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一幟,岳謙厚
(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清末民初,在山西新舊政權交替之際,政權基層控制力嚴重減弱,社會局勢動蕩不安。1911年冬,晉東南多個縣爆發(fā)了抗捐稅名義的“干草會”民變。起事者手持干草,火燒當?shù)厥考澕艺约靶率綄W堂。1912年,新成立的山西高等審判廳對此案進行了判決。“干草會”事件是一個清末明初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民變個案,目前,學界對該事件還未有過多的關注,專門性研究僅見李紅娟以階級分析法研究的《清末民初晉東南地區(qū)干草會事件研究》[1]一文。筆者擬通過對“干草會”事件的客觀分析,試圖探求新舊政權交替時期山西基層社會的沖突和矛盾,由此反映當時的山西地方社會形態(tài)。
1911年10月,武昌爆發(fā)革命起義。 10月29日,太原起義軍擊斃山西巡撫陸鐘琦,占領太原,組成山西軍政府,由閻錫山任都督,山西宣布“獨立”。以此為契機,各府州縣的革命黨人紛紛暴動,建立地方革命政府。袁世凱復出后,派北洋第三鎮(zhèn)進攻山西。山西軍政府無力抵抗,閻錫山于1911年12月中旬退出太原。于是,山西境內(nèi)各種政治勢力犬牙交錯,有清政府的地方政權,也有革命黨的勢力??梢钥隙ǖ氖?各種政治勢力在這種國勢蜩螗的情況下,對基層的控制大為削弱,甚至出現(xiàn)了權力中空的情況,而傳統(tǒng)權利塌陷之后,往往容易造成無序和混亂,甚至出現(xiàn)了暴動。
1911年冬,晉東南高平縣首先發(fā)生了“干草會”暴動。太原之變的消息傳到高平縣后,建寧等地出現(xiàn)了雞毛傳單要求各家參與燒紳士。11月12日(農(nóng)歷九月二十二日)[1],高平縣東鄉(xiāng)大善村牛春姐、牛春發(fā)姐弟帶領約2 000人從縣城東門,搗毀巡警局和高等學堂,火燒高等學堂教員郜家珍的家宅,郜家珍的母親、干娘與妻子都被燒死。11月13日開始,牛春發(fā)又率數(shù)百人由城內(nèi)向北鄉(xiāng)、南鄉(xiāng)等地依次查抄、燒毀40余所士紳家宅及各村學堂。因其隨身攜帶干草,火燒士紳房舍,因此該案時稱“火案”,后又稱“干草會”[2]274。焚燒持續(xù)半月之久,其后,暴動策劃者席元耀出面與知縣朱士俊交涉,朱貼出免糧免稅告示后,暴亂方才平息[3]15。
表1 晉東南其它地區(qū)“干草會”情況
①資料來源:尚迂的《辛亥年間潞安干草會》,見《長治文史資料》第 2輯,1984年版,第 15-17頁;韓樹誠的《關村“干草會”始末》,見《長治市郊區(qū)文史資料》第 3輯,1988年版,第 106頁;王岳,曹繼唐的《長子縣“干草會”運動始末》,見《長子文史資料》第 4輯,1989年版,第 181-182頁;沁源縣志編纂委員會的《沁源縣志》,第 351頁;李子杰的《火火案調(diào)查報告》,見《沁縣文史資料》第 2輯,1986年版,第 52頁;《山西高等審判廳宣告刑庭判決同級檢察廳咨送司長咨交沁縣火案牽連之王壽康第一案判詞》,見 1912年11月18日《山西公報》,轉(zhuǎn)引自《山西文史資料全編》第 1輯,1998年版,第 327頁?;谶B帶效應,晉東南多地諸如長治縣、長子縣、沁源縣、沁縣等地都相繼爆發(fā)了“干草會”暴動。壺關、陵川等地也都出現(xiàn)了“干草會”燒士紳,但規(guī)模不大,屬于這次暴動的尾聲。
在晉東南諸縣出現(xiàn)“干草會”后,各縣知縣均被要求與“干草會”首談判,并被迫同意起事首領提出的各項要求。這在中央集權的清代是不合規(guī)制的。首先,知縣沒有單獨與暴動者談判的權利。如果發(fā)生暴亂,應當向上級報告,除非上級授權,否則不得自行同談判者對話。其次,知縣沒有答應談判條件的權力,即使承諾,也不被清政府認可,也就是不具有合法性。但在“干草會”案中,諸知縣均自行談判并同意起事者的各項要求。以上兩點可以充分說明在新舊政權交替時,地方基層統(tǒng)治力的虛弱和國家權力的中空。對民眾而言,縣官便是官,不論是新成立的山西軍政府,亦或是清政府,縣官都是地方的政權代表。
