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 陜西楊凌 712100)
圖書館學研究者要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除了應該具有問題意識之外,還應該對問題做深入的研究。本文就以問題意識的來由、問題意識缺乏的原因、問題的功能、特征、性質、結構等方面談自己不成熟的看法。若沒有特別指明,本文中的問題均指圖書館學研究的問題。
長期以來,圖書館人一直在思索著這樣的問題:圖書館學是什么,它與我們人類的關系如何?圖書館的變化是從哪里來的?未來圖書館將如何發(fā)展和變化?人們在不同歷史條件下,提出了上述這些問題,并期望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或者人與自己的對話來解答這些問題,可見,圖書館實踐、理論研究都是以問題存在為前提的,解答這些問題是圖書館人的本份職責。這就是圖書館學的問題意識,也是圖書館學研究的問題意識,它是理論創(chuàng)新最基本的生長點。
圖書館學的問題直接來源是現(xiàn)實的圖書館實踐,每個歷史時期人們都對圖書館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整體性問題作了問答。早期的圖書管理與保護、分類編目,一直到現(xiàn)在的知識管理問題。早期的圖書館學家絕大多數(shù)是著名的學者,他們的職責是把人類關于圖書館的論述收集起來,或以學術論著發(fā)表,或教給自己的學生,與學生以及社會的普通大眾討論圖書館學問題,因而中外的圖書館學著作中,大多是源于民間人們的做法、言論和思想。在中國圖書館學的初創(chuàng)階段,以梁啟超、羅振玉、王國維、孫毓珍、徐樹蘭等為代表的大學者、社會活動家,都是從圖書館與人類的關系問題著手的。英國劍橋大學的建筑史專家克拉克為了解決圖書館的建筑、設備、圖書保護等問題,撰寫了《圖書的管理》,當現(xiàn)在的研究者們看到書中描寫的書架上所有的圖書都用沉重的鐵鏈鎖起來的時候,促使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19世紀英國圖書館與讀者到底是怎樣的關系?2005年以后,我國圖書館學研究的基本取向發(fā)生了顯著變化,肖希明將其概括為從“體系意識”到“問題意識”的轉變,并認為關注現(xiàn)實問題,是當今社會科學的發(fā)展趨勢和圖書館學自身發(fā)展的必然?!?〕只研究體系并不能真正解決時代和實踐發(fā)展、解決圖書館學體系陳舊與時代發(fā)展不相適應的問題,關鍵要從問題入手,注意體系研究與問題研究的均衡〔2〕,這些觀點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認同,這將會從深層次使研究重心發(fā)生轉移和變化。在第六次全國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討會上,肖希明再次強調圖書館學研究要有問題意識〔3〕。白君禮也發(fā)表了同樣的看法〔4〕,并認為,學科體系研究也具有局限性,即隨著學科的不斷細化,它的研究對象越來越局部化。其結果一是圖書館學研究范圍越來越小,與其相關的學科聯(lián)系越來越松散,與對象整體性的反差就越來越大。二是圖書館學的各分支學科都只掌握和理解整體的一部分,單獨的學科不可能掌握和理解整體的全過程和全部內容,不能解決圖書館學的整體性與各分支學科的局部性的矛盾〔5〕。
文獻〔6〕只論述了問題意識的來源,而沒有其功能的論述。文獻〔7〕論述了問題意識缺乏對圖書館學研究所造成的危害。白君禮認為,問題除推動研究、問題的深入就是研究的深入、問題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起點、基礎和中介外〔8〕,還具有如下的基本功能〔9〕:
對于同一個研究者,出現(xiàn)不同問題時,一方面,每一個問題的發(fā)現(xiàn)、提出和明確,打開了通向一個未知領域的大門。另一方面,它又可能使我們看不到,或忽視與之相關的對立的領域和問題。問題的這兩個方面對我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前者要求我們不斷地解決已發(fā)現(xiàn)的問題,后者要求我們不斷地發(fā)現(xiàn)新問題。圖書館學研究便進入了永恒的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循環(huán)往復的活動過程之中。再偉大的圖書館學家也有考慮不全面的地方,講的就是他(們)往往注意到問題的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問題的另一方面。
