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國古代編輯傳播史大事年表(明清時期1368-1911年)

        2013-08-15 00:44:15梅煥鈞
        泰山學院學報 2013年1期
        關鍵詞:成書

        梅煥鈞

        (泰山學院 學報編輯部,山東 泰安 271021)

        在中國編輯傳播史上,編輯家的編輯作品和編輯思想學說,深刻地影響著和導向著中國古代編輯出版?zhèn)鞑I(yè)的發(fā)展趨勢,為中國編輯出版?zhèn)鞑I(yè)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發(fā)達繁榮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其思想學說的博大與精辟在歷史上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對于編輯家的研究,在我們沒有從編輯學、出版學或者出版?zhèn)鞑W的理論視角進行審視時,他們也曾是其他學科領域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文獻學家、目錄學家、藏書家、農(nóng)學家等等,而當我們從編輯出版學的角度對這些人物的編輯學術活動、思想理論成果和編輯成就進行衡量時,他們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了中國編輯傳播歷史上杰出的編輯家。因為他們在從事編輯實踐的過程中,不僅編輯了具有傳世價值的作品,而且在編輯實踐活動中也創(chuàng)立了或者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編輯思想理論和學說,兩者之間的有機結(jié)合,不斷地推動著中國編輯事業(yè)走向發(fā)達和繁榮。編輯家的歷史活動是編輯史的靈魂和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可以說,一部編輯史就是編輯家們與其他編輯者共同創(chuàng)造的歷史,他們的編輯活動不僅拓展著編輯實踐的空間和傳播著知識信息,更重要的是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編輯思想理論和方法,有的至今仍具有參考價值,對于今天的編輯工作者仍具有借鑒的意義和價值。因此,對于歷史上編輯家的研究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本文對明清時期(1368-1911年)的編輯傳播著作作了分析梳理。

        一、明代的編輯出版成就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 是年八月,“除書籍、田器稅”(《明史·太祖二》),免除書籍稅對于編輯出版?zhèn)鞑I(y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 宋濂等編纂的《元史》成書。該書編修進行了兩次,第一次是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命修《元史》,以宋濂等為總裁,第二年二月以元十三朝實錄和《經(jīng)世大典》為基礎開始編纂,至八月成書,共159卷,歷時188天。因順帝一朝無實錄和資料,又命歐陽佑等12人去北平等地采集遺事,以備續(xù)編。第二次編修在洪武三年(1370年)二月開始,七月成書,歷時143 天完成了順帝朝歷史的纂修。前后兩次修編共331 天。宋濂將兩次所編合在一起,共計210卷,其中本紀47卷,志58卷,表8卷,列傳97卷,記載了元太祖鐵木真稱成吉思汗(1206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160 多年的歷史。該書屬于紀傳體斷代史,本紀部分除順帝朝外多采自元十三朝實錄,其可信度高;志的編輯內(nèi)容也很豐富,史料價值高的如《天文志》、《歷志》、《地理志》、《河渠志》等。但編輯時間短促,紕漏較多,故解縉奉命撰寫《元史正誤》,參與編輯者朱佑也寫有《元史補遺》。清末對《元史》又進行補闕和訂正,編寫了不少訂補《元史》的書籍,近代人柯劭忞以《元史》為底本,運用明清時期元史研究的新成果,參考《元經(jīng)世大典》殘本、《元典章》、《蒙古史》(法國人多桑著)等書籍,歷時30 多年,于1920年重新編輯了257卷的《新元史》。

        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 朱木肅等編輯的《救荒本草》、《普濟方》成書?!毒然谋静荨肥侵炷久C等編輯的我國第一部野生植物救荒書籍,編選災荒之年可食用的植物414 種,其中276 種屬于新增,圖文并茂,也是一部藥食兩用的植物學著作、圖譜,在醫(yī)藥學、農(nóng)學和植物學上占有重要地位,20 世紀30年代被譯成英文在海外傳播?!镀諠健肥俏覈糯畲笠徊糠綍?960 論、2175類、778 法,收方61739,集15 世紀以前方書編輯之大成。

        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年) 解縉主編的《永樂大典》成書。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命解縉等編輯大型類書,解縉召集147人于第二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成祖鑒于該書所纂尚多未備,于永樂三年(1405年)命姚廣孝、鄭賜、解縉為監(jiān)修重加編纂,永樂五年成書定名為《永樂大典》,22877卷,目錄60卷,約3.7 億字,收編各類典籍十分豐富,是我國歷史上最大一部類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核查時,《大典》已有1 千多冊散失,近代咸豐年間英法聯(lián)軍入侵北京,《大典》損失嚴重,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該書大部被焚,所剩者也多被侵略軍劫走。

        明成祖永樂十四年(1416年) 楊士奇、黃淮編輯的《歷代名臣奏議》成書。該書為奉敕編輯,350卷,分類64 門,編選上起商周,下至金元歷代的名臣奏議,歷代典制沿革之由,政治得失之故,實可與《通鑒》、《三通》互相考證,編成后刊印數(shù)百本頒諸學宮,書板藏于禁中,世頗稀有。該書編輯為“古今奏議之淵海”(《四庫全書提要》)。

