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明 唐惠忠
2012年高考語文卷17道作文題中,命題作文僅1道(江蘇卷“憂與愛”),其余均為新材料作文題。新材料作文幾乎包打天下,這表明全國卷自2006年以來持續(xù)考查這一題型,對各個自主命題的省區(qū)充分發(fā)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其一:慎于審題,精準立意
俗話說:“一著不慎,全盤皆輸?!苯┠旮呖甲魑?,總有部分學生因審題失誤,造成整篇文章的失敗,這著實令人惋惜。那么,怎樣才能變“不慎”為“慎”呢?也就是說,如何才能避免審題出現(xiàn)偏差呢?應特別注意如下幾點:
一、弄清題意,把握指向
面對新材料作文題,務必通讀供料,全面理解,整體把握,準確領會材料內涵——盡管角度可以自選,論述時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作文立意必須在材料所涉及的范圍之內。事實上,命題人在選擇材料時,是有所預設和偏重的,命題人的意圖和傾向是我們在審題時一定要“審”出來的。例如下面這段材料:
英國的課本講拿破侖是被英國人打敗的,德國書本則說拿破侖是被德國人打敗的。有人問英國學者伯蘭特·羅素:讓我們的孩子相信誰呢?羅素答:讓英國的孩子讀德國的讀本,德國的學生看英國的教材。
該則材料中羅素的回答是關鍵。這個看似玩笑的回答,其實包含著極大的智慧和難得的胸襟。羅素沒有直接回答“讓我們的孩子相信誰”這一問題,而是提供了一種方法和途徑。他的意思是:誰也不要相信!不要急著讓學生相信某個現(xiàn)成的結論或某種權威的看法,先讓他們看到不同的材料,聽到不同的聲音,接觸到不同的觀點,然后去質疑,去思考,去探究,去判斷。如果一定要說相信誰,那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思考和判斷,相信真實、真相和真理。同時,羅素的話更是一種兼容并包的胸襟的體現(xiàn),一個開放多元的社會需要這樣的胸懷和視野(與其相對的如“樹立絕對權威”“迷信永遠正確”等)。
以上是對該材料最準確、最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在這個基礎之上,具體的寫作角度是多樣化的,比如從教材和信息的多元化的角度,從鼓勵學生勇于質疑、獨立思考的角度,從包容和尊重不同觀點的角度等入題,均是可取的。
二、吃透字面,領悟深意
對于那些以寓言故事、哲思小品等為供料的作文題,審題時必須透過字面去理解蘊含的比喻或象征意義,以避免就事論事的“離題”弊病。試看下面的材料:
有一天,主人問關在籠子里的畫眉鳥:“你想回到大森林去嗎?”
畫眉說:“為什么呢?我住在籠子里,吃喝不愁,每天還可以唱唱歌,曬曬太陽。”
主人說:“可是森林里有美麗的花草、清新的空氣,還有廣闊的天地。”
于是主人打開籠子,把畫眉放回了森林。
一年以后,主人在森林里遇見了畫眉鳥。
主人問:“森林里的生活怎么樣?”
畫眉說:“好是挺好,就是這籠子太大了,怎么也飛不到邊兒?!?/p>
故事中的“畫眉鳥”住在籠子里,吃喝不愁,每天唱唱歌,曬曬太陽,它認為這樣的生活舒適又安逸。主人告訴它外面有更廣闊的天地,它無動于衷,不想到大森林里去生活。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畫眉鳥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缺少對自由生活的向往。這種生活態(tài)度當然是消極的。但故事并沒有完,后來畫眉鳥還是回到了森林。一年后,主人問它森林里的生活怎么樣,畫眉的回答是:“好是挺好,就是這籠子太大了,怎么也飛不到邊兒。”這后半部分才是故事的關鍵所在。
從這個寓言里,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發(fā)?這里有一個慣性思維或思維定勢的問題。但這個故事實際不是要講慣性思維,也不是講思維的問題,而是講思想的問題,講精神和心靈的問題——其深層含義說的是精神受到束縛,就無法放飛心靈,而這種束縛、枷鎖是無形的,往往是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這就更加難以掙脫;沖破心里的籠子,比沖破外在的籠子更為困難。這種心理的牢籠、精神上的枷鎖,具體可包括:①某種傳統(tǒng)觀念或世俗偏見禁錮了一個人的心靈(如害怕“槍打出頭鳥”,于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又如以犧牲自由和創(chuàng)造為代價,換取暫時的安逸);②長期陷入深深的自責或對他人的仇恨中難以自拔;③長期失利后引發(fā)自卑心理,以致甘居人下,渾渾噩噩。
