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芳元
(廣西大學 廣西 南寧 530004)
自古希臘的柏拉圖已經開始探討理解問題,語言的理解問題一直成為眾哲學家所要探究的對象,但語言的理解問題未能澄清。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語言交流、傳達情感,通過理解語言做很多事。而在交流過程中總會產生理解的偏差。在語言的理解這個問題上,維特根斯坦將“語言游戲”和“生活形式”聯系起來,他指出:語言的說出是一種活動的組成部分,或者是一種生活形式的組成部分。由此,語言與生活密不可分,與語境密不可分,使語言的理解問題在如迷霧般的困境中解救出來。
在理解問題上,我們先從西方哲學的歷史長河中追溯其根源。首先追溯到古希臘的柏拉圖,他是最先將理解問題做為一個哲學問題來探究。古希臘哲學代表的本體論階段,側重于探究世界的本質和宇宙的本源,試圖尋求傳統的客觀理性。柏拉圖清楚地了解到那個時代的哲學中,知識問題的重要性。柏拉圖強調知識做為理解的重要基礎,他認為理解必須從知識的擁有開始,理解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之上。最后他將理解與“善”結合起來。因而,在他認為,“理解”是人的最高認識能力和最高認識過程,真正的知識就是“理解”。在理解問題上,柏拉圖哲學的這種影響廣泛到以后的宗教,知識論,解釋學等各個方面。
在接后的亞里士多德那里,總結了柏拉圖和以前的所有哲學思考,他試圖從人的靈魂能力從低到高的演化必然過程來進行說明,證明人的理解能力是自然演變的過程。他認為,最高的靈魂是人所獨有的理性能力,理解能力也就是我們的最高能力。他將理解能力上升到理性能力,超越了柏拉圖對理性的規(guī)定。
其次到了近代文藝復興時期,引發(fā)了人們更多地關注人和自然,人類如何認識外部世界的方法成為認識世界首先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在看待人的最高能力——理解問題上,更是作為認識論問題的難題所在。近代實驗科學的鼻祖——培根以新的方式重新考察人的理解力,他為“理解”尋求新的出路。培根剖析阻礙人們認識世界面目的“四假象”,提出歸納法作為得到新知識的途徑。然而,他過多地看重于經驗所得,阻礙了理性地發(fā)展,感官和心靈之間統一性的理解難以達到統一,使理解還是處于迷霧之中。
繼培根之后,洛克再次明確地將理解問題提升為專門的哲學問題。洛克的《人類理解論》是經驗主義認識論的奠基性文獻。洛克肯定柏拉圖認為人理解功能的重要性的觀點,反對笛卡爾的“天賦觀念”出發(fā)來研究人的理解,反對拋開思辨和實踐的理解。洛克首次對語言與理解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他認為,在知識形成過程中,觀念與語言之間的緊密關系是非常重要的,觀念依賴語言得以表達和交流,知識形成于命題中,所以他花了大量篇幅討論語言與理解,成為西方哲學史上在理解問題上從知識論角度專門討論語言及語言意義的第一人。
最后理解問題成為專門的哲學探討的對象是到了現代解釋學的出現,將探究理解問題做為哲學解釋學的主要任務,它顛覆了理解問題僅作為一個知識論的問題來討論。解釋學使語言變?yōu)橐粚ο蟊怀浞值氖褂茫粌H僅是做為知識論被探討。哲學解釋學的理解最初是《圣經》里理解上帝的話語,最后發(fā)展成為語文文學里的理解。施萊爾馬赫把理解問題與心理學之間的“親緣關系”聯系起來。他認為,解釋學應表現理解過程的不同生命之間的活生生聯系,并實現解釋者與作者之間的內在的心靈溝通,從而強調了理解的主觀性。他在理解問題上的最大貢獻是發(fā)展了心理學的解釋方法,因而,在他那里,我們可以看到,理解文本不只是理解文本的原義,而且更重要的是理解文本作者的意圖、個性和活動本身。狄爾泰在施萊爾馬赫的基礎上,超越了描述心理學作為精神科學中立基礎的看法,他為理解植入了歷史的生命框架和世界觀的體驗。在他看來,用生命本身解釋自身,所以生命本身構成了精神科學的真實基礎。生命的本質不是從返回個人的自我反思中發(fā)現的,而是從表現的歷史聯系中發(fā)現的。所以歷史現象才是理解的基礎。
