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清松
(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 鎮(zhèn)江 212013)
教材是高校兩課教學系統(tǒng)的基礎和命根,但從全國抽樣調查結果看,教師尤其是大學生對兩課教材并不太滿意,除了部分教師從“藍本”向教學的轉化能力欠缺(如對教材二次加工不夠,教學形式、方法和技巧單薄或呆板等)反致教材本身味同嚼蠟外,教材自身也有不可推卸之責,特別是長期以來相對單一、單向和單調的平面化教材結構和建設模式難辭其咎。為此,宣傳部、教育部于2005年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專門強調要構建“立體化教材體系”[1],這標志著從平面教材向立體化教材體系建設已納入兩課教學改革的重要議程。兩課一線教師結合自身教學經歷從不同角度闡發(fā)立體化教材體系的內涵并為其實現路徑獻計獻策,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構建立體化教材體系,是實現兩課教學理念、形式、途徑和方法與時俱進的需要?!八枷胝卫碚摻逃_到真正的教學目的,就必須做到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2]時代條件變化了,包括教材在內的兩課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都應與時俱進,不應墨守成規(guī)。兩課課程其核心任務是承擔黨和國家意識形態(tài)滲透和思政教育職能;兩課教材其承擔的上述功能不能簡化為知識傳授,也不是單調的意識形態(tài)灌輸,而要著力于“三觀”教育,落腳于為社會主義培養(yǎng)合格接班人和建設者。兩課教材應體現兩課課程的知、情、意、行、信的系統(tǒng)特征,有效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從“他律”順利向“自律”轉化,側重激發(fā)學生情感,增強學生自我習得、自我創(chuàng)造的能力。
構建立體化教材體系,是改變我國目前兩課教材體系過度平面化的需要。當前兩課教材體系建設最大的問題是其單調、單一、單向特征,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
首先,重內容,輕形式。高校師生普遍認為“兩課”教材內容干巴、形式單調、路數老套,往往是“原理+分析+方法論意義”的“三段論”。兩課教材體系改革過分注重了內容建設,即教材自身的知識完善性和理論的邏輯周延性,而忽視了教材呈現形式的建設,造成形式呆板和單一。目前,兩課雖然也形成了基本教材、配套教材、電子影響類教材、多媒體課件、精品公開課視頻的教材體系,但這些新形式仍然只是圍繞紙質教材的內容設計的,嚴格說來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再現了紙質教材,而教材呈現形式的結構配置并未發(fā)生根本變化。
其次,教材內容和結構編排偏重教師的教,相對忽視了學生的學,是單向度或獨白式[3]的教材呈現模式:重教師輕學生;重知識輕情感;重智育輕德育。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壓抑了知識的建構性、生成性和過程性,忽視了教育主體與學習主體的互動、創(chuàng)造性過程,只給結論,不給論證;只給原理,沒有案例。實際上,當代“主體間性”理論啟示我們,教育是“教”與“學”兩個主體彼此建構的過程,學生不是知識接受的空洞容器,是手段(社會主義建設者)與目的(全面發(fā)展的人)的統(tǒng)一,教師可以是學習者,學生也可以是啟迪者。單憑兩課教材自身不可能完成上述任務,但教材是思政教育最基礎的環(huán)節(jié)和載體,應盡量體現上述目標,要為教師展開互動和雙向教學提供方便。
實施立體化導向的教材體系建設,首先,要實現主教材同配套(輔助)教材相結合。主教材主要向教師傾斜,體現并滿足教師教學主導作用,應由厚變薄,由多到一;配套教材重點向學生傾斜,適應并服務學生學習主體的需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增加知識的前沿性,應由薄變厚;主教材語言可以偏重邏輯性、理論性和政治性,但輔助教材應側重趣味性、探究性和生活性,體現時代特征。在有效應對兩課教學新形勢、大力增強思政教學效果的努力中,輔助教材是開展兩課第二課堂的重要載體。
其次,實現教材內容與呈現形式相結合。內容要貫徹知識性、理論性、可講授性和邏輯魅力,由多變精,形式要體現德育性、活潑性、可接受性和感染力,要由純變雜;要從單一的紙質文本形式向紙質和電子、聲、影等互補的立體模式轉變,通過形式變化讓教材變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學生喜聞樂見。但形式是襯托,內容仍是主導,不能喧賓奪主;形式也不可過濫??傊?,要將教材知識的“大話”以具體、生動的形式將其中的道理引申出來并像涓涓溪水一樣流進學生的心腦。
應該編寫紙質和視頻相結合的教材或完全視頻教材,既減輕教師授課壓力,也會讓教師有選擇地將精力重點放在疑難問題的講解上。應重視課外電影教材,配備兩課影視教材數據庫。電影是集形聲光色為一體的綜合再現方式,可以將兩課教材中的那些涉及歷史、資料和論證方面的內容制作成電影,既活躍課堂氣氛,也增強學習效果。另外,還要建立思政教育配套案例庫或素材庫,全國教材編寫組可以將全國兩課教師平時積累的真正值得品鑒的好素材、好案例、好視頻、好做法等等收集起來并予以推廣和共享,壯大兩課課外教育資源。
再次,實體教材與網絡教材相結合。目前我國尚沒有一個有關全國思政教育的專門網站,這同兩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很不相符的。應該通過一個全國性的網站加強網絡教材的建設。可以考慮各省建立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網站,在此基礎上實現全國聯網,或直接由國家相關部門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網站,實現各種教材資源的共享。應考慮組織研發(fā)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資料數據庫,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科研搭建信息資源服務平臺,把“死教材”變成“活教材”,把時空分離的教材變成能在網絡上共享的“瞬時教材”。
立體化教材體系建設絕不意味著放松兩課教材編寫的話語權,但要改變實現話語權的方式。教材編寫與修訂的專家組成人員不能僅僅限于本專業(yè),應向多學科共建的模式發(fā)展,既然兩課教材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載體,那么,要使其承載德、智、體、美等多元培育任務,就應將更多的學科視角納入進來,因此,教材編寫組的學科組成應適當擴大,將教育理論家、心理專家、社會學家、美學專家、文藝學等方面的專家等納入教材編寫隊伍。
在教材編寫過程中,兩課教材編寫組要經常走下來,到高?;鶎咏處熀蛯W生中間聽取建議和意見。同時,也應建立相應的機制和渠道保證基層教師和學生對教材的建議能及時反饋到教材編寫組。不僅要召開專家學者座談會和不同規(guī)模的教師座談會,還要聽取高校其他思政教學主體的意見,特別是要通過切實有效、民主平等的各種形式聽取受教育主體即大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可以利用大規(guī)模的調查問卷、寫信(如“我心目中的大學兩課”)、暑假座談會等,廣泛汲取學生對教材編寫的希望或好的主意。
教材的立體化建設也不是一味迎合學生的需要,而是在新的時代條件、知識條件和學生認知條件下,在給予中牢牢把握思政教育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另外,實現立體化的教材體系,還需要在批判吸收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論基礎上,更新教材編寫理念、拓寬編寫視野、創(chuàng)新編寫機制。
[1]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R].教社政[2005]5.
[2]苑申成.新世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突出特點[J].中國成人教育,2009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