1912年初開始,山西新政府開始著手處理“干草會”案。
高平縣的“干草會”案因“該匪首仍強為抵賴,不肯認罪”[4],山西高等審判廳判決:席元耀處有期徒刑6個月;吳丕烈處有期徒刑 6個月,從刑1年以內(nèi)。席元耀等事犯在三月初十日以前,可否準予除免,應由同級檢察廳咨呈司法司長核辦。張崇德判決無罪[5]330。后經(jīng)申請核辦,其余席、吳、張三人宣告無罪,宋炳文被判徒刑1年。沁縣“甘草會”首領“趙玉堂等九人前日在法庭無理混鬧,幾亂秩序一事大動公憤”[6],1912年10月31日審判廳判決:張建勛、牛二茍、段來義各處有期徒刑 12年,從刑俱終身奪公權全部;段文蘭處有期徒刑 3年,該犯所犯條款,系在赦令免除之列,應準除免。王壽康、閻如璋、衛(wèi)中秀、王執(zhí)中、趙玉堂判決無罪[7]326-327。長治縣的“干草會”首程雙馬、馮丙寅被斬首;7月,牛成群、郭章成、李雙鎖三人取保釋放[8]106。長子縣在民國元年設置了新機構“火案局”專門調(diào)查此案,該縣暴亂首領郭胖孩、史緒長、宋大亂、羅招鎖被判處死刑[9]183-184。
不論是山西高等審判廳還是地方新政權對“干草會”的處理均未牽涉太多,只處罰其首領。對于新生的閻錫山政府,這樣的處理結果。①懲罰放火搶劫財物、燒毀學堂及殺傷人命的行為。②為了安撫受到各種損失的士紳,雖然社會秩序在當時代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但士紳在地方仍有權威。在懲罰首犯的同時,各縣政府開倉賠償士紳們的部分損失。如,長治縣被燒士紳“每家每人發(fā)給倉谷五石,并為其重新修建房屋”[3]18;長子縣“縣衙開啟公倉,把幾千擔谷子,按損失輕重情況,發(fā)放給所有被燒士紳”[9]183-184;沁縣“積有二十二官倉的糧食,都賣了賠給被燒戶,每戶一百六十兩銀子”[10]59。③新政府成立時間尚短,政權尚未穩(wěn)固,所以只是懲罰了主要人員,其余從者均無罪釋放。
“干草會”事件的發(fā)生,既有深刻的歷史根源,又有其爆發(fā)的偶然性。
“干草會”事件發(fā)生的深刻的歷史根源是清末民初晉東南地區(qū)民眾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主要是“丁戊奇荒”的影響、庚子賠款帶來的攤派以及晚清政府辦理新政所加征的各項稅賦。
2.1.1 “丁戊奇荒”與山西經(jīng)濟的殘破
山西深處北方內(nèi)陸,山多地少,農(nóng)業(yè)不發(fā)達。明清時期晉商富甲一時,但也僅限于晉中一隅。原本就不富裕的省份,自晚清咸豐、同治以來,因山西境內(nèi)戰(zhàn)亂不多,所以一直承擔著沉重的后勤供應,包括軍備、軍費。清政府鎮(zhèn)壓太平天國、捻軍、陜甘回民起義時,山西都是籌餉的重要省份。徐繼在其書信中曾提到:“晉省前后捐輸已至五六次,數(shù)逾千萬?!盵11]670經(jīng)此大役,山西財政匱乏到極致。
更為嚴峻的事是,1876年(光緒二年)至1879年(光緒四年),山西發(fā)生了“丁戊奇荒”。當時的山西巡撫曾國荃對山西災情之重有如下描述:光緒三年五月,“彌月以來 ,察訪情形,其潞、澤、遼、沁、太,足跡所以經(jīng)者,固已物產(chǎn)蕭條,民氣凋療;其未歷之境,詢之僚友,僉曰憔悴更甚。司庫歲入不過三百萬有奇,而出款乃逾五百萬兩,常年已屬不敷遠甚,矧又連歲不登乎!”[12]463農(nóng)歷八月,“山右大局決裂,實不始于近年,近又比歲不登,艱困自更日甚。晉南一帶,遍野饑黎,夏間已有不支之勢。乃自夏徂秋,通省均無透雨……”[12]463農(nóng)歷十二月,“蓋自夏徂秋,以至臘冬,晉民之因饑而斃者不知幾十萬人矣?!盵12]495山西這次災荒持續(xù)時間久,受災面積大,山西遍省大旱,晉東南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qū)之一。其影響之深無可估量,土地大量并長期荒蕪,人口銳減,流亡人口大大增加?!皶x省人民業(yè)農(nóng)者少,逐末者多。