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法飛
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中學時就學過,以后又讀過多遍,然而對魯迅讀書的這個地方為什么叫“三味書屋”,這“三味”又指哪“三味”。卻早都忘了。直到最近去魯迅的故鄉(xiāng)紹興,親身走進“三味書屋”,看一看魯迅的課桌,聞一聞書本的墨香,聽一聽導游的講解,才明白了“三味”的真正含義,并發(fā)現(xiàn)它對我們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仍有重要的啟迪。
“三味書屋”原稱“三余書屋”。匾額系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書。它取義于《三國志》裴松之注,即董遇所說“為學當以三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要人們利用一切空余時間,發(fā)奮學習。
宋人蘇軾對董遇的“三余”之說甚為贊賞,曾作詩抒發(fā)利用空余時間讀書的樂趣:“此生有味在三余?!睋?jù)此。魯迅的老師壽鏡吾的祖父壽峰嵐,就將“三余”改成“三味”。但壽鏡吾的次子壽洙鄰提出:“若三味取義,幼時聽父兄傳言,讀經(jīng)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但已忘其出于何書,至今查不著了。”后來有人考證說:“三味”源出自《李淑書目》。李淑曰:“詩書為之太羹,史為雜俎,子為醯醢,是為書三味”。而壽鏡吾的孫子壽宇則認為“三味”應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他說:“祖父解釋說:‘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于粗茶淡飯,不羨慕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nèi)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p>
由此可見,“三味書屋”的“三味”若不算“三余”的理解,還可以有兩種解釋:
一種是“糧食、蔬菜、作料”?!白x經(jīng)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
那時的“書屋”,沒有語文、沒有數(shù)學、沒有政治、沒有外語、沒有歷史、沒有地理,更沒有物理、化學和生物之類。所以“詩”和“史”就成了“主科”。
而現(xiàn)在科學發(fā)達了,社會進步了,如果再用“詩、史、子”作為學校里學生們學習的“三味”,顯然已經(jīng)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了。
所以到了今天,我們似乎也可以作這樣的理解。讀教科書“味如稻粱”,這是不能不吃的“糧食”;讀文學作品“味如肴饌”,這是不能缺少的“蔬菜”;而讀百科知識,就是“味如醯醢”,這是不能沒有的調(diào)料。這三者,“糧食”是基本,“蔬菜”是補充,“調(diào)料”是升華。有主有次,缺一不可。
另一種是“布衣、菜根、詩書”。因為壽鏡吾確實對他的孫子壽宇等說過這樣的話:“‘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于粗茶淡飯,不羨慕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nèi)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钡珘坨R吾在這里所講的。已經(jīng)超出了“三味書屋”的范圍,而是“三味人生”。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追求這樣的人生境界,滿足于粗茶淡飯,不望當官做老爺,同時又能勤奮學習。
我覺得,“三余書屋”的名字也很不錯。“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說得多么好啊!現(xiàn)在很多人都在喊忙,其實少開會就是“會之余”,少應酬就是“酬之余”,少看電視就是“視之余”,少打麻將就是“麻之余”。只要去找去擠時間,總能找出更多的時間去讀書和學習。
人生之味,只能靠自己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