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發(fā)展中國家非正式風險分擔研究述評

        2013-08-11 10:01:54劉亞飛葉初升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 2013年5期
        關鍵詞:家戶動機主體

        劉亞飛,葉初升

        (1.湖北經濟學院 經濟學系,湖北 武漢 430205;2.武漢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430072)

        一、引言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人在一生中總會面臨風險沖擊,其中有些風險是可以預料的,有些則是實在難以預料的,至少是無法精確預料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風險沖擊貫穿人生的始終,如果不能很好地應對和處理,可能影響福利水平。一般來說,生活在發(fā)展中國家落后地區(qū)的窮人所面臨的風險要比生活在發(fā)達國家的人們面臨的風險更頻繁、嚴重,因為發(fā)展中國家落后地區(qū)的人們生存環(huán)境惡劣、生產條件落后、收入來源單一。

        窮人們設計出多種策略來應對風險沖擊,既包括選擇和改造生活環(huán)境、多樣化收入來源、保持靈活性等事前應對機制,也包括變賣生產性資產、出賣勞動力等事后機制,這些風險應對策略體現(xiàn)了窮人的生存智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御風險沖擊的作用。但是,這些風險應對策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缺陷和副作用,在抵御風險沖擊的同時也會對窮人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不利影響[1]。個人的力量和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即便是生活在發(fā)達國家的人們尚需保險市場來應對風險,何況發(fā)展中國家的窮人呢?然而,在發(fā)展中國家,由于正式的保險市場要么不存在,要么發(fā)育尚不完善,因此非正式的風險分擔就成為窮人應對風險的主要方式。

        社會學家James C.Scott首先在東南亞發(fā)現(xiàn)了農民之間的非正式保險,并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此后,發(fā)展經濟學家發(fā)現(xiàn)非正式的風險分擔機制普遍存在于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的農村地區(qū)。Udry[2]發(fā)現(xiàn)在尼日利亞窮人之間形成了非常密集的信貸交換網(wǎng)絡:在一年的時間內,75%的家庭曾經向他人提供過貸款,65%的家庭曾經從別人那里獲得貸款,50%的家庭既以借款者的身份獲得過貸款,也曾以貸款者的身份向他人提供過貸款,并且?guī)缀跛羞@些借貸關系基本上發(fā)生在親戚和朋友之間。Fafchamps&Lund[3]對菲律賓的窮人的借貸網(wǎng)絡進行了研究,他們的樣本包括206個家戶,在為期9個月的3輪調查中,僅僅有3戶家庭沒有參與非正規(guī)的信貸交易,92%的家庭曾經向他人借過錢,61%的家庭借出過錢,50%以上的家庭同時以借款者和貸款者的身份參與過非正規(guī)信貸的交易。Munshi&Rosenzweig[4]發(fā)現(xiàn)在印度的亞種姓網(wǎng)絡也存在著類似的信貸模式。

        非正式風險分擔的普遍性引起了發(fā)展經濟學家的深入研究,目前對這一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非正式風險分擔的動機;(2)非正式風險分擔的網(wǎng)絡結構;(3)非正式風險分擔的決定因素;(4)非正式風險分擔的效率評價。本文對這四個方面的研究進行綜述,并給出簡評。

        二、風險分擔的動機

        非正式風險分擔往往采取非正式信貸、實物贈予、相互提供勞動力等形式。當存在風險分擔關系的雙方中的一方面臨風險沖擊并接受另一方提供的幫助時,雙方并沒有擬定明確的契約,要求當提供幫助的一方在未來面臨風險沖擊時,當前被幫助者也要提供幫助,甚至也沒有口頭上的約定。因此,機會主義的行為就有可能出現(xiàn),如機會主義者接受別人的幫助和饋贈,但是當需要向別人提供回饋時逃避自己的義務。由于不存在可以強制實施的、明確的契約,機會主義行為無法通過法律上的途徑得到懲罰和制裁?;蛘呒幢憧梢越柚墒侄危涑杀鞠鄬τ谑找鎭碚f也比較大。也就是說,非正式的風險分擔存在實施約束的問題 (Enforcement Constraint)。那么窮人為什么愿意參與非正式風險分擔呢?對于這一問題,存在兩種解釋。一種解釋從個體的偏好和感情出發(fā),認為是利他主義的動機使得窮人愿意參與非正式的風險分擔;另外一種解釋認為人是自私的,但是人們之間的長期的、重復的策略性交往能夠創(chuàng)造一種非正式的自我強化機制,限制機會主義行為。Fafchamps[5]將前一種解釋稱為內在動機,后一種解釋稱為外在動機。

