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森
(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
1919年,中國第一個扶輪社在上海成立。隨著在滬中外精英的加入,扶輪社在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并得到迅速發(fā)展,全國有30多個城市建立了扶輪社。1952年,扶輪社完全退出中國大陸,只有香港、澳門、臺灣等地的扶輪社還在活動。然而,與其在近代中國名噪一時不符的是,扶輪社在今天好像成了人們記憶的空白。本文擬根據上海市檔案館所藏扶輪社檔案及相關報刊資料,發(fā)掘民國時期上海扶輪社成立與發(fā)展的史實,還原一個真實的上海扶輪社。
20世紀以來,中國東南沿海經濟發(fā)展迅速,中外貿易往來頻繁,外籍在華企業(yè)日漸增多,來華外國人數(shù)量大增。尤其是上海,因為開埠較早,租界發(fā)展繁榮,特別是民國成立后,中美貿易逐漸增多,所以西化程度較深,為扶輪社進入中國提供了契機。
1919年,美國西雅圖扶輪社前社長羅杰·皮內歐到上海出差,其間他聯(lián)系在上海的美僑,計劃成立上海扶輪社。經過四次磋商后,上海扶輪社于7月20日正式成立。當天,皮內歐給芝加哥方面發(fā)電報匯報了這件事。10月1日,國際扶輪總部核準上海扶輪社入會并頒發(fā)證書,中國第一個扶輪社正式得到承認。不過當時上海扶輪社的37位社員全是美國人,直到1921年,紡織大亨王正廷、銀行家陳光甫相繼入社,扶輪社里才有了中國人的身影。上海扶輪社成立之后,迅速成為國際扶輪社在中國的大本營。1922年與1924年,上海扶輪社還分別指導天津、北京商人成立扶輪社。
“Rotary Club”進入中國之后,其中文名定為“扶輪社”。 “扶輪”二字系根據中國最典雅而普通之成語“大雅扶輪”之意,即品學經驗俱佳之人共同努力創(chuàng)行公益之事也。這一譯名不僅字義貼切,而且點明了扶輪社創(chuàng)行公益、服務社會的宗旨。此外,扶輪社的社徽是輪狀的,因此可謂形神兼?zhèn)洹?/p>
整個20年代,中國大陸只有上海、天津、北京三個扶輪社。進入30年代之后,扶輪社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原因在于扶輪社開始使用中文。進入中國之初,扶輪社社員以外國人為主,他們的語言交流、文字材料都使用英文,這就制約了入社中國人的范圍,也不利于扶輪社開展活動、擴大影響。1936年,上海扶輪社社員鄺富灼和王正廷提議在上海成立一個說中文的扶輪社,但并非組織上脫離原扶輪社,得到國際扶輪社許可。同年,扶輪社相關資料開始譯成中文。
民國時期中國各大城市共成立了三十二個扶輪社。在商業(yè)最為發(fā)達的上海,還出現(xiàn)了兩個扶輪社。雖然國際扶輪社規(guī)定了原則上“每一城市中只可組織一扶輪社”,但是如果“城市中人口若逾一百萬,而城市中商業(yè)中心不止一區(qū)”,那么也可以每區(qū)組織一個扶輪社,其前提是“先得同城中其他各社之同意”。于是,1948年上海成立了第二個扶輪社——滬西扶輪社。該社純粹說中文,社員也都是中國人。
抗戰(zhàn)期間,上海及各地扶輪社曾一度暫?;顒?,戰(zhàn)后重新恢復。
扶輪社自我定位為“職業(yè)界領袖人士之組合”,也就是商業(yè)精英俱樂部。它對社員的要求非常嚴苛,不僅在入社人選上非常慎重,而且對社員出席活動和道德規(guī)范也有很高的要求。
