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珊
(中南民族大學 外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工具型動機與結合型動機是動機劃分的兩大類型[1]。動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是主要的要素,同時也對語言學習結果影響最深遠。近些年來,研究者們紛紛研究學習動機在外語學習中的特性及作用,但涉及少數民族與漢族學生之間比較研究還為數較少。
加德納與蘭伯特最早進行了外語學習的動機研究,即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學習動機的經典模式。與加德納一致,德西與瑞安創(chuàng)立了內在/外在動機理論,它是與學習目的相關聯(lián)的。外在動機是發(fā)自一種愿望,人們希望得到獎勵或避免懲罰;它關注的是學習行為本身以外的某事。持有內在動機那么學習本身就是對自己的獎勵:任何時候學生的興趣與好奇心都會有益于他們的學習正說明內在動機是明顯起作用的。激發(fā)內在動機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成績,因此如何激發(fā)并維持學生的內在動機是十分重要的。內在動機關鍵之處在于它能夠接近學生的好奇心,大幅提高其知識或技能[2]。
在加德納(1985)的經典模式中,動機包括三個成分:動機強度、對語言學習的態(tài)度、學習語言的愿望。動機強度即學生在學習方面投入的努力程度[3]。
在20世紀80-90年代初,我國外語學習動機的早期研究大部分是介紹和翻譯國外理論,之后開始有重點研究學習者的情感因素。21世紀初高一虹等研究總結出了七種動機類型因素[4]。本研究關于動機類型與動機強度的問卷采用的是他們的問卷。
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在學習基礎、文化背景、學習習慣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經常會影響他們英語學習效果。吳漢平總結了近十年的少數民族英語教育研究,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分析不同民族的特點,使用有針對性的手段來指導學生的英語學習[5]。
基于上述基礎,筆者認為有必要詳細研究少數民族與漢族學生英語學習動機類型與動機強度間的相關性。研究問題為:在動機類型與動機強度變量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少數民族與漢族學生在各種相關關系中有什么特點?
在武漢某高校,抽取了非英語專業(yè)本科二年級不同院系九個班的398名學生,對他們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后發(fā)現(xiàn)有效問卷有351份,有效率88.19%。問卷整體信度是0.779,符合統(tǒng)計要求。351人高考英語最低38分,最高145分,平均分105.3分。受試者中少數民族175人,占49.9%;漢族176人,占50.1%。175名少數民族學生高考英語最低38分,最高141分,平均分106.6分。176名漢族學生高考英語最低46分,最高145分,平均分103.9分。少數民族與漢族又細分性別、文/理科、家庭背景與A/B級(入學后根據分級考試劃分)。
本研究設計了綜合問卷投入使用。第一部分為個人信息,詳細了解受試者的性別、年齡、專業(yè)、民族、家庭背景與高考英語成績等。第二部分包括動機類型與動機強度的板塊。動機類型包括:內在興趣、成績、情境、出國、社會責任、個人發(fā)展和信息媒介七個方面。關于動機類型與動機強度的問卷都參照了高一虹等的問卷,采用了從“很不同意”到“很同意”的李克特五級量表形式。
研究使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了相關關系分析。經統(tǒng)計得出351人動機類型總和與動機強度之間的相關系數是0.501**,雙尾概率是0.000,在 0.01 水平上顯著。這說明動機類型總和與動機強度之間總體上存在重要的相關性。以下分少數民族/漢族來分析,詳見表1,從中可見少數民族與漢族均呈強正相關,少數民族比漢族學生的相關系數更低。
表1 動機類型總和與動機強度的相關性
分性別、文/理科、家庭背景與A/B級來分析時,可知少數民族中除大城市呈無顯著相關外其他各類學生在動機類型總和與動機強度的相關性上均呈強正相關。而漢族中各類學生在此相關性上均呈強正相關。