        早期的研究者從感情和利他的角度對非正式風險分擔進行闡釋,他們認為感情和利他動機也可以起到強制實施的作用,從而使得非正式風險分擔得以實現(xiàn)。他們所考察的因素包括逃避責任時的愧疚感、正義感、利他主義、對違背規(guī)則的行為的懲罰動機等。例如Scott[6]在研究東南亞農民的非正式風險分擔時指出,其得以存在的基礎是道德觀念。

        由于從自利和感情的角度對非正式風險分擔進行解釋與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相違背,因此受到了來自經濟學界的批評。持自利觀點解釋的學者認為,非正式風險分擔機制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的:我之所以愿意在你困難時幫助你,是因為我希望在我遇到困境時你也會出手幫助我;反過來,如果在你困難時我沒有向你伸出援助之手,那么當我遇到困難時你可能也不會幫助我?;谶@樣的考慮,一時的機會主義行為在長期來看并不是理性的。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將風險分擔看作博弈行為。如果博弈是單期的,那么機會主義行為就是占優(yōu)策略,雙方的機會主義行為將導致囚徒困境的出現(xiàn),風險分擔的收益就不能實現(xiàn)。如果博弈是多期的,機會主義行為就不再是最優(yōu)策略。因此,即便不存在強制實施機制,風險分擔也能夠實現(xiàn)。這種觀點得到了實驗證據(jù)的支持,研究發(fā)現(xiàn),在實驗環(huán)境中,人們會在有限重復博弈中表現(xiàn)出合作行為。Axelrod[7]利用計算機仿真的方法證實,在多期博弈的情況下,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策略是最終勝出的策略。

        Kimball[8]、Coate&Ravallion[9]最 早 將 上 述 思 想引入到對非正式風險分擔的分析當中。借助于重復博弈的工具,他們分析了在何種條件下人們不會采取機會主義行為,從而使得非正式風險分擔機制能夠自我強制實施。他們的研究可以通過下面的事后自愿參與機制來說明:

        那么到底是哪種類型的動機可以解釋非正式的風險分擔呢?受一些非經濟學領域學者的影響,早期的研究主要從利他和社會規(guī)則的角度對風險分擔進行解釋。后來,隨著從自利的角度對風險分擔進行解釋的出現(xiàn),一些文獻試圖對兩種動機進行檢驗。首先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的是Platteau&Abraham[11],他們提出了“擬信貸(Quasi-credit)”的概念:這種交易形式類似于信貸契約,但是沒有明確規(guī)定償付的時間,借方也不需要為信貸支付利息。Fafchamps[12]、Foster&Rosenzweig[13]等通過實證研究證實,當存在承諾約束時,信貸往來就會出現(xiàn)擬信貸的特征。

        如果存在完美的強制實施,那么就不需要通過擬信貸的方式來分擔風險。以此為出發(fā)點,F(xiàn)afchamps&Lund[3]發(fā)現(xiàn),近親之間的風險分擔往往采取禮物和實物轉移的形式,而朋友和遠親之間的風險分擔則一般采取擬信貸的形式。這一結果在Foster&Rosenzweig[13]、De Weerdt&Dercon[14]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由于擬信貸只有當存在承諾約束的時候才會出現(xiàn),那么非近親之間的風險分擔就體現(xiàn)了主體的自利動機,他們通過多期重復博弈的方式實現(xiàn)相互保險的自我強制實施;而近親之間的相互幫助則體現(xiàn)了利他動機。

