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_馮恩洪
如何建立高效課堂與實效德育?
——馮恩洪校長的“三分教育”論(下篇)
演講_馮恩洪
“人不能施之我施之,這是一種堅持;人不可為之我為之,這是一種信念;人不敢為之我為之,這是一種魄力 ;人不能忍之我忍之,這是一種氣魄 ;人不會做之我做之,這是一種能力 ;堅持、信念、魄力、氣魄、能力之和,這就是我們教育改革的領(lǐng)導力?!?/p>
——馮恩洪
馮恩洪:上海方略教育學術(shù)總監(jiān),中國關(guān)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教育專家指導中心副主任。曾任上海建平中學校長、建平集團總校長。
在中國,任何質(zhì)量的提升都離不開“減負”二字,但減負和提質(zhì)其實沒有必然的邏輯聯(lián)系。適合學生,就能減負,且學生能聽得懂。高校課堂,實效德育,也非并列關(guān)系。
學生是享受課堂,還是忍受課堂,決定著他們上課的情緒狀態(tài)是積極還是消極。如果學生在忍受課堂,我們的德育,只能是嚴堵漏、快搶險、急救火,是消極、防范、被動的;只有學生享受課堂,德育才能恢復本來面目,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好課堂是什么?
我認為有四點標準:
問題是教學的起點,
小組是能力的平臺,
展示是生存的關(guān)鍵,
飽學是教師的水平。
首先,問題是教學的起點。曾有小學校長問我,1年級的孩子字都沒識幾個,能提問題嗎?回答是:能!
??谀承W的高校課堂研究課,學《司馬光砸缸》。課程第二分鐘,就有孩子發(fā)現(xiàn)問題,舉手道:“其他小朋友都慌了,為什么司馬光不慌?”這個問題提得好,把語文教師給難住了。下課后,我們評委一致評定,這節(jié)課兩分鐘新,38分鐘舊,新舊并存,新舊交替。
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是教化的結(jié)果。有學校用這種方法:初一新生第一周不上課,去初二初三,看哥哥姐姐們怎么發(fā)現(xiàn)問題和合作學習。然后回到教室,拿一篇英語教材,一篇語文教材和一篇數(shù)學教材,自學發(fā)現(xiàn)問題。問題達標,教導處批準,正式審核。
所以教學的起點,不是知識的演繹,而是學生的問題。
其次,小組是能力展示的平臺。中國學校,有校園文化和班級文化,卻沒有小組文化。小組組建是自由結(jié)合好,還是學校分配好?
從目前成功的模式看,兩兩對應較佳。兩個成績好的,兩個中間的,兩個較差的,能夠互幫互助。一群人的水平,就是領(lǐng)頭人的水平,所以組長的選擇和培訓很重要。
有學校很有意思,給小組做三面小旗,本組正在討論,升綠旗;本組討論遇到障礙,申請友情贊助,升黃旗;本組討論結(jié)束,升紅旗。
再次,展示是生存的關(guān)鍵。評價小組有四個標準,第一,展示的人數(shù);第二,展示的情緒狀態(tài);第三,展示的職能;第四,展示的創(chuàng)意。
一節(jié)好課,必須有知識的生產(chǎn)。而當對同一個物質(zhì),有兩個以上不同見解時,就會有知識的生成。
最后,飽學是老師的水平。但如果為了展示飽學,學生提問,老師馬上回答,那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如果這節(jié)課發(fā)現(xiàn)了42個問題,42個問題不是同一個問題,各組討論,老師就能抓住最有價值的問題,再圍繞這個問題解答。
老師就像車上的GPS,從學生知識理解能力的起點,圍繞教學目標,為學生設計最佳學習路徑。
那么,我們的教學該怎么抓?
