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仕奇
(江蘇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8)
樁底后壓漿具有適用性強,操作方便,有效提高鉆孔灌注樁的承載力、減少樁基工程量、縮短工期、降低工程造價等優(yōu)點,近些年在建筑、交通、水利等部門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然而,由于地質條件的復雜性,預先精確設定漿液配方、注漿壓力、注漿量難度很大,到目前仍然還是主要依據經驗。《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 94-2008)[1]給出的僅是參考值。《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 TF 50-2011)[2]只做了原則規(guī)定。2個規(guī)范中都要求先行進行試驗。因此,樁后注漿通常都只是在常規(guī)設計難以滿足要求的特殊情況下采用。從這項技術的諸多優(yōu)點看,并未充分發(fā)揮其潛能。
近年來,不少學者對該項技術進行了研究[3~7],其主要研究方向和重點是水泥漿不同水灰比所屬流型、流動形態(tài)、擴散半徑、對地層加固的作用機理、以及擴散半徑與地質條件、水灰比、注漿壓力、注漿時間等的相聯(lián)關系。主要的研究手段是室內模擬試驗。在滲透性地層條件下,水泥漿的擴散狀態(tài),對樁基承載力起決定性的作用,對此進行的研究,方向無疑是準確的。其成果對注漿設計有指導意義。但是,室內模擬有很大的局限性,原因在于地下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而室內試驗做不到;其次地下是承壓的,并且不同深度壓力也不同;地下是有壓力水的,水泥漿向上、向側、向下受到的壓力是不一樣的,對水泥漿的擴散形態(tài)有決定性的影響;再次,地下的地層往往是變化的,是不均質的。上述因素對水泥漿的擴散都有重大影響。而這些條件在室內試驗中很難進行模擬。筆者在蘇通大橋二期試樁中,對6根樁進行注漿效果鉆探取樣檢測,現(xiàn)場實物樣品顯示,地面試驗結果和地下實際狀況存在很大差異。
蘇通大橋二期試樁總共鉆進9孔,其中3個只成孔,不灌注砼,做成孔工藝研究。6孔灌注成樁,進行注漿試驗并鉆探取樣檢測注漿效果,見表1。
鉆探取樣孔的布置為:工藝樁2和SZ4樁只布設樁底孔,預先將PVC管隨鋼筋籠下入樁孔內。其它樁除樁底孔,沿樁周四個方向布設4個鉆探孔,分別距離樁周邊0.5、1、2、4 m。SZ3 樁距樁周邊 4 m處鉆孔為注漿前施工,做CT測試用。
表1 蘇通大橋二期試樁鉆探取樣一覽
在工程勘察報告中,地層分層較為粗略,因此在鉆探取樣的同時,對地層的構造進行詳細分層。大部分樁底實際地層構成屬于粉細砂、細砂、粗砂、含砂粗砂、礫砂交互地層,地層變化較大。但均屬于明確的可滲透地層。地層情況見表2。
表2 地層工程地質特征表
鉆探取樣總計21個鉆孔,從注漿完成7天后開始施工,76天后結束,取心總長度為208.9 m。大部分鉆孔取出的樣品未固結硬化,用手捏即碎。只有少部分孔取上了部分固結的樣品。具體數(shù)據見表3。
表3 取得固結樣品探孔統(tǒng)計
計有3根樁、7個取樣孔見有固結樣品,占取樣孔的30%。而每孔固結樣品占該孔樣品總量的20%~30%。未固結樣品在地面自然條件下12~24 h后固結硬化。
鉆孔取樣從6月21日開始施工,從開工日保守計算,最先取上固結硬化樣品SZ2孔為8月12日,與鉆探取樣開工時間已經過去52天,最遲的為SZ3,時間是9月4日,距開工已經過去76天。盡管SZ3四個鉆孔都取上了固結樣品,但其數(shù)量僅約為該樁所取樣品的30%。
蘇通大橋二期試樁的樁底注漿,是由3家公司各自單獨設計配方、制定注漿量、注漿壓力等工藝參數(shù),并施工完成的,相互間并沒有交流和參照。很吻合的是,3根取上有固結樣品的樁,分屬3家公司。
其中固結最好的SZ3樁和工藝樁4為同一家公司施工,漿液配方如下:水灰比 W/C=0.5 ~0.55,U型膨脹劑為水泥用量的4%,膨潤土為水泥用量的1%,高效減水劑為水泥用量的5‰。
漿液的主要性能指標:初凝時間3~4 h;漿液稠度20 s;7天強度≥10 MPa。
顯然,樣品顯示的結果與地表試驗差異巨大。然而,這個配方完全符合文獻[1]要求,也是現(xiàn)在注漿設計和施工中的常用配方,但工藝樁4仍出現(xiàn)樁底水泥漿長時間未固結,可見這種情況在目前樁底注漿中不是個案。筆者以往在對深層攪拌樁進行鉆探取樣中,絕大多數(shù)也出現(xiàn)水泥土尚未固結的現(xiàn)象。
目前樁底注漿的常用水泥漿配方,在地面實驗室測試出的初凝、終凝時間、強度等指標,在有壓力、溫度、特別是有地下水的樁底都是不可靠的。由于樁基的承載力測試達到設計要求,以及樁底注漿很少使用鉆探取樣的檢測手段,所以這一事實未引起人們的充分認識和足夠重視。
這對我們有2點啟示:
(1)這是一個尚待研究解決的問題。如果水泥漿在孔底長時間未能初凝,那么所有以此為前提的工藝設計就失去了依據,成為多余甚至有害,比如分次注漿規(guī)定。因為二次注漿間的注水替漿,會因此稀釋注入的漿液,進一步影響漿液的凝固。