定向功能是指問題大致規(guī)定了認識的方向和范圍。它包含三層含義:①問題大致確定了問題的范圍,同時也使問題領域發(fā)生了分野。如“圖書館學研究對象是什么?”這一問題,就為我們劃定了我們應該對什么做研究。如果我們的問題是:“如何合理地分配經(jīng)費使各類文獻都發(fā)揮最大效益?”前一個問題是屬于學理性的問題,屬于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的范圍,而后一個問題,則是屬于決策性問題,是屬于應用性研究問題,兩個不同的問題把問題分野成不同的范圍,解決問題的思路也不相同。②不同類型的問題要求不同的思維方式來分析和解決。研究圖書館發(fā)展演變宜用歷史分析的取向和方法,研究圖書館自動管理系統(tǒng)宜從圖書館的現(xiàn)實出發(fā),預測前沿問題就宜用未來取向,采取回歸分析、社會網(wǎng)絡等方法。③有時能向我們提出新的問題?,F(xiàn)階段圖書館到底是應該關注技術(是指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設計,還是技術的使用?圖書館應該向技術使用方面轉變,這對于技術使用內涵的解讀、技術使用效果都會產生積極的意義。
問題之所以有激發(fā)功能,是因為它有挑戰(zhàn)性、刺激性。2008年前,深圳圖書館針對基層圖書館建設還存在部分圖書館人員素質不高、館藏資源更新少、利用率低下等現(xiàn)實,為了實現(xiàn)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解決這一深圳圖書館人能力、精神、知識水平和方法的問題,深圳圖書館人費盡千辛萬苦,推出了“城市街區(qū)24小時自助圖書館系統(tǒng)”。他們高興之余,有了更大的決心來繼續(xù)完善這一系統(tǒng)。故問題“對于知識的增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激勵知識的前進,它決定著它不斷移動的邊界”〔10〕,“悖論本身為思維的相互適應,從而對新的闡明和發(fā)現(xiàn)提供了最強有力的激勵?!薄?1〕
問題的評價功能是指問題能夠作為評價認識、思維和理論以及人的行為和境界的尺度和標準。它包含三層含義:①提出問題的深度,反映了研究者或學科發(fā)展的水平。若提出“如何界定圖書館社會責任?”,顯然沒有“圖書館社會責任的本質和性質是什么?圖書館社會責任的研究內容是什么”等問題深刻。提不出問題或問題缺乏預示著這門學科的衰落。中國圖書館學1999-2007年發(fā)展較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許多學者提出了人文方面的問題,促進了學科的發(fā)展。②問題推動了圖書館人觀念的更新?!叭绾翁幚頁碛信c獲取的關系?”的研究,改變了過去以藏有豐富文獻而自豪的觀點,使大家認識到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不在于藏的多少,而在于藏的質量和被讀者利用的深度、廣度。③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提出有利于學派的形成。如我們圖書館所做一切到底是為了什么?就形成了人文學派,而如何才能使讀者更方便、快捷地獲得自己所需的知識,就形成了技術學派。這兩個學派,哪一派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越多,哪一派就會發(fā)展壯大,反之,就會衰落。激勵、評價、定向都是針對同一問題而言的。
綜上所述,問題意識極為重要,對問題意識沒有切己之感,理論和方法就可能割裂得支離破碎。波普爾之所以反復強調問題是研究的邏輯起點,是因為不以問題為前提的研究只是重復別人或前人的研究,不可能對理論有推進和貢獻。今天,學術思想的意義和分量不再取決于它是否可以成為某學科知識的一部分,而在于它是否提出了有意義的問題,或者為解答有意義的問題提供了有意義的思路〔12〕。經(jīng)典之所以能產生巨大的作用,是因為它能夠促使讀者進一步提出問題。問題對圖書館學研究產生作用的機制問題,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我國圖書館學研究是不是缺乏問題意識?目前界內存在兩種觀點,一是不缺乏觀,有人認為關注現(xiàn)實,重視問題意識,已經(jīng)成為不少學者的共識。