        明英宗正統(tǒng)十年(1445年) 重輯《道藏》。按《千字文》編次,自天字至英字,至正統(tǒng)十二年(1447年)刊成5305卷《道藏》,頒天下道觀。神宗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又編輯《續(xù)道藏》,自杜字至纓字,5485 冊,按《宋藏》進行編輯分類。熹宗天啟六年(1626年),道士白云霽編撰《道藏目錄詳注》4卷,分道教之書為7 部、12 子目,對道書要籍每條都作了簡單的編輯解題。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 徐溥編纂的《明會典》成書。該書編纂始于弘治十年(1497年),弘治十五年(1502年)修成,正德四年(1509年)重新校訂刊行,180卷。嘉靖八年(1529年)續(xù)編得53卷,未刊。萬歷四年(1576年)又續(xù)編,萬歷十五年(1587年)成書,228卷,題申時行等撰。該書編輯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諸司職掌》,參考當時的律令典章等書編輯而成,體例以六部為綱,分述各行政機構的職掌和事例以及冠服禮儀,并附有插圖,多為《明史》諸志未詳或未載文者。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江瓘編輯《名醫(yī)類案》大約成書。該書是一部醫(yī)案資料空前的專輯,歷時20年,所采上自秦越人淳于意,下至元明名醫(yī)治驗方論,把歷代醫(yī)家的驗案和經(jīng)史百家記載較重要的醫(yī)案精心收集,分類編輯,并附有編者辨證性的評議。江瓘編輯此書未成去世后,其子江應宿又用了19年時間補充和續(xù)編而成。全書12卷,編輯分類205 門,所編輯的大部分醫(yī)案包括病情和治療方劑,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清朝魏之琇又在此書的基礎上補充了《名醫(yī)類案》,增添其他醫(yī)家醫(yī)案,重加校訂,按病證分類編輯為《續(xù)名醫(yī)類案》,刊刻于1770年,迄今仍比較流行。

        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徐春甫編輯的《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成書。該書是一部內(nèi)容豐富的醫(yī)學全書,100卷,輯錄了230 多部經(jīng)史書中的醫(yī)藥資料,分類編輯而成,包括《內(nèi)經(jīng)要旨》、歷代醫(yī)家傳略、名家醫(yī)論、脈法、運氣、經(jīng)絡、針灸、本草、養(yǎng)生、臨證各科證治和醫(yī)案等,是一部基礎理論和臨證各科兼有的統(tǒng)編性質(zhì)的大部頭醫(yī)學全書,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至萬歷二十三年(1559-1595年) 周弘祖編輯的《古今書刻》成書。周弘祖1559年中進士,《千頃堂書目》記載該書為2卷,各府州縣及石刻各4 冊。本書編輯內(nèi)容分上下兩編,上編收錄各省所刊古籍,是出版目錄,對板刻源流和書籍存佚研究具有參考價值;下編編錄各省所存石刻,為金石目錄。書目文獻編輯按地區(qū)分類,頗具新意。

        明神宗萬歷六年(1578年) 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成書。該書編寫始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參考800 多種文獻書籍,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考察,3 次大的修改,歷時27年成書。該書52卷,分16 部62 類,共收藥1892 種,附方11096 首,插圖1160 幅,系統(tǒng)地記載了各種藥物的知識,提出了當時最先進的藥物分類法,糾正了以往本草書中的一些錯誤,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獻,對16 世紀以前我國藥物學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整理和總結(jié),是我國藥物學編輯史上的里程碑。到清朝,趙學敏經(jīng)過30 多年的努力,于1765年編撰成了《本草綱目拾遺》,10卷,收錄了《本草綱目》未載的藥物,或已載而需要給以補充的藥物,分類18 部,共計收入藥物921種,其中716 種為《本草綱目》所未載,161 種屬于對《本草綱目》所收藥物的補充內(nèi)容,該書是繼李時珍后對藥物學的又一次總結(jié)。

        明神宗萬歷十四年(1586年) 胡應麟的《四部正訛》成書。《四部正訛》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辨?zhèn)螘闹鳎?卷,提出了考辨?zhèn)螘? 條法則,建立了辨?zhèn)螌W的基本理論。萬歷十七年(1589年),他的《經(jīng)籍會通》成書,4卷,對歷代書籍編輯的源流、散失混雜、刻印收藏等進行了較系統(tǒng)深刻的研究,是一部編輯傳播史的重要文獻。

        明神宗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 王肯堂、吳勉學編輯的《古今醫(yī)統(tǒng)正脈全書》成書。該書是一部醫(yī)學叢書,共匯刻了44 部重要醫(yī)學書籍,其中輯錄了自《內(nèi)經(jīng)》起到明代歷代醫(yī)家的重要醫(yī)學著作,是比較有影響的一部醫(yī)學叢書。此外,王肯堂在1602-1608年編撰了《證治準繩》120卷,內(nèi)容包括雜病、類方、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又稱為《六科準繩》,歷時11年編成,資料翔實,采摭繁富,每證引述《內(nèi)經(jīng)》、《傷寒雜病論》和金元醫(yī)家學說并結(jié)合自己的論述辨別異同,“條理分明,具有端委,故博而不雜,詳而有要……該博精詳,世競傳之……為醫(yī)家之圭臬矣”(《四庫全書提要》)。

        明興宗泰昌元年(1620年) 祁承業(yè)的《澹生堂藏書目》編成。該書目是其私人藏書的編目,14卷,收書9 千多種,10 多萬卷。在編輯整理所藏圖書中,提出了審輕重、辨真?zhèn)?、核名實、權緩急、別品類的5 條原則,并將書目編輯分類的理論和方法概括為因、益、通、互4 個字。

