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杰 周 凡
(西北師范大學 甘肅蘭州 730070)
陳獨秀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領導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早在1915年,他以“民主”“科學”的口號,揭開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之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1921年,陳獨秀等馬克思主義者的共同締造了中國共產(chǎn)黨,為中國革命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但長期以來,學界對于這位近代思想文化啟蒙的先驅(qū)、新文化運動的發(fā)起人和旗幟、“五四運動的‘總司令’”[1]P76、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及中共一大至五大黨的最高領袖的評價卻存在著諸多疑議。本文通過大量史料,從其思想和道德情操的角度探析這位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自近代以來,由于中國的封建落后,遭受了西方列強的侵略,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生于這個時代的陳獨秀目睹國家的危亡,自然不能熟視無睹。作為20世紀早期的知識分子,對于抵御外侮、改變國家落后面貌的愿望更加強烈。作為先進知識分子的陳獨秀用其所學,大力宣傳民主與科學等西方思想,激發(fā)民眾的愛國熱情,使得愛國主義逐漸成為近代社會先進知識分子群體拯救國難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并在當時的社會產(chǎn)生巨大的反響,為后來的新文化運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根基。
陳獨秀早期的愛國思想體現(xiàn)于發(fā)表的一些文章當中。在1914年《甲寅》雜志發(fā)表的《愛國心與自覺心》一文中,陳獨秀對“愛國心”與“自覺心”做出了詳細闡釋:“愛國心為立國之要素,此歐人之長談,由日本傳之中國者也。……近世歐美人之視國家也,為國人共謀安寧幸福之團體。人民權利,載在憲章,犬馬民眾,以奉一人,雖有健者,莫敢出此”[2]P21。在當時中國所處的大環(huán)境中,有多少知識分子,甚至是民眾意識到這個問題呢?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民眾的愛國思想就是忠君思想,很多人意識中根本沒有清晰的“國家”概念。長期以來,總是把“國家”等同于朝廷。國人的這種“愛國思想”雖然到近代受到一些西方思潮的影響,但卻很難產(chǎn)生巨大的突變。為此,陳獨秀在其文中明確提出:“國家者,保障人民之權利,謀益人民之幸福者也。不此之務,其國存之無所榮,亡之無所惜。……殘民之禍,惡國家甚于無國家。失國之民誠若矣,然其托庇于法治國主權之下,權利雖不與主人等,視彼亂國之孑遺,尚若天上焉。 ”[3]P43
1919年6月8日,陳獨秀在《每周評論》第25號上發(fā)表《我們究竟應當不應當愛國?》一文,首先論到“要問我們應當不應當愛國,先要問國家是什么。原來國家不過是人民集合對外抵抗別人壓迫的組織,對內(nèi)調(diào)和人民紛爭的機關……若有人問:我們究竟應當不應當愛國?我們便大聲答道:……我們愛的國家是為人民謀幸福的國家,不是人民為國家做犧牲的國家”[4]P38。此文,雖掀起了一些波瀾,但在當時閉塞的社會條件下產(chǎn)生的實際功效卻不明顯。陳獨秀并未氣餒,他仍然不斷思索為何國人的愛國意識如此淡漠。通過對當時中國社會的深層剖析,他發(fā)現(xiàn)千余年來的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給中國人打上了“家天下”的烙印。同時,儒家思想在中國社會根深蒂固,故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道德便禁錮了青年人的思想,使其不敢越過封建道德的紅線,有家無國,忠君或效忠朝廷?!伴L期的君主專制與大一統(tǒng)的政治傳統(tǒng),君主專制惟一人之意是從,以君主之愛憎為善惡,以君主之教訓為良知,導致人格喪亡,異議杜絕?!保?]P28