此次大 害者,農(nóng)民或傷及七八或傷及五六,輕者亦傷及三四?!盵12]741877年,山西有人口 16 433 000人,到1883年,僅存人口 10 744 057人,損失人口達5 688 943人,損失率為34.62%。②參見李玉文《山西近現(xiàn)代人口統(tǒng)計與研究》一書,北京: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1996年版。注:該統(tǒng)計數(shù)字與山西史志研究院編《山西通志》35卷《民政志》所記錄的災后 1065.8萬略有出入。對于處在農(nóng)業(yè)文明基礎上的山西社會,在遭遇“丁戊奇荒”這樣的特大災荒之后,很難在短時期恢復。同時,傳統(tǒng)基層社會的秩序也隨之松動,官府的控制力和地方權威大大下降,加之流民數(shù)量迅速增加,這些都給社會造成了不穩(wěn)定因素,大災荒后,山西各地出現(xiàn)的暴動次數(shù)遠遠大于災前。
2.1.2 庚子賠款和晉東南諸縣的負擔
山西是義和團運動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基層舊有的社會秩序也被義和團運動進一步打亂。山西巡撫毓賢的官方宣傳以及“義和拳”的廣泛傳播,使得民眾對洋教、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各種新事物大多抱有極端的反對態(tài)度。曾在“丁戊奇荒”賑濟山西的李提摩太對此深有感觸,認為是山西民眾的“迷信和無知”[13]237導致了悲劇的產(chǎn)生。
義和團被鎮(zhèn)壓后,清廷對外和解,簽訂《辛丑條約》,賠款數(shù)額為 4.5億兩白銀,山西被令每年交賠款 1 163 000兩。由于山西匱乏已久,無所起派,晉撫司道籌商多日,方才議定。凡十三條:其一,加收貨厘、土藥四成,銀七萬兩;其二,加通省斗銀二萬兩;其三,加商畜稅銀一萬四千兩;其四,加牙稅、鹽稅、油酒缸課銀六千兩;其五,加收蒙古鹽厘金,銀三千兩;其六,加收煤炭厘捐稅,銀一萬兩;其七,扣馬干三成,銀五萬兩;其八,扣報糶米豆價,銀六千兩;其九,文武職官報效銀五萬兩;其十,籌河東鹽務商捐,銀八千兩;其十一,由藩庫公用生息項內(nèi)省銀八千兩;其十二,停解節(jié)省餉銀四萬兩;其十三,停放董軍回隊餉銀一十一萬五千兩。均以五十年為限。[14]62就發(fā)生“干草會”暴動的地區(qū)而言,長治縣八千兩、長子縣一萬二千兩、壺關一萬一千兩、高平縣三萬兩、陵川縣四千兩、沁州六千兩、沁源縣一千兩。[14]64-65
中外議和,除《辛丑條約》中國賠償 4.5億兩白銀外,山西另有議和款二百五十萬金。其款從闔省州縣科派一百七十萬三千九百金,……各府州縣捐此巨款辦理不同,有捐富戶者;有捐富戶并商戶者;有按村莊大小派捐者;有按丁口捐輸不論貧富者。[14]63
可見,義和團運動除了運動本身帶給山西以嚴重的紛亂外,其善后的庚子賠款更是讓山西在清朝最后的十幾年里背上了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民國初年,山西清理財政局經(jīng)過調(diào)查,有如此描述:“光緒庚辛之交,京省財政同一困難,屬在晉省籌防賠教案。其情形則尤為艱窘。自辛丑迄于丁未,所有陸續(xù)增加各款凡一百數(shù)十萬,雖竭盡智能,多方籌集,終難使庫中出入俾得相符?!雹蹍⒁娚轿髑謇碡斦志帯渡轿魅「鞲畯d州縣地方經(jīng)理各款說明書》,民國初年線裝本。
2.1.3 晚清時期山西及晉東南的田賦與新政下的的捐稅
清末山西征收的賦目有:民田賦、民丁賦、雜賦、屯田賦、屯丁賦、地租、學租、牧廠地租、民田折色糧、屯田折色糧。[15]463新增全省范圍的田賦附加稅有畝捐,自光緒二十七年起征,每正銀一兩加征一錢五分,先充本省教案賠款,征五十年,還清洋款為止[13]67,嗣撥充路礦經(jīng)費[15]464??梢钥闯?田賦的變化并不大,這是由于田賦具有長期性和穩(wěn)定性,清政府可以進行制度化征收。