(2)對樁底后注漿的側阻、端阻、極限承載力的測試,是在樁底漿液并未完全固結、樁底地層膠結體強度遠低于漿液終凝后的數(shù)據,并不意味最終結果。因此,有可能樁底后注漿的巨大潛力尚未真正認識并深入發(fā)掘。同時,也突顯出對此項技術進行深入研究具有更大的潛在價值。
6根樁的鉆探地層分層及漿液擴散分布見圖1~6。漿液在孔底的擴散有如下規(guī)律。
圖1 工藝樁6鉆孔取樣剖面圖
圖2 SZ3樁鉆孔取樣剖面圖
圖3 工藝樁4鉆孔取樣剖面圖
圖4 SZ2樁鉆孔取樣剖面圖
圖5 SZ4樁鉆孔取樣剖面圖
圖6 工藝樁2鉆孔取樣剖面圖
(1)在相同地層中,漿液的擴散規(guī)律是向下滲透最佳、向側其次、向上最差。如SZ3樁(圖2),位于樁底的SZ3-0孔,地層上部為礫砂、下部粉細砂,水泥漿侵入至粉細砂層,深達9.8 m。距樁周邊0.5、1、2 m的鉆探孔,地層為含礫中粗砂、礫砂,其滲透性明顯強于粉細砂,但水泥漿侵入還不到3 m,而向下侵入達到將近9 m,其向下與向上的比例約為3∶1。由于水泥漿液在樁底有壓力下的擴散規(guī)律,因此樁底注漿對端阻的提高要明顯高于側阻的提高。
(2)漿液在樁底擴散受很多條件影響,其中受地層條件的影響最為明顯。在有地層變化的情況下,地層組成成分顆粒越粗、孔隙率越大,水泥漿擴散越容易,擴散范圍越大。據此,期待控制注漿漿液參數(shù)達到控制漿液的擴散半徑是不現(xiàn)實的。更可行的方法是對地層做細致的勘察,根據漿液的擴散規(guī)律,科學選擇樁基底部深度,不做無效的控制,但可以做到準確預測漿液的擴散范圍。
(3)從樣品中水泥漿含量看,離注漿管出漿處越近水泥漿含量越高,越遠含量越少;地層組成顆粒越粗,水泥漿含量越多。中粗砂和礫砂地層水泥漿含量明顯高于粉細砂。
(4)水泥漿沿樁間壁上返高度。上返高度對樁側阻的提高有重要意義。但是,鉆探取樣很困難,無法實證。但從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分析,樁間壁水泥漿的上返高度與成孔方法有相聯(lián)關系:反循環(huán)成孔比正循環(huán)成孔的孔壁更規(guī)則;使用高分子泥漿處理劑,泥皮薄而堅韌,孔壁更光滑;自然造漿成孔,泥皮厚而松散,都會對漿液上返高度有一定影響。但與上返高度相關性最大的是樁底地層條件,也是決定性的。如果樁底的地層側向和向下的地層松散,滲透性較好,漿液上返的高度就差,如果側向、特別是向下的地層滲透性差,漿液上返的高度就更好。工藝樁6(圖1)與工藝樁4(圖3)由于孔底往下5 m即為不可滲透的亞粘土層,使得漿液向上擴散,漿液上返高度是所有樁中最多的,但也僅為5 m。
(1)在可滲透性地層中,按常規(guī)配比的漿液,在樁底不同于地表的壓力、溫度、地下水的環(huán)境下,凝結固化時間比室內試驗延遲數(shù)天至數(shù)十天。因此不能單憑室內試驗數(shù)據來制定相應工藝方案。而在灌注幾天后進行的承載力測試很可能不是最終結果。
(2)在相似均質地層中,漿液擴散有明顯的規(guī)律:向下與向上擴散的比例約為3∶1,向側居二者之間。
(3)在交互地層中,漿液擴散的規(guī)律是:顆粒越粗、孔隙越大,滲透性就越好,則擴散越遠、含量越多。地層條件對擴散效果起決定作用。
(4)漿液在向上、向側、向下的三維空間擴散上,由地層條件決定,無法人為控制。只有將注漿地層勘察清楚,才可能準確預測漿液的擴散狀態(tài),從而制定科學的注漿方案。
(5)現(xiàn)在業(yè)內主要研究漿液擴散半徑。這種研究主要采用室內試驗,由于沒有考慮并模擬地下復雜環(huán)境,因此其成果更適于帷幕注漿。而對于樁底注漿,水泥漿在孔底的擴散形態(tài)的研究更具實際意義。
[1] GJ 94-2008,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S].
[2] JTG TF 50-2011,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guī)范[S].
[3] 劉衛(wèi)衛(wèi),姜鵬飛,等.東升水電站導流墻固結灌漿施工工藝[J].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2012,39(9):71 -74.
[4] 潘宏雨,孫芳.鉆孔灌注樁后注漿技術實踐及其效果分析[J].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2012,39(7):56 -58.
[5] 彭仕奇.蘇通大橋超長樁樁底后壓漿試驗及效果[J].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2011,38(11):54 -58.
[6] 李糧綱,唐平,何維山,等.深礦鉆孔帷幕灌漿的數(shù)值模擬與應用[J].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2010,37(12):36 -40.
[7] 麥榮強,曾憲斌.帷幕灌漿技術在橋墩施工中的應用[J].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2009,36(8):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