        實際上,從生物學的角度講,自利動機和自私動機的區(qū)分并不重要。Dawkins[15]認為基因是自私的,它唯一的目的就是不斷復制自己。由于近親之間基因的相似程度很高,因此他們之間的利他行為也包含很多自利的成分。

        三、風險分擔的網(wǎng)絡結構

        由于強制實施以及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存在,非正式風險分擔的范圍勢必會受到影響。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情形是,即便在一個很小的村莊內部,也并不是說任意兩個家庭之間都存在風險分擔關系。比較普遍的情況是,風險分擔往往僅存在于由親朋好友構成的網(wǎng)絡之中。

        Fafchamps&Lund[3]發(fā)現(xiàn),相互的保險并不存在于村級水平上,家戶主要從親朋好友構成的網(wǎng)絡獲得所需要的幫助。他們實證分析的主要思想是這樣的,在一個封閉的村莊中存在N個個體或者家戶,每個個體都有一個親戚朋友網(wǎng)絡,通過該網(wǎng)絡他可以獲得幫助從而實現(xiàn)風險分擔,該網(wǎng)絡的大小為Pi。如果網(wǎng)絡是無摩擦的,那么主體i所處的網(wǎng)絡受到的風險沖擊不會對i造成影響,因為i可以通過其所處的網(wǎng)絡獲得網(wǎng)絡外部的其他N-Pi個個體的幫助;反之,如果網(wǎng)絡是有摩擦的,主體i所處的網(wǎng)絡受到的風險沖擊就會對i造成影響?;谏鲜鏊枷?,F(xiàn)afchamps&Lund[3]利用下式對風險分擔的網(wǎng)絡結構進行檢驗:

        在上式中,等式左邊分別代表個體i獲得的禮物饋贈、貸款以及凈財富的變化,它們反映了沖擊發(fā)生之后個體i受到的影響。表示i所處的網(wǎng)絡受到的風險沖擊??梢酝ㄟ^對上面的回歸方程中系數(shù)α2的顯著性檢驗來檢驗風險分擔的網(wǎng)絡結構。Fafchamps&Lund[3]利用來自菲律賓的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α2是顯著的,非正式風險分擔主要發(fā)生在網(wǎng)絡內部。

        對非正式風險分擔的結構特征的證實有助于進一步展開理論研究,特別是,風險分擔關系的網(wǎng)絡結構意味著可以借助于網(wǎng)絡的工具對其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非正式風險分擔的規(guī)律,使得對非正式風險分擔的研究不僅僅局限于實證領域。

        Bloch、Genicot&Ray[16]基于非正式風險分擔的網(wǎng)絡結構試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能夠實現(xiàn)自我強制實施的風險分擔網(wǎng)絡到底具備什么樣的特征。在他們的模型中,風險分擔網(wǎng)絡的形成在先,收入等財富的轉移在后,因此他們假定風險分擔網(wǎng)絡是外生給定的。他們將風險分擔的過程看成一個動態(tài)博弈,當沖擊出現(xiàn)時,主體有分擔風險的激勵,因為唯有如此,當自己面臨風險時才有可能從其他人那里得到幫助。他們發(fā)現(xiàn)在這種自我強化的轉移機制的作用下,穩(wěn)定網(wǎng)絡往往不能實現(xiàn)完全的風險分擔,這為前面提到的實證發(fā)現(xiàn)提供了一種理論解釋。

        但是,實證研究表明,風險分擔網(wǎng)絡是內生的。盡管親戚朋友的關系網(wǎng)絡在表面上看來是外生給定的,但其背后也隱藏著人們的主動選擇。比如Rosenweig&Stark[17]發(fā)現(xiàn),在印度,父母在安排子女的婚姻時會力求風險能夠得到最大程度地分散。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親朋好友關系以及由此導致的風險分擔關系可以被看成是內生的,是經濟主體最大化的選擇的結果。Dekker[18]研究了在津巴布韋的農村地區(qū)移居村莊的風險分擔網(wǎng)絡的形成,她發(fā)現(xiàn)在幾乎不存在血緣親屬的社會環(huán)境下,遷入的家庭花費大量成本努力與其他家庭建立替代性的親緣關系,這一發(fā)現(xiàn)證實了網(wǎng)絡的內生性。

