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波 蔣建瓊
(四川民族學院體育系 四川甘孜 626001)
以康巴藏區(qū)核心地甘孜藏族自治州18個縣為研究對象,調研了四川省2010年、2011年、2012年“援藏援彝”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參培情況;查閱了近年來與藏族體育文化、藏區(qū)社會體育指導員、藏區(qū)健身娛樂等相關的文獻資料;深入康巴藏區(qū),訪問了相關體育工作者,實地考察了康定縣、瀘定縣、丹巴縣、雅江縣、理塘縣、巴塘縣、九龍縣的社會體育開展情況和體育軟硬件設施情況。通過調研結果進行合理歸納推理分析,從而得出結論和建議。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作為一個新興產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社會體育也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其中全民健身活動、戶外運動和體育旅游尤為突出,各地盛行開展,取得很大成功??蛋筒貐^(qū)腹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擁有四川近1/3的土地面積,18個縣,326個鄉(xiāng)鎮(zhèn),2068個行政村,總面積15.3萬平方公里,人口僅有100萬左右,是康巴藏區(qū)地域最廣,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民族聚居地。甘孜州地處旅游圣地,資源豐富,天然攀登和戶外的理想地源,可是社會體育的發(fā)展尤其艱難,18個縣中,目前擁有健身房和其他專業(yè)健身指導的城鎮(zhèn)僅有瀘定縣和康定縣以及位于康定姑咱的高校四川民族學院,體育類配套設施相對齊全。全州徒步旅游、攀巖和山地自行車等項目均未開展,在甘孜州府康定,舉行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如康定跑馬節(jié)、4月8日的轉山會等,會組織或請少數登山運動員、山地自行車等參與加以宣傳,不具有可持續(xù)性和長期性。居民人均收入偏低,體育消費市場啟而難動。藏族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發(fā)展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的同時,而體育發(fā)展的根本卻被人們所忽視,提到體育,人們不自覺的想到奧運會、民運會、省運會、劉翔、姚明等,終身體育意識沒有形成良好的思想理念模式。
在社會體育發(fā)展方面,除阿壩州和涼山州外,與其他地市州相比差距巨大,無論是專業(yè)人才的儲備還是開展狀況都有很大的差距,現實是特殊地理環(huán)境限制社會體育開展、專業(yè)人才匱乏、健身場地稀少、以城市見多、群眾鍛煉意識淡薄、政府主導的活動開展少、群眾參與率低、經費投入不夠、學校體育教育不到位等。這些現實因素嚴重制約了藏區(qū)社會體育的發(fā)展。
2.2.1 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限制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東南緣,東鄰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雅安地區(qū),南連涼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西沿金沙江與西藏昌都地區(qū)相望,北連青海玉樹和果洛兩個藏族自治州。甘孜州是四川省三個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四川最大的藏區(qū),總面積15.26萬平方公里。州府康定是全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因一曲《康定情歌》而名揚海內外,被譽為情歌的故鄉(xiāng)。
甘孜州氣候屬高原型季風氣候,復雜多樣,地域差異顯著。南北跨六個緯度,隨著緯度的自南向北增加,氣溫逐漸降低,在六個緯距范圍內,年均氣溫相差達17℃以上。在高山峽谷地區(qū),山腳和山頂高差懸殊,氣候也隨著高度變化,相差20~30℃。各縣城所在地年均氣溫15.4~1.6℃之間。從海拔1321m的瀘定縣城到海拔4200m的石渠縣城,海拔高度差2879m。緯距相隔約3°,年均氣溫和差達17℃。年均氣溫多數地區(qū)在8℃以下,最高氣溫(丘狀高原地區(qū)和中部高山原地區(qū))在30℃以下,最低氣溫(大部分地區(qū))在-14℃以下,其中北部大部分地區(qū)及南部理塘、稻城等高海拔地區(qū)低于-20℃以下,石渠低達-37.7℃,常年降水量在325~920mm。常年日照時數1900~2600h,年總輻射量一般120~160kCal/cm2。歷年平均霜日為18~228天,無絕對無霜期。
地緣的特殊,人口分布稀散,高寒的氣候導致早晚溫差巨大,人們鍛煉的時間和空間受這些天然的環(huán)境條件制約,嚴重影響藏區(qū)社會體育的開展和發(fā)展。
2.2.2 藏區(qū)社會體育專業(yè)人才嚴重缺乏