        明熹宗天啟年間(1621-1627年) 馮夢龍編輯的“三言”(又名《古今小說》)刊行?!叭浴卑ā队魇烂餮浴贰ⅰ毒劳ㄑ浴?、《醒世恒言》,編錄小說100 多篇。

        天啟元年(1621年)編輯出版家毛晉汲古閣刊刻《蘇米志林》,其編輯出版事業(yè)延續(xù)至清代,成就卓著。

        明思宗崇禎元年(1628年) 智旭開始編輯《閱藏知津》。他鑒于“歷朝所刻藏乘,或隨年次編入,或約重單分類,大小混雜,先后失準,致使欲展閱者茫然不知緩急可否。故諸剎所供大藏,不過緘置高閣而已,縱有閱者,亦罕能達其旨歸,辯其權實”。于是他歷時20年,于1651年編成了佛典目錄,改進佛書的編輯分類,合單本重本于一處,使一經(jīng)不分散數(shù)處,以符號判別書之優(yōu)劣緩急,指導讀者選讀。

        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年) 宋應星編著的《天工開物》成書。該書是世界上第一部有關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百科全書,18卷,圖文并茂,編選的內(nèi)容涉及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部門的生產(chǎn)技術和整個過程。該書刊行后,在海外廣泛傳播,先在日本翻刻,1869年法文摘譯本刊行,后又翻譯成德、日、英多種文字在海外傳播。

        明思宗崇禎十一年(1638年) 陳子龍主編的《皇明經(jīng)世文編》成書。該書508卷,選取了從洪武至崇禎420 多人文集和奏疏中有關議論軍事、形勢、財政、邊防、禮儀、賦役、刑法、農(nóng)事、海運、水利、財政、科舉等內(nèi)容編輯而成,所編文章基本保持原貌,以明治亂、詳軍事為主。編輯以人為綱,按年代先后為次序,對作家分卷編次,正編選錄了從宋濂到陳組綬425人的文章,補遺部分編輯了何起鳴到錢楩等5人的文章,是一部治國型的經(jīng)世文編。

        明思宗崇禎十二年(1639年) 徐光啟編撰的《農(nóng)政全書》成書。該書是一部集我國古代農(nóng)業(yè)科學大成的著作,在徐光啟生前(1633年去世)已編成,但未最終定稿,后經(jīng)陳子龍等增刪而成。60卷,編輯分類12 項,選編了很多前人和當代的農(nóng)業(yè)文獻,并附有編者的見解和評論。徐光啟自己撰寫的6 萬多字建立在親自實驗和觀察的基礎上,也具有較強的科學價值。

        二、清代的編輯出版成就

        清圣祖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黃宗羲編纂的《明儒學案》成書。該書的編輯首開學案體編輯體裁之先河,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學術思想史著作,62卷,分立19 個學案,多采集明代講學諸人的文集和語錄,卷首的《師論》類似總論,以下為各學案。共記述了200 多人,其編輯體例為后世所仿。如208卷的《清儒學案》,記述人物1169人。

        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張璐編輯的《張氏醫(yī)通》成書。該書是私人編輯的醫(yī)學叢書,16卷,取歷代名家方論匯次成編,體例仿王肯堂《證治準繩》,結(jié)合自己的臨證實踐分門別類闡述,每門附治驗和處方,內(nèi)容豐富,流傳廣泛。

        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朱彝尊編輯的《經(jīng)義考》成書。該書搜羅豐富,300卷,為兩千年來說經(jīng)之書的總匯。該書邊修訂邊刊印,經(jīng)過三次刊印,于朱彝尊身后的乾隆二十年(1755年)全部刻完,定名為《經(jīng)義考》,分為26 類,是一部空前的經(jīng)學編輯目錄。

        清圣祖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彭定求等編纂的《全唐詩》成書。該書是匯編唐代詩歌作品的總集,900卷,收錄了2200 多家的48900 多首詩,附有五代詞。編輯體例以作者時代先后為序,編有作者小傳,搜羅宏富,對唐代詩歌的編輯整理進行了高度的總結(jié)。此書以明人胡震亨的《唐音統(tǒng)簽》和清人季振宜的《唐詩》為底本,對內(nèi)府所藏唐人詩集等在增補校訂的基礎上編輯而成。

        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 陳夢雷主編的《古今圖書集成》成書。該書是我國現(xiàn)存的最大、體例最完善一部類書,陳夢雷編輯時名為《古今圖書匯編》,康熙帝又派人增編更名為《古今圖書集成》,雍正即位后陳夢雷被謫戍塞,由蔣廷錫重新編次整理成1 萬卷,凡例47 條,正文部分6 編32典,6109 部。

        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年) 張廷玉等編纂的《明史》成書刊行。該書是二十四史中編修時間最長的一部史書,若從順治二年(1645年)下詔編修《明史》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完稿,則長達91年;若至乾隆四年(1739年)刊印完畢,則長達95年。參與編輯者多達二三百人。該書是歷代設館編修史書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全書232卷,其中本紀24卷,志75卷,表13卷,列傳220卷,記載了洪武元年(1368年)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277年的歷史,該書史料豐富,可信度高,對于歧說難定是非者,編者采用存疑互見的編輯方法,由讀者自定。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也較客觀。

