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微
(寧安市馬駿紀念館 黑龍江 寧安 157400)
唐朝初年,東北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是高句麗、室韋、契丹等族。其中高句麗最為強大并不斷擴充地盤。唐王朝繼隋朝之后繼續(xù)對高句麗用兵,最終于公元668年滅亡高句麗,消除了隱患。唐王朝對東北各族采取招撫和懷柔政策,在靺鞨族居住區(qū)主要設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在室韋族居住區(qū)設室韋都督府,在靺鞨族契丹人居住區(qū)設松漠都督府?!耙云涫最I為都督、刺史,皆得以世襲”,把東北地區(qū)各族納入唐的有效管轄之下。唐王朝為了達到使東北各族和睦相處、和平發(fā)展的目的,一方面調節(jié)和消除各族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另一方面給經常想控制東北各族的突厥人以沉重的打擊,使其難以侵擾東北和內地。由于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并采取了開放政策,所以日本、新羅等都和唐朝保持密切的友好關系。
公元707年,渤海高王大祚榮十年(唐中宗李顯神龍三年)武則天病危,其子李顯復位,是為中宗。唐中宗復位后看到,以往對待邊疆各地方民族勢力的反叛,過分強調使用武力,結果雖然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效果卻并不理想。于是,他決定調整政策,改一味征剿為剿撫并用,試圖以和平的手段求得邊疆的安定。為了緩和唐與東北其他部族的關系,他派侍御使張行岌前往震國招慰與安撫大祚榮。大祚榮建立震國剛剛十年,雖說也有了一些基礎,但是,為了使自己的政權穩(wěn)固發(fā)展下去,他欣然接受唐朝的招慰,“自是每歲遣使朝貢”,為了表示對唐朝的友好和忠順,大祚榮派遣自己的兒子大門藝隨張行岌到長安入侍,唐朝將其留為宿衛(wèi)。至此,震國這個“非法”建立的政權得到了唐朝的正式承認,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唐朝也成功地化敵為友,鞏固了對東北邊疆的控制。
唐朝和渤海如此順利的建立起關系是因為雙方建立關系對渤海和唐朝都有好處。對唐朝來說:第一,可以不動用武力與渤海建立領屬關系,化敵為藩。唐可以依據(jù)渤海的地理位置防范契丹的擾亂。解決了東北邊疆的動蕩局勢;第二,唐擴大了自己的政治軍事范圍,可在渤海屯兵抵御契丹,也將自己的政治影響和先進文化制度傳到了東北境內。使我國東北地區(qū)的封建化程度大大提高。也將“車本書一家”的民族制度發(fā)展的更好。唐得到了一個忠誠穩(wěn)固的藩屬。來自渤海國朝貢的方物,滿足了皇室的奢侈需求;第三,冊封渤海,成為了唐出色的民族政策的一個成功典范,封渤海為忽汗州,設忽汗都督,是政策的成功應用,使渤海既不用唐朝過多費心管理,也讓渤海成為了唐政權的一個組成部分。即民族自治;第四,渤海與唐建立貢賜關系,客觀的成為了唐朝聯(lián)系日本的紐帶。雖然這個好處并沒有在最初體現(xiàn)出來,也不是唐的主觀愿望。
對渤海來說:第一,大祚榮建立國家,從中原的角度來講屬于非法政權,并沒有被靺鞨其他各部及東北其他民族的承認,接受唐朝冊封以后震國得到了唐朝的承認,變得名正言順,提高了大祚榮在靺鞨諸部中的地位和聲望,從而鞏固了政權。之后,渤海不斷的接受唐朝的冊封,其政治地位也不斷的提高。留唐宿衛(wèi)的渤海人也得到了唐的重用;第二,從經濟上而言,政權的穩(wěn)固給人民帶來的是安定的環(huán)境,從而渤海政權的農業(yè)也有了穩(wěn)定的發(fā)展,雖然渤海政權的東北區(qū)域仍然以畜牧業(yè)和狩獵為主,但是西南地區(qū)已經是非常固定的農業(yè)區(qū),這離不開唐朝的幫助,由此渤海的經濟主體變成了農業(yè)和畜牧業(yè)及其他產業(yè)的復合式經濟,使渤海有了強大的經濟基礎。公元713年,大祚榮的政權正式改名為渤海國后,便遣使朝貢并請開互市,目的是加強與唐的經濟聯(lián)系。并且通過朝貢得到豐富的回賜。雖然朝貢與回賜的經濟意義并不高于其政治意義。但渤海也得到了代表唐朝先進手工業(yè)的物品,如絲綢,帛等。滿足了宮廷需求也學習到了先進的文化;第三,渤海和唐朝建立關系,使渤海逐步的成為了享負盛名的“海東盛國”。渤海不斷的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和制度,仿效唐朝。可以說是一種毫無保留式的模仿。
