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峰
河南省唐河縣人民醫(yī)院,河南唐河 473400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心臟內科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疾病具有病發(fā)急且病情不穩(wěn)定等特點,若未能給予患者及時與合理的治療,極易使患者發(fā)生死亡事件。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治療中,自應用靜脈溶栓開始,使心肌梗死在病死率上得到了明顯的降低[1]。本研究通過選取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分組治療,通過療效對比探討聯合尿激酶與氯吡格雷的臨床療效,現總結如下。
本次研究中的112例研究對象均為2009年6月—2013年6月期間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共有70例男性患者與42例女性患者,年齡為38~74歲,平均年齡為(60.35±3.85)歲;其中,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分別有65例前壁梗死患者、14例側壁梗死患者、16例下壁梗死患者、10例后壁梗死患者以及7例下壁合并右室梗死患者;通過隨機分組的方式將112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6例,其中觀察組應用尿激酶與氯吡格雷進行治療,對照組應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經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例如年齡、性別以及梗死部位等)無明顯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
①經診斷,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臨床診斷標準:患者的持續(xù)胸痛的時間在30 min以上,經心電圖檢查,多個導聯中,至少有2個導聯的ST段有抬高2 mm。)②患者為2009年6月—2013年6月期間收治的患者;③患者為選擇靜脈溶栓療法的患者;④患者無陳舊性心肌梗死等相關病史;⑤患者未接受過冠狀動脈旁路的移植手術;⑥患者未伴有由于其他原因為引起的心臟疾病或是心功能不全;⑦患者不屬于溶栓禁忌人群。
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首先指導患者進行相關的檢查,例如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凝血時間、出血時間、心電圖、心肌酶以及電解質等檢查。此外,應嚴格控制患者的血壓,其中收縮壓應<160 mmHg,舒張壓應<100 mmHg。
1.3.1 對照組 指導患者臥床休息,并給予患者吸氧、鎮(zhèn)靜以及止痛等相關治療。另外,給予患者口服0.3 g阿司匹林腸溶片(產自德國拜爾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080078,規(guī)格:0.1 g×30片),在持續(xù)服用3 d后,將藥品劑量調整為0.1 g,1次/d。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給予患者口服300 mg氯吡格雷(商品名稱:波立維,產自杭州賽諾菲圣德堡民生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J200403216,規(guī)格:75 mg×7 s),第二次調整劑量為75 mg,1次/d。
兩組患者在此治療基礎上,在入院后30 min內給予患者靜脈滴注150 U尿激酶與100 mL生理鹽水,適當調整靜滴速度,在0.5 h內完成滴注,并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藥物,例如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藥物、ACEI類藥物等。在溶栓治療后的2 h內,每隔30 min指導患者復查一次心電圖,在溶栓治療后的12 h,根據患者的體重,給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鈉,按1 mg/kg調整劑量,每小時給1次。
①觀察患者胸痛癥狀的緩解程度以及該癥狀完全消失的時間;②觀察再次灌注時患者出現心律失常癥狀的時間;③觀察心電圖的動態(tài)情況;④觀察溶栓治療起至發(fā)病24 h內,患者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的變化情況;⑤觀察患者各個部位有無出血現象,例如泌尿道、消化道、粘膜、顱內、皮膚等處;⑥觀察患者有無引發(fā)其他并發(fā)癥,例如心源性休克、心功能不全以及心律失常等。
①在輸注溶栓藥劑后,患者胸痛的癥狀在2~3 h內基本消失;②血清中的肌酸激酶同工酶酶峰在發(fā)病后的14 h內或是在肌酸激酶出現后的16 h內提前出現;③患者在輸注了溶栓藥劑后,心電圖中有抬高情況的ST段在2 h內有明顯回落50%以上;④患者在輸注溶栓藥劑后,在2~3 h內,會有房室(或束支)阻滯突然有所改善或消失、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等情況出現,若患者為下壁梗死,會有竇房傳導阻滯(可伴有低血壓)、一過性竇性心動過緩等情況出現;在多種判斷指標中,除了③與④兩項指標組合外,若患者具有上述指標中的2項或以上,可確定為冠狀動脈再通。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3.0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采用χ2檢驗率的比較和計數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后(P>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研究發(fā)現,經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冠狀動脈再通例數分別為49例(87.50%)與38例(67.86%),從再通率看,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χ2=5.896,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1個月的治療后,觀察組中1次性低血壓4例、出血1例、再發(fā)梗死1例、急性左心衰8例、心律失常6例、梗死后心絞痛6例,對照組中1次性低血壓6例、出血6例、再發(fā)梗死8例、急性左心衰12例、心律失常16例、梗死后心絞痛16例。經對比,觀察組在不良反應方面的發(fā)生幾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另外,從5周內的病死率看,觀察組病死例數為2例,對照組為11例,觀察組患者在5周內的病死率也顯然比對照組低,(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溶栓治療屬于心肌梗死疾病臨床治療現階段較為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該治療方法具有療效顯著、易于操作、及時與方便等優(yōu)勢。相關醫(yī)學研究發(fā)現,溶栓療法的治療效果受時間影響較大,患者自發(fā)病起,越早接受溶栓治療其冠狀動脈再通的幾率則越大。反之,越晚接受治療則冠狀動脈再通的幾率則越低。不少醫(yī)院因為在醫(yī)療知識、醫(yī)療條件等方面受到了制約,因而在臨床上及時得到溶栓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較低,且不少患者因為其他因素(病重轉送、會診、檢查等)而延誤了救治的時間,未能及時進行溶栓治療。不少相關的醫(yī)學臨床研究均表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病發(fā)后的4 h內采取溶栓治療所取得的療效最佳,且在溶栓治療后,血管再通的幾率最高。在病發(fā)后的12 h內雖然也可采取溶栓治療,但相比之下,其治療效果遠遠跟不上病發(fā)后4 h內采取治療所取得的療效。
研究發(fā)現,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療中,觀察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為87.50%,對照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為67.86%,兩組患者在經過不同治療后,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但相比之下,聯合尿激酶與氯吡格雷進行治療的方法所取得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應用阿司匹林療法。此外,兩組在接受治療后均有不良反應的情況,相比之下,觀察組在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幾率方面顯然低于對照組,反應了聯合尿激酶與氯吡格雷進行治療的安全性。
綜上所訴,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治療中聯合尿激酶與氯吡格雷進行治療,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對促進患者病情的好轉具有積極影響。
[1] 李霖,黃創(chuàng),郭鵬,等.不同年齡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特點觀察及分析[J].河北醫(yī)學,2013,19(5):731-732.
[2] 朱秀龍,張燦,孫喜文,等.氯吡格雷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診冠脈介入治療中的作用[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9,31(14):1391-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