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瑩 周兆齊 西安市中醫(yī)醫(yī)院肝病科(西安710001)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種以肝實質(zhì)細胞脂肪變性和脂肪蓄積為特征的臨床病理綜合征。我科2010年至2011年運用穴位貼敷治療NAFLD患者30例,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收集2010年至2011年在我院肝病科脂肪肝門診就診的患者共60例,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2006年2月修訂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制定的NAFLD診斷標準。按照隨機原則分為2組,治療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17~67(43.7±3.6)歲。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20~69(47.8±3.5)歲。2 組病例在性別、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及病情程度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給予低鹽低脂、低熱量飲食,適當有氧運動。治療組給予自擬中藥消脂貼肝區(qū)穴位貼敷,消脂貼由柴胡、枳殼各10g,白芍、丹皮、赤芍各15g,生甘草9g,火硝、白礬各2g,冰片1g等組成。穴位貼敷每日1劑,30d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評價指標 ①臨床指標:觀察治療組及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區(qū)疼痛、腹脹等主要癥狀和肝脾腫大等體征,并測量體質(zhì)量指數(shù);②實驗指標:治療前后測量2組患者血脂: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肝功:血清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T);行肝臟B超檢查等。
療效標準 治愈:肝區(qū)疼痛、腹脹等主要臨床癥狀及肝脾腫大等體征消失,血脂、肝功各項指標恢復正常,肝臟B超檢查肝臟形態(tài)及實質(zhì)恢復正常。好轉(zhuǎn):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血脂和肝功能各項指標正?;蚝棉D(zhuǎn),肝臟B超聲像圖顯示重度脂肪肝恢復為輕度或中度脂肪肝;中度脂肪肝恢復為輕度脂肪肝;輕度脂肪肝恢復為正常。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無好轉(zhuǎn)或加重,血脂、肝功能無變化或惡化,肝臟B超脂肪肝聲像圖未見改善或加重。
治療結(jié)果 臨床療效 治療組治愈3例,好轉(zhuǎn)2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對照組治愈0例,好轉(zhuǎn)19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63%。2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治療前后BMI比較 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BMI比較(±s)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BMI比較(±s)
注:△與本組治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后比較P<0.05。
組 別時間BMI/(kg/m2)治療組治療前治療后29.6±4.66 24.3±3.12△▲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29.4±4.52 28.5±4.17
治療前后ALT、AST、TC及TG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ALT、AST、TC及TG比較(±s)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ALT、AST、TC及TG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 別時 間ALT(U/L)AST(U/L)TC(mmol/L)TG(mmol/L)治療組治療前治療后85.6±23.4 49.7±15.2△▲78.2±26.4 43.6±15.3△▲6.24±1.58 4.69±0.93△▲2.67±1.32 1.42±0.56△▲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84.7±24.5 68.8±21.3△78.3±28.2 63.5±26.5△6.36±1.54 6.18±1.32△2.58±1.22 2.36±0.95△
討 論 目前對NAFLD的發(fā)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與脂代謝異常、胰島素抵抗、氧應激和脂質(zhì)過氧化等多種因素有關(guān)。而目前臨床尚無治療該病的特效藥物[2],西醫(yī)臨床治療主要應用保肝及降血脂藥物為主,但目前對應用降脂藥物仍無統(tǒng)一意見,主要認為降脂藥物應用后,排除肝臟內(nèi)脂肪效果并不佳,而且常用這些藥物會使血液中的脂肪集中于肝臟內(nèi)進行代謝,反而會增加肝內(nèi)脂肪蓄積,造成肝損害[3,4]。中醫(yī)學認為,脂肪肝多屬“痰濁”、“脅痛”、“肝壅”、“積聚”等范疇,《丹溪心法》認為:“脅痛,肝火盛,木氣實,有死血,有痰流注”,可見痰濕、氣滯、血瘀為其發(fā)病的重要原因?!跋N”組方以疏肝健脾、祛濕化痰、活血通絡為法,方以四逆散加減,方中柴胡既可疏解肝郁,又可升清陽以使郁熱外透,用為君藥;芍藥養(yǎng)血斂陰,與柴胡相配,一升一斂,使郁熱透解而不傷陰,為臣藥;佐以枳實行氣散結(jié),以增強疏暢氣機之效;丹皮、赤芍以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炙甘草緩急和中,又能調(diào)和諸藥為使,配合火硝、白礬、冰片辛香走竄引諸藥透皮吸收;為引經(jīng)藥。該療法通過藥物局部(肝區(qū))穴位貼敷調(diào)節(jié)經(jīng)脈、平衡陰陽,達到疏理肝脾、化瘀消脂的作用,其優(yōu)點是將藥之氣味透過皮膚直達經(jīng)脈,攝于體內(nèi),不經(jīng)過脾胃故不損傷脾胃,且作用徐緩而持久。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穴位貼敷治療能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體征,降低患者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明顯改善肝酶指標和血脂指標。本治法簡單易行,使用方便,成本低廉,療效顯著,發(fā)揚中醫(yī)學“內(nèi)病外治”的理論特色,是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理想的治療方法。
[1] 王 迎.脂肪肝的防治[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08,39(2):78-79.
[2] 范建高.脂肪肝的藥物治療進展[J].中華肝臟病雜志,1996,4(4):250.
[3] 侯寶國.軟肝湯聯(lián)合阿德福韋酯治療活動性硬化50例[J].陜西中醫(yī),2013,3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