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淑蘭
(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講師、博士,上海 200241)
“包容性”由聯(lián)合國為落實千年發(fā)展目標而提出,剛開始是一個經濟概念。胡錦濤在多個國際場合提出“包容性增長”問題,指出中國的增長要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qū),這也是從國際層面來講的。不過,后來學界對包容性增長的探討似乎更多是從國內的角度來看,國際的視角倒略顯不足。
在全球化、經濟相互依賴時代,國內國際問題已經高度關聯(lián)、相互交織。中國轉型期中的國內包容,與中國崛起進程中的國際包容,是一個問題的內外兩個方面。國內包容和諧,國家才能走向強大,并具有對內對外的吸引力,才能得到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包容,也才能使中國更具有包容世界的能力。因此,探討中國轉型期中的包容問題,必須也把中國放在崛起的國際大背景中,去討論它的國際包容問題。
包容有寬容、容納之意。包容有施動者和受動者。只有一方比另一方大、強的時候,才能包容對方,因此,只有大者包容小者,強者包容弱者,而非相反。也就是說,包容是一種能力的體現(xiàn),是強者的象征。包容還是一種態(tài)度和行為,表現(xiàn)為對弱小、分歧、批評、問題與挑戰(zhàn)的一種容納與超越。包容背后隱含著一些普世性價值:公平、正義、尊重異己、反思意識與責任意識。
在轉型過程中,政府提出“包容性增長”,是一個經濟概念,意指中國經濟增長要平衡發(fā)展,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qū),惠及所有人群,也就是說,中國的增長要容納所有人的經濟利益,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共同繁榮。
“包容性”還體現(xiàn)為政治包容、社會包容和文化包容。政治包容主要表現(xiàn)為對不同政治制度和政治歧見的尊重和容納。社會包容表現(xiàn)在對弱勢群體尊重、保護以及對不同意見和生活方式的容納上。文化包容則表現(xiàn)在對不同文化和價值觀采取開放、對話與溝通的態(tài)度上。
目前,我們在強調經濟包容的同時,比較忽視政治包容、社會包容和文化包容。經濟包容的實現(xiàn)只能滿足人民功利性的物質需求,卻無法滿足被重視、受尊重、有尊嚴的精神與心理需求。如果不能通過政治、社會和文化包容來使人民獲得內在精神世界的和諧的話,就難以保證真正實現(xiàn)經濟上的公平與正義。
包容有國內包容和國際包容之分。包容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進程。內心具有包容意識,才能外顯出包容行為。內部實現(xiàn)真正的包容,外部也才能實現(xiàn)包容。特別對于崛起的大國,不但要處理內部包容問題,也需要處理外部包容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包容性”已經成為中國經常使用的一個外交話語。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國際政治學界的學者,都開始探討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包容性”問題。
政府官員對國際包容問題的提及主要體現(xiàn)在國際經濟包容、東亞地區(qū)包容、包容解決國際熱點問題以及外空的包容性發(fā)展這四個方面,這些提法并非專門針對中國而言。
第一、國際經濟層面的包容。胡錦濤在多個國際場合曾提出中國要實現(xiàn)“包容性增長”。外交部長楊潔篪曾也表示,中國主張在平等公平基礎上競爭,反對經貿政治化,并指出國際社會應以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面對中國。①楊潔篪:我們主張在平等基礎上競爭,反對經貿政治化,http://news.hexun.com/2011-03-07/127758290.html。
第二、東亞地區(qū)層面的包容。楊潔篪曾強調中國希望同美國和其他亞太國家一道,努力共同構筑一個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亞太地區(qū)。②外交部長:一起構筑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亞太地區(qū),http://www.gov.cn/jrzg/2012-09/05/content_2217329.htm2011 年在海南舉行的博鰲論壇,以包容精神、和而不同、共謀發(fā)展為宗旨,表明中國越來越強調實現(xiàn)地區(qū)的包容。③《亞洲周刊》:中國“外交盛宴”超越美國勢力,http://www.guancha.cn/comment/2011_05_13_56959.shtml。
第三、國際政治熱點問題的包容。在敘利亞問題的處理上,中國希望敘利亞盡快開啟包容、平衡的政治進程,“充分照顧各派別、部族和地域的不同訴求,最大限度維護國家穩(wěn)定和民族團結?!雹芡饨徊浚褐蟹皆诶葋唵栴}上沒有私利,http://world.people.com.cn/GB/15979918.html。2012 年6 月14 日,就伊核問題,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劉為民表示,中方希望有關各方相互包容,把握對話與談判大方向。⑤伊核問題莫斯科對話會將舉行,中方望各方相互包容,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6-14/3964486.shtml。