晚清咸豐、同治以來,整個國家負擔異常沉重。首先,頻繁的戰(zhàn)爭造成了龐大的軍費。其次,創(chuàng)辦洋務所需大量經(jīng)費。然而,以舊的財政收入,清政府當然無力興辦洋務事業(yè)。歷史學家芮瑪麗認為,一個儒教社會必然是一個農(nóng)業(yè)社會,商業(yè)、工業(yè)及任何形式的經(jīng)濟發(fā)展都是與該社會格格不入的。[16]4在一個以田賦稅收為主要財政收入的鄉(xiāng)土中國創(chuàng)辦洋務,其負擔與阻力可想而知。第三,“丁戊奇荒”以山西、河南為中心,旁及直隸、陜西、甘肅全省及山東、江蘇、安徽、四川的部分地區(qū),受災面積之廣,程度之深,給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帶來了長時間難以恢復的創(chuàng)傷。第四,過速的人口增長帶來的問題。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全國人口約為二億零五百六十萬人,到 1835年(道光十五年)已達四億多人。新增的人口要求國家增加更多的管理運作經(jīng)費。但是,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國家頒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國丁銀為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時期又實行“攤丁入畝”,使得整個清代的賦稅收入相對穩(wěn)定下來。這樣,就造成了為管理大規(guī)模的新增人口需增賦稅與清代賦稅基本穩(wěn)定的國家收入之間的矛盾。
由于賦稅數(shù)額的相對穩(wěn)定,洋稅(包括關稅)、厘金和捐稅便作為清政府財政開源的主要名項。厘金作為國家承認的新稅種,在整個晚清形成了一種固定制度。1859年(咸豐九年)6月,山西創(chuàng)設厘金。厘金逢關設卡,遇卡抽厘。厘金本為值百抽一,不久加為值百抽三,而后抽取十分之一。[17]1288。至于晚清的捐稅,已經(jīng)從清代前期由官員、紳士和商人(以此獲得朝廷封賞的封典或官職)“自愿義捐”以辦公益的自愿行為變成了政府強制執(zhí)行的增加財政收入的手段。[18]1853年,自(咸豐三年)起,各省紛紛設立捐局。當時各地推行捐輸,雖美其名曰“勸捐”,實則大多勒派。與此同時,征收對象也擴大到整個社會,民國初年,《寶山縣續(xù)志》修纂者對這一現(xiàn)象評論說:“前清 (按指晚清 )自正稅以外,凡取于民者,無論為國家所特設、地方所單行,皆稱捐不稱稅,明乎事非經(jīng)制,異乎正供也?!雹軈⒁姟秾毶娇h續(xù)志?附再續(xù)志?新志備稿卷 4?財賦志?征榷? 民國》,轉(zhuǎn)引自徐毅的《晚清損稅縱論——以1851年~1894年以背景》一文,發(fā)表于《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09年第 3期。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山西省在晚清咸豐、同治咸豐以前的強制性民間捐款有3項:船筏捐、車捐和車套捐,僅供城垣修理和過往差徭支用。⑤參見山西清理財政局編《山西全省各府廳州縣地方經(jīng)理各款說明書》,民國初年線裝本。而大規(guī)模的捐稅的設定主要在光緒一朝(詳見表2,表3)。
表2 甲午之前山西全省范圍內(nèi)征收的新捐表⑥ 參見山西清理財政局編《山西全省各府廳州縣地方經(jīng)理各款說明書》,民國初年線裝本。
