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生學
(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第一中學 湖南 石門 415300)
當前中日關系劍拔弩張,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重溫百年前的甲午中日戰(zhàn)爭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史學界也稱日清戰(zhàn)爭。關于這場戰(zhàn)爭對于中日兩國的歷史進程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對于這場戰(zhàn)爭的失敗者——中國而言,我們更多的思考是滿清為什么被中國的千年學生日本打???就此問題,我們可以從諸多史學家的著作及相關的史料中去追尋歷史真相。
首先,從兩國最高統(tǒng)治者個人品質及才能對比看,關于滿清最高統(tǒng)治者慈禧的有關記載,怎奈人算不如天算。就在甲午年舉國上下競相迎接慈禧花甲大慶之際,東鄰日本正磨刀霍霍,首先利用朝鮮內亂出兵,要代替滿清的宗主地位。清廷頓分主戰(zhàn)與主和兩派,目光共同投向慈禧,看她的臉色,決定對日本要不要兵戎相見。慈禧早已養(yǎng)成暴發(fā)戶心態(tài)。她出身卑賤,靠偶然機遇,遽然躍居國母,又成唯一國母。她對中外態(tài)勢無知,更對日本崛起過程無知。她對“法夷”攪亂自己五十壽辰慶典已很惱火,及至聽倭人乘她六旬“萬壽”搗亂,第一反應就是應戰(zhàn),否則“中國的面子何在”,就是說她等于中國,她的“面子”如何被“倭寇”打掉,豈非奇恥大辱?”(1),從這段表述看,戰(zhàn)前最高決策者因怒而動,決策本身就失去理性思考,再加上一個專斷。其決策的合理性和正確性可想而知。敗因之一:失策。“清日的海軍近代化,幾乎同時起步,連艦船來源和軍官訓練都同樣依賴西歐諸國。但雙方競爭二十年,面對清廷不斷督戰(zhàn),李鴻章卻力避北洋艦隊與日本海軍較量。他的理由是北洋艦隊陳舊,不是日艦對手。這是怯敵,又是實情。因為海軍經費成為慈禧個人享樂而營造頤和園的財源;主管財政的帝師翁同龢,又以抑阻海軍添購軍火為能事,得到慈禧支持。所以甲午戰(zhàn)前,北洋兩艘主力艦請求增購德國克虜伯快炮十二尊以制敵,“部議以孝欽六十萬壽,急需巨款,力不逮而未果?!保ㄒ姟痘S人圣庵憶》引《甲午戰(zhàn)紀》)可知戶部尚書翁同龢,為慈禧慶辰狡詐、愚昧、淫佚、無恥等等獨裁者品格于一身。她自甲申以后更以無敵女皇自居。然而她的全部本事,只在精通宮廷陰謀權術?!?2)這表明,滿清最高統(tǒng)治者個人品質無法承載君臨天下的道德表率。敗因之二:失德。反觀日本最高統(tǒng)治者明治天皇于1887年諭令,“朕以為在建國事務中,加強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的事情。然而從國庫歲入中尚難以立即拔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茲決定從內庫中提取30萬日元,聊以資助,望諸大臣深明朕意。”“伊藤首相接到御旨深為感動,便召集地方長官作了傳達。全國華族(有爵位的人及其家屬)和富豪也無不為之感動,競相申請為海防捐款。到9月底,捐款總額達103萬8千日元。海軍將這些捐款和天皇的賜金全部用于擴充海軍軍備?!保ā度毡竞\娛贰返?7頁)
其次,從兩國的海軍軍力對比來看,“據當時世界軍事年鑒的統(tǒng)計,大清帝國這支海上武裝,居世界海軍的第8位。排名僅次于英美俄德法西意七大海上列強。此時日本亦雇有大批歐美專才,訂購船艦,銳意發(fā)展海軍。然……日本海軍全部噸位炮位及海戰(zhàn)潛力,實遠落我后;在世界排名僅為第16位?!保ā锻砬迤呤辍返?91頁)“日本海軍聯(lián)合艦隊在炮火、航速等方面占有更明顯的優(yōu)勢。日本聯(lián)合艦隊艦炮總數比北洋艦隊多92門,其中最為重要的速射炮一項,日本方面為192門,而北洋艦隊只有27門。日本海軍參戰(zhàn)各艦的平均速度比北洋各艦快1節(jié),特別是第一游擊隊的4艘快速巡洋艦更是諸艦望塵莫及?!保ā吨袊\娛贰返?31頁)這兩段材料看似前后矛盾,其實我們忽略了一個環(huán)節(jié):海軍的持續(xù)建設問題。中國近代三支海軍籌劃于19世紀80年代,其中北洋海軍最為強大,建立之初,其實力號稱“亞洲第一艦隊”。前段材料印證此說。日本后來居上,在海軍持續(xù)建設上,日本傾其全力,直追中國。在甲午海戰(zhàn)前,日本的海軍力量與滿清持平,甚至在局部裝備上超過北洋艦隊。后段材料證明此點。中日海軍實力對比是一個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中國由強到弱,日本由弱到強。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這涉及到諸多方面,既有人為之因素,又有客觀政治、經濟、文化之因素。
最后,從兩國將領軍事素養(yǎng)對比,“六月十二日,李鴻章奉廷籌戰(zhàn)備。所派往各兵,雇英商三輪船分運,而以濟遠廣丙二兵輪衛(wèi)之。甘三晨為日兵輪襲擊,濟遠管帶方伯謙,見敵近,惶恐匿鐵甲最厚處,繼遭日炮毀其舵,即高懸白旗,下懸日旗,逃回旅順。高陛擊沉,我軍死者七百。二十九日,牙山失守,葉志超退回平壤,捏報勝仗,稱于二十五六等日,迭次殲斃倭兵五千余人,得旨賞給軍士銀二萬兩,將保獎者數十人焉?!薄胺轿辶麻g,日本兵船麋集朝鮮,而各華艦避匿于威海衛(wèi)。逍遙河上。迨京外交章參劾,始佯遣偏師,開出口外,或三十里而止,大抵啟碇出口,約歷五六點鐘,便遽回輪,即飛電北洋大臣,稱某船巡邏至某處,并無倭兵蹤跡云云?!薄笆侨諆申嚫?,方伯謙先掛本船已受重傷之旗,以告主將,旋因圖遁之故,亦被日船劃出圈外。至經兩船,與日苦戰(zhàn),方伯謙至而不顧,如喪家狗,遂誤至水淺處,時揚威鐵甲先已擱淺,不能轉動,濟遠撞之,裂一大穴,遂以沉沒。揚威遭此橫逆,死者百五十余人。方伯謙驚駭欲絕,飛遁入旅順口。”(《李鴻章傳》梁啟超著第48頁)從上述記載來看,北洋艦隊部分將領在戰(zhàn)時貪生怕死直接導致戰(zhàn)局失利。將領臨陣脫逃,軍心動搖,用這樣的將領指揮戰(zhàn)爭焉有不敗之理?可見,中日兩國軍事將領的職業(yè)素養(yǎng)差距之大,也是中國戰(zhàn)敗之原因。
這場戰(zhàn)爭早已煙消云散,但這場戰(zhàn)爭中的歷史人物所作所為,給我們后人留下很多思考和反省。
[1]朱維錚.重讀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