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琳
(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江西 景德鎮(zhèn)333000)
魚形紋飾做為吉祥圖案中重要的一個部分,自古以來一直是陶瓷藝人們喜用的題材,也是廣大陶瓷使用者們喜聞樂見的圖案。 在歷來傳世或出土的古陶瓷中就有著許多優(yōu)美的以魚形紋飾為的陶瓷器物。張道一先生在《敦煌藝術中的動物形象》一文中指出“人類生活的歷史,越是回溯到遙遠的過去,就越是同動物有著密切的關系,這關系既表現(xiàn)在實際利害上,也表現(xiàn)在意識形態(tài)上”。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瓷上,就有拙樸的魚紋圖案;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是古代彩陶紋飾中比較多見的題材。 仰韶彩陶紋飾的發(fā)展是從具象到抽象逐步演變的過程,這與人類的認知過程是一致的。 隨著人類進一步認識到各種事物的不同本質(zhì)和規(guī)律,出現(xiàn)了諸如從魚紋到菱形、從花草到不同弧形變化等各種各樣從具象而來的抽象,魚紋就具有這種抽象的社會化意義。 景德鎮(zhèn)自宋代以來就是制瓷業(yè)的重鎮(zhèn),影青、青花、五彩、粉彩等瓷器,采用刻、劃、貼、印和繪畫等技法,魚形紋飾更是喜聞樂見的題材。宋元時期影青瓷的碗、盤等器物,有許多在里心刻劃魚紋;元代的青花瓷多見魚藻紋,魚多為鱖魚,其中也有在碗、盤里心貼塑魚紋的,別具特色;明代之后則多為鯉魚,表達的是人們企盼“鯉魚跳龍門”的吉祥心理。不同時期的陶瓷器物上都會選擇用魚形紋飾做為圖案裝飾。
民間喜歡把漢字同音的吉祥物聯(lián)系起來表達,“魚”與“余”同音,故將“魚”寓意“余”,期望年年有余,歷朝歷代民間都有生產(chǎn)描繪魚紋的陶瓷器、魚形陶瓷或青銅器,人們以之寄托“年年有余”的理想和希望。人們崇拜魚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崇拜的外表特征之一是有崇拜對象,原始宗教崇拜十分廣泛,基本分為自然、生殖和圖騰崇拜三類。1)自然崇拜∶原始人在自然崇拜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對動植物的崇拜。 對古人來說,最先感受到的是自然的存在及其巨大威力,自然物、自然力也就成為最早的崇拜對象。 先民的生活與動植物密不可分,因此他們對動植物既信賴又畏懼,把動植物當神膜拜是很自然的事。 古代半坡人因為住在水邊,以捕獵為生,魚很早就進入原始人的思維生活之中了,于是他們把魚神化為自己崇拜的符號,在他們的生活器具上到處都有魚紋,魚紋在當時也就具有特別的意義了。2)生殖崇拜∶魚腹多子,繁殖力強,又富有吉祥的含義。 古人對自身的繁衍是很重視的,而魚恰是生殖力繁盛的象征,于是人們選擇魚作為崇拜對象,從而寄托對種族繁衍的渴望。 我國母系社會時期的仰韶文化遺址,諸如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等處出土的陶器上都繪有魚紋或變形魚紋,在仰韶文化的半坡彩陶紋飾中,魚紋是主要的裝飾圖案,是最早的傳統(tǒng)裝飾題材。 3)圖騰崇拜∶與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相比,圖騰崇拜是較高級的宗教形式。“圖騰”是美洲印第安部落的語言,表示氏族符號或標志。圖騰崇拜是精神生活和原始信仰寄托的象征,在原始人看來,動物、植物有著人類所沒有的本領和能力,這使先人們對人以外的某些生物產(chǎn)生了崇拜或恐懼的心理, 所以把它們作為自己氏族的圖騰符號加以崇拜,并作為本氏族的標志,由此也便產(chǎn)生了圖騰崇拜。魚紋作為圖騰崇拜物、魚紋圖騰在陶器上作為紋飾的應用,不僅客觀地存在過,而且在宗教、藝術和習俗等方面留有深刻的痕跡,表現(xiàn)出魚圖騰藝術的生命力,如人面魚 紋就含有“寓人于魚”或“魚生人”之意等。 半坡彩陶上的魚紋可能就是圖騰崇拜的符號。 魚類擺脫了單純自然的生物屬性,融入人類精 神生活中,從而產(chǎn)生了陰陽轉合的魚鳥圖、金榜題名的魚龍圖、求瑞消災的魚獸圖、吉祥如意的魚物圖等象征意義,魚紋作為一種符號已被人們認可崇拜,說明了魚紋所具有的心理功能。
圖1
魚紋一經(jīng)形成,好像就被符號化了,它不僅具有了社會意義,同時也滿足了當時人們的視覺要求—觀賞功能。 人面魚紋盆(圖1)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個陶盆為細泥質(zhì)紅陶、大寬沿、圓唇淺腹、平底,內(nèi)外磨光,除在盆的寬沿面上飾有黑彩與紋飾外,在盆內(nèi)繪有黑彩的人面紋與魚紋作對稱排列,人面眼、鼻、嘴皆備,頭上有三角形飾物,耳旁有小魚,構成形態(tài)奇特的人魚合體,表現(xiàn)出豐富的想象力,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的代表作,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使用價值。清代的粉彩蓮蓮有魚紋筆洗 (圖2)同樣有著很高的觀賞價值,圖案以蓮花和鯉魚為主,蓮花鮮艷、鯉魚肥碩,還伴有祥云的連續(xù)紋樣。整件作品圖案飽滿, 色彩艷麗,“蓮” 意 “連”,“魚”意“余”,寓意連年有余或年年有余,是富足、美滿的象征。 在我國傳統(tǒng)造型藝術中,魚的題材相當豐富,祈求生命多子多福的寫實魚、四季交替生生不息的陰陽魚,都具有裝飾性很強的觀賞功能。 魚紋在演變的過程中已脫去了原有的巫術性和神性,在現(xiàn)代設計中,更強調(diào)魚紋的裝飾性、觀賞性。魚紋常飾于盤內(nèi)外,使器物裝飾和器物的造型密切結合。魚紋已作為一種符號被人們認可, 充分體現(xiàn)了魚紋具有的文化內(nèi)涵和觀賞功能。