二是缺乏觀。不缺乏觀只承認問題研究的重要,他們以為只要是對問題進行研究,就是強調問題意識。實際上,“問題意識”中的“問題”是指對圖書館學具有理論價值的問題,是現(xiàn)有理論不能回答或者不能圓滿回答的問題,而不只制度、技術等淺表層面的問題。制度、技術等層面的問題只是研究的“原料或半成品”,不是圖書館學研究的重點和核心〔13〕。我國圖書館學、情報學的學術期刊上發(fā)表的論文,有問題意識的論文實在太少。大多數(shù)論文只停留在理論依據(jù)的簡單羅列上,并沒有對理論的適用性和局限性、理論與問題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結果理論歸理論,問題歸問題,二者沒有邏輯聯(lián)系,不能對圖書館學研究做出較大貢獻。問題意識是要發(fā)現(xiàn)新的真問題,或對舊的真問題提出新觀點、新思想的自覺(創(chuàng)新),目前,絕大多數(shù)是重復前(他)人的問題,即使重復前人的問題能在他人理論基礎上所進行的拓展也是我們所期待的,可惜這樣的論文也太少了。不能僅把對某個(些)問題的研究,簡單地視為有問題意識。如一篇研究信息資源共享評估的博士論文,作者也是沿著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撰寫,并且論證充分、參考文獻翔實,是一篇相當有水平的論文。但該文的最大缺陷是:①不能反映出現(xiàn)有評估理論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能解釋到何種程度,有什么不足,它的適用范圍是什么。②作者將解決如何評估作為研究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而不是通過實際問題的研究豐富和創(chuàng)新評估理論。圖書館界一些研究者之所以水平提不高,一個主要原因是理論水平不高,沒有把問題和理論內在緊密地結合起來。無怪乎,蔣永福先生發(fā)出了:“難道我們的圖書館學研究已經(jīng)沒有什么學理性問題可研究?或研究者寫不出學理性文章?或他們已厭惡研究學理性問題?”〔14〕的感慨。整體上,業(yè)界研究者還嚴重缺乏問題意識〔15〕。
3.2.1 圖書館學教育方法不當,形成信息障礙。申克·丹齊格認為,創(chuàng)造力可以在最小信息量的前提下產生,亦能在信息完備的充分條件下產生;信息的規(guī)模越大,對信息進行創(chuàng)造力加工所依據(jù)的現(xiàn)實性的范圍也就越大,正是在信息量不夠的情況下,才能產生解決問題和戰(zhàn)略的可能性,這些戰(zhàn)略和可能性都可以看作是富于想象力和獨創(chuàng)性的,而對文化和社會具有極罕見和突出意義的創(chuàng)造力的最高形式,只有在擁有最大限度的信息時才能達到。學生不可能具有最大的信息量,達到創(chuàng)造力的最高形式,但問題意識產生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目前學生問題意識沒有或者很少有,主要是:①學科課程的開設阻隔了知識間的聯(lián)系,從而影響到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及問題的產生;②學生只學到了理論的形式,記住了一些條文,沒有學到形成理論的能力和思維方式,不會從理論的前提預設、論證過程、結論中發(fā)現(xiàn)問題。長久這樣,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后,會對一切問題視而不見,這都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及問題意識的產生。這些學生日后成為研究者,就存在先天營養(yǎng)不良的問題〔16〕。
3.2.2 受現(xiàn)在職稱評定、論文發(fā)表數(shù)量的影響,有些人功利化思想嚴重,將研究視為撰寫論文,只管數(shù)量,而不考慮質量,只要能發(fā)表就行,不考慮能解決什么問題,這使圖書館學研究中真正從事圖書館學學術活動的學者急劇減少,有思想、有方法創(chuàng)新的論文越來越少,久而久之,研究者缺乏責任心,心里不想問題,甚至有些研究者有意掩飾問題。即使涉及一些問題,也是重復別人或前人的。