第四、太空領域的包容。2012 年6 月6 日,中國政府代表表示,中國主張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并努力實現(xiàn)外空包容性發(fā)展。中方提出的外空包容性發(fā)展理念包括對環(huán)境資源的包容、對各國的包容和對全人類的包容三方面。⑥中國主張實現(xiàn)外太空包容性發(fā)展,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6/06/c_112139703.htm。
與政府官員提及國際包容的視角有所不同,學界開始聚焦于中國、從中國的視角出發(fā)討論自身在國際社會中的包容性問題。有學者提出了“包容性崛起”的概念,“和平崛起解決的是讓西方包容中國崛起,包容性崛起解決的是中國如何包容西方,減少崛起阻力?!薄皬睦?、安全與價值的包容性入手,實現(xiàn)中國與世界的包容和諧”。⑦王義桅:《超越和平崛起:中國實施包容性崛起戰(zhàn)略的必要性與可能性》,《世界經濟與政治》2011 年第8 期。此外,還有學者提出了“包容性外交”,或尋求中國與國際體系的“包容性的合作關系”等概念。⑧參見蘇長和:《中國與國際體系:尋求包容性的合作關系》,《外交評論》2011 年第1 期。
伴隨經濟全球化和區(qū)域一體化的步伐,中國與外部世界的全方位聯(lián)系不斷加強,中國也從融入國際體系發(fā)展到塑造國家體系。在中國加強與國際社會的互動過程中,分歧、爭議和摩擦也隨之增加。
首先,中國與周邊部分國家存在的領土沖突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化。近年來,中國與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與菲律賓、越南等國家在南海問題上,均發(fā)生一些沖突事件。特別是2010 年7 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東盟地區(qū)論壇外長會議上拋出“南海主權未定論”,稱南中國海問題事關美國的國家利益,這進一步激化了中國與部分東南亞國家的矛盾。
其次,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增加,中美戰(zhàn)略互疑上升。2011 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中美實力對比的改變,中美結構性矛盾增加。中美在經貿領域存在人民幣升值、反傾銷、保護知識產權等爭議。在外交戰(zhàn)略上,美國高調宣布“轉身亞洲”(Pivoting Asia),在亞太實行“再平衡”戰(zhàn)略。美國與東盟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參加跨太平洋協(xié)作伙伴關系(TPP),借助天安艦事件、釣魚島事件,進一步強化了與韓國、日本同盟關系。在意識形態(tài)上,中美存在人權問題的分歧等。中國學者王緝思和美國學者李侃如聯(lián)名撰文指出,中美戰(zhàn)略互疑問題已日趨嚴重,而北京感受到的互疑比華盛頓要深,如果處理不好,將會產生嚴重后果。⑨王緝思、〔美〕李侃如:《中美戰(zhàn)略互疑:解析與應對》,北京大學國際戰(zhàn)略研究中心,2012 年3 月,全文可見http://zhan.renren.com/irstudy?gid=3602888498002058451&checked=true.
然而,對于中國崛起進程中出現(xiàn)的與周邊國家間的領土沖突以及中美結構性矛盾,國內外的認知存在巨大的鴻溝。中國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容易激化,有些人認為中國更加強大了,中國應該放棄“韜光養(yǎng)晦”戰(zhàn)略,加大“有所作為”的力度。部分人批評中國外交過于軟弱。然而,國外卻在以前“中國威脅論”、“中國責任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強硬論”、“中國傲慢論”等不利于中國國家形象的話語。西方把中國描繪成一只張牙舞爪的老虎,批評中國在一些問題上不合作、不讓步、“皺眉”、“日趨強硬”,認為中國“過分自信”,表現(xiàn)得“咄咄逼人”。①葉淑蘭:《中西有關“中國形象”話語互動探析》,《國際論壇》2012 年第6 期。
這種內外認知的分歧還將有不斷擴大的趨勢。過去,中國在融入國際體系的過程中,更多要求國際社會包容中國。那么,現(xiàn)在,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中國已經開始塑造國際體系,就不能僅僅要求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包容,而需要更多思考中國如何去包容國際社會的問題。“中國國際包容論”不但需要包容與中國有歷史或領土爭議的周邊國家,而且要包容美國等最發(fā)達的國家。它不但需要包容經濟利益的沖突,還需要包容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和認知的差異。
那么,如何加強中國的國際包容力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探討誰來包容、包容誰、包容的原則和底線是什么等問題。