陳獨秀在1914年明確提出了近代意義上的“國家”概念,認為“我們愛的是人民拿出愛國心抵抗被人壓迫的國家,不是政府利用人民愛國心壓迫別人的國家。我們愛的是為人謀幸福的國家,不是人民為國家作犧牲的國家”[2]P29。同時,他倡導大家要對國家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而不是盲目地愛國,為廣大青年和愛國知識分子指明了方向,對后來的五四愛國運動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讓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看到了中國革命的希望,遂把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此時,陳獨秀開始關注俄國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及馬克思主義,并且一直潛心研究并逐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不久,他在《新青年》七卷一號(1919年)上發(fā)表了《本志宣言》一文,充分表達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熱愛。現(xiàn)在很多學者都認為,“綜觀《宣言》的全文,它是一位激進民主主義者在向共產(chǎn)主義者過渡時期的作品,也是《新青年》從宣傳西方資產(chǎn)階級文化,開始轉(zhuǎn)向宣傳馬克思主義時的作品”[1]P197-198。
1920年,陳獨秀在上海籌建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成果。陳獨秀被選為中共中央局書記。之所以選擇陳獨秀,主要“是第三國際根據(jù)列寧的意見,派一個荷蘭人馬林來中國轉(zhuǎn)達的。……黨的總書記一職,要找一個有名望的人,號召力要大點”[6]P71。陳獨秀先生作為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意識到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會對中國革命產(chǎn)生積極作用,但必須結合當時國情,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思想與共產(chǎn)國際的方針產(chǎn)生了沖突,也為后來與共產(chǎn)國際產(chǎn)生矛盾埋下了伏筆。
共產(chǎn)國際作為世界各國共產(chǎn)黨的總部,中共作為其支部,應該接受共產(chǎn)國際的領導。陳獨秀作為中共中央局書記,同共產(chǎn)國際駐華代表維經(jīng)斯基、馬林等人共事。共產(chǎn)國際駐華代表對中共黨內(nèi)直接“指導”,陳獨秀對此極為反感。他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雖然剛成立,但對中國革命的形勢、黨的發(fā)展路線及方針政策等還是有一些經(jīng)驗的,且共產(chǎn)國際的指示經(jīng)常未必合乎中國的實際狀況。為此,他對共產(chǎn)國際駐華代表的指示經(jīng)常提出反對意見。這使得駐華代表們強烈不滿,經(jīng)常向共產(chǎn)國際和蘇共“打小報告”,認為陳獨秀不遵從共產(chǎn)國際的領導。因而陳獨秀與共產(chǎn)國際駐華代表的關系十分緊張。
后來一些事讓矛盾日漸激化和公開化。當時陳獨秀與共產(chǎn)國際駐華代表馬林在關于中共發(fā)展的路線上產(chǎn)生了嚴重的分歧。馬林認為中共和其它各國共產(chǎn)黨一樣,都應當服從共產(chǎn)國際的領導。陳獨秀極力反對,他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尚處初創(chuàng)時期,更需鍛煉獨立領導中國革命和處理黨務的能力。當時中國的國內(nèi)局勢與國際局勢又較為復雜,絕不能盲目遵從共產(chǎn)國際的指示。兩人圍繞中共的獨立性問題曾進行了多次會談,最終還是未能達成一致。而事實證明,正是陳獨秀的這種堅持,使我黨在革命初期取得一定成果。
1927年,隨著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的發(fā)生,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失敗了。作為黨的主要領導人的陳獨秀自然成了失敗的首要責任者,而共產(chǎn)國際又幾乎將全部的責任歸咎于陳獨秀。隨后召開的中共八七會議也因共產(chǎn)國際的反對而未讓陳獨秀參會。后來,其不僅被免去了黨內(nèi)的一切職務,還被開除黨籍,但陳獨秀依然堅持中共獨立領導中國革命的主張。同時,陳獨秀在看到托洛茨基的《關于中國大革命失敗的責任問題及對中國革命的一些策略》一文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觀點竟與托洛茨基看法有著驚人的相似。這更讓他堅定了自己的原則,并打出了“黨內(nèi)反對派”的旗幟,表示“我們的黨此時正需要反對派”[3]P43。正如陳獨秀所言:“我只注重我自己的獨立思想,不會去遷就任何人的意見……不受任何人的命令指使,自作主張,自負責任。”[4]P56可見即使在各種困難挫折面前,其獨立思想不受任何黨派和政治力量影響,堅持自己的原則。這對晚年陳獨秀的反對蘇俄的專制思想也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作為民主知識分子的陳獨秀,之所以能在后來的革命事業(yè)中堅持自己獨立、民主的思想,筆者認為這與其高尚的品質(zhì)是分不開的。