扶輪社把社員分為普通社員、額外社員、榮譽社員與退職社員四類,所有社員都要具備以下五項資格:“一、其所執(zhí)之業(yè)各方面均足使本社博得聲譽者;二、其商號在同業(yè)中足為領袖者;三、本人在該號中確有領導權能者;四、其名譽及品行毫不受人指摘者;五、備受社會歡迎者?!笨梢姺鲚喩绮粌H重視社員的資歷、財力,還非常重視社員的品行。另外,扶輪社還規(guī)定,除個別特殊情況之外,“每類職業(yè)中只有一人入選”,這樣既能吸納各種不同行業(yè)的人入社,又不會因社員眾多而顯得臃腫。不過正式社員可以帶一個額外社員入社,前者退社后,額外社員也必須退社。
中國人加入扶輪社始于1921年。是年,王正廷、陳光甫、鄺富灼、?;萆?、朱博泉等人先后入社,他們是上海扶輪社最重要的中國籍社員。
王 正 廷(1882—1961), 浙江奉化人,外交家。1907年赴美攻讀法律,1910年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后回國。歷任參議員、外交總長、南京政府外交部長、駐美大使等職??箲?zhàn)勝利后任太平洋保險公司董事長等職務。他于1920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華豐紡織公司并擔任總經理,故次年作為紡織行業(yè)代表加入上海扶輪社,1922年底之后,王正廷脫離該行業(yè)從政,成為扶輪社的榮譽社員。1936—1937年擔任扶輪國際第81區(qū)(大陸、香港、菲律賓)總監(jiān),1944—1945年擔任扶輪國際理事。
鄺 富 灼(1869—1938), 廣東臺山人。幼年赴美,1905年獲加利福尼亞大學學士學位,后獲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1908年回國,任廣州方言學堂英文教員,后任上海商務印書館英文部主任,1929年離職后從事著述。其間曾任中國公學教務長、上海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會長等職。鄺富灼1922年加入上海扶輪社,1931—1932年擔任上海扶輪社社長,1933—1934年擔任扶輪國際理事,1936—1937年擔任扶輪國際第81區(qū)總監(jiān),1937—1938年擔任扶輪國際第96(華南、香港、菲律賓)、97(華中)、98(華北)區(qū)總監(jiān),1938至去世前擔任扶輪國際第97、98區(qū)總監(jiān)。
?;萆?892—1937),上海人,骨科專家。1910年畢業(yè)于上海圣約翰大學,當年赴美,獲哈佛大學醫(yī)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多家醫(yī)院擔任醫(yī)師。1921年返滬開業(yè)行醫(yī),兼任西門婦孺醫(yī)院、蘇州博習醫(yī)院、杭州廣濟醫(yī)院骨科醫(yī)師。后任上海紅十字會醫(yī)院總辦、上海圣約翰大學醫(yī)學部及滬江女子醫(yī)學院教授、教育部醫(yī)學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山醫(yī)院名譽院長等職。1928年創(chuàng)辦中國最早的骨科醫(yī)院——上海骨科醫(yī)院,1936年在杭州廣濟醫(yī)院創(chuàng)辦殘廢兒童院,專門收治無家可歸的殘廢兒童。1923年起?;萆蔀榉鲚喩鐔T,積極開展扶輪社的各項慈善事業(yè),成績斐然。
朱博泉(1898—2001),浙江杭州人,早年就讀于滬江大學,1919年赴美國紐約及哥倫比亞大學攻讀銀行學及工商管理學,后在紐約花旗銀行總行實習。1921年回國,進浙江實業(yè)銀行,任上??傂型鈪R部副經理。1926年任華俄道勝銀行清理處清理員。1928年任中央銀行總稽核處及業(yè)務局經理。1932年任滬江大學商學院院長。解放后任上海市工商聯(lián)高級顧問。朱氏1926年加入上海扶輪社,1927-1933年任上海扶輪社司庫,1934-1935年任社長,時年36歲,是扶輪社歷史上最年輕的主席。1935-1936任上海扶輪社理事。