3.2.2 研究者學術積累不夠,背景知識缺乏。表現(xiàn)為沒有能力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日常講“沒問題”就是發(fā)現(xiàn)不了問題。我國圖書館從業(yè)人員大多數(shù)沒有進行系統(tǒng)的全日制訓練,圖書館學背景知識缺乏,確存在先天營養(yǎng)不良,知識、理論和方法積累不夠的問題,許多研究者沒有形成圖書館學專業(yè)思維〔17〕,不能對自己進行的圖書館學實踐行為所具有的限度與效果進行反思和預估。受現(xiàn)有條件的限制,研究者參加學術交流的機會不多,即使交流也缺乏真正的學術討論,未深入問題的本質,或怕爭論而影響學者之間的“面子”。
3.2.3 權威障礙。某些研究者對一些理論和現(xiàn)象也想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問題,但他們缺乏提問的技能,提問方式不正確,或與自己的思維不吻合,詞不達意。學術權威就認為他們提出的問題不值得考慮,這將影響研究者問題意識的發(fā)展、自信心及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
這可以從微觀(單個問題)、中觀(問題系統(tǒng)或一個問題域)和宏觀(問題域或問題網(wǎng)絡)三個層面來考察〔18〕。本文僅從微觀角度簡述之。
問題意識研究既不是研究者在書齋里想象出來的,也不是今天才提出來的,而是圖書館實踐中的現(xiàn)實存在,是研究者無法回避的。從圖書館學發(fā)展史來看,只有圖書館實踐才能為理論研究提出新問題。圖書館實踐是不斷發(fā)展的、永恒變化的,圖書館學問題的解答只有相對的意義,問題的提出與解答總是隨著實踐的深化而逐步深入的,故圖書館學的進步和發(fā)展,必然導致問題的深化和問題域的轉化。實踐性直接導致問題的普遍多樣性。多樣性包括兩層意思:①圖書館學問題域的數(shù)量較多。如技術域、人文域、制度域;②問題的形式和類型多樣化。不僅有實踐問題,也有理論問題。不僅有理論圖書館學問題,也有應用圖書館學問題等等。許多問題的出現(xiàn),直接的根源就在于實踐性。我國大規(guī)模的硬件建設(館舍)老本會很快吃完,我們怎樣從質的方面得到提升?這一問題就是從圖書館實踐中產生的,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反思我國圖書館館員專業(yè)深度、專業(yè)參與深度、社會參與深度和文獻提供能力不高,執(zhí)業(yè)制度有待健全的問題,而這一問題深層次又涉及圖書館的價值觀和使命問題〔19〕。
問題與問題之間依據(jù)一定的規(guī)則而相互聯(lián)系,形成一個有層次、有結構的問題域,不同問題域構成問題網(wǎng)絡。如對文獻信息資源建設認識論一般包括如下問題:(1)文獻信息資源建設是什么(概念界定)(2)我們怎樣認識文獻信息資源建設(途徑和方法)?(3)我們要認識和研究什么(對象和文獻信息資源的載體形態(tài))?(4)我們對文獻信息資源建設能認識到何種程度(認識的程度和范圍)?(5)我們對文獻信息資源建設認識的正確性有多大(信度、效度)?(6)認識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的正確性依據(jù)是什么(論證)?這些問題依次涉及概念界定、方法、對象、范圍、論證等問題,它們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共同構成了文獻信息資源建設認識論的問題域。而這又與文獻信息資源建設本體論之間構成一個問題網(wǎng)絡,構成一個更大的問題域。由問題的聯(lián)系性可以推出問題的復雜性。問題間的網(wǎng)狀相關性和衍生,決定了影響問題的因素很多,問題具有不確定性。實踐性、時代性、批判性、復雜性總是隨時隨地與圖書館學相聯(lián)系,不能脫離圖書館學而獨立存在。
問題總是與時代及其狀況息息相關,而其問題意識無疑是關乎圖書館狀況的基本潮流與趨勢的自覺認知;絕大多數(shù)問題總是動態(tài)的,圖書館學研究問題是一個歷史的過程。不同歷史時期研究的軸心問題和重點問題不同?,F(xiàn)代圖書館的發(fā)展一方面加速完成了圖書館學問題的知識建構,另一方面又激發(fā)了對圖書館學問題化的反思性懷疑與批判。圖書館學是在思想上對由過去產生的各種問題和如何解決問題方法的時代把握。此外,問題還表現(xiàn)為批判性。從根本上說,圖書館學問題與問題意識的批判性源自于其學說的實踐性。批判性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不滿足目前的現(xiàn)狀,進行創(chuàng)新。二是不斷完善圖書館學理論體系,使之更加完善。