課的開頭最重要。
我在劍橋大學,聽教授給進修的老師授課。他提出預備鈴響到正式鈴響的兩分鐘之內(nèi),老師要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帶著激情,帶著智慧,走上講臺。
在《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中,6歲的學生也能提出好問題
我在河北邯鄲某中學聽過一節(jié)課。老師一開口就把我給抓住了:“西薩發(fā)明了國際象棋,印度國王非常高興,召見西薩,問西薩需要什么樣的獎勵,西薩不假思索地回答:‘糧食’。國王問:‘獎勵你多少糧食?’西薩回答得十分巧妙:‘國際象棋上第一格獎勵我一粒麥子,第二格獎勵我兩粒麥子,第三格獎勵我四粒麥子,第四格獎勵我八粒麥子,以此類推,布滿六十四格,我只要這一個獎勵?!崩蠋熥隽艘粋€注解,一公斤麥子有兩萬粒左右,他問:“國王拿得出這筆獎勵嗎?”開場五分鐘,整個教室54雙眼睛都在發(fā)光。你看這題多好,利用國王和西薩的對話,把抽象變具象。而故事中又蘊含著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要強調(diào)的是,課程推進中,問題必須來自學生。
我曾陪英國皇家總督學院老師在中國三省一市聽示范教學。英國人聽課很仔細,總結(jié)說中國老師一周提問一百五十到兩百次,這樣他們一生提問超過十萬個,數(shù)量是英國老師的十倍。這就有疑問:老師問問題多好,還是少好?
寧波鄞州高級中學的“四無”圖書館,頗受好評
我曾提過一個問題:“如果一個老師,一節(jié)課提的問題不許超過三個,這節(jié)課怎么上?”提的問題多,什么都想給學生,結(jié)果什么也沒給成。少則得,多則禍。
辭海里說,問題是想要知道而無法獲得答案。問題應該來自學生,圍繞學生。最好的解決路徑是:提出問題→開設討論小組→組內(nèi)討論→組外討論→得出結(jié)論。
余秋雨教授曾給我說,中華民族有四大缺失:誠信缺失、感動缺失、公德缺失、法治缺失。
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有數(shù)據(jù),中國GDP總量世界第二,中國國民素質(zhì)還在世界147位,甚至在一些非洲國家之后。我造訪過40多個國家的學校,他們都沒有政治輔導員。中國一些學校還有專職的德育輔導員,怎么我們的班主任和輔導員,培養(yǎng)出來的國民素質(zhì)是147位?
當然也沒有必要悲觀,我也發(fā)現(xiàn)了感人的學生。
結(jié)合當前我國多地水利設施的建設以及使用情況來看,堤壩的滲水情況普遍存在,并且沒有得到有效治理。堤壩的滲水嚴重影響了水利設施的正常使用,因此,堤壩防滲加固施工就非常的重要,但是要想獲得良好的施工效果,必須要先了解堤壩滲水的具體原因以及類型,才能夠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施工方案,進行堤壩滲水加固的施工,本文就幾類具體的堤壩滲水情況進行詳細分析。
在北京,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中學,該校有學生2000人,建筑面積一萬二千平米,學校的餐廳放在地下室。
但它采取的供餐方式幾乎是內(nèi)地絕無僅有——自助餐。2000學生的午餐,沒有跑動、沒有插隊、沒有喧嘩、沒有爭搶,所有學生,吃多少,盛多少。40分鐘供餐結(jié)束,門口用過的餐盤干干凈凈。面對這一情景,我們一起考察的,來自十三個省的350名校長,非常振奮,我們看到了中國的未來!
高考不考自助餐,為什么學校要這樣做呢?
校長告訴我,五年前,他帶各班前三名游學澳大利亞,在悉尼港灣的游船上共進午餐,學生第一次接觸自助餐,一看盛多盛少,付費標準一樣,結(jié)果口氣大力氣小,盛得多吃得少,最后一個個堆滿剩飯剩菜,菜盤子摞起來比人還高。澳洲女服務員一聲不吭,用鄙夷的目光掃視著中國這群少男少女。那目光,把校長的心刺痛了。
當天晚上,他召開會議,批評學生們。不少學生反駁,一名學生發(fā)表意見:“我們這些人在北京是人見人愛、人見人夸的好學生,怎么到了悉尼24小時不到,就變成問題少年了呢?校長說我們不懂規(guī)矩,我要問,哪一位校長,哪一位老師,給我們教過自助餐的規(guī)矩?”這段話,讓校長痛下決心,他要培養(yǎng)的不僅是合格的北京人,更是有品位的北京人,必須讓學生養(yǎng)成健全人格。
今年,我再進該學校,當時學校224名教師,都在接受德國培訓師的合作學習教師技能訓練。同時,學生在考試,46個考室均是無人監(jiān)考的誠信考場。印象太深刻了!