表3 晉東南“干草會”發(fā)生的主要地區(qū)的捐稅情況⑦ 參見山西清理財政局編《山西全省各府廳州縣地方經(jīng)理各款說明書》,民國初年線裝本。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起,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開辦新式學堂、巡警局、戒煙局等,但由于所需款項無所籌措,只得在社會中廣泛設立各種捐稅名目。然而,從表3可知,首先,清政府所立捐稅并非統(tǒng)治階級對人民群眾的剝削,而是用于新政,用于基層近代化事業(yè)的創(chuàng)辦。在“干草會”暴動中,起事民眾搗毀巡警局、“燒學堂”、“燒先生”的行為正是源于此。其次,所謂“苛捐雜稅”應該也在民眾的接受范圍內(nèi),比如,長子全縣的“鋪捐”都無法滿足巡警一項支出,還需加抽“斗捐”補貼。再次,單項看來,捐稅雖然不重,但名目繁多,相互累加后便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所以,民眾容易對捐稅產(chǎn)生多如牛毛、無事不捐的意識。再加上新立的各種捐稅基本始于光緒一朝,尤以新政時期最為集中,民眾在習慣了自清初以來的輕徭薄賦,所以難以適應如此沉重的負擔,這也是“干草會”抗捐行為的重要原因。
“干草會”事件的爆發(fā)不僅有深刻的歷史根源,而且具有偶發(fā)性。
2.2.1 “干草會”發(fā)生在新舊政權交替、國家權力對基層社會“中空”的時期
武昌起義、太原之變、山西宣布“獨立”的消息通過從太原南下到高平的人傳來后,晉東南民眾“人心大惶”,才有“干草會”起事首倡者利用特殊環(huán)境發(fā)動的暴動。
2.2.2 “干草會”首領的主要身份
據(jù)表4顯示,“干草會”首領主要有三種身份:①游販、失業(yè)、聚賭者。這一類人屬于傳統(tǒng)社會“士、農(nóng)、工、商”四民結構中地位最低者,被大眾普遍地以“游手好閑”來對待,是典型的流氓無產(chǎn)者。②胥吏。山西光復以后,他們作為前清最底層政權的附屬物,面臨著不可知的命運,故鋌而走險。③農(nóng)民。晚清為辦新政加征的各種捐稅加重了農(nóng)民的負擔,所以他們也仇視現(xiàn)代教育和辦新政的紳士。
表4 晉東南“干草會”首領⑨
資料來源:李明吾的《高平縣的干草會》,見《山西文史資料全編》第 4輯,第 274頁;《山西審判廳鎮(zhèn)壓干草會的兩件“判詞”》,見《山西文史資料全編》,第326-329頁;李天德的《長治、高平的干草會》,見《山西文史資料全編》,第 272頁;《長治的干草會運動》,見《長治市志資料》第 1輯 ,第 244頁;王岳,曹繼唐的《長子縣“干草會”運動始末》,見《長子文史資料》第 4輯 ,第 181-182頁 ,173-179頁。
2.2.3 “干草會”的發(fā)生沒有經(jīng)過完善的策劃,屬于臨時暴動
領導者事先除了以雞毛傳單動員民眾外,對整個暴動的如何組織、如何進行、達到何種目的都沒有明確的計劃。除高平縣首倡外,其它晉東南諸縣皆因高平縣起事成功而效仿(至1912年初此案才開始查辦)。長治縣雄山鄉(xiāng),因其接近高平縣,所以成為長治第一個相應的地區(qū);太平鄉(xiāng)發(fā)生暴亂則更為偶然,程雙馬等在潞城界打死南垂鎮(zhèn)一人,潞城縣會同長治縣捉其歸案,程雙馬等將官差打傷,被迫決定“干脆學蘇小興、趙鐵忠,起干草,燒紳士”[3]15;八諫鄉(xiāng)首領申雙喜等六人,因聚賭被鄉(xiāng)紳吊打,便仿照雄山鄉(xiāng)沿村焚燒士紳房屋。[19]272沁縣火案的發(fā)生則是由于沁源縣的雞毛貼傳至沁縣后引發(fā)。長子縣“干草會”首領郭胖孩在長治西南一帶目睹燒“先生”后返鄉(xiāng)動員。
由于沒有統(tǒng)一的領導、謀劃,“干草會”在各縣的特點也不盡相同。高平縣和長治縣最早起事,主要方式是搶掠、焚燒士紳房屋;長子縣雖然受到長治縣的影響,但變成了“燒先生”、“燒學堂”,單純地反對新式教育;沁縣起事較晚,卻是整個“干草會”暴動中規(guī)模最大、秩序最混亂的一場。
2.2.4 “干草會”暴動存在投機性
對暴亂者而言,放火搶劫有錢的士紳是有利可圖的,暴亂是一種投機、也是一種冒險。他們選擇在形勢混亂、社會失序、民眾恐慌的條件下組織起事,成功的機會無疑要大得多。
