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岐
【癥狀】產(chǎn)婦分娩后突然頭暈,眼花,小腹疼痛,不能坐起,總感覺心胸滿滿的,很悶。呼吸時氣很粗,有時還會覺得惡心,想嘔吐。惡露流不出來,或者量很少,嚴重的話甚至牙關(guān)緊閉,神志昏迷不清,不省人事。面色青紫,嘴唇和舌頭也是暗紫的顏色。
【一招鮮】取桃仁15克,將其搗爛,加上適量的水浸泡,去掉渣,留取汁液。再取粳米50克煮粥,等到粥半熟時加入桃仁汁液和少許的紅糖,燉至粥熟即可,每天早晨起來吃一次。
生活中有不少人會“暈血”,特別是女孩子,見到血液就會犯惡心,甚至暈過去。其實生活中還有一種現(xiàn)象是“血暈”,它倆完全是兩個概念。婦女產(chǎn)后很容易血暈,突然會出現(xiàn)頭暈、眼花,小腹疼痛,無法坐起來,惡露流不出來,或量很少,甚至牙關(guān)緊閉,神志不清,不省人事。
那么產(chǎn)后血暈怎么辦呢?我教大家一個良方——桃仁粥。取桃仁15克,粳米50克,先將桃仁搗爛,加上適量的水浸泡,去掉渣,留取汁液。然后再將粳米煮粥,等到粥半熟的時候加入桃仁汁液和少許的紅糖,燉至粥熟即可,每天早晨起來吃一次。
桃仁粥為什么可以治療產(chǎn)后血暈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產(chǎn)后血暈是怎么回事。中醫(yī)認識,產(chǎn)后血暈與產(chǎn)婦受寒有關(guān)。婦女在生產(chǎn)后,胞脈空虛,如果稍不注意,寒邪就很容易內(nèi)侵。特別是在夏天,天氣炎熱,容易使人疏忽。寒邪入侵后,使氣血凝滯,胞宮中的余血流不出去,所以惡露也就跟著流不出去或者量很少。瘀血停留在小腹,就會使小腹疼痛而拒按;血瘀還會導致氣機不暢,并向上走,擾亂了心神,所以就會出現(xiàn)頭暈,眼花,胸悶等一系列的癥狀了。
桃仁不僅是食品,還是一味中藥。它味甘苦,性平,具有破血行瘀的功效。《用藥心法》中說桃仁“苦以泄滯血,甘以生新血,故凝血須用。又去血中之熱”,簡而言之,就是如果瘀血的話可以用桃仁,既能去瘀血,又可以生新血,可以說是兩全其美,美哉,妙哉。而且桃仁破瘀的功效要勝于生新,所以是活血化瘀的常用之藥。產(chǎn)后血暈正是由于外感寒邪,血瘀滯不行,所以用桃仁來治療正合適。
漢代醫(yī)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曾有一個方子,叫“桃核承氣湯”,其主藥就是桃仁,主要用來治療下焦蓄血證,例如少腹脹滿、產(chǎn)后惡露不下?!督饏T要略》中的“下瘀血湯”,主藥也是桃仁。張仲景之所以選用桃仁來做主藥,取的就是其活血祛瘀的功效。
在應用桃仁的時候需要注意,一定要辯證,看病癥是否是由瘀血導致的,否則將會使病情更加嚴重。也不可過量使用,避免留血過多,損耗真陰。
我們再來看看這平凡的粳米在這里有什么不平凡的作用。產(chǎn)婦分娩后,身體流失了很多血液,也會損耗一定的元氣,非常虛弱,急需要補充氣血。而粳米性味甘平,《食鑒本草》中曾經(jīng)說它可以補脾胃、養(yǎng)五臟,壯力氣。在中醫(yī)上,脾胃是后天之本,飲食要通過脾胃的作用,才能變化為氣血以滋養(yǎng)人體,充實元氣,所以粳米在這里有助于生化氣血,補充元氣。再者,把粳米煮粥后,補養(yǎng)作用就更大了。食養(yǎng)食療專著《隨息居飲食譜》中就十分推崇米湯的補養(yǎng)功效,認為濃稠的米湯可以代替人參湯,用以治療虛證。陸游享年八十六歲,他悟出吃粥養(yǎng)生是延年益壽最簡便有效的妙法。他還為此專門寫了一首《食粥》的詩,“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其實粥不僅作為食用,它大約在2500年前就始作藥用了。張仲景的《傷寒論》中述:“桂枝湯,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币簿褪钦f他認為熱稀粥可以使藥效更強。所以粳米粥不僅可以為產(chǎn)婦補養(yǎng)氣血,還可以增強桃仁的藥效,這也是一舉兩得的美事啊。
1+1簡方
【一招鮮】取適量的益母草,將其研碎,絞取汁液,溫后服用一杯。出自《子母秘錄》。
有活血化瘀功效的可不知道桃仁一種,我們千萬不要忘了那個最有益于婦人的中藥——益母草。下面我就教給大家一個益母草的方子。取適量的益母草,將其研碎,絞取汁液,溫后服用一杯。在《圣惠方》中也記載了用益母草絞取汁液,和酒一起來治療產(chǎn)后惡露不下。可見古人早就認識到了它活血祛瘀的功效。
傳說,程咬金的父親因病早逝,只剩下了他和母親兩人,家里窮得叮當響,程咬金只好靠編竹耙子掙錢來養(yǎng)活老母。而當年老母親在生程咬金時,就留下了產(chǎn)后瘀血疼痛癥,至今未好,于是他就決心治好老母親的病。他熬夜編了許多竹耙子,所掙的錢都去郎中那里買了草藥。程母吃后,病情果然轉(zhuǎn)好。于是他又熬夜編竹耙子,又去買藥,可是這次郎中竟然漲價賣給他。后來,程咬金偷偷的跟著這個郎中去采藥,心中有數(shù)后便自己去采,煎湯給母親治病,終于把母親的產(chǎn)后瘀血疼痛給治好了。此后,程咬金就給這藥草起了個名字,叫“益母草”。
益母草味辛甘,氣微溫,沒有毒,不管是懷胎前還是生產(chǎn)后都可以用,不僅可以祛瘀,還可以生新。所以對于受寒后凝血導致的產(chǎn)后血暈有很好的療效。益母草雖好,但是也不可多用,雖然上面兩個方子都沒有提及用量,但是一般都應該在10~30克,鮮品12~40克,避免流血過多,傷及身體。
當然,我們這里只談及了受寒導致的產(chǎn)后血暈,還有可能是失血過多導致的。這種情況下就應該以進補為原則。此外,產(chǎn)后血暈有時候會發(fā)生休克的狀況,應本著“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首先進行抗休克治療,并結(jié)合西醫(yī)進行對癥搶救,待病情穩(wěn)定后再根據(jù)病癥分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