        清高宗乾隆七年(1742年) 吳謙等編纂的《醫(yī)宗金鑒》成書。該書為清政府編纂的醫(yī)學叢書。吳謙等人受命于1739年開始對18 世紀以前歷代重要的醫(yī)學著作進行校訂、刪補和節(jié)錄編輯,于1742年編成了90卷的《醫(yī)宗金鑒》,分為15門,包括醫(yī)學理論、診斷、各科證治、方劑、針灸和運氣等,全書編輯內(nèi)容豐富完備,敘述系統(tǒng)扼要,各科均以歌訣體裁編寫,易學實用。1749年起,被清太醫(yī)院規(guī)定為醫(yī)學生教科書。

        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通館臣”編輯的《續(xù)文獻通考》成書。該書編纂始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歷時21年修成,250卷,上起南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下至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匯編了宋、遼、金、元、明400 多年的事跡和議論,與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相銜接。乾隆三十二年至四十八年(1767-1783年)編輯成了《續(xù)通典》,150卷,上起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下至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記載了唐后期到明末近900年間的典章制度,與杜佑的《通典》相銜接。乾隆三十二年至乾隆五十年(1767-1785年)編輯成了《續(xù)通志》,640卷,與鄭樵的《通志》相銜接。

        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章學誠開始撰寫《文史通義》。此書是繼《史通》之后另一部重要的編輯理論名著,寫作時間直至他去世(1801年),長達30年,該書沒有一定的體例,各篇之間聯(lián)系不大,主要兼論文史,故名。其名著《校讎通義》約編寫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成書于1779年。另外他編的《史籍考》、《湖北通志》都很有名。

        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設四庫全書館,發(fā)凡起例,制定編輯方案。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編成《四庫全書》,這是我國歷史上編輯的最大一部叢書,收書3457 種,7970卷,存目之書6766 種,93556卷,分裝36000 多冊,書編成后又繕寫7 部。紀昀對每書的編輯提要刪定潤色,冠于諸卷之首,并匯編為《四庫全書總目》200卷。

        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編輯成了《清通典》(原名《皇朝通典》)100卷,編輯分類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9 門,各門子目根據(jù)當時實際情況有所調(diào)整;《清通志》(原名《皇朝通志》)126卷,編輯體例仿《通志》,但省去了本紀、列傳、世家、年譜,僅存二十略(但細目與內(nèi)容有所增減);《清文獻通考》(原名《皇朝文獻通考》)300卷,體例與《續(xù)文獻通考》相同,在馬端臨的24 門之外又增加了群祀和群廟,共26門,各門子目根據(jù)清代制度有所增加。上起清初開國(1616年),下至乾隆五十年(1785年),記載了其間170年的典制歷史。到清末民初,劉錦藻編撰了《續(xù)清文獻通考》(原名《皇朝續(xù)文獻通考》),400卷,1921年成書,上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下至宣統(tǒng)三年(1911年),與《清文獻通考》相銜接,在《清文獻通考》26 門外新增外交、郵傳、實業(yè)、憲政4 門,共有30 門。各門子目有所增加,共136 目。

        清高宗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唐大烈主編的《吳醫(yī)匯講》雜志問世。該雜志創(chuàng)刊于1792年,至1801年共出版11卷,每卷合訂為一本。這是中國最早的中醫(yī)雜志,也是中國期刊編輯傳播史的開端,該刊類似年刊。編輯特點:一是內(nèi)容廣泛,“凡屬醫(yī)門佳話,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可以益人學問者,不拘內(nèi)、外、女、幼各科,無不輯入”(該雜志“凡例”)。二是對于不同觀點的醫(yī)學論述,言之有理者均采用刊出;三是文章的編排順序不按作者年齡老少和地位高低,文稿“隨到隨鐫”。如葉桂的《溫證論治》、薛生白的《日講雜記》都是先在該雜志刊出的。

        清仁宗嘉慶十九年(1814年) 董誥主編的《全唐文》成書。該書是一部斷代文學作品總集,歷時7年編成,1000卷,內(nèi)容以唐代文章為主,兼采五代十國作品。

        清仁宗嘉慶二十年(1815年) 傳教士主辦和編輯的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統(tǒng)紀傳》創(chuàng)刊。一般認為這是第一份中文期刊,由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和米憐在馬六甲海峽創(chuàng)辦,向中國介紹西方的情況,月刊,至1821年停刊,共出7卷,最初每期印刷500 份,后增至2000 份。中國最早的基督教徒梁發(fā)幫助刊印,發(fā)行范圍除南洋華僑外也秘密運到廣州和澳門等地。

        清仁宗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 傳教士馬禮遜翻譯的《新舊約全書》出版。該書是歷史上最早的圣經(jīng)中譯本,在馬六甲出版后傳播到中國。馬禮遜是第一個將基督教會部原始教義由《新舊約全書》(初定名為《神天圣書》)傳播介紹到中國的人。郭實臘在1827年來華后,修訂馬禮遜翻譯的圣經(jīng),把《舊約》譯為《舊遣詔圣書》、《新約》譯為《舊世主耶穌新遣詔圣書》。洪秀全1851年把《新約》、《舊約》合刊為《新舊遣詔圣書》。