        Bramoullé&Kranton[19]將風險分擔網(wǎng)絡的形成內生化。沿著Fafchamps&Lund[3]的結論,他們利用網(wǎng)絡理論的工具對風險分擔網(wǎng)絡的形成進行了理論研究,并得到了許多有價值的發(fā)現(xiàn)。在他們的模型中,風險分擔關系是一種雙邊關系,主體按照自愿原則決定是否建立風險分擔關系。當建立和維系風險分擔關系的成本小于其收益時,主體選擇建立風險分擔關系;否則主體不建立風險分擔關系或中斷原來的風險分擔關系。借助于Jackson&Watts(2002)對穩(wěn)定網(wǎng)絡的刻劃,Bramoullé&Kranton 發(fā)現(xiàn)由于在網(wǎng)絡形成過程中存在外部性,網(wǎng)絡的穩(wěn)定性和有效性之間存在著沖突。由于在他們的模型中,風險分擔并不存在摩擦,因此僅僅從摩擦的角度來解釋風險分擔的無效性是不充分的。在網(wǎng)絡的演進過程中,他們還發(fā)現(xiàn)初始條件相同的主體會在網(wǎng)絡中處于不同的地位。

        在Bramoullé&Kranton的模型中,個體是短視的,他們根據(jù)當期的成本和收益來決定是否建立風險分擔關系。Jackson[20]認為,在大型網(wǎng)絡中主體或許不具備預測網(wǎng)絡演進的能力,此時短視的假設是比較合理的。但是,如果主體能夠預測其他主體會如何對網(wǎng)絡的演進做出反應,那么目光長遠的假設就比短視的假設更為合理。Grandjean[21]認為,由于風險分擔往往在村莊內部進行,成員之間比較熟悉,因此目光長遠的假設更符合實際。Grandjean利用Herings、 Mauleon&Vannetelbosch[22]所提出的雙向遠視穩(wěn)定(Pairwise Farsighted Stable)概念研究了遠視的主體會形成何種網(wǎng)絡的問題,得到了比Bramoullé&Kranton更樂觀的結論:當建立和維系風險分擔關系的成本比較小時,目光長遠的主體能夠形成完備和有效的風險分擔網(wǎng)絡。

        對非正式風險分擔的網(wǎng)絡結構的研究可以利用網(wǎng)絡理論的工具發(fā)現(xiàn)非正式風險分擔網(wǎng)絡的內部規(guī)律,并對其演進進行預測。目前,這一領域的研究往往假設網(wǎng)絡內部信貸和實物的轉移是無摩擦的,因此主體的福利狀況只取決于其所處組件的大小,與其所處的位置無關。但是,實證研究表明,網(wǎng)絡內部的轉移并非是完全無摩擦的[3]。主體的福利不僅取決于其所處的組件的大小,還取決于在組件中所處的位置。如果將這一因素考慮進去,關于非正式風險分擔網(wǎng)絡的結構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

        四、風險分擔的決定因素

        如果非正式風險分擔網(wǎng)絡是內生的,是主體為了實現(xiàn)風險分擔而建立的,那么哪些因素決定兩個主體之間是否形成風險分擔關系?或者說,具有非正式風險分擔關系的兩個家戶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共性與差異?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風險分擔的動機和無效性。