三、借助聯(lián)想,明確針對性
要使作文立意不離題、偏題,審題不僅要準確,而且要深刻,這就需要借助聯(lián)想,探求試題材料與社會生活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從而強化筆下作文的現(xiàn)實針對性。我們說,一篇文章的議論總是有感而發(fā)的。審題就要從題目中引出切合題意的感想,這感想又要針對實際,不能無病呻吟、無的放矢。請看以下一段材料:
莫言在瑞典學院發(fā)表的演講中,講述了一則故事:一個中秋節(jié)的中午,我們家難得地包了一頓餃子,每人只有一碗。正當我們吃餃子時,一個乞討的老人來到了我們家門口,我端起半碗紅薯干打發(fā)他,他憤憤不平地說:“我是一個老人,你們吃餃子,卻讓我吃紅薯干。你們的心是怎么長的?”我氣急敗壞地說:“我們一年也吃不了幾次餃子,一人一小碗,連半飽都吃不了!給你紅薯干就不錯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滾!”母親訓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餃子,倒進了老人碗里。
“莫言講述的故事”這則材料該如何解讀?從原材料看,一個關鍵語句不能忽視:母親“端起她那半碗餃子,倒進了老人碗里”。換言之,故事的重點內容是母親和莫言對待乞討老人的態(tài)度,母親的行為可謂大愛:對陌生人的救助中滿含尊重,將對方看成是與自己地位平等的人;以自己的行為切實教育了孩子。因此,材料的表述重點和情感傾向,是通過對往事(與乞丐爭執(zhí)并受到母親訓斥、教育)的回顧,肯定、贊頌母親的行為,文章主題應由此開掘;如果脫離這一重點,審題就可能出現(xiàn)錯誤(如針對乞討老人的言行,評議知足常樂的重要性等)。進一步說,如果我們注重文章立意的針對性,發(fā)揮聯(lián)想,聯(lián)系現(xiàn)實,合理地對材料作點延伸,還可確立起“富貴中的行善值得肯定,困境中能行善更應敬仰”“高調行善與低調行善”等立意點——此類文章,是不難寫出棱角與鋒芒的。
看來,作文審題要慎,就要“慎”在弄清題意,把握指向,吃透字面,領悟深意,借助聯(lián)想,明確針對性上。如果選寫議論文,就是要審清文章的議論對象、議論范圍和議論重點。如果搞不清議論對象,不明確議論范圍,抓不住議論重點,就匆匆下筆,那就是“審題不慎”的表現(xiàn)了。明白了這番道理,掌握了謹慎審題的要領,當我們提筆寫作時,就不會因捉摸不定而偏離題意,也就能胸有成竹地順利通過“審題關”了。
其二:選取最佳寫作角度
人們在拍照時,都十分注意選取一個好的角度。拿拍攝人像來說,可以正面拍,可以側面拍;可以俯拍,也可以仰拍……而選擇一個配有背景的好角度,拍出人物栩栩如生的表情神態(tài),這對攝影者來說,至關重要。作文也同攝影一樣,要講究角度。選取什么樣的角度來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往往能決定一篇作文的優(yōu)劣和成敗。就新材料作文題而言,題目中的“材料”常常提供了多種寫作角度,審清題意、打開思路之后,就要選擇自己認為最佳的寫作角度加以詮釋。那么,怎樣選取最佳的寫作角度呢?關鍵是:要從自我出發(fā),選擇能深刻揭示題意、有社會價值、自己有真切體會并能給人以啟迪的寫作角度。所謂“從自我出發(fā)”,就是選擇的寫作角度一定是自己有話可說、有理可論的,不能感到陌生,以致心中無數(shù),言不由衷。
具體地說,最佳寫作角度還要符合兩個要求:
首先,角度要小。選擇的角度太大,必然涉及面廣,就容易泛泛而談。角度小,集中一點走筆成文,效果常常會好得多。例如2012年廣東高考新材料作文“生活時代的選擇”,有位考生在立足試題材料的前提下,寫成了《各有千秋》一文。此文專談“每個時期都有著自己特有的燦爛文化”,其核心觀點是“若能將向往化為創(chuàng)造時代文化輝煌的動力,這個時代亦有一番美麗的天地”。作者思維活躍,從春秋戰(zhàn)國論及近代中國,由古希臘的絢爛文明談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刺激”時代,字里行間既有對各國各時代所呈現(xiàn)的紛繁多樣的文化形態(tài)的體認和向往,也有對文化發(fā)展的曲折與艱辛的深切關懷和反思(凡此種種,均統(tǒng)一于“春秋百代,各有千秋”之下)??偟目磥?,該考生高屋建瓴,在把握文化與時代辨證關系的論述中,處處表現(xiàn)出超拔的見識,可以說是在“小”角度上做出了“大”文章。
