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細民
(泉州晚報社,福建 泉州 362000)
用“五文四化”打造有競爭力的副刊
□康細民
(泉州晚報社,福建 泉州 362000)
近年來,報業(yè)逐步陷入相對艱難的境地。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但無論如何,作為一份印刷出版物和大眾傳播的重要載體,報紙的命運也始終與閱讀方式息息相關?,F(xiàn)在,一個令人歡欣鼓舞的現(xiàn)象是,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報界同仁正在關注傳播與閱讀的變化,并重新審視副刊的作用和價值,開始為副刊“鼓與呼”了。
報紙之困局,或許恰是副刊的轉機。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平原教授曾在一次作者座談會上如是說:“以前有書的時候我們會覺得雜志是比較淺的,有報紙后我們覺得雜志可以忍受,有了電子媒體以后,我們覺得報紙尤其報紙的副刊也不錯了,所以我覺得報紙副刊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新聞事業(yè)里面會得到重新的關注。”上海大學傳媒學院教授郝雨最近在《媒體天地有人文》中說,在我國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報紙副刊的確發(fā)揮了為單純的新聞體所無法比擬的傳播作用”。他認為,“報紙要生存,要發(fā)展,必須確立自己作為百姓‘精神家園’的定位”,因為在如今這個全媒體時代,報紙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zhàn),如果還依然停留在單純地提供新聞傳遞信息這樣的功能上,那顯然就會距離受眾需求越來越遠,因此,紙媒需要通過轉型重新確立并弘揚其核心競爭力。
2013年4月底筆者參加了在天津召開的全國晚報報業(yè)專副刊編輯思路專題研討會,業(yè)界專家學者和二三十家報社??笨撠熑伺c會,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在研討交流中形成一個共識或曰共勉:報紙“自救”,具有獨家性、耐讀性等特點的專副刊“堪當大任”。
可以說現(xiàn)在正是全面重視報紙副刊的最好時機。換言之,在挑戰(zhàn)與機遇面前,副刊是到了提振精神大顯身手的時候了。因此,只有真正內強素質才能確保副刊品質,只有創(chuàng)新思路才能拓展副刊出路。
此處“五文”指的是:文字功底、文學品質、文史常識、文藝情趣、文化思維。這是筆者多年來作為報紙副刊一名忠實讀者和常規(guī)作者對副刊的一種觀察體會和衷心期許,也是幾年來自己從事副刊編審和管理工作中用以自勉和對編輯提出的要求。
文字功底:網(wǎng)絡語言的粗糙泛濫近年嚴重影響了人們文字表達的基本功和語言運用的規(guī)范化,這不僅僅是新聞媒體面臨的一個基礎性問題,也是整個教育體系必須正視的全民性問題。在提倡報網(wǎng)互動、大量轉載刊用網(wǎng)文博客的當今,副刊編輯自身的文字功底是否過硬、語言是否規(guī)范成了影響刊物質量的第一要素,事實上現(xiàn)在有的編輯連標點符號都不能正確使用。從頭認真學習語法,從而帶頭推廣漢語言文字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應當視為編輯與生俱來的工作職責。
文學品質:隨著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掀起的文學風潮的日漸衰落,副刊作者明顯減少;隨著新媒體迅猛擴張,報紙讀者大量流失。我們當然不可能要求副刊編輯同時也是詩人、作家,早期曾經群星璀璨的副刊天空也許已然成了一種遙不可及的夢想;如今新聞從業(yè)人員來源復雜,素質參差不齊,我們有時甚至不敢指望副刊編輯個個都是虔誠的文學愛好者——然而,副刊的基本定義乃是“報紙上用文學體裁反映社會、文藝色彩較濃的、能給讀者提供美的享受的固定版面”,副刊的本質屬于文學,一個缺乏文學素養(yǎng)和品質甚至以反文學為標榜的人員,是與副刊格格不入的。
文史常識:文史向來就是副刊正確定位的一大座標。挖掘和宣傳地方歷史文化是副刊取之不盡的重要內容,本土化也是報紙站穩(wěn)腳跟的天然根基和形成特色增強競爭力的一個法寶。副刊編輯應當把學習相應的文史常識、深入了解和熱情反映地方優(yōu)秀歷史文化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隨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全面推進,副刊在與時代脈動、為發(fā)展謳歌的同時,應有保護城市記憶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感和迫切性。