此外,上海扶輪社官方認為其早期主要中國社員還包括:顧維鈞(外交官)、穆湘玥(近代民族資本家、上海華商紗布交易所理事長)、郭秉文(西南大學校長)、許建屏(《大公報》主筆)、韓玉麟(國家運輸公司經理)、林允方(允元實業(yè)公司經理)等。
通過分析上海扶輪社與滬西扶輪社五十余名中國籍社員的群體特征,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就社員所在行業(yè)而言,社員主要為商界精英,兼及政學兩界,所處行業(yè)各不相同,這不僅反映出當時上海的經濟發(fā)展與行業(yè)明細程度,也與扶輪社廣泛吸納各行精英入社的原則相符。第二,就年齡分布而言,滬西扶輪社經常到會的二十二位社員中40—60歲的有二十人,占絕大多數(shù)。這是因為社員在這一年齡段時,不僅有一定的資本積累,有代表某種行業(yè)之資格和可能;而且在經驗上與精力上都能擔負起服務社會的需要。第三,就教育程度而言,這些社員大都擁有國外留學或者在國內教會大學的學習經歷。這不僅使他們具備純熟的外語交流能力、較高的教育程度,而且擁有對歐美文化的接觸、了解甚至認同。因此,我們可以說上海扶輪社社員呈現(xiàn)出明顯的精英性。他們基本都是各行業(yè)的領袖和精英;正值壯年,有精力、有財力;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認同扶輪社的理念。這樣一批社會精英,在實踐扶輪社“服務”精神時,肯定會有獨特的優(yōu)勢。
社員入社后,需要遵循扶輪社要求。一是要按時出席每周常會、按時繳納會費等;如果“連續(xù)四次不出席每周及每月常會”,又“無充分理由可為理事部所容納”,其“社員資格即行停止”。二是要遵從扶輪社的道德規(guī)范。
就目前資料來看,上海扶輪社是全國組織最健全的扶輪社。
上海扶輪社平時開展活動頻繁,最重要的日?;顒邮敲恐芩闹形缗e行的常會。常會的程序如下:“一、午餐;二、宣布開會;三、介紹外來社員及講員;四、書記宣讀函件及布告;五、各組委員會報告;六、討論;七、講演;八、散社。”社員在參加常會等社內活動時使用英文昵稱(Nickname),以示親切。每次常會都將介紹外來社員和講演者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以便眾人能夠互相熟悉。講演是扶輪社常會中最吸引人的活動,講演者多為社員和中外名流,國外講演者有來自美、英、德、意等國的商人、學者、明星等,國內如文化界胡適、梅蘭芳,政界孔祥熙、吳鐵城等都曾在上海扶輪社講演。每次的講演時間大概是15—30分鐘,話題不限,其內容除介紹各行業(yè)情況之外,還涉及到政治、文化、教育、衛(wèi)生等。如美國駐華參贊曾在上海扶輪社做演講,稱中國應該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引起社員的廣泛興趣,隨后社員陳光甫成立了中國第一家旅行社,其中或許是受到報告的啟發(fā)。再如1927年6月24日,胡適在上海扶輪社主講“中國復興運動”,將中國的復興運動分為文字改革、知識改革、社會與政治改革,并認為如果這些改革實現(xiàn),將會解決中國的問題。這也引發(fā)了社員的熱烈關注和討論。每周一次的講演是扶輪社的特色,對扶輪社員而言,更是非常重要的增長見識、提高修養(yǎng)的機會。