費孝通認為:“在新舊交替之際,不免有一個惶惑、無所適從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心理上充滿著緊張、猶豫和不安。這里發(fā)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辦法,有能力組織新的試驗,能獲得別人的信任。這種人可以支配跟從他的群眾,發(fā)生了一種權力。它是時勢所造成的,無以名之,名之曰時勢權力?!盵20]77這是費孝通對于時勢權利的描述?!案刹輹笔最I雖然不能稱之為“文化英雄”,卻可以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領導整個暴動,確實有幾分“時勢權力”的意味。在一個基層鄉(xiāng)村社會失序、傳統(tǒng)“禮治”遭到破壞的環(huán)境中,“干草會”首領的動員方式又有其特殊性。
在民眾“惶惑、無所適從的時期”,以“私”為主要特征的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民面對“造反”會謹慎而猶豫。除非他們認為這件事對自己有利可圖,同時不會冒很大的風險,才會選擇加入。“干草會”首領正是充分利用了民眾的這種普遍心理。自晚清咸豐、同治以來,山西稅賦負擔沉重,光緒一朝更是重新起征了很多新的稅種以辦新政,以“抗捐稅”的名義發(fā)動民眾正是對民眾既“有利”又有力的號召。
然而,只有極具誘惑力的名義號召是遠遠不夠的,“干草會”首領在動員的過程中還脅迫民眾參與,即如同江湖上的“投名狀”似的暴力社會動員。如長治縣太平鄉(xiāng)起事前,首領程雙馬等敲鑼集結民眾時,口喊“各家各戶,大廟集中,不到者受罰”,等民眾集合后,程又要求“一家出一人,誰不守規(guī)矩就打死誰”。沁縣“干草會”發(fā)動群眾的“雞毛轉(zhuǎn)帖”有“臘月十八,每戶一人,自帶一捆干草,城里集中,誰家不來燒誰家,哪村不來燒哪村”的內(nèi)容。長子縣的傳單也有“大家起來,燒毀學堂;先生住宅,一起燒光;哪里不傳,掃村滅莊”的脅迫內(nèi)容。可見,這種脅迫的宣傳語是“干草會”動員民眾的一種主要形式。由于其首領多聚賭無業(yè)者,在鄉(xiāng)村社會中被視為“混混”,他們的恫嚇自然會起到明顯的作用。猶豫是否要參與其中的廣大民眾,也在亡命徒這樣的脅迫之下不得不加入焚燒士紳的隊伍。
梁漱溟在他的《鄉(xiāng)村建設理論》一書中提出中國近百年史即一部鄉(xiāng)村破壞史,可以分為兩期,前半期自清同光年間起至歐洲大戰(zhàn)(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半期則在歐戰(zhàn)之后。“干草會”事件便是發(fā)生在這一時期鄉(xiāng)土社會走向混亂與破敗的大背景下。近代教育、軍事和政治制度等都是建立在大工業(yè)基礎上的,中國近代化的道路則是在工業(yè)還未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直接嫁接西方的政治、文化等制度,造成以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供養(yǎng)近代事業(yè)的勢態(tài),這就必然會加重本已走向殘破的農(nóng)村的負擔,最終促使鄉(xiāng)村社會與近代化之間產(chǎn)生了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
就“干草會”事件而言,暴動除了焚燒士紳家宅外,還“燒先生”、“燒學堂”、“搗毀巡警局”,這是一種反近代化的現(xiàn)象。因為在近代化過程中,一些開明紳士熱心公益,投身現(xiàn)代教育、工業(yè)以及各項事業(yè),因而被民眾視為造成他們苦難的敵人。究其原因,這種特殊的現(xiàn)象正是由于“跟著反近代都市文明的路學西洋而破壞了中國的鄉(xiāng)村。……但無論為都市文明之景仰或都市文明之反動,總皆離開鄉(xiāng)村說話,不從鄉(xiāng)村起手,其結果不破壞鄉(xiāng)村不止。舉例而言:如教育、法律,從工業(yè)社會產(chǎn)生出來,于都市文明中有其位置與作用。搬到中國來,既安插不上,又失其意義,乃大生其反作用。其他種種罔不如是”[21]6。由表3可以看出,光緒二十七年(清政府頒布新政發(fā)令)以來,晉東南諸縣新征捐稅主要用于開辦新式學堂和巡警局。