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佶芳,夏 蕾,楊鎮(zhèn)洲
(第三軍醫(yī)大學大坪醫(yī)院野戰(zhàn)外科研究所腫瘤中心,重慶 400042)
癌性疼痛是腫瘤中晚期患者常見癥狀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和生活質量[1]。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建立,疼痛是治療晚期腫瘤的主要目標之一[2]。穴位敷貼是采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和傳統(tǒng)中醫(yī)經絡理論相結合的方法,依據(jù)中醫(yī)學、生物工程學、現(xiàn)代物理學、材料學等學科進展,由治療膏、醫(yī)用膠布及保護膜構成。通過生物波效應和經絡穴位效應,通過吸收人體和周圍環(huán)境的能量,能發(fā)射出8~14μm的生物波,該波是當今世界醫(yī)學界公認的對人體有治療作用的物質。它作用于人體時,通過“吸收”、“透射”、“反射”、“滲透”等過程,產生“生物共振”效應,從而激發(fā)肌體細胞活性,有效改善人體微循環(huán),提高組織供氧,改善新陳代謝,加速人體所需要的生物酶的合成,增強免疫力。當這種“生物共振”效應持續(xù)作用于人體穴位時,通過經絡傳導,起到止痛的效果。為能緩解疼痛,減少不良反應,本中心對癌痛患者采用穴位敷貼法治療并與藥物止痛組進行比較,穴位敷貼法治療癌性疼痛具有減輕癥狀,減少不良反應,改善生活質量的作用?,F(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1月至2012年7月本中心肺癌、肝癌、食管癌、直腸癌、宮頸癌、轉移性骨癌共入選病例86例均符合國際抗癌聯(lián)盟(UICC)的腫瘤診斷標準,經病理學和(或)細胞學診斷,或影像學結合特異性腫瘤標記診斷為惡性腫瘤伴有不同程度的癌性疼痛,所有患者都能清楚的表達疼痛的能力,治療期間均未進行放化療。按照數(shù)字等級量標法及WHO疼痛分級標準分級。0級:無疼痛;Ⅰ級:輕度疼痛,即雖有疼痛感但仍能正常工作,睡眠不受干擾;Ⅱ級:中度疼痛,疼痛明顯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藥,并且睡眠受到干擾;Ⅲ級:重度疼痛,疼痛劇烈,可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睡眠受到嚴重干擾,須服用止痛藥。
將86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齡26~72歲,平均62歲;其中肺癌5例,肝癌13例,食管癌9例,直腸癌7例,宮頸癌3例,轉移性骨癌6例;疼痛程度:Ⅱ級26例,Ⅲ級17例;疼痛部位:胸脅部11例,喉部17例,腰背部17例,肢體6例;Karnofsky平均分值63.1分。對照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齡32~69歲,平均56歲;其中肺癌7例,肝癌14例,食管癌8例,直腸癌8例,宮頸癌4例,轉移性骨癌2例;疼痛程度:Ⅱ級25例,Ⅲ級18例;疼痛部位:胸脅部9例,喉部20例,腰背部12例,肢體2例;Karnofsky平均分值64.8分。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治療組患者取坐位、仰臥位均可,以阿氏穴(痛點)為主,根據(jù)不同疼痛部位選擇相應的穴位。患者治療部位皮膚保持清潔干燥,貼穴位敷貼時須避開骨突、皮膚損傷、皮膚有炎癥、破潰的部位。對醫(yī)用橡皮膠輕度過敏者可先噴3M保護膜后再貼,持3M保護膜噴嘴距離皮膚4~6cm處進行噴射,待該產品徹底干燥形成薄膜后再貼穴位敷貼,在每次更換穴位敷貼時需重新噴此保護膜,因薄膜會被橡皮膠帶走。對創(chuàng)傷性皮膚及孕婦禁用,若出現(xiàn)蕁麻疹、水泡等過敏現(xiàn)象者停用。對照組按WHO推薦的三階梯止痛給藥原則進行治療。14d為1個療程,5個療程后評估療效。(2)根據(jù)患者病情選擇合適的穴位,肺癌選擇肺俞穴,肝癌選擇期門、肝俞、腎俞、關元穴,食管癌選擇上脘、天突穴,直腸癌選擇大腸俞、小腸俞、天樞、關元穴,宮頸癌選擇歸來、曲骨、命門、關元俞穴位,骨轉移癌則根據(jù)疼痛部位不同進行選穴。選擇穴位應準確,護士先以拇指指腹按壓穴位,當患者有明顯的酸脹感后,再清潔皮膚,噴保護膜,待干后將磁片對準穴位,貼上穴位后,膠布抹平,再以拇指指腹揉按穴位每次2~3min,力度由輕到重,以有酸脹感為宜,范圍由小到大,每個穴位每天揉按4~5次。每24h更換1次,注意觀察皮膚情況,有無皮疹、發(fā)紅、癢感。(3)注意保暖和防水,避免穴位敷貼打濕后脫落。(4)穴位敷貼要求密封、干燥、無腐蝕氣體和通風良好的常溫環(huán)境中儲存。