渤海國建國后便與唐朝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接受唐朝的政治影響,實行全面的唐化政策。粟末靺鞨過去曾是尚武善戰(zhàn)的民族。建立渤海國后,由于其上層統(tǒng)治者逐漸接受了唐朝奉行的以仁義為核心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教化,從二世王大武藝后期開始實偃武修文的政策,注意經濟建設和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唐王朝對于屬于自己管轄下的渤海國,也采取了積極的扶植和開明的開放政策,從高王大祚榮接受唐朝冊封并確立隸屬關系開始,以后渤海國每個王的更替,都要向唐朝求封。唐朝也都派使前往進行冊封新王。同時,唐王朝對渤海目的使臣及學生熱情款待,并將本朝的典章制度毫無保留地教給他們,使得渤海國能夠順利地實施全舊唐化政策。渤海國對唐王朝也盡忠臣之禮,不斷派使臣到唐朝朝貢,派王親到唐朝宿衛(wèi)?!翱疾澈J逋踔?,朝于唐者凡一百二十二次,朝于梁者兒五次.朝于后盾者凡六次,共一百四十三次”。唐王朝在政治上對渤海國的影響,確保了渤海國長期安定的政治局面,促進了其社會經濟及文化的發(fā)展。
渤海國雖然是唐管轄下的忽汗州,但唐王朝并不要求渤海國定期繳納賦稅;雙方只是采取通貢等形式進行經濟交往。渤海國使臣每次朝唐,都要將其當?shù)氐幕⑵ぁ⒈?、貂皮、熊皮、海東青、馬、人參、牛黃、麝香、紫瓷盆、玳瑁杯及瑪瑙器等土物特產貢獻給唐朝。而唐朝也將渤海國所少有的帛、絹、綿、金銀器、粟等賜給渤海國。為了方便渤海國使臣和學生等來往和商業(yè)貿易,唐代宗以后還在青州(今山東)設渤海館以接待渤海使臣和交易船舶。在頻繁的經濟交往的同時,唐朝先進的生產工具及生產技術不斷地傳入渤海國,促進了其經濟的發(fā)展。在政治、經濟交往的同時,唐朝的封建文化也強烈而深刻地影響了渤海社會。渤海國建立之初就開始派官員和學生到唐朝京城學習中原先進文化。渤海國入唐通使先后達130余次。這些使臣和學生來到唐朝,除照例朝貢往來之外,主要是學習儒家經典、古今制度及封建文化,以教化渤海的民俗民風。唐朝也有意識地將中原先進的漢文化傳給渤海人。
唐朝一方面對其使臣和學生熱情接待,經典古籍,任其帶回;另一方面,唐朝派往渤海國的使臣如張行岌、崔沂、張建章等,也是傳播中原漢文化的重要使者。
為了更好地學習和傳播中原先進的儒學文化,渤海國仿唐制設立了專門的教育管理機構育子監(jiān)。在全國建立了以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為主體,以私學和家學為補充的教育體制,開創(chuàng)了黑龍江地區(qū)學校教育的先河。由于全面“憲象”唐朝,大興教育,廣泛使用漢字,流行漢文,儒家思想已經成為渤海社會的主導思想,儒家的綱、常、禮、教已成為渤海人的思想行為準則,涌現(xiàn)出一批漢文化素質較高的飽學之士,如高元出、烏昭度、烏光贊等到唐朝參加賓貢試,競考中了進士,可見其文化水平已與漢人無異。另如李居正、裴颋、裴璆、王龜蒙等都是渤海國的飽學之士,其中李居正位列公卿,為渤海國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渤海國文學藝術的發(fā)展,為黑龍江古代文學藝術發(fā)展史寫上了光輝的一頁。教育的發(fā)展使渤海國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文學家和詩人,僅史書記載的就有楊泰師、高景秀、王孝廉、周元伯、王文炬、楊成規(guī)、李居正、釋貞素、釋仁貞、高元固、裴颋、裴璆等。他們不僅在渤海文壇上名氣很大,而且在唐朝及日本也小有名氣;與此同時,渤海國的書法、繪畫以及雕刻藝術也取得了較快的發(fā)展。這主要是受教于中原地區(qū),同時也保持有渤海的民族特色。如貞惠、貞孝公主墓碑,其中尤其以貞孝公主墓碑最為典型。其墓碑正面攜刻墓志,漢字陰刻,楷書真字。碑文的用筆是集大家而成的,既有王羲之、歐陽詢、柳公權的筆法,又融合了魏碑的某些筆法、碑文既集大成又自成一體。貞孝公主墓志是典型的駢體文,與唐初中原地區(qū)所流行的駢體文十分相似,不僅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渤海國的文學藝術不僅在唐代得到迅速發(fā)展,而且對后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渤海國雖然滅亡了,但渤海遺族依然保持其文化傳統(tǒng)和習慣,直到遼金時期,渤海的文學藝術仍然流傳不衰。
[1]王妙英.唐代橫海鎮(zhèn)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
[2]包鴻梅.渤海國與日本的文化交流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