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菊
(河北省高碑店市醫(yī)院,河北 保定 074000)
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UAP)是介于穩(wěn)定型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間的一組臨床心絞痛綜合征,易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臟猝死。我院應用丹紅注射液聯(lián)合低分子肝素治療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療效滿意,現(xiàn)將治療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住院的92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制訂的診斷標準[1],心電圖均有ST段及T波改變;排除重度心、肺、肝、腎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6例。治療組中,男27例,女19例;年齡45歲~75歲,平均(65.8±3.8)歲;病程 2~13 年。對照組中,男 25例,女21例;年齡 46歲 ~74歲,平均(64.2±3.4)歲;病程 1~12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予以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 U,每日2次,共7 d。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丹紅注射液(濟南步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6866)40 mL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緩慢靜脈滴注,每日1次,14 d為1個療程。觀察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心電圖改善情況及藥品不良反應。
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做好心理護理,解除患者緊張、焦慮情緒,使其以平和的心態(tài)接受治療,避免加重病情。加強健康教育,指導飲食。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
用藥護理:向患者介紹低分子肝素治療心絞痛的必要性、注射部位、操作方法等,以取得其配合。注射前應作病情及注射部位評估,選擇腹壁臍周完好的皮膚作皮下注射,以臍上下5 cm、左右10 cm范圍內(nèi)(除外臍周1 cm),左右上下交替,穿刺點之間距離大于2 cm。注射前預裝有低分子肝素鈣的注射器內(nèi)0.1~0.2 mL空氣,不必排除;或選用1 mL注射器抽取藥液后,再多抽入0.1 mL空氣,用干棉簽拭去針頭藥液。采用垂直皺褶留置氣泡技術(shù)注射,即在注射時先將空氣彈至活塞端,在左手拇指與食指捏起腹壁皮膚皮褶的最高點將針頭垂直刺入,注射時應深入脂肪層,固定好針頭并在注射全過程保持皮膚皺褶狀態(tài),保證藥液均勻注入皮下脂肪組織。注射完畢,用無菌干棉簽按壓10 min。
心電圖療效:顯效為靜息心電圖恢復正?;虼笾抡?有效為治療后ST段回升0.05 mV以上但未達正常水平,主要導聯(lián)倒置T波變淺(達25%以上)或由平坦變?yōu)橹绷?無效為心電圖基本與治療前相同。臨床療效:顯效為心絞痛消失或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80%以上;有效為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50%~80%;無效為未達到上述標準,癥狀基本與治療前相同或加重。以前兩者合計為總有效。皮下出血:輕度為出血面積直徑0.5~1.0 cm;中度為出血面積直徑1.1~2.0 cm;重度為出血面積直徑大于2.0 cm。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檢驗。P<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
結(jié)果見表1和表2。
表1 兩組臨床與心電圖療效比較[例(%),n=46]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局部皮下出血情況比較[例(%)]
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發(fā)病機制是易損斑塊的破裂以及冠脈痙攣致血管內(nèi)皮受損,從而導致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血栓形成。丹紅注射液主要成分是丹參和紅花。丹參為主藥,功能通血脈散瘀結(jié);紅花為輔藥,功能化瘀血通經(jīng)絡。兩藥共奏活血通絡、祛瘀生新之功效,可有效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改善微循環(huán),抗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具有明顯且持久的抗血栓作用,對血小板影響小,可促進組織型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劑的釋放而發(fā)揮纖溶作用,保護血管內(nèi)皮,增強抗栓作用[2]。其皮下注射較普通肝素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保持了肝素較強的抗栓作用且降低了出血的危險。其副作用主要是注射過程和吸收過程中均可破壞局部毛細血管壁,形成皮下出血甚至皮下血腫,導致患者疼痛不適,影響藥物的吸收,嚴重影響醫(yī)療護理質(zhì)量。我院對低分子肝素鈉的注射方法進行了改進,采用垂直皺褶留置氣泡技術(shù)注射,既可避免藥液浪費,又可避免注射后拔針時針頭部分少量藥液滲入皮下組織,減少對局部組織的刺激,減少皮下出血次,增加患者舒適感,提高用藥的依從性,從而提高了臨床療效,適宜臨床推廣。
[1]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0,28(6):409-412.
[2]陳新謙,金有豫,湯 光.新編藥物學[M].第1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