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霞
摘 要:新課程標準的出臺,沖擊著傳統(tǒng)教學模式,帶來的是新一輪的課堂改革。改革伊始苦澀,很多教師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但隨著課堂改革的深入,教師便慢慢嘗到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甜味。
關鍵詞:教學方法;技能;技巧
筆者對一節(jié)好課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預設與課堂生成相輔相成
如果把預設比喻成枝,那么課堂生成就是葉,有枝無葉不豐,有葉無枝不實。有人說備課是一種形式,既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又無實用,不備也罷,這話不無道理。當然如果上課僅僅按部就班,這樣又太枯燥,課堂就缺少一種靈氣,這就需要用生成去點綴。課堂的生成,有教學資源的生成,而生成的關鍵要求做到以人為本,教師需關注每一位同學。當教師用自己的智慧與學生的思維撞擊出火花,那么課堂就蕩起理性的清風與詩般的漣漪。
二、讓學生在熱鬧中留有無聲的思維時間
現(xiàn)代課堂,大家都追求熱熱鬧鬧,確實,這的確能激發(fā)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如一節(jié)活躍的公開課,我們聽課老師都覺得“彈指一揮間”就結束了一節(jié)課。但過于追求表面的熱鬧,而不問質,那么充其量是一節(jié)虛浮的課。其實一節(jié)好課,應該動靜結合,靜則有利于學生深入思考,只有經(jīng)過大腦的深思熟慮,學生才從真正意義上完全參與。曾聽一位名師講課,課堂就有非常美妙的“綠色冷場”。這種冷場使整節(jié)課更精彩。當然靜太多了,就死氣沉沉,學生容易疲勞,因此好的語文課應是一件藝術品,要注重虛實,要動靜搭配,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相得益彰。
三、教師語言應適時、適量
傳統(tǒng)教學教師講授較多,學生只是接受式地進行學習,這樣的教育是可悲的。其實教師是導演,但絕不是主演,應該多留一點時間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遐想、去深思,當然教師該出手時就出手,那些學生說不上、說不準、不會說的教師都應該講,而那些學生自己能說的,或經(jīng)過思考能解決的教師堅決不說,惜字如金。
有人說桂林山水是碧玉,而碧玉也有瑕疵。好的課應當是一節(jié)有待完善的課,是一節(jié)值得探究的課。我想,理性與激情攜手,個性與共性共存,加上自然天成,是我們現(xiàn)代教師共同追求的好課吧。
四、理想的語文課堂要與教學方法相結合
1.口頭語言表達方法
教師先從口頭語言表達這門藝術入手。課前要準備一些扣人心弦、吸引學生注意力,激起學生產(chǎn)生思維浪花的導語。如:在《五彩池》的教學中,教師可親切地導入:五彩池是人們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人間仙境,有機會你一定要去旅游哦。
2.藝術導入法
上課前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波瀾起伏、激動人心、生動有趣的課堂氣氛。如詩如畫的言語,使學生為之所動,想一下子明白本節(jié)課的主題和中心內(nèi)容。讓學生快樂地去學習書本中枯燥的知識。
五、理想的課堂,教師應掌握更多的技能與技巧
如今,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的不斷深入與完善,理想的課堂教學就應追求更高的質量、更高的效益。我們的教師不僅要嫻熟的運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技能與技巧,還有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法也相當重要。
如在寓言故事的教學中,千萬不能忽視寓言中蘊涵的寓意與人生的哲理的教學。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獲得生活的豐富的情感體驗。積累更多的生活經(jīng)驗,使課堂場景變成一幅鮮活的生動的畫面,讓理想的課堂洋溢著生命的活力。
(作者單位 江西省廣豐縣大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