另外,上海扶輪社還開展各種娛樂、體育活動增進社員友誼。娛樂方面,扶輪社經常會舉行舞會等,傳播新式社交,并給社員及其家屬提供交流的機會;每年舉行一次游園會,組織社員外出游覽,溝通社員感情。體育方面,扶輪社組織兒童去野外活動,與他們進行趣味比賽等,并且贊助“扶輪杯”國際網球賽事。另一項需要說明的是,扶輪社鼓勵各城市的社員增強聯(lián)系,承認并且鼓勵社員在外時參加當?shù)胤鲚喩缂瘯?,如果“缺席于本社常會,得以出席于他社抵消之”。當?shù)胤鲚喩缫矔崆榻哟獾厣鐔T。
扶輪社的聚餐演講、文體活動以及各社間的互相幫助,為社員增進私誼、積累人脈,促進事業(yè)發(fā)展、提高個人修養(yǎng),提供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契機,也能有力地推動中外經濟的往來與發(fā)展。
扶輪社在《國際扶輪社目的、宗旨及計劃》中將其宗旨歸納為“服務”二字,并且在四大常務委員會中專設“社會服務委員會”、“國際服務委員會”作為專門負責慈善服務事業(yè)的機構,以“確盡服務社會之責任”。上海扶輪社更是將“大公無私、利人即利己”作為舉辦公益事業(yè)的宗旨鐫刻在社徽兩旁。
上海扶輪社從成立到退出大陸的33年內,一直積極開展公益活動,其活動主要集中在兒童資助、難民救護、醫(yī)療救助三個方面。
兒童資助。如資助中國盲童學校,中國盲童學校1912年由一位美國人開辦,后由其子(扶輪社員)接辦,并得到上海扶輪社的資助,扶輪社員曾帶領盲童舉行戶外聚會、旅游,并為盲童學校修建校舍和廚房、提供沙眼防疫知識和藥品。上海扶輪社對盲童學校的資助從1919年持續(xù)到新中國成立(1942—1944年期間因戰(zhàn)爭中斷)。兒童資助事業(yè)開辦時間早、持續(xù)時間長,是上海扶輪社的主要服務事業(yè)。
難民救護。難民救護是上海扶輪社后期開展的主要活動。最初的救護始于1931年,該年扶輪社為漢口洪水受災百姓募捐,10分鐘內募集捐款1305美元;次年,扶輪社又為戰(zhàn)爭救濟捐款2100美元。1937年,上海扶輪社成立了“扶輪難民救濟基金”,啟動資金5萬美元,其中社員自行捐款1萬美元,海外扶輪社捐款4萬美元?;鹩糜诰戎y民,建立露營地、為難民提供食物和住宿,此外還將捐款分發(fā)給其他城市的醫(yī)院和救濟組織。1940年,上海扶輪社又與上海工部局一起成立上海乞丐收容所,收容乞丐1500名,除提供衣食外,還附設學校、工場,給予乞丐教育機會和生活技能訓練。
醫(yī)療救助。上海扶輪社的醫(yī)療救助事業(yè)始于1930年,該年,上海扶輪社將社員牛惠生的骨科醫(yī)院列為1931年度重點項目,1930—1937年該院免費為部分貧苦百姓進行骨科手術。1937—1945年,扶輪社為醫(yī)院和救濟組織提供資金,幾乎獨力出資建立一家醫(yī)院,購買扶輪社診療車并組建了流動診療隊,并贊助了一家產科醫(yī)院。1949—1951年,上海扶輪社創(chuàng)辦的“沙眼防治所”一直免費為百姓接診并治療。
從以上活動可以看出上海扶輪社公益活動與其它慈善組織相比有自身明顯的特色:一是服務活動連續(xù)持久。比如盲童學校、派發(fā)圣誕禮物等,都開展幾年甚至十幾年之久,堅持不懈。即便是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上海扶輪社常會停止(1941—1944年)、日常運作失靈的情況下,其難民救助活動仍在繼續(xù)。二是資金儲備雄厚,多由社員捐助。與當時在上海的紅十字會、紅卐字會、各種教會組織等慈善機構相比,上海扶輪社的募捐花費時間較少、數(shù)額較多、善款多由社員捐助。需要指出的一點是,扶輪社的社員以外國人為主,因此其捐款多來自外國人,這也是其不同于其他慈善服務組織的地方。三是服務對象多為社會忽視之人或所忽視之事。如資助盲童學校、開辦乞丐收容所并教授生活技能等;四是服務事業(yè)有較強的專業(yè)性,如免費骨科手術、沙眼診治等。扶輪社開辦的慈善服務事業(yè),或具備這些特點之一,或兼而有之。