        風險分擔的主要障礙是強制實施問題和信息問題,如果主體是自利的,那么他們在建立風險分擔關系時就應該試圖解決這兩個問題。主體之間在空間上的距離、彼此了解程度和共性等因素有助于解決強制實施和信息問題,因此可能會對風險分擔關系的形成產生影響。此外,理論上講,一方面,主體之間的差別越大,他們所面臨的風險的相關性越小,風險分擔的潛在收益也就越大,因此風險分擔關系的建立與主體之間的社會距離和地理距離有關,地理距離和社會距離越近,越容易建立風險分擔關系;另一方面,社會距離和地理距離對風險分擔關系的建立也會產生負面的影響,這是因為社會距離和地理距離越大,越不利于信息的流動和懲罰的實施,而且如前所述,社會距離越大,主體之間的認同感越差,他們建立非正式風險分擔關系的利他動機和感情動機也就越弱。

        Dercon(2002)利用坦桑尼亞的數(shù)據(jù)考察了哪些因素可以解釋家戶之間的風險分擔關系。他們采用了四種指標來度量家戶之間的關系,并用三種不同的回歸方法進行實證研究。在所有的研究結果中,只有親緣關系、地理距離、宗教以及共同朋友的個數(shù)這四個解釋變量的系數(shù)是顯著的。

        Dekker[22]采用稍微不同的視角研究風險分擔的決定問題。他將風險分擔看作一種功能形式,而實現(xiàn)這種功能需要某些社會關系作為載體,或者說,他將家戶之間的風險分擔關系嵌入其他社會關系之中,并試圖通過實證研究去發(fā)現(xiàn)哪些社會關系實現(xiàn)了風險分擔的功能。他所選取的樣本區(qū)域是由因土地改革而遷入的家戶組成的村莊,這些新遷入的家戶在遷入之前大多不存在血緣關系,因此非常適合用來研究風險分擔關系的形成。為了克服觀測值之間的相關性,他采用了p2模型進行回歸分析。通過回歸分析他發(fā)現(xiàn),家戶傾向于與有共同歷史和經歷,或者過去曾經共同分擔風險的家戶分擔風險。這證實了過去的歷史對于風險分擔的重要影響,意味著風險分擔關系在短期內很難建立。

        Fafchamps&Gubert(2007)利用菲律賓的調查數(shù)據(jù)對非正式風險分擔關系的決定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他們所考察的衡量社會距離和地理距離的變量主要包括年齡、財富、職業(yè)、地理距離等。他們發(fā)現(xiàn),地理距離是非正式風險分擔關系的主要決定因素。由于在他們的樣本中,親緣關系與地理距離之間存在很強的正相關關系,因此他們認為地理距離的決定性作用也可能包含了親緣關系對非正式風險分擔的影響。當然,地理距離本身也可能會對非正式風險分擔關系的建立產生影響,因為較近的地理距離有助于非正式風險分擔的監(jiān)督和強制實施。他們還發(fā)現(xiàn)年齡和財富差距對風險分擔關系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響,但是職業(yè)和收入相關性對風險分擔關系的影響不顯著。他們據(jù)此推斷,家戶之間的風險分擔關系并沒有實現(xiàn)分擔收入風險的潛在收益最大化。

        前面的文獻在研究風險分擔的影響因素時只考慮到了家戶的屬性 (如財富)和二元屬性(Dyadic Attributes,如家戶之間的地理距離等),換句話說,在解釋A和B兩個家戶是否會形成風險分擔關系時,只考慮家戶A和家戶B的屬性以及A和B之間的關系。Comola[23]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家戶在整個網(wǎng)絡中的位置對于能否形成風險分擔關系也有重要的影響:A在決定是否與B建立風險分擔關系時,還會考慮B與哪些家戶已經建立了風險分擔關系??紤]到風險分擔存在著摩擦,這或許是因為家戶在網(wǎng)絡中的位置與信息的流動和強制實施等因素有關。

        由此可見,家戶之間的非正式風險分擔關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保險功能,但是人們在建立這種關系時并沒有實現(xiàn)風險分擔潛在收益的最大化。比如,收入相關程度并不是決定非正式風險分擔關系形成的重要因素。我們認為可以用前文所論述的非正式風險分擔的動機進行解釋:人們一方面受自利動機的驅使會努力最大化風險分擔的潛在收益,同時又不得不遵守社會習俗和規(guī)則,承擔責任去幫助道義上需要自己幫助的人,因此這兩種動機都會反映到風險分擔關系形成的決定因素上。