目前,甘孜州現有社會體育指導員500人左右,其中國家級有3人,都集中在四川民族學院體育系教師中,甘孜州共有約100萬人眾,平均2000人一個社會體育指導員,而且500人中大部分是在校學生和辦公室工作人員,能在一線從事體育指導的人寥寥無幾。根據四川省2012年“援藏援彝”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情況來看,甘孜州34名參培人員中有3名體育教師、2名社體一線工作人員,其他29名都是州縣級辦公室工作人員,近3年的培訓都以辦公室人員為主導,這一現象表明藏區(qū)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的選員不科學,需要參加培訓的區(qū)委會、社區(qū)體育工作者等一線人員沒能及時得到培訓和提高,導致機會的流失和人才的匱乏。
2.2.3 場地設施不足
場地設施短缺,是一個漸進的長期問題,場地設施是社會體育活動順利開展的基本保障條件之一。除學校體育外,社區(qū)公共健身體育器材和場地的缺乏是制約藏區(qū)社會體育發(fā)展又一重要因素,社會體育就近開展活動的特征反映了群眾對公共設施和場地需求的就地性,如果人們鍛煉需要到比較遠的地方則會導致鍛煉的時間和機會減少,由于很多鍛煉方式如乒乓球、羽毛球等,在室外由于風大而不宜開展,在室內建設需要經費和專業(yè)人員的指導和管理,加大了經濟需求。晨練在州里絕大部分地方不適宜,早晚氣溫低,溫差大,導致人們的選擇面變得很小。固定綜合性健身場所是相對比較理想的鍛煉方式和選擇,在州內縣城的布局較常見,而絕大部分人群居住地鄉(xiāng)村幾乎很難見到。這一分布結果導致“鄉(xiāng)村缺乏甚至沒有體育活動場所和設施”(陳至立,2004年全國體育局長會議講話),在甘孜州“十一五”規(guī)劃中實施“村級農民體育健身工程”213個,鄉(xiāng)鎮(zhèn)農民健身中心3個,“雪炭工程”3個,小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布點2個,安裝全民健身路徑25條,為37個牧民定居點文化活動室配備文化設備。但這些遠遠不能滿足地源遼闊的甘孜人民的健身需要,農村比城市的健身資源形式更加嚴峻。
要改善現狀,加大場地設施的建設,需要政府的經費投入,加大健身資源的投資,要真正達到一定水平,和內地縮小差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加大投入,創(chuàng)造舒適鍛煉條件,提高人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提高人民身體素質。
2.2.4 群眾終身體育意識淡薄
改變人們生活方式,培養(yǎng)健身參與意識是一項艱巨又長期的工作。甘孜州是少數民族集聚地區(qū),落后的經濟面貌、較低的文化素質、古老的生活方式致使大部分人還來不及考慮保健和養(yǎng)身,城市居民和農村生活反差巨大。國家大力推行牧民定居工程,實施效果也見一般,更何況改變大家分散的習慣,定點進行健身活動,可見實施艱難。就連按時到學校上學都難以實現,由于人口稀散,許多牧民家庭的隨牧而安,很多學生離學校太遠,長期往復,導致人們文化素質嚴重落后于城鎮(zhèn)地區(qū),接受新文化改變舊觀念的思想轉變加難。
城鎮(zhèn)群眾終身體育意識也不是很樂觀,大部分閑余時間花在了喝茶、打麻將、上網游戲、喝酒、K歌等身體透支活動,能參與健身的基本是花甲老人。目前比如瀘定、康定、九龍等在縣城人民廣場,下午18時左右開放公共廣場舞,大家圍成圈或站成排跟著音樂跳舞,增進友誼,增進健康,健身和娛樂融入一體,既豐富了城市文化又提高了人們體質,但參與者大都是女性,而且年齡在50歲以上的居多。在城市健身場所常見鍛煉者同樣是退休人員或年齡較大的群體,也有少數年輕人帶著孩子鍛煉的。這反映出絕大多數健康人群并不愿意參與鍛煉,終身體育意識觀念淡薄。
社會體育指導員缺乏是全國性的問題,民族地區(qū)形式更為嚴峻,甘孜州2600個群眾只有一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比例,拋開指導水平不談,除去流動人員,真正能對群眾健身起到指導作用的有多大份量。所以,培養(yǎng)可靠、實用型社會體育指導員和群眾體育骨干是一個嚴峻且緊迫的問題,政府應加大經費投入,爭取更多機會,選拔更多人才參加培訓,多渠道提供學習進修的機會,全面改善社會體育骨干人才缺乏現狀,為民族地區(qū)社會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實現小康社會創(chuàng)造條件。
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是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的物質保證,也是促進人民體育鍛煉、提高人們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促進社會發(fā)展的基本保障條件。根據國家《關于農業(yè)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政策,根據甘孜州地廣人稀,經濟落后,居民不集中等特點,政府應加大經費投入,加快新農村建設,各種現代設施跟著城鎮(zhèn)建設步伐,積極推進小城鎮(zhèn)建設,實現農村城市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此,應當抓住這一發(fā)展機遇,增加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推進農村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全面推進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提高人們體質。