有人說,圖書館學問題從來源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由圖書館學本身繼承而來的前人沒有解決或解決得令人不滿意的學理性問題,二是時代所提出的問題。初看這種說法好像是正確的,繼續(xù)追問就會發(fā)現(xiàn),學理問題從根源上來看,也是由前人所處時代提出的關于圖書館學的問題,若前人提出的問題在我們時代已經(jīng)解決或者因時代變化而消失,那么,這個問題作為學理問題也就在我們所處時代失去了學理價值,沒有必要再提了。例如,紙質中文圖書編目的關鍵和中心問題已經(jīng)解決,以前的紙質中文圖書編目問題若沒有發(fā)現(xiàn)新問題,就沒有再提的必要了,而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信息組織問題卻是我們需要解決的。當然,作為學術價值和學術史價值的歷史經(jīng)驗和資料是不可否定的,特別是具有圖書館學思想的學術史價值的文獻更是要加倍珍惜。反過來講,若這個問題在我們時代仍然是圖書館界普遍關注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信息組織以及信息分析、信息利用等),那么,這個來源于過去時代的“學理問題”實際上也是我們的時代問題。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們有些研究者熱衷討論、密切注視美英等國圖書館學理論,而美英圖書館學理論是基于其文化現(xiàn)實提出的問題,我們學會了移植、引進理論,卻沒有學會或沒有完全學會如何在向自己的現(xiàn)實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在提問的首要性中,問題的本土化、現(xiàn)實化、中國化更具有首要性。故問題就是關于本時代中國圖書館學的現(xiàn)實問題。
應注意的是,本時代中國圖書館學現(xiàn)實問題并不等同于圖書館學研究的問題。圖書館學問題與圖書館學研究問題不同,前者回答圖書館與現(xiàn)實的關系等問題。后者回答的是如何進行圖書館研究等問題,既要研究學理性問題,又要研究關于本時代圖書館學的現(xiàn)實問題,而且二者之間還要保持一定的均衡。圖書館學研究問題從深層次還有一個我們到底是研究本土問題,還是研究我們這個時代全世界圖書館學界面臨的普遍的問題?應該是本土的現(xiàn)實問題,世界視角。若我們繼續(xù)追問:對待本土的現(xiàn)實問題采取何種態(tài)度?就會發(fā)現(xiàn),本土問題有一個理論與實踐的問題之分,那么對二者應采取什么態(tài)度呢?①理論要聯(lián)系實際。理論的目標是解釋論證,從而使人們獲得正確的認識;實踐的目標是將正確的理論具體化,運用到實際工作中。二者又是緊密聯(lián)系的,是統(tǒng)一的;②實事求是,解決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充分考慮到現(xiàn)有條件。同時,也要注意,承認現(xiàn)實條件、給定條件的制約性并不是要消極等待。直面現(xiàn)實是為了批判和改變現(xiàn)實,目的是要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統(tǒng)一中,在尊重客觀條件和主動創(chuàng)新的統(tǒng)一中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解決農民工平等權利問題,若不承認現(xiàn)實的不平等,不顧現(xiàn)實條件,去追求絕對平等,這只是幻想。相反,若夸大困難和不利條件,缺乏改變現(xiàn)狀的勇氣和意志,農民工平等權問題也不會自行消失。
問題的結構是指問題的構成要素及要素之間的關系〔20〕。①某高校館要采訪一定數(shù)量的中文圖書,派兩名館員去北京參加每年的圖書交易會,②只能在一定經(jīng)費范圍,不能超支。③但每年的交易會學術專著數(shù)量有限,④這兩名館員如何才能采訪到該館讀者所需的高質量的圖書呢?在上述問題中,①②③都是給定條件,其中②是限制性條件。③既是限制性條件,又是采訪問題中的障礙,它是阻礙達到這一目標的因素或條件。④陳述目標(狀態(tài)):要求采訪到該館讀者所需的高質量的圖書(預設著要達到一個很好狀態(tài))。說明問題的結構要素包括:給定、陳述、障礙。