經統(tǒng)計得出351人動機強度與內在興趣之間的相關系數是0.547**,雙尾概率是0.000,在0.01水平上顯著。這說明對目的語及文化的內在興趣越強,越愿意在學習上付出努力。分少數民族與漢族時發(fā)現(xiàn)此項均呈強正相關,少數民族比漢族學生的相關系數更低;351人動機強度與學習成績之間的相關系數是 -0.183**,雙尾概率是0.001,在0.01水平上顯著。這說明通過考試、獲得升學資格、畢業(yè)證書的動機越強,在學習行為上投入的努力越少。分少數民族與漢族時發(fā)現(xiàn)此項均呈弱負相關;351人動機強度與學習情境之間的相關系數是0.097,雙尾概率是0.070,無顯著相關關系。這說明動機強度與課程、教師、教材、班級的影響之間總體上相關性不密切;351人動機強度與個人發(fā)展之間的相關系數是0.366**,雙尾概率是0.000,在0.01水平上顯著。這說明獲得理想的職業(yè)、地位和成就的動機越強,在行為上投入的努力程度越高。分少數民族與漢族時發(fā)現(xiàn)此項均呈強正相關,少數民族比漢族學生的相關系數更低;351人動機強度與信息媒介之間的相關系數是0.428**,雙尾概率是0.000,在0.01 水平上顯著。這說明通過英語了解信息、學習其他專業(yè)的動機越強,行為上投入的努力就越多。分少數民族與漢族時發(fā)現(xiàn)此項均呈強正相關,少數民族比漢族學生的相關系數更低;351人動機強度與社會責任之間的相關系數是0.290**,雙尾概率是0.000,在0.01水平上顯著。這說明報效父母和國家的動機越強,在學習上就越努力。分少數民族與漢族時發(fā)現(xiàn)此項均呈強正相關,少數民族比漢族學生的相關系數更低;351人動機強度與出國之間的相關系數是0.359**,雙尾概率是0.000,在0.01水平上顯著。這說明出國尋找教育和工作機會、體驗文化或移民的動機越強,在學習上就會越努力。出國動機兼具文化性和工具性,出國動機高的學生對目的語及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且需要有強大的家庭經濟實力支持。分少數民族與漢族時發(fā)現(xiàn)此項均呈強正相關,少數民族比漢族學生的相關系數更低,且有顯著差異。
綜上所述,351人中,動機類型與動機強度總體呈強正相關關系的系數從高到低的排序是內在興趣、動機類型總和、信息媒介、個人發(fā)展、出國、社會責任。內在興趣動機與動機強度的關系最顯著,這說明內在興趣在激發(fā)學習積極性上起了關鍵的作用。這與秦曉晴、文秋芳[6]及高一虹等[3]的研究結果相符。動機強度與學習成績之間呈強負相關關系,這說明急功近利的外在動機可能對持久的內在動機有抑制作用。學習情境與動機強度之間無顯著相關關系,這說明課程、教師、教材、班級的影響與學生的努力程度關系不明顯。
各類相關關系中,漢族在每一項總體上都比少數民族關系更密切,特別是出國動機這一項差異最顯著。分析原因,應該與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學習的特點緊密相關。他們大部分來自相對偏遠不發(fā)達的地區(qū),基礎不好,學習意志力淡薄,自信心不強。在教學過程中應多分析不同民族學生的特點,增強其英語學習動機強度,以提升其英語學習水平。
動機強度是關系到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越來越引發(fā)了研究者的研究興趣。學生學習是否認真投入與其學習效果關系密切。動機強度越高的學生,學習越投入,更有利提高其英語學習水平。因此本研究重點分析了少數民族與漢族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類型與動機強度間的相關性。研究結果表明:動機強度與動機類型緊密相關,不容忽視,漢族在相關性上總體比少數民族更密切。因此在大學本科生英語教學過程中,應對不同民族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分析他們的主要動機類型,鼓勵他們在學習上更加勤奮,以便有利于其英語水平的提高。當然本研究僅作一個初步的研究,由于抽樣及實施的局限,期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將結果進一步完善。
[1]Richards,Jack C.,John Platt and Heidi Platt.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98.
[2]Arnold,Jane.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People's Education Pres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14.
[3]高一虹,程英,趙媛,周燕.英語學習動機類型與動機強度的關系——對大學本科生的定量考察[J].外語研究,2003,(1):60 ~64.
[4]高一虹,程英,趙媛,周燕.中國大學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類型[J].現(xiàn)代外語,2003,(1):28~38.
[5]吳漢平.少數民族英語高等教育研究十年述評[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3):174 ~177.
[6]秦曉晴,文秋芳.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內在結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1):51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