首先,“我還是不怕打不怕殺”[5]P43,這是陳獨秀獨特性格的真實寫照。直至晚年,他還時常對人提起自己一輩子就是一個不怕打不怕殺的人。這種獨特的性格就是從陳獨秀幼年時期開始養(yǎng)成的,并伴其一生。陳獨秀于1879年10月9日(清光緒五年)出生于安徽省安慶市城北(舊城北門后營,今安慶市116醫(yī)院)的一間小平房里,且幼年喪父。所以,陳獨秀幼年是跟隨其祖父陳章旭老先生學習中國的傳統(tǒng)舊學。其祖父十分嚴厲,只要陳獨秀背書稍有不當便要痛打手心。無論其祖父如何痛打,陳獨秀就是不吭聲也不掉淚。其晚年回憶起此事時,對友人說: “自己當時并非不好學也并非讀書不用功,而只是不認同祖父的教育方式;至于祖父痛打手心自己不掉淚,是因為只要自己認為是錯誤的事,我是絕對不會妥協(xié)的?!保?]P21由于可見其堅韌之性。
當新文化運動剛開始時,首當其沖的便是文學革命??晌膶W革命卻遭到了許多舊文人的批駁與諷刺。故陳獨秀曾當眾發(fā)誓自己愿為文學革命“拖四十二生大炮,為之前驅(qū)”[8]。如胡適先生所言,“文學革命就是得到仲甫這樣一個堅強的革命家做宣傳,做推行者,不久就成為一個有力的運動了”[8]。而在五四運動時期,陳獨秀為了宣傳愛國新思想,又不顧個人安危,全力支持學生運動,并親自去散發(fā)傳單。當時陳獨秀的處境已十分危險,北洋政府早就準備對其采取行動了??伤麉s毫不畏懼,對身邊的學生和朋友說:“我腦筋慘痛已極,極盼政府早日捉我下獄處死,不欲生存于此惡濁之社會也?!保?]P76其后陳獨秀還參與起草了著名的《北京市民宣言》,大力號召北京眾高校的有志青年行動起來,維護國家主權。結果,陳獨秀在一次散發(fā)愛國傳單時不幸被捕入獄,而其在獄中依然不對北洋政府妥協(xié),大義凜然,一切如故。
其次,他的風骨傲氣、書生本色也足以令人稱道。陳獨秀一生雖多在艱難困厄中度過,卻始終保持清白素樸的氣節(jié),正如詩云:“幸有艱難能煉骨,依然白發(fā)老書生?!保?0]P481904年3月13日,陳獨秀在安徽蕪湖創(chuàng)辦了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白話報——《安徽俗話報》。其辦報條件異常艱苦,不僅辦報工作繁重,且生活條件也極其艱辛。當時陳獨秀寄居在蕪湖中長街科學圖書社樓上一間極其破舊的房間里,為了節(jié)省辦報開支,而沒有雇傭工作人員。報館所有的工作幾乎都是由陳獨秀一人完成的。除了撰稿、編輯工作以外,還要做諸如報紙的分發(fā)、卷封及付郵等工作,工作量極大。其為了節(jié)省更多的辦報經(jīng)費,每天只吃兩頓稀粥,但工作熱情卻依然不減。誠如其所言,“為革新感情所驅(qū)使,寄居在科學圖書樓上,做《安徽俗話報》,日夜夢想革新大業(yè)”[11]P39。后來,該報的發(fā)行量最多時可達三千余份,居全國俗話報之首,在當時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陳獨秀晚年時還一直懷念這段艱苦而快樂的歲月,多次對自己的學生說:“我那時也是二十幾歲的少年,為革命感情所驅(qū)使……日夜夢想著革新大業(yè)。何物臭蟲,雖布滿吾衣被,亦不自覺?!保?1]P43此段難忘的經(jīng)歷,不僅對陳獨秀而言是終生難忘的,而且對后來的青年革命者起到了一定的鼓舞與鞭笞之用,所謂“推到一時豪杰,擴拓萬古心胸”[11]P62。
再者,關于陳獨秀率直坦誠、光明磊落的為人,則散布于與其熟識的一些朋友的文集或回憶錄中。魯迅先生評價其“假如將韜略比作一間倉庫罷,獨秀先生是外面豎一面大旗,大書道:‘內(nèi)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著的,里面有幾枝槍,幾把刀,一目了然,用不著提防”[12]P45。魯迅先生廖廖數(shù)語便描繪出陳獨秀坦蕩率真的真性情。而從陳獨秀與中國近代著名學者沈伊默先生早年間的一段相識經(jīng)歷,也與此相印證。1911年初,那時陳獨秀還是杭州陸軍小學堂的一名普通教員,一日他到其好友江南著名學者劉季平先生家中做客,忽然看見劉先生家中墻上掛著一幅五言古詩的字畫。陳獨秀便仔細端詳其內(nèi)容,并在心中反復吟誦,頓時覺得此詩寓意深遠是一首難得的好詩,當即便決定要去拜訪此詩的作者。