首先,關于誰來包容的問題。加強中國的國際包容力,需要中國作為一個國家整體的努力。然而,國家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國家是由每個人所組成。政府的包容在中國的國際包容問題上固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民眾的包容亦是不可或缺的。政府只有實現(xiàn)了國內包容,才更有利于實現(xiàn)國際包容。民眾也只有在被包容中,才有足夠的力量去包容別人。因此,包容需要全體國民的努力,而包容的關鍵卻在于政府。
其次,關于包容誰的問題。中國要包容發(fā)展中國家、與中國具有傳統(tǒng)歷史友誼的國家,并非難事。但是,中國國際包容能力更多需要體現(xiàn)在包容美國、日本等與中國存在現(xiàn)實或潛在沖突的國家。國家并非當今世界唯一的國際行為體,中國在包容其他國家的同時,還需要包容國際組織、對中國持批評意見的國際人士等。
再次,包容并非是一個沒有原則和底線的事情。中國的國際包容需要區(qū)分人和事。中國可以包容國家、國際組織、持不同意見的人,但是,中國卻需要對國家、國際組織或持不同意見人士的某些不當?shù)难哉摵托袨檎f不。因為這涉及到包容的底線與原則問題。中國的國際包容不能違背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的原則。
要加強中國的國際包容力,需要中國積極調整心態(tài),培育強者心態(tài),從要求被包容發(fā)展到主動去包容。提升中國的國際包容力,具體來說,需要做到以下四點:
第一,中國需要面對與國際社會的分歧,坦陳矛盾,積極反思,尊重差異。如前所述,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與美國等國家的結構性矛盾勢必上升。采取回避或壓制的態(tài)度可能只能一時緩解,但卻無法真正解決矛盾,還將可能集聚更大的矛盾。因此,只有采取疏導的方式來對待矛盾。例如,中美之間需要承認雙方對國家核心利益的理解存在分歧,在此基礎上闡述各自的立場,促進相互理解,并做出適當?shù)陌才牛蕴角箅p方都可以接納的解決方式。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國家形象存在諸多批評,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這些指責是空穴來風,而需用客觀坦誠的態(tài)度,承認這些矛盾和分歧,并借此契機,積極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把分歧與批評轉化成為自身進步的一個機會。
第二,中國的國際包容需要從國內包容做起。外交為內政的延續(xù),國際包容的提升,必須以國內包容的加強為前提。在中國社會轉型期,舊有的價值體系被打破,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建立。在利益分化的過程中,出現(xiàn)很多新問題,如階層固化現(xiàn)象,群體性事件頻繁發(fā)生,民眾的焦慮情緒的蔓延等。面對這些國內矛盾和沖突,需要政府用包容的心態(tài)去一一化解。當中國在國內層面上包容了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價值,不同的觀點,那么,國際層面的包容也就具有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中國需要構建核心價值觀,更多地從自身文化與西方文化中尋求共通價值,挖掘傳統(tǒng)文化中的普世價值和利他價值。國內外包容的實現(xiàn),需要有核心價值觀的統(tǒng)籌。國際包容涉及到處理與其他國家的沖突和分歧,這需要中國從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和西方文化中尋求共通價值,作為處理與他國關系的價值皈依。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存在不少具有普世價值和利他價值的精神,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黃金法則,尊重異己,“和”文化,內省精神和責任意識等,這些都需要發(fā)揚光大。
第四,中國需要與國際社會更多地共享利益,打造共同安全和共同繁榮。正是因為中國與其他國家存有矛盾和分歧,才需要中國的國際包容。矛盾與分歧是國家間關系中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要緩解矛盾,需要更多地建構國家間的共同利益、共同安全和共同繁榮。例如,中國提出“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來消除鄰國“中國威脅論”的噪聲。在南海問題上,中國反對美國對中國的抵近偵查,但是,中美在保護12 海里領海主權以及在公海的航行自由方面具有共同的利益,這需要加以強調。面對美國“轉身亞洲”,中國以平和的心態(tài)加以應對。中國也早已承認,美國的東亞存在,有利于維系東亞和平穩(wěn)定的局面,也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因此,中國歡迎美國在東亞發(fā)揮領導作用,美國也表示歡迎一個蒸蒸日上、和平崛起的中國。2012 年2 月,習近平提出中美要建立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以走出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之間對抗沖突的歷史邏輯。這種新型大國關系,便是通過共享利益,建立一種彼此相互包容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