扶輪社慈善救助事業(yè)之所以能夠體現(xiàn)以上特點,與扶輪社的國際性及其社員的精英性有關。扶輪社的國際性使其能得到外國在華機構和人士的贊助,也容易取得中國政府的重視,能夠較為方便地與政府聯(lián)合舉辦慈善事業(yè)并獲得國外資金援助;社員的精英性使他們有領導能力、經濟能力與社會關系開展一系列長期堅持、耗資巨大的社會活動。因此,扶輪社的慈善活動受眾多、效果好。
管玉婷在《近代中國的跨國社團——以中國扶輪社滬、寧分社為中心》一文中曾用“行走在政治邊緣”來描繪進入中國之后的扶輪社與政治的關系,堪稱貼切。扶輪社的宗旨有一項是“不涉政治”?!斗鲚喩缒7墩鲁碳捌涓絼t》中規(guī)定:“(一)本社不保舉政治機關之競選人,并不在社員會中評論競爭人之優(yōu)劣;(二)為人民幸福所關之社會、經濟、道德、體育諸問題,得在社員會中盡量討論,以期增進社員之認識及了解,惟本社不采取任何行動以資助或反對訴諸國民投票表決之一切政治方案?!比肷缟鐔T的身份限定中,也專門列出公務員不得代表該機關入社。可見,扶輪社不希望政治干涉到該社社務,也不希望該社社員以扶輪社的名義參與各項政治活動。
然而,扶輪社進入中國后,在實際操作中打破了“不涉政治”的宗旨。表現(xiàn)主要有二:
第一,社員中有一些是政界人士。在上海扶輪社,社員中的政界代表人物是王正廷和顧維鈞。他們都是重要的社員,并且在近代中國的政界影響巨大。在40年代,南京扶輪社社員中竟然有10人是國民政府官員。這其中的原因,并非是扶輪社刻意打破原則,而是因為這些人在政商兩界一身二任(有些官員以商業(yè)身份入社)或角色轉換過快。近代中國,官商之間有時是不可分割的。這僅是中方社員,外籍政界人士同樣積極參加扶輪社的活動。歷任美國駐滬總領事都非常支持上海扶輪社,積極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號召并參加活動。
第二,國民政府將扶輪社視為中美之間聯(lián)系溝通的重要渠道。因為扶輪社以外籍人士為主,政商兩界精英云集,因此在外國政界人士出席時,國民政府官員也頻頻出席,同時將其當作對外展示的窗口和橋梁。例如,1937年扶輪社第81區(qū)在南京召開區(qū)年會,國民政府交通部、實業(yè)部、鐵道部、財政部部長級官員聯(lián)合宴請與會社員,外交部長王寵惠、南京市長馬俊超也分別設宴款待。其中王寵惠在演講詞中對扶輪社“以謀國際友誼國際和平之增進”大加稱贊,認為“異日世界和平,果克真正實現(xiàn),貴社之功,自當首推巨擘”。而1948年年會上,宋美齡發(fā)來賀電,衛(wèi)生部長周貽春、教育部政務次長杭立武等政府官員蒞臨出席。
從這些活動中可以看出,國民政府不僅將扶輪社看作是一個民間交流的重要舞臺,同時大大推崇其政治層面的作用,這與當時的國際背景以及國家外交政策有關。30年代是中美關系的蜜月期,抗戰(zhàn)前后中方需要美援,這都導致了中國政府對扶輪社的重視。由此可知,扶輪社進入中國以后,盡管仍有“不涉政治”的宗旨,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扶輪社受到了中國各級政府的重視,與政府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扶輪社也成為民間外交乃至官方外交的一個重要平臺。
2006年,扶輪社重新進入中國大陸,成立上海、北京兩個分社。目前兩地的扶輪社社員也都是商業(yè)精英,他們也積極開展學生資助、醫(yī)療救助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