        清宣宗道光六年(1826年) 賀長齡、魏源等編輯的《皇朝經(jīng)世文編》成書。該書由清初至道光三年(1823年)以前2100 多篇官方文書、論著、奏疏、書札等匯編而成,120卷,書前編有約700人的作者小傳,編輯分類為學術、治體、吏政、戶政、禮政、兵政、刑政、工政8 個部分,65 個子目,道光七年(1827年)刊行。在該書編輯的影響下,后又編輯了多種以實用為主、切中時務的經(jīng)世文編。如《皇朝經(jīng)世文續(xù)編》就有兩種,一為盛康編輯,收錄了從道光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期間的奏稿、論文1900 篇,120卷,編輯體例與《皇朝經(jīng)世文編》相同,附有550人的作者小傳;另一本為葛士浚編輯,主要收錄同治至光緒初年約1400 篇文章,在《皇朝經(jīng)世文編》的體例外,增加了洋務,共為9 個部分,65 個子目,選文偏重于張之洞一派的文章。陳光倚編輯的《皇朝經(jīng)世文三編》80卷,收錄了1888-1898年間的文章約600 篇,在洋務部分中編錄了不少論及國外事務的經(jīng)世文章,其他部分也收編了有關西洋文化和近代工業(yè)的文章,編輯體例基本沿襲《皇朝經(jīng)世文編》和《續(xù)編》。

        清宣宗道光八年(1828年) 《天下要聞》雜志創(chuàng)刊。傳教士麥都司在馬六甲創(chuàng)辦的《天下要聞》,是采用鉛活字印刷術出版的第一份中文雜志。

        清宣宗道光十二年(1832年) 傳教士裨治文主編的英文版《中國叢報》在廣州出版。該報舊譯名《澳門月報》,每月1 期,每年1卷,從1832年5月創(chuàng)刊到1851年12月停刊,共出版20卷。初由馬禮遜倡議創(chuàng)辦,經(jīng)費和印刷場地由廣州美商孚洋行老板奧立芬提供,并借用了美國公理會運來的印刷設備。第1 期印刷400 份在南洋、廣州、澳門發(fā)行。該報發(fā)行對象是歐美各國政府、商業(yè)團體以及在華的外僑和南洋的傳教士。這份報紙對于鴉片戰(zhàn)爭前后20年間中國社會的調(diào)查資料、外國人在華的活動,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前后的經(jīng)過以及中外關系等有詳細的記載。林則徐1839年在廣州主持編譯《澳門新聞紙》,不少材料來自該報,這是鴉片戰(zhàn)爭前傳教士在中國創(chuàng)辦的16 種報刊中最具影響的一種。

        清宣宗道光十三年(1833年) 《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在廣州編輯出版。該雜志是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境內(nèi)創(chuàng)辦的第一份中文期刊,由德國傳教士郭實臘編輯,刊登有西方宗教、政治、商業(yè)、科學等方面的內(nèi)容。1834年遷至新加坡,1835年冬移交“實用知識傳播會”,1837年???/p>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年) 嚴可均編輯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成書。該書是一部通代文學作品全集,編輯始于嘉慶十三年(1808年),歷時27年成書,476卷,分編為15 集。

        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英國傳教士麥都司在上海創(chuàng)辦墨海書館。該出版機構匯集了英美傳教士和中國學者(如李善蘭、王韜等),在編譯傳播西方科技文獻方面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出版科技書籍也是該書館的特色。其所創(chuàng)辦的《六合叢談》(1857年創(chuàng)刊),是上海第一家中文報刊,是英美傳教士向中國傳播西方自然科學知識的早期報刊。

        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吳其浚編著的《植物名實圖考》成書。該書參考古今經(jīng)史子集書籍800 多種,在綜合過去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以發(fā)展和提高,體例仿照傳統(tǒng)的《本草》,分類方法與《本草綱目》相似,38卷12 大類,記載植物1714 種,比《本草綱目》增加了519 種,糾正了一些本草家的錯誤,圖文并茂,附圖精確,是一部很有價值的藥用植物學專書。

        清文宗咸豐二年(1852年) 魏源編輯的《海國圖志》成書。該書集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中國西學研究之大成,匯編的資料來自于林則徐的《四洲志》手稿、戰(zhàn)前中國人介紹西方的作品(如《海錄》、《海島夷志》等)、當時外國人介紹西方史地的著作。88 萬字,百卷本,有75 幅世界各國地圖,42 頁西洋船炮圖,介紹西洋各國歷史、地理沿革和概況的內(nèi)容達66卷。該書提出了著名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口號,影響近代中國向西方探求達半個世紀。該書出版后先在京城和各省官員中傳播,發(fā)揮了外交工具書的作用;由各省重刻的10 多個版本,對西洋知識在民間的廣泛傳播也起了重要作用。1851年該書傳播到日本,其翻譯、訓釋、評論、翻印也風靡一時。

        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 京師同文館成立。這是中國第一所外語學校,1888年設立翻譯處,至1901年該館歸并京師大學堂,其翻譯的書籍有200 多種,編譯傳播的大部分是介紹西方政治、法律、史地和制度的圖書,自然科學的占230種。影響較大的是丁韙良的《萬國公法》(1864年出版)。

