臺欄目名稱英譯縱觀[J].中國翻譯,2005(4):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