        五、風險分擔的效率

        對于風險分擔程度的評價有很強的政策意義。這是因為在面臨風險沖擊時,如果非正式的風險分擔不能有效地抵御風險,那么家戶的消費和福利就會受到許多特異性風險和總體風險的影響。此時就需要政策介入,為家庭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險。

        對非正式風險分擔進行效率評價的原理是:如果風險能夠被有效地分擔,那么特異性風險就不會對其消費產生影響,只有總體風險才會導致收入的波動。因此可以通過用個人消費對個人收入進行回歸來檢驗風險分擔的效率,從這個角度說,對風險分擔的效率評價實際上也是評價風險分擔是否完全。通常被用來檢驗風險分擔效率的等式為:

        上式實際上是面臨預算約束時,所有主體效用之和最大化的一階條件。其中在上式中,cj代表個體j的消費水平,ca代表N個個體的平均消費,y代表收入水平。系數(shù)α衡量了風險分擔的程度,β代表個體面對風險時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平滑消費。有效的風險分擔意味著α=1,β=0。因此,通過對回歸系數(shù)進行假設檢驗就可以判斷風險分擔是否有效。

        很多學者基于上述思想對發(fā)展中國家非正式風險的效率進行了檢驗,這些檢驗通常是在村級水平上進行的,大部分檢驗結果都拒絕了有效的風險分擔的假設。Kurosaki&Fafchamps[24]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檢驗風險分擔的效率,他們研究了巴基斯坦的農村中農作物的價格和產出風險對農作物選擇的影響,其背后的思想是:如果風險分擔是完全的,那么生產決策就不會受到消費以及生產者風險偏好的影響。實證結果雖然沒有拒絕家戶之間有效的風險分擔的假設,但是發(fā)現(xiàn)村莊之間的收入波動并沒有被有效地分擔。

        總之,絕大多數(shù)實證研究都證實了風險分擔的無效性。根據(jù)福利經濟學第一定律,如果市場是完美的,那么均衡結果就是有效率的。因此,非正式的風險分擔不完美性,如強制實施問題和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也就自然而然成為無效率的解釋[1][16]。

        Fafchamps&Gubert(2007)則從非正式風險分擔的決定因素中發(fā)現(xiàn)了無效率的原因。理論上講,家戶之間收入相關性越小,風險分擔的效率越高。但是,他們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并不會有意識地與收入類型不同的其他家戶建立聯(lián)系,因此非正式的風險分擔往往是無效率的。Mazzocco&Saini[25]則提供了另外一種解釋。他們認為之所以以往的文獻得到了非正式風險分擔無效性的結論,是因為作出了家戶具有相同的風險偏好的假設。他們通過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如果家戶的風險偏好具有異質性,但是在進行計量檢驗的時候卻做出同質性的假設,那么即便家戶之間有效地分擔了風險,也會得出無效性的結論。

        另外一個可能導致無效率的因素是外部性。Fafchamps&Gubert(2007)發(fā)現(xiàn)農村地區(qū)的非正式信貸有時通過中介的形式實現(xiàn),比如當A需要信貸來平滑消費時,如果他無法通過直接的方式向C貸款,他可以通過B向C來借款。這意味著,如果A與B建立風險分擔關系,那么就可以分享B的網(wǎng)絡資源。Comola[23]也發(fā)現(xiàn),人們在決定是否建立風險分擔關系時,會將對方在網(wǎng)絡中的位置,即其網(wǎng)絡資源作為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如果這種現(xiàn)象存在的話,那么在網(wǎng)絡形成過程中就會產生外部性,并導致風險分擔的無效性。