1.3 療效評定標準 按照WHO評定標準分為完全緩解(CR):疼痛完全消失;部分緩解(PR):疼痛較給藥前明顯減輕,睡眠基本上不受到干擾,能夠正常生活;輕度緩解(MR):疼痛較給藥前減輕,但仍有明顯的疼痛,睡眠受到干擾;無效(NR):與治療前比較沒有任何緩解。生活質量療效評分,按照Karnofsky評分變化分為提高:治療后Karnofsky增加大于或等于10分;降低:治療后Karnofsky減少大于或等于10分;穩(wěn)定:治療后 Karnofsky變化小于10 分[4-5]。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對癌性疼痛療效和生活質量改善狀況采用U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癌性疼痛治療效果 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U=2.083,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生活質量改善 經過對比治療后生活質量改善狀況按Karnofsky評分變化分:生活質量提高對照組16例,治療組22例;穩(wěn)定對照組12例,治療組17例;降低對照組15例,治療組4例。治療組生活質量改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U=2.100,P<0.05)。由此可見,穴位敷貼控制癌性疼痛效果顯著,并且在患者的生活質量方面也得到明顯提高。
2.3 不良反應 對照組中有22例患者出現(xiàn)了程度不同的便秘、惡心、嘔吐等問題,而治療組中只有5例出現(xiàn)了上述癥狀,2例出現(xiàn)貼穴位敷貼處皮膚輕度癢和紅疹,停藥后自動消失。
癌性疼痛是由于癌癥及某些癌癥經治療后引起患者痛苦而產生的一系列主觀感覺,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情緒、身心狀況、家庭和社會,以及他們對生存質量的滿意度。
疼痛是70%以上中、晚期癌癥患者必須面臨的問題,對于精神上壓力巨大的癌癥患者,癌性疼痛無異于雪上加霜,使其飽受疼痛的折磨,也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雖然臨床上按照WHO推薦的三階梯止痛原則進行治療,效果明顯,但大多患者都有惡心、嘔吐、便秘,甚至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且有成癮性、依賴性強,對肝腎等器官產生較大的不良反應。
中醫(yī)認為癌性疼痛由于邪毒內蓄、氣滯血瘀、痰瘀互結而成癥結,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血行瘀滯,經絡閉阻,不通則痛[6]。人體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體表的部位,還是針灸、推拿、氣功等療法的施術部位。穴位敷貼療法是通過對人體表穴位的刺激,激發(fā)經絡的功能,調和氣血,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和調整機體的免疫機能,調動人體內在的抗病能力。使癌痛得以緩解,不僅方便,而且易于接受。
本臨床觀察表明,43例癌痛患者以穴位敷貼與應用WHO三階梯藥物原則止痛對照治療對于中、重度癌痛患者,應用穴位敷貼止痛后,大部分患者可以明顯減量或慢慢不用杜冷丁、鹽酸嗎啡等鎮(zhèn)痛藥,穴位敷貼為外用藥,使用方便,且無成癮性,對肝、腎、胃腸道等各個器官無任何不良反應,在臨床應用中療效滿意,為臨床癌性疼痛的治療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嘗試。
[1]Yoshino K,Nishiumi N,Yamamoto S,et al.Ten cases of palliation of cancer pain with morphine[J].Tokai J Exp Clin Med,2010,35(3):99-102.
[2]Kapural L,Kapural M,Bensitel T,et al.Opioid-sparing effect of intravenous outpatient ketamine infusions appears short-lived in chronic-pain patients with high opioid requirements[J].Pain Physician,2010,13(4):389-394.
[3]Sun Y,Wang J,Wu X,et al.Validating the incidence of coagulopathy an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analysis of 242cases[J].Br J Neurosurg,2011,25(3):363-368.
[4]Kaasa T,Wessel J.The edmonton functional assessment tool:further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for use in palliative care[J].J Palliat Care,2001,17(1):5-11.
[5]李奕潔,趙昌林.中藥外用治療惡性腫瘤的研究[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27(2):302-304.
[6]王玲,姜榮榮,劉云.癌性疼痛的評估與護理[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11,24(2):221-224.
[7]寧紅.晚期癌性疼痛治療的護理體會[J].工企醫(yī)刊,2011,24(1):58-59.
[8]肖向陽.腫瘤疼痛的控制與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藥雜志,2011,1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