文藝情趣:無論是中國傳統(tǒng)上把“琴棋書畫”視為修身必備,還是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把詩歌、繪畫、音樂和建筑歸入“藝術”門類,都表明了這是公認的一種文化素養(yǎng)的具體象征。人們歷來對副刊編輯的才學是寄予厚望的,希望既是“專家”也是“雜家”。當然,要求個人博藝多才未必現(xiàn)實,但假如一個副刊編輯對中國書法藝術缺乏起碼的認知能力和審美趣味,甚至連幾種常用印刷字體的使用都不甚了然,也是很難想象的。我們強調副刊編輯培養(yǎng)一些文藝情趣是必要的,這直接關系到副刊內容的包容性、多樣性甚至具體到包括標題制作、版面風格的形式的藝術性。
文化思維:正如相關資料所說,“文化”是現(xiàn)代各民族語言中使用頻率極高的一個詞,也是當今最流行的一個學術詞匯。2011年10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更是為新時期的副刊未來發(fā)展提供了強大動力,為副刊自身定位指明了正確方向。副刊人理應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一方面堅守宣傳陣地,提升文化品位,一方面善于運用文化思維來創(chuàng)新工作、尋求發(fā)展。
報紙尋求破局,副刊顯露生機?!拔逦摹眰戎赜诰毢脙裙?,“四化”則主要針對工作思路。
本土化:本土化已經成為地市黨報、都市報類賴以生存、借以競爭的主要策略和最大優(yōu)勢,“本土為王”是繼“新聞為王”、“內容為王”之后喊出來的又一個群起呼應的響亮口號,許多報紙雖未必像《東莞日報》那樣直接把“本土就是主流”一語懸諸報頭,但現(xiàn)在無不紛紛將之作為一種重要的辦報理念。依托本土、關注當下——本土化和新聞化也是副刊的突破之路。
副刊本土化,一是要依靠獨特的地方文史資源,二是要團結本土的各種寫作力量。筆者所效力的《泉州晚報》幾年來就是以副刊的主打版面——城市文史專版“溫陵志”、本土文藝專版“刺桐紅”進行了一些頗有成效的探索,為泉州(溫陵是別稱,刺桐是市花)這個歷史文化名城、“東亞文化之都”作了大量的宣傳推介工作,受到各界好評,彰顯了地方黨報的主流表率作用;同時嘗試把副刊打造成為一個新聞紙上的“文藝沙龍”和“文化窗口”,把老中青文藝工作者團結起來,特別是努力爭取了一大批網(wǎng)絡寫手和學生群體。
共享化:堅持文化發(fā)展為了人民,文化發(fā)展依靠人民,文化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也是以文化為使命、立文化之標桿的副刊所需的文化思維。我們要旗幟鮮明反“三俗”,但這并不等于說高高在上的“象牙小塔”和自娛自樂的“小資情調”就叫高雅,而與打工文學、商企文化、市場文明等聯(lián)系起來就沒有文化品位了。有的副刊追求高端化、深度化,但更多的副刊尤其是地方性報紙的副刊還是要特別重視大眾性、普及性和地方性的文化需求。文化應當共享共贏,文化可以互助互惠,即與社會大眾共享,并讓合作各方互惠。這需要積極拓展合作互動的思路,創(chuàng)新性地運用包括征文、采風、大賽和聯(lián)辦等在內的方式,來反映各階層的文化追求和滿足多層次的文化需求。
多元化:在全媒體興起、傳統(tǒng)媒體變革的形勢下,副刊也紛紛從文學的單一性走向品類的多元化,以期在與電影、電視、圖書、網(wǎng)絡傳媒的競爭中留住讀者,因此,副刊的定位、容量和品類都在相應發(fā)生變化。
副刊多元化,需要放眼“大文化”的廣闊視野、確立“泛副刊”的辦刊理念,在文學、文史、文藝的傳統(tǒng)副刊基礎上向小眾、特色、專題、服務等方向拓展,以此增強吸引力、擴大覆蓋面。副刊走向專刊化方面,應該說版多報厚的大報做得較到位較典型,如《北京青年報》,現(xiàn)設副刊版面分為寫作、歷史、評論、教育、知識、科學系列和每日連載、每日指南8個版;《廣州日報》則把讀書、作文、視聽等傳統(tǒng)上屬于副刊的內容作了細分單列。
悅讀化:十幾年來,國民閱讀率走低、家庭藏書量銳減,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等進行的相關調查均反映了這個問題;與此同時,網(wǎng)絡閱讀率大幅上升。也就是說,我們正處在閱讀方式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時期,因此,當前報人面對的最大問題其實就是:傳統(tǒng)閱讀受到了嚴重沖擊。
副刊要吸引閱讀,首先要變閱讀為悅讀,格調高雅,版面清新,從內容到形式一致追求應有的清雅風格;其次要變塊讀為快讀,重視提供各種題材和類型的精短內容。如果說大報在多元化方面擁有版面支撐的優(yōu)勢,那么,地市黨報、都市報類等報紙,在有限的有時甚至又未必穩(wěn)定的一兩個版上,借助精心設置的專欄專題、多發(fā)吸引閱讀的短文小品,在追求悅讀上則是大有可為的。正如南開大學傳播系主任李運峰教授在前述全國晚報報業(yè)專副刊編輯思路專題研討會所說,“新聞為攻”攻不過網(wǎng)絡,專副刊可以迎接挑戰(zhàn),副刊要有競爭力,應做到“雅”、“精”、“短”、“閑”。總之,副刊在吸引閱讀方面是有獨特優(yōu)勢的,這也是當今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注目副刊、寄望副刊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