而此詩的作者正是沈伊默先生,但陳獨秀當時與沈先生并不相識。所以,便向劉季平詢問沈伊默是何人,家居何處,自己有意結識此公。結果,陳獨秀第二天便到沈伊默家中拜訪,但還未見到沈伊默其人,便大聲說道:“我叫陳仲甫。昨天在劉三(劉季平)家看到你寫的詩,詩做的很好,其字俗入骨?!保?]P28當時沈伊默萬分詫異,心想自己以前對此公雖有所耳聞,但并不相識,如何第一次見面便如此的不客氣,直陳人短。沈伊默當時心中雖有些許不快,但畢竟事實確實如此。所以還是非常熱情地招待了陳獨秀,而且二人從此還成了至交好友。多年后,沈伊默還曾三次撰文回憶此事,也常對身邊的朋友和學生說:“陳獨秀當頭一棒的刺激,真是藥石之言。自己從那時起便立志改正以往的種種錯誤,先從執(zhí)筆改起,每天清晨早起來,就指實掌虛,掌豎腕平,肘腕并起執(zhí)著筆。如此這般的堅持,才悟到自有毛筆以來,運用這樣的工具寫字的一貫方法?!保?3]P67也正是因為當年陳獨秀坦直率真的“藥石之言”,才使沈伊默奮而練字,最終達致大成,成為中國近代著名的書法家之一。
陳獨秀作為近代中國民主思想啟蒙的先驅(qū),引領了新文化運動的潮流,直接領導了五四運動,又創(chuàng)建并領導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早期革命活動,為中國民主革命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雖然目前學界對陳獨秀的認識和評價依然存在著諸多分歧,但其個人的品格和鮮明的性格,在與其同時代的眾多社會名流其實早已對他作出了評述。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陳獨秀的至交好友章士釗先生的評價,章士釗在其回憶錄中說陳獨秀此人乃是“不羈之馬,奮力馳去,不峻之坂弗上,回頭之草不啃,氣盡途絕,行同凡馬培”[14]P41。
“哲人間世出,吐詞律以誠。杵眾非所忌,坎坷終其生?!保?5]P30這是對于陳獨秀一生豐富而坎坷經(jīng)歷的最佳概括。其早年的民主思想啟蒙了當時的青年知識分子,為挽救民族危亡而喚醒沉睡愚昧的國民,從精神上增強了國民的國家意識,摒棄了封建落后的忠君禮教。在加速中國社會近代化的過程中,陳獨秀為此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在后來的大革命中,又大力推動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組建中國共產(chǎn)黨,為改變中國革命的形勢提供了客觀的可能。作為當代知識青年,我們理應從陳獨秀的高尚的人格中學到更多有益的東西,并以此激勵我們在日常的工作學習中發(fā)奮拼搏,取得佳績。
[1]任建樹.陳獨秀大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陳獨秀.獨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3]王學勤.陳獨秀與中國共產(chǎn)黨[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1.
[4]張明寶,劉云飛.陳獨秀的曠代悲情[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
[5]朱文華.陳獨秀傳[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9.
[6]濮清泉.我所知道的陳獨秀.文史資料選輯(71)[G].北京:中華書局,1980.
[7]祝彥.晚年陳獨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李仁群.陳獨秀、胡適文化學術思想研討會紀要[C].1989.
[9]任建樹.陳獨秀大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0]任建樹.陳獨秀著作選編(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1]朱洪.陳獨秀傳[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12]孫郁.魯迅與陳獨秀[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
[13]陳利民.陳獨秀傳[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1.
[14]沈寂.陳獨秀傳論[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
[15]石鐘揚.文人陳獨秀:啟蒙的智慧[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