角度要小,就要善于抓住一件事、一句話、一個具體領域,由此入手,聯(lián)系實際,生發(fā)議論,講清道理;如果面面俱到,包羅萬象,取材蕪雜散亂,議論必然顧此失彼,結果也就難免文淺意散了。
其次,角度要新。所謂“新”,就是不落俗套。對同一個問題和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見解也就不同。有些文章,寫出來一看面孔就很熟,似乎在哪兒見過,這除了材料陳舊之外,主要是寫作角度不新,無法表現(xiàn)出新意來。同學們必須明白,只有從新的角度觀察事物,才能發(fā)現(xiàn)事物新的特點;從新的角度分析事物,才能獲得對事理的新的認識。如2012年全國大綱卷的作文題是“挑秧苗”,一般同學多選擇“甩掉多余的顧慮”的角度進行寫作——這自然是正確的,結尾句“就甩掉了多余的顧慮”正是材料的中心意思。然而,新材料作文題型突出的特點是內容上貼近時代生活,立意上具有多種選擇,通過題干的具體要求,將立意的自主權等交給考生。面對本題,還有其他多種角度可供選擇。比如:
1.材料首句為“周末,我從學校回家?guī)椭赊r(nóng)活”,由此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能力需要練習,智慧來源于實踐。鼓勵學生從實踐中學習,從勞動中學習,是個可選擇的角度。
2.也可針對“擔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從“挑起擔子,堅持到底”的角度發(fā)表言論,指出無論上學還是就業(yè),我們的人生擔子都很重,但絕不能撂下?lián)印?/p>
3.可以順著材料所給的關鍵詞“再試試”,寫“嘗試”給人的成長帶來的好處,提出“嘗試是青年人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4.還可贊揚“媽媽的鼓勵”。試題材料中的媽媽是個教育孩子的能手——既有嚴格要求,又善于指引鼓勵;既指明解決問題的辦法,又能揭示個中深刻的道理。聯(lián)系當前一些放任自流的或是簡單粗暴的父母和老師,“媽媽的教育”也是個好角度。
自然,文章要出新意,需要我們有敏銳的眼光、深刻的思想,同時在語言上也要有新的創(chuàng)造,力求達到“創(chuàng)意語言,皆不相師”的境界;此外,具備豐富的知識,這也是發(fā)表新見的重要條件。
角度小和角度新,是衡量最佳寫作角度的兩個標準。由于打開思路后,會發(fā)現(xiàn)多種寫作角度,因而,要確定最佳角度,還必須對可以入題的角度作點比較、篩選。例如:
3歲的托尼把手伸進瓶子,滿滿地抓了一大把糖果,他想抽出手時,瓶口太小,出不來。他一顆糖都不想放棄,手又抽不出來,“哇”地一聲哭了。
農(nóng)場主規(guī)定每個雇工除了工錢之外,還可以自選一筐水果帶走。20歲的托尼看中一個裝得最滿的大筐,費了半天勁也沒搬動。他喘了喘氣,重選了一小筐,高高興興地走出了果園。
老板宣布,誰能追回一筆30萬英鎊的貸款,就把其中的10萬獎給他。員工紛紛出馬,卻都無功而返。58歲的托尼也申請試試,兩天后就將追回的20萬貸款交給了老板。原來他告訴對方只需交21萬就算結清,對方終于還款,他也得到1萬英鎊的獎金。
本段材料可以選擇下列幾個角度入題作文:
①為了更好地“得”到,必須“去除貪念”“學會放棄”。
②在無法得到“熊掌”時,不妨就取“魚”吧。
③讓別人有所得,這樣你也才能更好地獲得。
④感謝歲月,讓人學會正確地取舍。
⑤減去過度的欲望。
⑥“取”只是一種本能,“舍”才是一種境界。
比較一下,角度①、③和④、⑤顯得太大,“必須‘去除貪念‘學會放棄”“讓別人有所得”和“減去過度的欲望”等議論起來較易流于空泛;角度①、⑤還顯得缺乏新意,這類議論已經(jīng)見得不少了。角度②不僅小而集中,而且頗有新意——有反向思辨的意味;角度⑥則既契合“3歲的托尼”這一信息點,又能涵括整個供料,如果以材料為“引子”,圍繞“從‘本能走向‘境界”進行構思,這比籠統(tǒng)地談“減去過度的欲望”的意義等要深刻得多,其啟發(fā)性也更強。如此比較一番,最佳寫作角度也就不難確定了。
如同拍照并無固定模式一樣,寫作角度的選取、確定也要運用眼力,獨辟蹊徑。高明的攝影師善于尋找理想的角度拍出人物的千姿百態(tài),如果我們精心選擇寫作角度,也就不愁文章難以展露新姿。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
責編/張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