        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年) 金陵書局創(chuàng)立。太平天國以后清廷在全國建立官書局,編輯出版經(jīng)史圖書,傳播舊學。到戊戌變法前各省官書局的設立,江蘇、河北各四處,浙江、廣東、湖南各兩處,四川、湖北、江西、山東、山西、貴州、云南各一處。南京金陵書局是創(chuàng)立最早的官書局,光緒初年更名為江南書局,1901年合并到江楚編譯局,編輯出版60 多部經(jīng)史書籍。其他有名的還有:浙江書局1867年在杭州創(chuàng)立,1909年并入浙江圖書館;湖北崇文書局1867年在武昌建立;江蘇書局(蘇州書局)1868年在蘇州建立;淮南書局(揚州書局)1868年在揚州創(chuàng)立,1907年并入江楚編譯局;廣雅書局1887年在廣州創(chuàng)建,1904年停辦。

        清穆宗同治四年(1865年) 江南制造局成立于上海。1867年合并上海廣方言館設立譯書館后開始翻譯西書,1871年開始出版圖書,到1905年翻譯出版圖書178 種,大多數(shù)是西方自然科學書籍,是當時翻譯出版和傳播西方科技文獻的一個編輯出版中心。

        清穆宗同治十年(1871年) 馬國翰的《玉函山房輯佚書》刊行。馬國翰在考證、??焙退鸭糯墨I方面頗有成就,其藏書樓“玉函山房”藏書達57000 多卷。該輯佚書在其去世前(1857年)未刊行,后有各種版本,內(nèi)容有所增加,所輯的佚書之前有撰者事略和該佚書源流的敘述,佚書之后附有古今諸家的論說和研究情況介紹。該書在清代輯佚書中以搜羅完備,卷帙繁富著稱,反映了清代輯佚的卓越成就。

        清穆宗同治十二年(1873年) 《西國近事匯編》創(chuàng)刊。在洋務運動時期,江南制造局翻譯館除了翻譯出版科技書籍外,又編譯出版了報道國際信息的《西國近事匯編》,1873年4月24日創(chuàng)刊,季刊(按春、夏、秋、冬四季出版),歷時26年,至1898年停刊,共出版104卷(350 多萬字),每期頁碼大多65-85 頁(少者26 頁,多者達151 頁)。這是一份報道國際時事政治的刊物,先后報道了歐、亞、非、美、澳(大洋洲和南太平洋島嶼)近百個國家、地區(qū)的情況,該刊是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惟一一份人文期刊,由傅蘭雅任主編,是19 世紀后期中國官方編輯出版的博采百家、中西薈萃和側(cè)重于國外情況報道的一份大型文摘刊物。

        清德宗光緒十三年(1887年) 英美傳教士創(chuàng)辦的廣學會在上海成立。廣學會是英美傳教士在中國設立的最大出版機構,初名“基督教及普遍學識傳布會”(又名“同文書會”),1892年更名為廣學會,主要成員有美國傳教士丁韙良、林樂知、李佳百等。1891年起由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主持該會,其主要活動是翻譯書籍和辦報,這個教會譯書機構與清朝的京師同文館、江南制造局,并稱為洋務運動時期中國的三大譯書中心。該學會創(chuàng)辦30 多年,出版書籍246 種,73 萬多冊,非宗教的圖書居多,大部分是介紹西方法律、政治、教育、實業(yè)、天文、地理、博物、理化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圖書,有的被選為當時學堂的教科書,其他書籍公開發(fā)行,傳播面廣。1868年林樂知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廣學會的會刊《萬國公報》(原名《中國教會新報》,1874年更名),是英美傳教士傳播西學的主要陣地,是一份含宗教、政治、科技和社會生活內(nèi)容的綜合性報紙,1883年曾中斷,1889年復刊后成為廣學會的會刊,發(fā)行量由1876年的1800 份,增至1897年的5000 份,1898年高達38400 份。該報紙對戊戌變法運動具有深刻的影響。1907年因林樂知病逝而???,出版時間長達34年。

        清德宗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 維新派編輯大型西學叢書。從1895年到1900年,維新人士對當時和以前報刊介紹西學的文章和新譯、舊譯的西書加以匯編,出版了一批西學叢書,如《西學大成》(1895年)、《西學富強叢書》(1896年)、《西政叢書》(1897年,梁啟超)、《西學通考》、《古今算學叢書》、《通學齋叢書》、《科學叢書》、《農(nóng)學叢書》等。維新派主辦的報刊主要有強學會辦的《中外紀聞》。1895年8月強學會在北京成立后創(chuàng)辦《萬國公報》,雙日刊,因與傳教士的《萬國公報》重名,從第46 期起更名,由梁啟超、麥孟華負責編輯,傳播西學、提倡變法,5 個月后清廷解散了強學會。1895年維新派在上海創(chuàng)辦強學分會,并又創(chuàng)辦《強學報》,后被封閉。1896年維新派在上海創(chuàng)辦《時務報》雜志,梁啟超主筆,發(fā)行量和影響較大。此外還有《知新報》(康廣仁主筆),《湘報》(江標、唐才常主筆),《國聞報》(嚴復主筆),《利濟學堂報》(陳虬主筆),《經(jīng)世報》(章太炎主筆)。