當時開辦的新式學堂是公款津貼,即由官府撥款(錢款來自新政捐稅)補貼學生,這種補助方法“違背了‘誰家念書,誰家出錢’的習俗”(當然,義學連“誰家”都不需要出錢了)。在中國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社會中,“公”與“私”的界限非常清楚,學費公款在民眾眼中相當于讓所有人出錢供幾個學生讀書,換言之,就是用自家“私”的錢去供別人的孩子讀書,侵犯到了自己的利益,他們幾百年的傳統(tǒng)被新式學堂的新規(guī)章打破,鄉(xiāng)人當然不會輕易接受。另外,受義和團運動的影響,“反洋”的觀念或多或少地留存在民眾的意識深處,如當時有人將新辦的學堂叫“洋學堂”,住學堂的是“信洋教”,讀古典以外的書是“喝洋水”?!睍x東南“干草會”暴動一定程度上是義和團運動反近代化行為的延續(xù)。
士人亦曰讀書人。[21]43這里的“書”自然是四書五經(jīng)這些儒學經(jīng)典。自洋務運動以來,西學傳入、新式學堂逐漸普及,使得傳統(tǒng)文化的代言人——士紳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3.3.1 士紳的社會權威下降
在儒學時代,政權對基層鄉(xiāng)土社會的控制“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掛名的,是無為的”[20]63,而“士人不事生產(chǎn),卻于社會有其絕大功用,便是他代表理性,主持教化維持秩序”。所以,“士人即代表理性以維持社會者”[21]43。事實上,紳士在清季已發(fā)展為基層社區(qū)控制系統(tǒng)中最主要的力量,是地方的權威。[22]52但是,隨著近代化工業(yè)的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的建立,傳統(tǒng)的社會結構秩序被打亂,再加上基督教在中國基層的滲入、大小戰(zhàn)亂對社會的破壞,士紳的權威也隨之受到挑戰(zhàn)。
3.3.2 科舉制的廢除直接導致了士紳階層的分化
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考試制度,直接導致了士紳階層的分化。士紳不具有世襲性,其身份取得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科舉考試。一旦科舉制度被廢除,就沒有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士紳。只有當維系紳士權勢的科舉制度發(fā)生根本性變革時,才能促使這一階層發(fā)生劇烈的階級分化。[22]320士紳主要分化為兩部分,一部分轉(zhuǎn)型成為變革派的士紳階層(包括一大批實業(yè)家),近代知識階層最早的一代人是從傳統(tǒng)士紳階層中脫胎、分化出來的。[23]另一部分則抱著傳統(tǒng)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守護者的遺老。士紳作為中國的精英階層,以文化為基礎,致于“兼濟天下”、回報鄉(xiāng)里。當其所受的儒家教育受到近代西學的沖擊時,一些開明的紳士開始反思并逐漸接受變革,同時,利用其之地方權威推動變革,以圖民族之振興、社會之進步。
山西自晚清咸豐、同治以來,基督教吸引了大批的信徒;19世紀末,義和拳在基層的強大勢力也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士紳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的傳統(tǒng)權威。更重要的是,士紳一向作為官府與民間的紐帶,既可以代替官府向民間傳達官方的意志,又可以代表民意同官府談判,在舊的正常的秩序中起著調(diào)和官民矛盾的巨大作用。但是,士紳在社會中的這一功能在社會轉(zhuǎn)型的時期卻成為了激起士紳與民眾矛盾的導火索。官府征收捐稅、下放攤派均是縣府官員集結各地鄉(xiāng)紳協(xié)商后方才執(zhí)行⑩參見山西清理財政局編《山西全省各府廳州縣地方經(jīng)理各款說明書》,民間初年線裝本。,也就是說,士紳們支持清政府的新征,代表民意同意開征新稅。但在普通民眾看來,捐稅、攤派是官府和士紳共同強加在他們身上的。所以,士紳的角色就從官民中間轉(zhuǎn)換到民眾的對立面,成為與官府一同“橫征暴斂”的“黑紳士”。如此,士紳階層與其賴以生存的基層社會便形成了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
