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任昌
(四川省達州市民康醫(yī)院,達州635006)
歸脾湯治療抑郁癥43例
王任昌
(四川省達州市民康醫(yī)院,達州635006)
歸脾湯;抑郁癥;中醫(yī)藥治療法
抑郁癥是以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嚴重危害人們身心健康的一種疾病,屬于中醫(yī)“郁證”的范疇。隨著人類疾病譜的變化和生活規(guī)律的改變,抑郁癥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臨床上亟需一種有效、安全的抗抑郁療法,但是西藥抗抑郁劑副作用較大,使用順應性較差,所以許多醫(yī)家開始關注中醫(yī)藥的抗抑郁療效,并進行了一定的研究。筆者應用歸脾湯加味治療抑郁癥43例,收到良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43例門診患者,男19例,女24例;年齡18~59歲,平均年齡(28.6±9.1)歲;病程1月~3.7年,平均病程(10.1±8.5)月。無其他嚴重軀體疾病及藥物過敏史,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檢查無異常,無嚴重自殺傾向。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抑郁癥診斷標準[1]、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項總分≥17分[2]和《中醫(yī)內科學》郁證中辨證為心脾兩虛證[3],證見:多思善慮,頭暈神疲,心悸膽怯,健忘,失眠,納差,倦怠乏力,面色不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緩。
1.2 治療方法 均用中藥湯劑治療,基本方:黨參15g,炙黃芪30g,白術30g,茯苓30g,龍眼肉30g,酸棗仁15g,木香10g,當歸、遠志各12g,大棗5枚,甘草9g。加減:心胸郁悶,情志不舒者加郁金12g,佛手12g理氣開郁;以氣血兩虛為主要表現(xiàn)者加五味子20g、熟地黃15g、白芍12g;頭痛加川芎12g活血止痛。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每次150ml,6周為1個療程。
2.1 療效標準 以HAMD減分率評定療效,減分率≥75%為痊愈,≥50%為顯著進步,≥25%為進步,<25%為無效。
2.2 療效 痊愈6例,顯著進步14例,進步16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3.7%。
2.3 典型病例 某女,42歲,2011年12月就診。1年前出現(xiàn)納呆,惡心嘔吐,泛酸,噯氣,上腹彌漫性隱痛,腹脹,便溏,乏力,頭昏等。胃鏡檢查示慢性淺表性胃炎。經2月西醫(yī)治療,療效欠佳,便出現(xiàn)多思善慮,認為患了重病,治不好了,感頭暈神疲,心悸膽怯,做事無興趣,注意力難以集中,入睡困難,或早醒,納差,倦怠乏力,面色較差,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緩。西醫(yī)診斷:抑郁癥、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yī)診斷:郁證。辨證為心脾兩虛證,用歸脾湯加味治療。藥用白術20g,黨參30g,炙黃芪30g,當歸15g,甘草9g,茯苓30g,炒棗仁30g,木香10g,砂仁15g,郁金12g,白芍30g,炒枳殼15g。水煎服,1日1劑。服8劑后癥狀減輕,以后隨癥加減連服40余劑,癥狀消失,無特殊不適。隨訪6個月,病情未見復發(fā)。
抑郁癥是指以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活動能力減退、思維與認知功能遲緩為臨床主要特征的一類心境障礙。抑郁癥屬于西醫(yī)病名,但中醫(yī)對其認識較早,古代醫(yī)家對于該病的論述也比較多。抑郁癥在臨床上常因情志不舒、氣機郁滯所致,屬于中醫(yī)“郁證”范疇,但脾與抑郁癥的發(fā)生有密切關系[4],《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思傷脾”,過度思慮,勞傷心脾,氣血生化乏源,運化無力;《靈樞·本神》云:“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故出現(xiàn)多思善慮,心悸膽怯,睡眠不安,倦怠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方中黨參、白術、茯芩、黃芪、甘草、大棗甘溫補脾益氣;當歸甘辛溫,養(yǎng)肝而生心血;棗仁、龍眼肉甘平養(yǎng)心安神;遠志交通心腎而定志寧心;木香理氣醒脾,防益氣補血藥滋膩滯氣,妨礙脾胃運化功能,使方中諸藥補而不滯,共奏健脾養(yǎng)心,補益氣血之效。結果表明,歸脾湯加減治療抑郁癥有效率為83.7%,效果明顯,值得臨床推廣。
[1]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87-88.
[2]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62-165.
[3]周仲瑛.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373-376.
[4]趙晶,抑郁癥從脾論治[J].吉林中醫(yī)藥,2011,31(6):506-507.
張文娟
2013-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