        清德宗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 梁啟超編制的《西學書目表》成書。梁啟超是我國近代圖書目錄編輯分類的奠基人。1896年初他撰成《西書提要》,10月擴充成《西學書目表》4卷,分3 大類(西學、西政、雜類)28 小類,系統(tǒng)總結(jié)了1895年以前翻譯西學書籍的成果。編輯著錄格式為:書名、撰譯人、刻印處、本數(shù)、價值(即定價)、識語,每一小類都有編者簡要的序言,“識語”介紹書的用途和內(nèi)容深淺等。該書目表的編制打破了四部分類法,創(chuàng)造了類似于自然科學的西學類目,類似于社會科學的西政類目和綜合性圖書的雜類,引導學術編輯分類由古代向近現(xiàn)代科學分類轉(zhuǎn)化,反映了圖書目錄編輯分類取得的新成就,也為20 世紀初西方分類法在中國的傳播和新的編輯分類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該表后附的《札記》一卷《讀西學書法》,詳細敘述譯書原委和各科圖書之間的聯(lián)系、譯筆優(yōu)拙,與表格著錄圖書相互依托,方便讀者。其編輯分類體例和目錄編輯思想被后人借鑒吸收,并影響了徐惟則《東西學書錄》(1899年出版)以及近代中國圖書編輯分類目錄學的產(chǎn)生。國學方面圖書目錄編輯有名的還有龍啟瑞的《經(jīng)籍舉要》,張之洞的《書目答問》等。

        清德宗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 商務印書館創(chuàng)辦于上海。1902年張元濟進入商務后歷任編譯所所長、經(jīng)理、監(jiān)理、董事長,是一位著名的編輯出版家,他堅持兼收并蓄的出版原則,編輯出版了一大批古籍,如《四部叢刊》、《續(xù)古逸叢書》、《百衲本二十四史》、《叢書集成初編》等。

        清德宗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 《大清印刷物專律》頒布。戊戌變法后雜志和報紙媒體迅速發(fā)展,1906年7月頒布了《大清印刷物專律》,共6章(大綱、印刷人等、記載物件等、毀謗、教唆、時限)41 款,由商部、巡警部和學部共同擬定。規(guī)定無論承印何種文書圖畫的印刷人須到京師印刷總局注冊,否則罰款150 元以下,或監(jiān)禁5 個月以下,或罰款監(jiān)禁并科。要求印刷出版物須明白“印明印刷姓名及印刷所所在”,販賣或分送未印明印刷人姓名和印刷所所在者,罰款百元以下,監(jiān)禁3個月以下,或兩者并科,并將此印刷物一律充公或銷毀。若印刷出版物“令人閱之有怨恨或悔慢,或加暴行于皇帝皇族或政府,或煽運愚民違背典章國制”,逮捕法辦,處以10年以下監(jiān)禁,罰款5 千元以下,或兩者并科,再犯者加倍。同年又頒布了《報章應守規(guī)則》9 條,由巡警部擬定,規(guī)定新開報館須經(jīng)巡警部批準,對于詆毀宮廷,妄議朝廷,妨礙治安,敗壞風俗,涉及內(nèi)政外交秘密的內(nèi)容嚴禁編輯刊登,該規(guī)則是對《大清出版物專律》的進一步補充。1906年以前對于報刊圖書出版?zhèn)鞑ッ襟w,清政府并無制定專門的法令,而所依據(jù)者是《大清律例》。1906年以后對報刊傳播媒體管理的律令相繼出臺。

        清德宗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大清報律》頒布。1907年清政府面對各地設立報館編輯出版新報紙,為加強管理,由商部起草《大清報律》,巡警部修改后于同年12月由民政部和法部匯奏,由憲政編查館議復后于1908年1月頒行。但由于各地報館不遵行(外國人設的報館更不理會),至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由民政部修改并交資政院議復后頒布,但很快清朝被推翻,未施行之。該報律以日本報紙法為藍本修訂,45 條,規(guī)定日報、月報、旬報、星期報均應在發(fā)行前一日的12 點以前,送該管巡警官署或地方官署隨時查核。報紙不得編輯、刊登禁止旁聽的訴訟案、未公判的預審案、未公開的外交海陸軍事件和諭旨章奏,禁止傳播詆毀朝廷、擾亂政體、擾害公安和敗壞風俗的內(nèi)容。違法者處罰金或監(jiān)禁,并查封報紙。該報律雖未施行,但北洋政府時期各省有用此律鉗制輿論的事例。北洋政府于民國四年(1915年)頒布《報紙條例》后,《大清報律》作廢。

        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 《大清著作權律》頒布。1908年,清政府委托駐德國柏林的代辦和商務參贊,以觀察員的身份參加了國際《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成員國在柏林修訂公約的大會。1910年清政府頒布了中國第一部版權法——《大清著作權律》,共5 章(通例、權利期限、呈報義務、權利限制、附則)54 條。“凡稱著作物而專有重制之利益者,曰著作權”,著作權的范圍包括文藝、圖畫、帖本、照片、雕刻、模型等,凡著作物由民政部注冊給照即受法律保護。并規(guī)定著作權歸著作者終身有之,其身故后的繼承人可繼續(xù)專有30年,注冊給照的著作,其他人不許翻印、仿制、假冒,對于違者可向監(jiān)管衙門呈訴,審判機關責令違者向著作權人賠償損失。源于資本主義國家相關法律的《大清著作權律》,頒布后雖未及施行,清朝即被推翻,但對于北洋政府的版權法(1915年)和國民政府的版權法(1928年),奠定了重要的歷史基礎,起到了歷史的借鑒作用。