要真正做到全民健身,實質改變人們生活方式,提高人民體質?;顒拥拈_展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只是針對普通老百姓,不能只做給政府看、外界看、媒體看,而要從實質、根本抓起,結合當地實際,全方位多層次開展健身活動,要有計劃性、長期性,與可行性、大眾化相結合,削弱競技性,開展以參與簡單、群眾喜好結合趣味性為原則,以身體活動為主要目的而進行的體育活動或比賽,比如乒乓球、羽毛球、有氧慢跑或快步走、排舞、秧歌、鍋莊、陀螺、蹴球等大眾體育和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適合社會各層次人員參加,充分利用民族傳統(tǒng)體育資源,提高人們眾在參與意識,體會運動樂趣,全面提高群眾的參與度。
群眾鍛煉意識是能否真正實現全民健身計劃的內在關鍵因素,具備了良好的鍛煉環(huán)境和機會,關鍵在于人們的參與。政府應該加強引導,制定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人員鍛煉規(guī)劃,從黨政領導做起,大力宣傳7+1>8的鍛煉思想,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的計劃,應重視工作人員的體質,而不只是在乎每年的體檢。社區(qū)加強宣傳,定時組織開展健身活動,以橫幅、標語、家人帶動、朋友聯動的方式增大影響面,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參與,體會其中的樂趣,增進友誼,豐富文化生活,增進健康,從而提高群眾的鍛煉意識,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取向,全方面發(fā)揮社會體育的社會功能。
學校體育是培養(yǎng)從事體育事業(yè)人才的搖籃,也是未來體育發(fā)展的希望。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都是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體育是社會體育的基礎,而社會體育是學校體育的延伸和保證??梢?學校體育的質量直接影響到社會體育的發(fā)展,學校體育的對象絕大部分是青少年,也是祖國的未來,搞好青少年的體育教育、正確樹立終身鍛煉意識,掌握體育鍛煉知識,對社會體育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學校體育要良好發(fā)展,離不開課堂教學,更離不開課外體育活動,沒有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的有效開展和保證,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運動能力的提高、良好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只能是空談。
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密不可分,在現實生活中,要抓好學校體育建設,除滿足學校體育專項經費投入和規(guī)章制度外,社會體育的社區(qū)建設應注意開辟全面健身場所,同時,社區(qū)和學校應加強社區(qū)體育活動、家庭體育活動的開展和學校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的協調和結合,確保孩子有安全的運動場所。
[1]徐偉強.對青海牧區(qū)城鎮(zhèn)藏族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9(4):98-101.
[2]魏萬珍.構建社會體育公共關系的探討[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23(6):20-24.
[3]董新光,曹彧,徐煥.論社會體育與環(huán)境[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3,18(4):51-53.
[4]江健康.論體育強國與社會體育的關系[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2,28(6):27-31.
[5]伍天慧,譚兆風.社會體育發(fā)展的經濟學視角[J].嘉應大學學報,2003,21(6):100-103.
[6]周結友.社會體育發(fā)展趨勢簡論[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22(4):24-26.
[7]王海榮,董新光.試論社會體育發(fā)展動力[J].體育文化導刊,2009(5):15-16.
[8]汪愛平,范洪彬,李焰,等.我國高校社會體育本科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與課程體系規(guī)范性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6):84-87.
[9]張翔,張正民,王虹.我國社會體育參與者的價值取向研究——以四川省為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12):19-26.
[10]周結友.我國社會體育研究熱點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9(7):23-29.
[11]馮曉麗.我國社會體育制度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0(1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