        總之,絕大數(shù)實證研究都證實風險分擔的無效性,因此個人的消費和福利會受到特異性風險的沖擊。不過,也有很多實證研究表明,消費的波動程度并不大,因此在正規(guī)保險市場不存在或發(fā)育不完善的情況下,非正式風險分擔在防范風險方面確實發(fā)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考慮到非正式風險分擔的無效性,政府也應當提供一定的社會保障作為對非正式風險分擔的補充。

        六、簡評

        隨著對貧困問題研究的日益深入,人們對貧困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對貧困的關注不再局限于收入或消費的不足,而是更關注窮人所面臨的風險以及抵御風險沖擊的能力,即窮人的脆弱性。當脆弱性概念用動態(tài)的眼光看待貧困問題時,即貧困不僅表現(xiàn)為當下清貧的生活狀態(tài),還表現(xiàn)為在未來面對風險沖擊時陷入貧困的可能性,它有助于貧困的預警和預防。對貧困家戶來說,由于非正式的風險分擔是他們應對風險沖擊的主要方式,因此對于非正式風險分擔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對脆弱性的理解。

        對于非正式風險分擔的關注和研究雖然始于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但是經濟學家的介入深化了對非正式風險分擔的認識和理解。目前,經濟學家將非正式風險分擔納入到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之中,并用現(xiàn)代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對其進行實證分析,使得對于非正式風險分擔的認識不再僅僅局限于流于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到其內部的結構和機理。

        對非正式風險分擔的研究對扶貧政策也非常有指導意義。一些研究表明,政府提供的公共安全網(wǎng)可能會對非正式的風險分擔產生很強的擠出效應,有時會超過1∶1,導致窮人凈福利的下降。因此,政府在為窮人提供公共安全網(wǎng)時,有必要將非正式風險分擔考慮進來。政府應該估計政策對非正式風險分擔可能造成的影響,其所提供的社會保障機制應努力與非正式風險分擔相互配合,起到互補作用,避免對非正式風險分擔的擠出效應的出現(xiàn)。

        目前對于非正式風險分擔的研究雖然取得很豐碩的成果,特別是網(wǎng)絡工具的引入極大地方便了對風險分擔網(wǎng)絡建立數(shù)理模型,但是這一領域的研究仍然主要局限在實證領域,特別是對已經形成的既定網(wǎng)絡進行實證分析缺乏對網(wǎng)絡演進的動態(tài)研究。當外界沖擊發(fā)生時,網(wǎng)絡會如何演進,每個主體所在的位置會發(fā)生什么變化?由于主體的福利狀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網(wǎng)絡的結構及其在網(wǎng)絡中的位置,因此對于網(wǎng)絡的動態(tài)演進的研究非常重要。但是由于網(wǎng)絡的演進涉及到多個主體的決策及其交互作用,因此傳統(tǒng)的數(shù)理模型很難對這一問題做出滿意的回答。我們認為近年來出現(xiàn)的基于主體建模的方法能夠解決傳統(tǒng)數(shù)理模型的缺陷。ABM將主體作為基本的研究單位,考察主體的行為以及它們之間交互作用的影響,非常適合對社會網(wǎng)絡進行研究。實際上,國外一些學者已經將ABM方法引入到對社會網(wǎng)絡的研究領域,并得到非常有意義的結論。我們認為,應用ABM方法研究非正式風險分擔網(wǎng)絡是這一領域未來的研究方向。

        [1]Fafchamps,M.RuralPoverty,Risk,and Development[R].Report Submitted to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1999a.

        [2]Udry,C.CreditMarketin Northern Nigeria:Creditas Insurance in a Rural Economy[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0,(3):251-269.

        [3]Fafchamps,M.&S.Lund.Risk Sharing Networks in Rural Philippin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3,(71):261-287.

        [4]Munshi,K.& M.Rosenzweig.WhyisSocialMobilityin India So Low?Social Insurance,Inequality,and Growth[Z].BREAD Working Paper,2005.

        [5]Fafchamps,M.Risk Sharing Between Households[C].in Handbook of Social Economics.2008.

        [6]Scott,J.The Moral Economy of Peasant:Rebellion and Subsistence in South-east Asia[M].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1976.