        另外,這一時期編輯地方志進入高潮。地方志是一種記載一定地區(qū)歷史和現(xiàn)實情況的編輯體裁和著作,也稱為方志或地志。宋代是地方志編輯史上由圖經(jīng)向志轉(zhuǎn)變的過渡時期,南宋時由于地圖與文字常被分開,圖經(jīng)名不副實,于是改稱為志,志即記的意思。從南宋以來地方志編輯著作數(shù)量增加,以明清兩代編輯的為最多,明清編修的方志占現(xiàn)存地方志的90%以上(現(xiàn)存8000 多種地方志,明代有近1000 種,清代有5500 多種),清代康熙、乾隆、嘉慶三朝,曾三次編纂一統(tǒng)志,每次都先令編修地方志,這對地方志編輯事業(yè)的開展起了重要作用。清代以來對地方志的編輯體例、內(nèi)容、定義、沿革、編輯方法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地方志的編輯成為一門科學——方志學。清代編輯理論家章學誠被稱為我國方志學的創(chuàng)立者。

        從歷史的眼光來看,中國古代編輯家在編輯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品牌圖書和形成的編輯思想和編輯理論都不是單一發(fā)展的,而是呈現(xiàn)出相互影響、相互承傳,有繼承又有發(fā)展,更有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明的特色。他們都以書籍媒介作為傳播載體,運用編輯出版?zhèn)鞑サ乃枷肜碚搧碛涗?、記載和傳播著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所創(chuàng)造的豐功偉績,因此這些編輯家本身也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值得評品和可圈可點。有的編輯家首開某一類別和形態(tài)的編輯體裁之先河,在中國編輯出版?zhèn)鞑ナ飞暇哂欣锍瘫囊饬x,他們所開創(chuàng)的新體裁不僅為編輯出版?zhèn)鞑I(yè)增添了嶄新的內(nèi)容,而且也豐富了編輯出版?zhèn)鞑I(yè)的思想理論寶庫,同時更重要的是在其開創(chuàng)了某一新的體裁后,歷代皆有人承傳和接續(xù)進行傳播,或者再進行有益的創(chuàng)新和嫁接,由此而形成了某一編輯體裁獨特的編輯文化傳播現(xiàn)象和日益繁榮的景象。尤其是編輯家在科技典籍的編輯過程中,編輯家們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不論是官編的或者私修的科技典籍,都濃縮和記載傳播著中華民族在科技領域的偉大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

        [1]于敏中.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目錄[M].臺北:世界書局,1985.

        [2]湯綱,南炳文.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傅衣凌,楊國楨,陳支平.明史新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樊樹志.晚明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5]錢海岳.南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3.

        [6]張廷玉.明史(卷146-卷210)[M].北京:中華書局,2003.

        [7]吳柏森.明實錄類篡[M].武漢:武漢出版社,1978.

        [8]夏燮,沈仲九.明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07.

        [9]原瑞琴.明會典[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10]徐學聚.國朝典匯[M].北京:中華書局,1997.

        [11]南炳文.20 世紀的中國明史研究[J].歷史研究,1999,(2).

        [12]謝貴安.《明實錄》研究述要[J].人文論叢,1998,(2).

        [13]張岱.征修明史檄[M].長沙:岳麓書社,1985.

        [14]吳晗.記明實錄[A].讀史札記[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6.

        [15]周遠廉.清朝開國史研究[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

        [16]趙爾巽.清史稿(卷八本紀八圣祖三)[M].北京:中華書局,2002.

        [17]陳祖武.清代學術拾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899.

        猜你喜歡
        成書
        Mobility edges generated by the non-Hermitian flatband lattice
        Majorana zero modes,unconventional real–complex transition,and mobility edges in a one-dimensional non-Hermitian quasi-periodic lattice
        Metal–insulator phase transition and topology in a three-component system*
        Analyze differ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articulation in Schubert’s Impromptu Op.90 No.1 and No.2
        姚最《續(xù)畫品》成書與流傳考略
        《百川書志》成書與流傳中的幾個問題
        《尸子》成書年代考
        浮生若夢,落眉成書
        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 07:43:10
        也談《夢粱錄》的作者及其成書時間
        天一閣文叢(2014年1期)2014-10-13 08:00:05
        《世說新語注》成書時間新考
        古代文明(2014年1期)2014-02-23 02:35:38
        中文字幕人妻日韩精品| 久久久AV无码精品免费| 国产午夜av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av无码片在线观看| 免青青草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天堂| 成人免费毛片立即播放|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 欧美丰满熟妇bbb久久久| 女人做爰高潮呻吟17分钟| 欧美丝袜激情办公室在线观看| va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卡一卡二卡3卡4乱码| 国产免费av片在线播放 | 超碰Av一区=区三区| 亚洲无码啊啊啊免费体验| 国产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密桃| 欧美亚洲日本国产综合在线美利坚| 久久免费看少妇高潮v片特黄 | 无码中文字幕加勒比一本二本|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蜜桃|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视频色|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四| 摸进她的内裤里疯狂揉她动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久久久综合| 99久久精品人妻一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芒果| 性一交一乱一伧国产女士spa|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极品夫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乱码一区av春药高潮|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亞洲綜合一區二區三區無碼| 大红酸枝极品老料颜色| 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在线 | 亚洲美女毛多水多免费视频| 精品9e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综合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