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冰 朱 琳 徐紅衛(wèi)
1.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放射影像科,河南鄭州 450052;2.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河南鄭州 450052
臂叢神經損傷主要是由于車禍以及機械、工程建設等意外事故傷害造成的,是臨床常見的損傷,也是周圍神經損傷中最為復雜的一種,根據損傷部位可以分為節(jié)前損傷和節(jié)后損傷,臂叢神經的定位以及診斷是非常困難的,臨床對于臂叢神經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特征、病史以及生理測定等,而采用MRI能能夠為準確的顯示出臂叢神經的大小、形態(tài)以及走向,臨床具有重要的價值,下面我們重點進行分析磁共振影像(MRI)在臂叢神經損傷中應用價值。
把該院2011年9月—2012年3月所接收的25例臂叢神經損傷患者治療前所進行的磁共振影像資料進行分析。這些患者均已確診為臂叢神經損傷。其中男性18例、女性7例,最大年齡54歲、最小年齡1歲、平均年齡25.6歲;其中車禍14例,打架3例,重物砸傷1例,產傷4例,機器卷入3例;左臂叢神經16例,右臂叢神經損傷9例;最長病程3個月,最短并稱2d,患者上肢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感覺功能減退以及運動障礙,有的患者患臂一出現肌肉萎縮,6例患者患者伴有其他部位的骨折。
均采用飛利浦Achieva 3.0TMR儀進行掃描。冠狀和橫斷采用頸和頭頸的聯合相控陣列射頻線圈進行掃描。掃描時患者保持仰臥姿勢,并把頭部和頸肩部墊高,盡量使雙肩后伸,以使頸椎和頸胸的生理曲度減到最小,保持上段胸椎和頸椎處于同一水平線上。這種姿勢更有利于對臂叢神經束進行顯示。在定位圖上把掃描線和頸椎椎體后緣平行的冠狀面取出掃描,其包括椎體前緣和椎體后援,下方直接到雙肩關節(jié);其橫斷面所掃描的平面和椎間盤成平行關系,并和椎體后緣成垂直關系,椎間孔也在其范圍之內。其中T1W1的TR600ms、TE30ms;STIR T2WI的TR4600ms、TE120ms;T2WI的TR2500ms、TE150ms。所有層厚均取為3 mm,零間距取為0.5 mm。
把所拍攝的原始圖像進行處理后,由兩位經驗豐富的MR診斷醫(yī)師采取雙盲法讀片對圖像進行分析。其中分析的內容包括有:臂叢神經節(jié)前和節(jié)后顯示;臂叢神經各序列顯示;臂叢神經圖像顯示的完整性以及臂叢神經束周圍的軟組織和斜角肌的信號改變。
經過分析,磁共振影響在臂叢神經損傷中的應用效果如下:軸位T1WI與T2WI可以對臂叢神經椎管內段和椎間孔段進行較好的顯示;冠狀STIR以及C4-T3連續(xù)橫軸位T1WI與抑脂可以對臂叢神經干病變進行很好的顯示;3D-T2*GRE可以臂叢神經干的總體結構進行顯示,包括神經干的大小、形態(tài)以及走向,都具有很好的顯示效果,但是沒有STIR序列對神經干信號改變效果好。這次試驗中的患者之中的椎管內節(jié)前神經損傷共9例,其主要表現是:脊髓移位3例、脊髓一側出血與水腫4例、神經根離斷2例。椎管外節(jié)后神經損傷16例,所有表現均為神經干增粗。
臂叢神經損傷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受到牽拉,比如說從高處跌下,頭部和肩部著地,或者是車禍、胎兒難產等[1]。強致頭部和肩部向相反的方向進行分離,從而引起臂叢上干損傷,甚至會傷及到中干;向上牽拉臂叢神經,會造成臂叢下干損傷;水平牽拉則就會導致全臂叢神經損傷,甚至會造成神經根從脊髓的發(fā)出處直接撕脫。根據臂叢神經的受傷部位不同,可分為神經節(jié)前損傷和神經節(jié)后損傷[2]。關于臂叢神經叢的走向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另外還要受到頸椎的正常生理曲度,所以不太容易得到理想的圖像。MRI多序列成像不但操作簡單,還具有無電離輻射、無需造影以及無創(chuàng)傷的優(yōu)勢,特別是通過聯合使用MRI的四種成像技術,其顯示效果更好。MRI影像目前已經是對臂叢神經損傷最理想的檢查技術。
總之,在臨床對臂叢神經患者進行診斷時,采用磁共振影像不僅能夠直觀神經系統(tǒng)和血管系統(tǒng),而且因為MRI具有多平面成像、軟組織分辨率高以及無創(chuàng)傷等優(yōu)點對臂叢神經損傷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1] 陳惠,劉少強,謝春,等.磁共振技術在臂叢神經損傷診斷中的應用[J].贛南醫(yī)學院學報,2010,30(2):185-186.
[2] 效柱,容安,侯勇,等.多組神經移位治療全壁叢神經根性撕脫傷17例分析[J].廣西醫(yī)學,2004,26(9):l 33l-1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