繼海德格爾將理解問題上升為本體論高度,伽達默爾傳承了海德格的理解本體論學說。將理解問題視作他的整個哲學解釋學的首要任務。語言就是理解得以完成的形式。世界的本身是在語言中得以表現的。他否認了語言作為我們交流的工具,在他眼中,語言在我們的交流過程如同媒介一般貫穿于我們的生活。我們與陌生語言對話,當我們相互了解對方時,那就無需翻譯,只需要對話,語言在此過程如生命般析出,而并非工具,并不是如同工具一般,用完即丟。伽達默爾力圖通過解釋學反思的普遍性,闡釋理解作為人類與世界的語言關系的普遍性。理解問題在伽達默爾那里達到了超越一切科學問題的地位,他最終將語言的本體論問題轉向了實踐性問題。
眾觀理解問題哲學歷史的變遷,理解已上升為語言問題和實際性問題。然而終究如何達到理解,依然是一個迷,語言的理解問題依然包圍在迷霧之中。
在語言的理解問題上,維特根斯坦所關注的并不是語言本身,而是通過語言揭示有關世界的根本問題。他對語言與世界的分析與弗雷格和羅素相似,也就是通過邏輯分析、認識論和本體論達到的統一。在維特根斯坦看來,語言是理解世界的最好的通道,因為在所有呈現世界的表達方式中,語言是最充分發(fā)展的表達方式。他對理解問題的研究更側重的是對語言意義的合理性探究。
我們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出現的誤解和不理解。維特根斯坦認為,解決的方法是在語言的使用中去理解語言。如果我們僅僅從單個語詞去理解詞的意義,而拋開語言的使用,那么這樣就形成了包圍著語言運用的迷霧,使我們無法看清語言運用的真相。在理解問題上,他追求的更多的是關注語言的用法,把詞與使用聯系起來,這樣可以驅散這種迷霧,使我們清晰地看到字詞的目標和功能。他認為語詞的意義就在于它的用法,而語言是人的言說和活動,它又是人的生活形式的一個重要部分。正如他所說的:“一種語言就叫做一種生活方式?!盵1]P11他在所著的《哲學研究》這本書中提到的例子:建筑師傅和他的助手用語言進行交流,當師傅說“板石”之際意謂著“拿給我一塊板石”。語言置于語境中,一個詞或一個句子的含義在使用中得到更清晰地理解。
理解是說明和解釋結合“結晶”,更為關鍵的是理解是一種實踐活動。因此維特根斯坦說,想要追求理解首先就是參與語言游戲。在語言游戲中,他更注重于語言的使用性,用語言游戲和生活形式闡釋了造成誤解的這一難題,同時他以新的立場和維度上解釋了理解的可能性。
在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里,“語言游戲”就是生活形式,我們所有的“語言游戲”都是在生活中展開的。正如他所說的“把語言和活動——那些和語言編織成一片的活動——所組成的整體稱作‘語言游戲’?!盵2]P7在語言游戲與生活形式的交融中,兩者相互的一致性能促使我們們相互理解和溝通?!熬S特根斯坦說過,即使獅子能開口說話,我們也不能理解——因為這是生活形式的完全差別。只有公共的生活形式和語言游戲才能生成真正意義上的理解。”[3]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的語言應用和實際理解中,總會有一些固定的規(guī)則和家族相似的“親緣關系”,才會有一些共同和一致的生活形式。不管語言是如何變化,我們總可以找到相似的地方,最終可以相互理解。比如說,我們可以相互學習各國的語言,說漢語的通過學習可以說英語、德語、西班牙語等,因為我們總有一定的“親緣關系”和具有人類的共同的地方。如果獅子、大象等開口,我們也無法理解他們的話語。但是如果用動物這一總類去定義,我們人類又和動物具有“親緣關系”,在某種形式上,我們又具有相似的地方。正如哈貝馬斯說的:“理解是有語言能力和行動能力的主體統一起來的一個過程?!盵4]P363正如德國哲學家梅洛——龐蒂所認為的,一種語言的完整意義不可能用另一種語言來表達。雖然我們能講好幾種語言,但只有一種語言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講的語言。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yōu)榱巳嬲莆找环N語言,必須全面掌握該語言表達的世界。但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同時屬于兩個世界??梢钥闯鼍S特根斯坦充分肯定了語言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我們可以在他的“語言游戲”、“家族相似”、“生活形式”這些思想中找到。在理解問題上,從已有的生活形式出發(fā),以“家族相似”綜合地看事物的方式為基礎,看到對方語言游戲的用法或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這就是理解的過程。
