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紅 劉愛霞 杜 娟 陜西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咸陽712000)
糖尿病胃輕癱是一種胃排空延緩的疾病,國外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有50~7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胃輕癱[1],對血糖控制具有不利影響,筆者使用甲鈷胺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的方法,觀察對糖尿病胃輕癱的影響,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57 例均來自于我院2009 年7 月至2012年7月內(nèi)分泌科住院患者?;颊甙措S機表法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齡42~68歲,平均年齡55.44±8.45歲,病程5~14年,平均9.15±2.70年。對照組29例,男14例,女15例,年齡42~69歲,平均年齡55.81±7.66歲,病程3~13年,平均8.33±2.70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57例均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1999年)頒布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①臨床癥狀:具有早飽、納差、腹脹、噯氣、惡心、嘔吐、便秘等胃排空延遲癥狀,并持續(xù)>30d;②檢查:實時B 超進行胃排空檢查,顯示胃排空延遲[2](患者在檢查前3d內(nèi)禁用影響胃腸動力的藥物,檢查前禁食1h,取坐位,要求患者在5min內(nèi)口服牛奶400mL,測定胃液半排空時間,并檢測2h后胃內(nèi)是否排空),同時需胃鏡檢查,排除消化性潰瘍、糜爛性胃炎、胃息肉、胃癌等上消化道器質性病變。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甲鈷胺足三里穴位注射進行治療:以同身寸取穴法,取患者外膝眼下3寸,與脛骨前外一橫指處為足三里穴,局部碘伏常規(guī)消毒,無菌操作條件下用注射器抽取甲鈷胺液500μg,以2.5mL號針頭垂直刺入該穴位0.15寸,上下提插,不捻轉,待得氣感后(患者有酸麻脹等感覺)注射藥液,快速拔出針頭,無菌棉簽按壓注射部位1min,左右交替取穴注射,1 次/d。對照組采用甲鈷胺臀部肌肉注射治療,500μg/次,1 次/d。20d/療程,治療結束后判斷療效。治療期間均嚴格控制患者飲食,同時采用口服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治療,血糖控制情況良好。
療效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胃排空時間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減輕,胃排空仍慢,但較前好轉;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胃排空無變化。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糖尿病性胃輕癱的療效對比
不良反應 治療組有1例患者訴足三里針刺不能耐受脫落;對照組2例脫落;余所有患者均無皮膚過敏反應、胃腸反應、發(fā)熱、休克等不良反應。
討 論 糖尿病胃輕癱,是指繼發(fā)于糖尿病基礎疾病,因胃自主神經(jīng)病變引起的以胃動力低下為特點的臨床癥候群,臨床一般表現(xiàn)為胃脘脹滿、厭食、噯氣、早飽、惡心嘔吐、吞酸等,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
從糖尿病胃輕癱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可將其歸于中醫(yī)“消渴”、“嘔吐”、“痞滿”等范疇,其主要病理在于消渴日久,氣陰不足,脾氣虛弱,運化失常,加之近代對“糖尿病”的認識,多以火熱亢盛為主,常服用苦寒之品,導致脾胃為苦寒所傷,陰寒凝滯,滯窒運化,中焦氣機升降逆亂。臨床表現(xiàn)為不思飲食,食而不化,氣機阻滯之證。現(xiàn)代研究表明,足三里的神經(jīng)節(jié)段與同節(jié)神經(jīng)支配的胃腸道發(fā)生形態(tài)和機能上的聯(lián)系,在各級神經(jīng)共同參與下,針刺足三里穴對胃腸道的生理活動具有雙向調節(jié)的作用,胃弛緩時可以使其收縮增強,胃緊張時可以變?yōu)槌诰?,從而達到治療胃腸道疾病的目的[2]。甲鈷胺足三里穴位注射,使少量的藥液對穴位有長時間的滲透刺激作用,還可發(fā)揮藥物的緩釋治療作用,可使兩者作用相得益彰[3,4],標本同治,療效確切,且安全無毒副作用,是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一種有效方法。本法操作簡單,臨床療效較好,適合推廣。
[1] Mearin F,Malagelada JR,Gastropresis and dyspepsia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rs[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1995,7(8):717-723.
[2] 梁繁榮.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5:62.
[3] 蔡艷麗,馮學祝,徐有偉,等.足三里穴住注射及中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36例[J].陜西中醫(yī),2009,30(6):503.
[4] 王青青,張愛珍,徐端珩,等.2型糖尿病胃輕癱與胃腸激素的相關性[J].中華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2004,20(4):32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