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龍江龍山初級中學 鄧繼雄
以函數(shù)圖像為背景,根據(jù)函數(shù)圖像的性質(zhì),結合幾何圖形的基本性質(zhì)進行相關的計算或證明,是中考數(shù)學的熱門題目.現(xiàn)提供一道中考填空壓軸題,并提出個人的見解,與同行交流探討,以期在今后的解題教學中有所幫助.
(1)當點O′與點A重合時,點P的坐標是______;
(2)設P(t,0),當O′B′與雙曲線有交點時,t的取值范圍是________.
圖1
圖2
分析:由題意可知,直線l為題中軸對稱變換過程中的對稱軸,且PM⊥直線OA.
由∠AOB=60°,知:
∠OPM=30°.
由軸對稱變換可知:
∠O′PM=∠OPM=30°.
所以∠OPO′=60°.
所以△OPO′是等邊三角形(如圖2).
圖3
如果連接BB′,則有△BPB′也是等邊三角形(如圖3).
根據(jù)以上關系,我們就可以解決該填空題了.
解答:(1)當點O′與點A重合時,如圖2,
因為B點的坐標是(2,0),即OB=2,而∠AOB=60°,所以OA=2OB=4.
因為△OAP是等邊三角形(具體過程不再重復),
所以OP=OA=4,即點P的坐標是(4,0).
說明:第(1)題因為位置比較特殊,點O′與點A重合,圖形非常直觀,關系比較明顯,答案容易求出,屬于常規(guī)題.
(2)容易求得點A的坐標是(2,2),而雙曲線經(jīng)過點A,可以求出反比例函數(shù)的解析式為①;由圖2中△OPO′是等邊三角形可知,O′、B′所在的直線經(jīng)過點P,且與x軸所成的角等于60°,于是設直線O′B′的解析式是y=-x+b,把點P的坐標(t,0)代入求出直線O′B′的解析式是y=-x+t②.如果僅考慮直線O′B′與雙曲線有交點,則由①、②組成方程組,整理得x2-tx+4=0,方程有解必須滿足Δ≥0,即t2-16≥0,解得t≥4或t≤-4.
考慮本題是線段O′B′與雙曲線有交點的相關問題.借助幾何畫板操作觀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O′B′與雙曲線的交點在第一象限內(nèi),即圖2中當點O′與點A重合時,對應t取到最小值4;圖3中當點B′剛好落在雙曲線上時,對應t取到最大值.此時過點B′作B′H⊥x軸于點H,在等邊△BPB′中,設BH=a,則B′H=a.于是點B′的坐標為(a+2,a),代入雙曲線的解析式得方程a(a+2)=4,解得a=-1±,這里取a=-1+,負值舍去,所以BP=2BH=2a=-2+2,于是OP=OB+BP=2+(-2+2)=2,此時取得t的最大值為2.
圖4
結論:交點在第一象限內(nèi)時,t的取值范圍是4≤t≤2.當O′B′與雙曲線的交點在第三象限時,如圖4,點O′在雙曲線上時,對應t取到最小值;點B′在雙曲線上,對應t取到最大值.具體數(shù)值可以根據(jù)雙曲線關于原點中心對稱,結合本題的軸對稱的性質(zhì)得到t的最小值為-2,最大值為-4.當然也可以類似于第一象限內(nèi)的求法,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試試.總之,交點在第三象限內(nèi)t的取值范圍是-2≤t≤-4.
綜上所述,當O′B′與雙曲線有交點時,t的取值范圍是4≤t≤2或-2≤t≤-4.
說明:第(2)題的解題思路比較復雜,同時又是一個動態(tài)問題,用到了分類討論的思想,解題過程中應用了待定系數(shù)法求一次函數(shù)、反比例函數(shù)的解析式,同時考查對勾股定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解不等式、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質(zhì)、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定理、根的判別式等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能綜合運用這些性質(zhì)進行計算是解答此題的關鍵,此題是一個拔高的題目,有一定的難度.
思考:這是一道中考填空題的最后一題,顯然有一定的難度,而對于填空題一般只是提供參考答案,無法得知解題的思路,通過百度文庫搜索,可以查到該份試卷的解析版,讀者可以從網(wǎng)上查閱,其中本題的參考答案中計算量相當大,計算難度較高,所列的直線O′B′的解析式相當復雜,關于判別式Δ≥0的不等式難度更大,如果能較好地結合幾何圖形的性質(zhì)進行解題,將能大大減少計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所提供的解法,就能較好地體現(xiàn)解題的優(yōu)越性,同時滲透數(shù)形結合這一重要的數(shù)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