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正在演變?yōu)橐环N商業(yè),成功的研究者往往也必須是出色的推銷員。
《人民日報》日前公布我國轉基因作物名單,再度引發(fā)人們對轉基因食品的關注。作為一個公共話題,關于轉基因食品安全的爭議,從專家學者的理論探討到市井百姓的街談巷議,無不時有涉及。其持續(xù)時間之長、參與范圍之廣、輿論關注度之高,實屬罕見。
自從上世紀80年代末,科學家們將十多年來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成果運用到生物新物種的培育上以來,對轉基因技術的爭論就已開始,并且從未停止。
據國際農業(yè)生物技術組織報告顯示,2012年全世界有28個國家的1730萬戶農民種植了1.7億公頃的轉基因作物,有59個國家和地區(qū)進口轉基因產品。目前,世界上81%的大豆、81%的棉花、超過1/3的玉米以及近1/3的油菜都屬于轉基因作物。
1998年歐盟批準了轉基因玉米、油菜等作物的種植和使用,我國自1999年開始從美國進口轉基因產品,隨后一些國家陸續(xù)接受轉基因作物。2012年,西班牙、葡萄牙、捷克等5個國家批準種植轉基因作物,轉基因技術的應用范圍在逐漸擴大。
但明顯的,普通百姓對這項高新技術產物的認識還停留在“魔鬼”或“天使”的猜疑階段。
專家說,公眾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不了解,導致公眾對這種新生事物有一種天然的抵觸心理。換句話說,其實是科研部門對轉基因這項新技術的科普還不到位。
科普有兩項作用:一是滿足公眾的好奇心,一是為高新技術產品市場化做前哨和先鋒。
任何一項高新技術,不管多么前沿多么尖端,最終都要走向市場,接受消費者的考驗。消費者是產品市場成敗的最終裁決者。消費者不買賬的產品,最后的結果只能是一個—退市。不重視消費者感受的生產廠家,最后的結果只能是—賠錢。
一項新技術的誕生,常常是伴隨著爭議的,贊成的支持其發(fā)展,而反對的也激發(fā)其對科學性和安全性的研發(fā)力度。作為個人,固然要反省自己關于轉基因食品的知識儲備不夠、科學素養(yǎng)匱乏,但顯然不應將“轉基因焦慮”都歸因于此。
“人一旦確信了某個觀點,就不會輕易動搖。如果你告訴對方,你不同意他的觀點,他就不搭理你了。如果你把事實和數(shù)據羅列出來,對方就會質疑你的信息來源是否可靠。當你訴諸邏輯時,對方就搞不懂你在說什么了。”
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利昂?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在一篇用來論述否定論的文章中這樣寫道:拒不承認,正是如今部分國人對于轉基因技術及其技術應用的產物所持有的態(tài)度。但這篇文章發(fā)表于20世紀50年代,在那時談轉基因還太早了點,實際上,費斯汀格講的是心理學中一個著名的案例。
所以,轉基因在技術日趨完善的同時,還需要做好科普“推銷員”這個角色。體貼入微、循循善誘,需要對公眾知情權的尊重,對公眾學科差異、教育背景差異的尊重,從思想深處去扭轉人們對科學的認知和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