圖2
傳播是人類借助符號交流信息的活動。對視覺傳播符號文字和圖形形成充分的認識和恰當?shù)膽?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由于原始社會還沒有約定俗成的語言, 在語言形成以前或者在語言發(fā)生的初期,圖紋應是被用來作為思想交流的工具,魚紋就成了較為常見的傳播媒介。魚紋雖然是圖紋形式,但已具有類似文字傳達的功能,魚紋和陶符一起具備了文字雛形的性質(zhì)。 從有文字起,“魚”和“余” 同音,故寓意“富貴有余”。人面魚紋彩陶盆,是新石器時代陶器珍品,表現(xiàn)出了豐富的想象力。 人面魚紋彩陶是原始美術、原始文字和原始藝術的結晶,魚紋作為一種符號是豐產(chǎn)的象征,表達了原始人祈求豐產(chǎn)的愿望,也傳播了祖先祈求生殖繁衍、族丁興旺的涵義。 作為一種符號,遠古魚紋在萌生期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原始設計思想,上古魚紋在衍生期體現(xiàn)了“造物宜人”為人類服務的設計思想,中古魚紋在新盛期體現(xiàn)了“文質(zhì)合一”功能性與裝飾性統(tǒng)一的設計思想,近古魚紋在遷變期體現(xiàn)了“巧法造化”順應自然的設計思想。 綜上所述,我們研究魚紋不僅僅是對它的考古價值感興趣,更對它的符號功能感興趣,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有著極大的啟發(fā)性。在中國,社會發(fā)展到較高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魚紋、“魚”字還在被人們廣泛運用著,無論是農(nóng)村還是城市,逢年過節(jié),家家戶戶的飯桌上都有魚,象征來年有好兆,生活富裕,寓意“年年有余、鯉魚跳龍門”;人們信奉吉祥語,信奉吉祥符號,利用像“魚”字及魚紋符號來表達和傳播自己的愿望。法國當代思想家讓?鮑德里亞曾認為,當代生活就是一個符號化的過程,任何物品想要被人把握,比如被人消費,就必須首先成為符號,只有符號化的東西,成為廣告的描繪對象,得到媒介的傳播,才可能進入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
魚形紋飾是應用廣泛的具有傳統(tǒng)寓意的紋樣符號,其圖案通常表現(xiàn)為魚的形態(tài)。 傳統(tǒng)魚紋圖案在中國已有六千年的歷史傳承,其特有的造型和吉祥的寓意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魚形紋飾充滿了原創(chuàng)生機,當我們把魚形紋飾放到整個中國的裝飾領域,我們會發(fā)現(xiàn)那種對生殖如癡如醉的崇拜,那種濃烈的巫術意義已逐漸消失。 然而,它關于生命的象征意義卻轉化為一種無意識的觀念形態(tài)潛藏在我們民族的文化之中,并對我們民族藝術和審美追求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魚形紋飾由敬神趨鬼、巫術、宗教的觀念逐漸步向了現(xiàn)實生活,在流變的過程中魚形紋飾已脫去了原有的巫術性和神性。 現(xiàn)代設計中魚形紋飾更多的是強調(diào)它的裝飾性,在現(xiàn)代魚形紋飾的裝飾意義深處仍暗含著對魚能傳達吉祥意義的祈求。
魚形紋飾是中華民族紋飾中最重要的紋樣之一,它構成了我國文化史上歷時最長、應用最廣、民俗功能最多、民間性最強的文化長鏈。魚紋之所以能夠延續(xù)如此之久,本身就說明它不是偶然的現(xiàn)象,而是與一個民族的信仰和傳統(tǒng)觀念密切相關的。魚紋是一種原始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藝術相結合的吉祥符號。“魚”關于生命的象征意義像種子一樣被保留下來,并轉換成一種意識的觀念形態(tài),深深地根植于我們民族的文化之中。魚紋在演變的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古代設計思想與現(xiàn)代設計的理念有著驚人的相似。 魚紋作為一種吉祥符號,中國傳統(tǒng)背后的“意”是人們迷戀其造型的關鍵,因此它是具有較強的心理功能、觀賞功能和傳播功能的符號。
[1]馮先銘.中國陶瓷[M].上?!蒙虾9偶霭嫔?,2001.
[2]張朋川.中國彩陶圖譜.2 版[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3]鐘福民.中國吉祥圖案的象征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4]蔣書慶.破譯天書—遠古彩陶花紋揭秘[M].上?!蒙虾N幕霭嫔?,2001.
[5]鮑德里亞.劉成富,譯.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70.
[6]中國大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