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忠于 左小榮 西安市長安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長安710100)
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壓升高為特征,可伴有心臟、血管、腦和腎臟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的全身性疾病,它有原發(fā)性高血壓和繼發(fā)性高血壓之分。臨床表現頭疼、眩暈、耳鳴、心悸氣短、失眠、肢體麻木。臨床常常見到一些高血壓患者,出現頭痛眩暈、失眠多夢等癥狀,用西藥降壓后血壓降至正常但癥狀未減輕,而另一些患者血壓雖高但無癥狀,降壓后反而頭暈乏力。針對以上特點采用中藥、西藥聯合治療,較單一西藥治療療效滿意。我們共收治65例,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門診觀察治療65 例病人均符合WHO/ISH 關于原發(fā)性高血壓病的診斷標準。年齡30~70 歲之間,血壓介于140/90mmHg~180/110mmHg,按隨機原則分為兩組,治療組中西藥結合治療36例,平均年齡48.7歲,并伴有頭痛眩暈失眠多夢等31例。對照組29例,平均年齡48.1歲,其中26例伴有頭痛眩暈失眠多夢癥狀。兩組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
治療方法 治療組西藥選用鈣拮抗劑硝苯地平緩釋片10mg,每日兩次,早晚各1片。中藥以天麻鉤藤湯加減天麻、鉤藤、懷牛膝、杜仲各9g,黃芩、山梔子各6g,桑寄生25g,石決明(先煎),夜交藤、茯神各10g,甘草6g。頭疼嚴重著加川芎、地龍、藳本;失眠多夢加重夜交藤用量加遠志、石菖蒲、合歡皮、酸棗仁;便秘著加大黃;心煩懊惱著加丹皮、梔子;血脂高者加草決明、焦山楂。每日1劑14d為1個療程。對照組單純服用上述西藥。
療效標準 參《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評定。顯效:血壓控制正常范圍,同時頭疼眩暈、耳鳴、失眠多夢心煩肢體麻木消失。有效:血壓接近正?;蛘#R床表現沒有消除。無效:血壓和臨床癥狀均無改善。
治療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
討 論 中醫(yī)學中并無“高血壓”病名,所以只能根據高血壓所表現的癥狀來認識和進行辨證論治。高血壓患者以頭痛頭暈,時發(fā)時止,耳鳴,心悸為特征,故屬于中醫(yī)學的“眩暈”、“頭痛”等范疇。中醫(yī)認為,本病的發(fā)生常與情志失調、飲食不節(jié)、內傷虛損等因素有關。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之說,后世又有“無痰不作?!?、“無虛不作?!?、“髓海不足”等記載。如長期精神緊張或憂思惱怒,肝氣郁滯,郁久化火;恣食肥甘或飲酒過度,損傷脾胃,濕濁壅遏,久蘊化火;勞倦過度或年老腎虧,腎陰虛損,肝失所養(yǎng),肝陰不足,肝陽偏亢,形成下虛上實的病理現象,因而產生眩暈、頭痛等癥狀[2,3]。天麻鉤藤湯中用天麻、鉤藤平肝熄風,生石決明平肝潛陽,以上三味是本方主藥。又以梔子、黃芩清熱瀉火,使肝經之熱不致上擾;寄生、杜仲滋補肝腎,可使肝陽得以潛藏,不再浮越;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以解失眠多夢之癥;牛膝引藥下行,與桑寄生、杜仲配伍可以加強補肝腎、強筋骨的作用。益母草的主要作用是活血利水,入心、肝二經,其與牛膝配伍既可引血下行,同時根據癥狀加減從而史頭疼、眩暈、耳鳴、心悸氣短、失眠、肢體麻木等癥狀消失?,F代藥理研究天麻對冠狀動脈、外周血管有一定程度的擴張作用,天麻注射液可使家兔血壓下降,鉤藤的各種制劑及總生物堿均有降壓作用;首烏藤醇提取物能抑制實驗性大鼠高脂血癥,對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有一定防治作用,并能促進免疫功能。石決明有降壓、抑菌等藥理作用,因而天麻鉤藤湯加減聯合西藥治療高血壓既能有效降壓,平穩(wěn)降壓,又能使臨床癥狀緩解或消除,同時又避免了西藥為了降壓多藥聯合從而產生的肝腎的毒副作用。
[1] 陸文彬,潘祥林.診斷學[M].第7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23.
[2] 張 芳,朱胤龍,趙崇學,等.調壓膠囊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236 例[J].陜西中醫(yī),2013,34(2):165.
[3] 田孝弟,田瑞琴.降壓散敷臍聯合硝苯地平治療高血壓病30例[J].陜西中醫(yī),2013,34(6):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