維特根斯坦對語言理解問題的解救在于用“語言游戲”解決語言問題?!耙哉Z言游戲作為理解語言意義的原初單位,為我們洞察使用者如何理解語言的意義提供了全新的視野?!盵5]P175他認為真正學習語言的關鍵是參與到語言游戲中去,學會在各種生活形式中實際使用語言。因而在語言生活中,我們不必要去玩弄字眼,他在《哲學研究》里所舉的例子,比如:“我的掃帚在墻角那里”那么,我們是否還須進一步分析,掃帚在那里,就意味著掃帚把和掃帚頭也在那里。設想你對某人說“給我把掃帚把和插在掃帚把上的掃帚頭拿來!”這樣并不能有助于我們更清楚地領會意思,有人會說,這個句子聽起來反而更別扭,還繞了個彎。在維特根斯坦認為,我們沒必要去糾結于這些概念,在生活中夠用就行,游戲的規(guī)則依然存在。我們在打網球的時候也沒有規(guī)則限制你把球扔多高或一定要打多重,但是網球仍然是一個游戲,仍然是有規(guī)則的。邏輯和生活現實是有距離的,不一定要按嚴格的思維去做。
在“語言游戲”中,我們對語詞使用總是一些習慣的重復。他用一個例子,把鋼系在杠桿上,就是制成了制動閘。如果把它和機械連在一起,就變成了制動杠桿。含義所指向的對象,并不需要解釋,而是訓練。語言的規(guī)則不是一次所指向的東西,而是反復的習慣。比如他在《哲學研究》里所舉的例子,一位師傅和他的徒弟之間的使用語言的情況。師傅指給徒弟看他用來造房子的各種石料:板石、方石、柱石等,并且告訴他這些石料的名稱,徒弟記住這些名稱和形態(tài)。當師傅喊:“板石”的時候,徒弟把石料遞過去給他,因為他已經學過按這種喊聲傳遞石料,而且在他里一聽到“板石”的時候,腦子已經有板石的樣子。“板石”就意謂著是“拿給我一塊板石頭”的省略形式。他向我們表達,一個詞可以是一個省略的句子,把單個詞放入使用中,詞的理解得以達成一致。
依照維特根斯坦認為,理解一詞的意義在于用法,他非常重視在使用中理解語言。維特根斯坦超越以往哲學家,意識到我們語言的理解并不是像邏輯經驗主義者所說的那樣完全靠經驗所得。他認為,那樣只能造成語言的混亂和蒙蔽,阻礙我們認識世界。因而,脫離了語言的實際使用只能使語言沒有意義和價值。比如當一個人說到“紅”,你總會想到“紅”所對應的物體,比如說紅花,紅旗,紅色的衣服,因為你腦海里已經把“紅”這種代表顏色的詞給予具體化到某一對應的物體,而僅僅一個“紅”,你確定永遠無法解釋和理解,當然它也不具有意義和價值,因而,維特根斯坦對理解解蔽更重要的貢獻在于他把理解和使用聯系起來,把理解同生活形式聯系起來,他排開了理解僅在文字中兜圈子,超越了以往的哲學家僅限在知識論上討論理解問題。
維特根斯坦指出了我們在使用中或在特定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紅”、“黑”這些元素,我們卻無法充分地去解釋,也沒必要去過分的解釋。一個詞或句子在使用中理解,稱謂可用做名稱,但是名稱我們卻沒有必要過多的去解釋。生活中,有些東西夠用就行,正如他所說的“為一個事物命名,還什么都沒有完成。除了在語言游戲里,事物甚至沒有名稱。”[6]P29
維特根斯坦把使用語言與“語言游戲”相聯系,讓語言的理解問題在使用中解救出來。當然,我們知道,他在解救語言問題不是一個最終結果,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他提出的“語言游戲”中,實際上也已包含著語言的應用。他肯定柏拉圖所認為的理解能力是我們人類的最高能力,但他在理解問題上在別于柏拉圖,他認為我們所想要達到理解,就意味著我們能夠應用所學到的東西,我們能夠理解,那么說明我們已經能夠掌握和應用。我們之所以能夠應用在于我們對規(guī)則的特定方式的使用。理解一個詞的意義,關鍵在于我們注意到它的使用規(guī)則,更進一步地說,我們要掌握它的使用規(guī)則,就是要把這個詞參與到實踐與日常生活中。比如,中國象棋中的“馬”,單個看這個詞“馬”,可能我們無法理解也無法想象如何在象棋中運用,那么只有下一盤棋子,把“馬”加以應用到真正的下象棋中去,我們才能明白“馬”的使用規(guī)則和意義,“馬”這個含義也就是它在游戲中所起的作用。由此看來,維特根斯坦在理解問題上的應用是與具體事物或具體某種活動相聯系的,這對于我們更好的說明是有益的。如果我們不加聯系地直接對某個詞進行說明,反正對我們理解造成誤解,這并不是很好的說明方式?!叭绻堰@種說明方式當作惟一的說明方式,到處濫用,就會犯錯誤。重要的是,不要套用一種說明模式,而要進行仔細的觀察,根據一定的語境,結合生活形式,在相關的語言游戲中對語詞和語句的意義進行說明?!