什么是素質(zhì)?素質(zhì)就是把普通的事做得不普通,素質(zhì)就是在學生身上留下終身受益的美德。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中學能夠做到的,中國每一個學校都應該做到。
我在浙江寧波發(fā)現(xiàn)鄞州高級中學的十萬冊圖書圖書館,是沒有墻,沒有門,沒有安檢裝置,也沒有圖書館管理員崗位建制的“四無”圖書館。我很驚訝,十萬冊圖書,為什么不設圖書館管理員?
王祥林校長問我:“設圖書館管理員,要設幾個?”
我回答:“六個。”
“一年工資多少?”
“寧波我不知道,上海要35萬?!?/p>
“35萬,買書好,還是發(fā)工資好?”
“書丟了怎么辦?”
“書丟了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我倒沒有想過,答不上來。他問我:“學生為什么拿書?想看!哪本書教偷書啊?沒有!因此學生拿得越多,看得越多,受的積極教育就越多,總有一天,他良心發(fā)現(xiàn),會把拿過的書一股腦兒放回圖書館書架上。”這個推理非常好,我追問了一句:“你打算一年丟多少書?”他說:“只要總價不超過35萬,我就成功了?!蔽覇枺骸皩嶋H丟多少?”他說:“第一年年終盤點,總數(shù)為十萬六千冊,多出來六千冊?!蔽乙苫螅骸翱赡軉??書怎么多出來?”王校長說:“咱們到學生中去找答案。”
學生問我:“中國有多少所學校?”我說:“35萬所?!睂W生說:“35萬所,哪一所學校像我們學校一樣信任學生?學校越是信任,我們越要對得起這份沉甸甸的信任?!?/p>
那一刻,我懂得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才,而是讓學生感動,讓他們置身于其間,不得不這么做。
中國的德育,實效不高,我們德育的有效率,還低于課堂的有效率。
問題在哪里?不是老師沒有教,而是教過的東西,沒有變成習慣。
原因是什么?道德行為+積極的情感=習慣,如果說道德行為我們教了,積極的情感產(chǎn)生了沒有?
二十年前,針對學生追求名牌的心理,我們學校請香港設計師設計了十八套校服,供學生春夏秋冬穿。學生脫下了阿迪達斯、耐克,卻非常不滿,他們是忍受,不是享受。
但后來有學生給我寫信:“校長,昨天媽媽身體欠安,記憶當中第一次不是媽媽用車送,我乘公交車來學校。上車一會兒,售票員站起來,對乘客說:‘乘客們,我們車上來了全上海最優(yōu)秀的高中生。穿這套藍色校服的孩子,是我們大上海人見人愛、人見人夸的好孩子!’當所有乘客的目光都集中到我的臉上時,我的臉刷的一下紅了。我穿耐克和阿迪達斯時,沒人說我是好孩子。怎么我穿上不得不穿的校服,一看校服就夸我呢?校長,謝謝您,讓我懂得了品牌的價值,讓我明白原來自己才名牌?!边@孩子的媽媽告訴我:“這孩子后來連出席小阿姨的婚禮,也要穿校服出席?!睆牟坏貌淮?,到首選校服。非常感謝那位售票員,她的話使學生收獲了積極情感。
校長需要領(lǐng)導力。人不能施之我施之,這是一種堅持;人不可為之我為之,這是一種信念;人不敢為之我為之,這是一種魄力;人不能忍之我忍之,這是一種氣魄;人不會做之我做之,這是一種能力;堅持、信念、魄力、氣魄、能力之和,這就是我們教育改革的領(lǐng)導力。
在這新舊并存、新舊交替、新長舊消的社會交替進程中,我們應該勇立朝頭!
該文節(jié)選自2012年10月29日,馮恩洪在成都石室中學北湖校區(qū) “文翁大講堂”上的演講,原文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