        [7]Axelrod,R.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M].Basic Books,New York.1984.

        [8]Kimball,M.Farmers'Cooperatives asBehaviorToward Risk[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8,(1):224-232.

        [9]Coate,S.&M.Ravallion.Reciprocity Without Commitment:Characteriz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Informal Insurance Arrangement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40):1-24.

        [10]De Weerdt,J.&M.Fafchamps.Social Networks and Insurance against Transitory and Persistent Health Shocks[Z].mimeograph.2007.

        [11]Platteau,J.& A.Abraham.An Inquiry into Quasi-credit Contracts:the Role of Reciprocal Credit and Interlinked Deals in Small-scale Fishing Communiti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87,(4):461-490.

        [12]Fafchamps,M.Risk Sharing and Quasi-credi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1999,(3):257-278.

        [13]Foster,A.&M.Rosenzweig.Imperfect Commitment,Altruism and the Family:Evidence from Transfer Behavior in Lowincome Rural Area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1,(3):389-407.

        [14]De Weerdt,J.&S.Dercon.Risk-Sharing Networks and Insurance Against Illnes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6,(2):337-356.

        [15]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16]Bloch,F(xiàn).,G.Genicot&D.Ray.Informal Insurance in Social Networks[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05,(1):36-58.

        [17]Rosenzweig,M.&O.Stark.Consumption Smoothing,Migration,and Marriage:Evidence from Rural India[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4):905-926.

        [18]Dekker,M.Risk Sharing in Rural Zimbabwe: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Endogenous Network Formation[Z].Mimeo.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2004.

        [19]Bramoulle,Y.&R.Kranton.Risk-sharing Network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07, (64):275-294.

        [20]Jackson,M.A Survey of Models of Network Formation:Stability and Effiency,in Group Formation in Economics:Networks,Clubs and Coalition[C].Demange and Wooders(Ed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11-88.

        [21]Grandjean,G.Risk-sharing Networks and Farsighted Stability[Z].CORE Discussion Papers.2011.

        [22]Herings,P.,A.Mauleon&V.Vannetelbosch.Farsightedly Stable Networks[J].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2009,(67):526-541.

        [23]Comola,M.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Informal Arrangements:Evidence from Rural Tanzania[Z].PSE Working Paper 2008.74.

        [24]Kurosaki,T.&M.Fafchamps.Insurance Market Efficiency and Crop Choices in Pakista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67):419-453.

        [25]Mazzocco,M.&S.Saini.Testing Efficient Risk Sharing with Heterogeneous Risk Preferences[Z].California Center for Population Research Online Working Paper Series.2007-07-15.

        猜你喜歡
        家戶動機主體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對動機調控策略及動機行為的影響研究
        家戶關系視角下傳統(tǒng)農村社會治理的機理與價值
        家戶與宗族:國家基礎性治理單元的辨識及其邏輯
        ——基于“深度中國調查”材料的分析
        城鄉(xiāng)家戶、家庭規(guī)模及其結構比較分析
        家戶本位、公共可行能力與有效鄉(xiāng)村治理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動機不純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男生自撸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 a在线免费| 亚州韩国日本区一区二区片| 亚洲美女毛片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 国产精品厕所| 久久成人黄色免费网站| 加勒比东京热一区二区| 东京道一本热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 成人激情五月天|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100| 国产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老太婆性杂交视频|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久久亚洲第一视频黄色|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久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99|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久久国产精品超级碰碰热| 亚洲av第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国偷拍自产在线观看 | 中国大陆一级毛片| 亚洲国产都市一区二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果冻传媒|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洪| 久久久AV无码精品免费| 邻居少妇太爽在线观看| 成人内射国产免费观看| 精品推荐国产精品店| 中文字幕精品永久在线| 国产人成精品免费久久久| 亚洲精品字幕| 亚洲成精品动漫久久精久| 亚洲av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精品理论片| 国产一区二区激情对白在线| 青青草在线公开免费视频| 日本久久久久亚洲中字幕| 青青草国产成人99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