盵7]P9當然,他也意識到我們在談論理解問題上,某種特定的規(guī)則與具體事物總是存在距離的。正如他所說的,我們打球總是把規(guī)則定在那里,我們也明白了規(guī)則所指向的意義,但是實行起來,總是有人犯規(guī)。因而,他認為,語言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表達我們的思想和內心情感,規(guī)則無外乎是我們自己定的,語言就是夠用就行。生活的本源就是人與人,人與世界的語言和心靈的交流,“生活和世界只要是語言和概念的世界,就必定是人類共同的綜觀方式形成的世界,必然看到共同的‘面相’??吹焦餐拿嫦嗑褪侵廊绾问褂妙愃频恼Z言游戲。也就是說,人類的語言游戲之間總有一定的家族相似性?!盵8]P55因而,我們的理解不應當被狹隘地局限于對詞義的判定。理解某個詞的意義也不僅僅是某種出現于腦海之中的具體形象、形狀,理解也不等于獲得這樣一種體驗。他反對把理解看做一種體驗或者想象。
維特根斯坦在語言的理解問題上,擺脫了語法規(guī)則的羈絆。他認為,我們沒有必要費盡心思去找出語言的共同的本質上什么和內在的規(guī)則及規(guī)律性,我們只需要把語言放入實際的使用之中即可。在使用中,我們便發(fā)現,語言沒有什么共同本質,有的只是家族相似罷了。合乎規(guī)則只能夠確保語言不至混亂,日常語言的運用就能夠體現規(guī)則的優(yōu)越性。這些規(guī)則當真懸在空中的,因為缺少它們的用法機制,我們并不能夠用語法的規(guī)則來解釋詞的含義,而我們通過練習或使用一個詞,卻能夠更好地理解詞的含義?!袄斫饣蚶斫獾倪_成,其本身都是一種具有社會性的活動,活動的雙方是我與他人。我在這之中變得無助,理解的達成需要我與他擺脫二者矛盾的一面,在遵守同一規(guī)則、立足于一致行動的基礎上,統一于一致的生活形式”[9]P173維特根斯坦強調了這一點,人們?yōu)榱讼嗷ダ斫?,必須對詞的意義取得一致認識??墒?,這種一致認識的標準不只是在定義方面,更重要的是判斷方面的一致認識,這一點對理解來說是很重要的。這正是他為語言理解問題劈開的一條新道。
簡而言之,在語言的理解問題上,維特根斯坦在討論語詞的理解沒有給予制定過多的規(guī)則,在他的“語言游戲”中也如此,他將使用論賦于語詞之中,在特定的情境下,我們才得以正確的理解。在他的整個語言游戲中,他所強調的語言的實用和夠用原則,在語言的理解問題上如迷霧中開辟一條道路。因為,他在理解問題上對于人類思想中廣泛存在并導致混亂的理解及誤解可以說具有根本性的解蔽作用,對人類思想的基礎部分是一個重要完善??梢哉f,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思想完全可以稱得上是語言行為理論的先驅。
[1]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2]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3]張中.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對理解的公共性與自主性難度的解決.[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10(3).
[4]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M].洪佩郁,藺青.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
[5]張學廣.維特根斯坦與理解問題[M].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6]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7]張慶熊.維特根斯坦對“說明”和“理解”的重新思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9(2).
[8]焦衛(wèi)華.理解的基礎:生活形式和家族相似——維特根斯坦論理解的可能性.[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1).
[9]任蕊,王大青.論語言理解的我與他.[J].東北大學學報,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