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建明
《論語·堯曰》中記載:子張問孔子:“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弊訌堅唬骸昂沃^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孔子所說的“五美”,包括了為政和做人的原則,值得當今領導干部品味深思。
“惠而不費”,意即要給老百姓以實惠,但又不過多花費,這就要求為政者要多為老百姓做一些實際的有意義的事情,不要勞民傷財。在這一點上,孔子的政績觀與當今共產(chǎn)黨人的政績觀是相同的。不可否認,當前在一些地方,少數(shù)領導干部為了謀取所謂的政績和個人的升遷,熱衷于搞形式主義,喜好于搞形象工程,人民群眾對此深惡痛絕,意見很大。因此,作為領導干部,要取得實實在在的政績,贏得百姓的良好口碑,就必須站在對黨和人民的事業(yè)負責的高度,發(fā)揚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優(yōu)良作風,在工作中不圖虛名,不務虛功,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始終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不懈的人生追求。
“勞而不怨”,意即同樣使用民力,選擇那些百姓樂意承受的勞動讓百姓去做,百姓就不會怨恨。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當今的領導干部們俯下身子體察民情,了解社情民意,去做百姓真正想做的事情?!懊裰鶓n,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領導干部肩負著振興一方經(jīng)濟、造福一方百姓的重任,就應時刻把愛惜民力、改善民生作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時,要多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一線,堅持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多聽聽百姓怎么說,多與百姓換換角色,多站在百姓的立場上來思考問題,這樣才能有效避免失聰、失明、失察、失策,才能最大限度地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力,確保決策與民心民意合拍,進而發(fā)動群眾,激發(fā)其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熱情和斗志。
“欲而不貪”,意即雖有欲望但不貪婪,孔子把這種美德具體化為“欲仁而得仁”。人人都有欲望,這本無可厚非,因為正當和積極的欲望也是一個人追求幸福、走向成功的強大驅(qū)動力。但是,如果一個人追求名利、權力和享樂的欲望太過膨脹,失去節(jié)制,就難免萌生貪念而一步步滑向腐化墮落的深淵,成為人民的罪人。因此,領導干部在面對燈紅酒綠的誘惑時,一定要節(jié)欲自守,淡泊名利,時刻用黨員純潔性要求來對照自己、檢點自己、修正自己,切實做到不義之財不取,不正之風不沾,不法之事不干,只有這樣,才能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為官,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
“泰而不驕”和“威而不猛”,是就為政者待人接物方面而言的,意思是要雍容大方卻不驕傲自大,有威嚴而不兇猛。領導干部雖身居官位,但本質(zhì)上卻是人民公仆,理應時刻牢記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要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時刻保持一種平民的心態(tài),同群眾打成一片,切不可高高在上,自以為是,對群眾漠不關心、麻木不仁,對下屬傲慢無禮、頤指氣使,如果任由這樣,其結果只會脫離群眾,失去民心。作為領導干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妨把姿態(tài)放低一些,對群眾謙和一些,這樣不僅不會削弱領導力,反而會有助于提升親和力,增強領導力,真正在群眾心目中樹立起愛民、親民的良好形象,最終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愛戴。
上述“五美”,領導干部如能牢記之、踐行之,那么,其做人就會更加謙虛謹慎,為官就會更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