給定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它與研究人員的理論背景、經(jīng)驗背景直接相關,并對背景有依賴性。“一切種類的問題都發(fā)生在一定的背景之中,因而部分地受到那一背景的規(guī)定,我們的期望、我們對什么感到驚奇、我們認為什么有問題,都要受到我們關于自然秩序的理論前提的影響。在某一背景中提出的問題在另一種背景中就未必成為問題。因此,什么東西可以被看作是經(jīng)驗問題,部分地依賴于我們的理論?!薄?1〕背景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知識系統(tǒng)和心理系統(tǒng),包括理想、信念、理論知識、經(jīng)驗知識和方法論知識、態(tài)度等。背景的內容、結構對問題的類型和數(shù)量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22〕。
從給定與目標的關系來看,如果目標一定,給定越少,則限制就越少,從而采訪者解決問題的自由度就越大。反之,亦然。障礙就是問題或困難。障礙涉及認知、情感、意志、語言、道德觀念、政治觀念和宗教觀念等方面,比如解題能力不足,對問題理解不深,掌握的方法不合用,以及思維定勢和思維慣性等。障礙不應從給定中找,而應該到背景知識中去找。如果從背景知識中能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理由),則不出現(xiàn)障礙或障礙消解。目標與人們的對象、認識、表達有關。而認識與給定、背景以及認識的對象有關,說明目標不能脫離給定和背景;在背景中分析障礙,達到目標,因而給定、障礙是目標的基礎,目標是在給定條件下,克服障礙后的結果〔23〕。
1.肖希明.圖書館學研究要以問題為導向.圖書館,2005(1):35-42
2,4,8.白君禮.圖書館學研究中的問題意識摭拾.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3):117-127
3.黃紅華,周佳貴.圖書館學理論的使命與擔當:第六次全國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討會綜述.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3):51-57
5.顧海良.“斯諾命題”與人文社會科學的跨學科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10(6):10-15
6.尹小紅.論圖書館館員創(chuàng)新服務過程中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10(1):182-183
7,15.陳業(yè)奎.論圖書館學研究的問題意識.全國新書目,2005(23):72-74
9,18,20.張掌然.問題的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5,204 -229,231 -232,234 -241
10,23.〔英〕卡爾.波普爾.李本正、范景中譯.走向進化的知識論.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24
11.〔奧地利〕恩斯特·馬赫.認識與謬誤.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176
12.胡軍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方法論的哲學反思.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1(1):69-74
13.白君禮.問題意識的概念體系研究.待發(fā)表
14.蔣心獨運.中國的圖書館學:已沒什么學問可言了.〔2012-03 -27〕.http://blog.sina.com.cn/yongfu77
16.歐陽文.學生無問題意識的原因與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湘潭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1)128-131
17.王宗義.專業(yè)思維與專業(yè)方法:關于當代中國圖書館學基礎研究的散思.圖書情報工作,2009(21):21-24,133
19.劉錦山,吳建中.建設第三空間 強化社會參與.高校圖書館工作.2012(1):3-7
21.〔美〕拉瑞·勞丹.劉新民譯.進步及其問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