綜上所述,“干草會”事件不能夠單純地以抗捐稅的農(nóng)民起義,或是暴民投機作亂來定性,它的爆發(fā)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也具有偶然性。就暴動的具體內(nèi)容來看,“干草會”事件是非理性中的理性行為。所謂“非理性”是指其使用暴力、焚燒等手段,破壞學堂、殺傷人命。所謂“理性”是指起事者在這次焚燒行動中理性地主導事態(tài)的發(fā)展,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干草會”的名義是“抗捐稅”,但是,若以“抗捐稅”為主要目的,那么首要的斗爭對象應當是官府,而非紳士。然而,“干草會”在這次暴動的過程中,從未與官府正面為敵,相反,還同其相妥協(xié)。
一般來講,起事若沒有嚴密的組織和策劃,人員混雜,在激烈的焚燒中很容易發(fā)生嚴重的打殺事件,然而,整個晉東南大規(guī)模的“干草會”暴亂中,只有兩起燒死人的事件??梢?起事者即使在“非理性”的暴力、焚燒行動中,也能夠“理性”地控制局面,這與“亡命徒”的起義是有根本區(qū)別的,可以證明“干草會”本無意于對國家進行攻擊,也不愿在事后承擔責任(與縣官妥協(xié)、要求縣官事后不追究責任)。
沁縣縣令自暴亂前便與“干草會”協(xié)商,同意免捐稅并懲治不法士紳,但遭到拒絕。暴眾直到將幾乎全縣的士紳家宅搶光、燒光,才答應縣令的條件,停止行動。此外,火燒士紳家宅本身就可能是為搶掠行動銷毀證據(jù)。所以“干草會”事件是“非理性”中的“理性”行為。
胡適曾把當時舊中國所患病狀總結為“內(nèi)邪外感”。他認為“內(nèi)”指這個鄉(xiāng)土社會本身存在的問題,“內(nèi)病有五種,我叫做五鬼癥:第一是貧窮。……第二是弱。……第三為愚昧。……第四是貪污。……第五是紛亂”[24]732?!案刹輹笔录褪潜憩F(xiàn)這“五鬼癥”的一個具體事件,它所反映的是在社會轉(zhuǎn)型、新舊思想沖突下各種社會矛盾尖銳的碰撞,也是整個中國近代史基層狀態(tài)的一個縮影。
[1]李紅娟.清末民初晉東南地區(qū)干草會事件研究 [D].太原:山西大學,2011.
[2]李明吾.高平縣的干草會 [G]∥ 山西文史資料編輯部.山西文史資料全編:第 4輯.太原:山西文史資料編輯部,1998.
[3]尚迂.辛亥年間潞安干草會 [G]∥政協(xié)會議長治市委員會文史辦公室.長治文史資料:第 2輯.長治:政協(xié)會議長治市委員會,1984.
[4]審判廳絕不含糊 [N].山西民報,1912-10-06(2).
[5]山西高等審判廳刑庭宣告判決同級檢察廳送司法司咨交高平縣紳楊長青等上訴前高平縣典史席元耀等一案判詞 [G]∥山西文史資料編輯部.山西文史資料全編:第 1輯.太原:山西文史資料編輯部,1998.
[6]匪人大鬧法庭 [N].山西民報 ,1912-10-20(2).
[7]山西高等審判廳宣告刑庭判決同級檢察廳咨送司法司長咨交沁縣火案牽連之王壽康等一案判詞 [G]∥山西文史資料編輯部.山西文史資料全編:第 4輯.太原:山西文史資料編輯部,1998.
[8]韓樹誠.關村“干草會”始末 [G]∥ 政協(xié)會議長治市郊區(qū)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長治市郊區(qū)文史資料:第3輯.長治:長治市郊區(qū)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8.
[9]王岳,曹繼唐.長子縣“干草會”運動始末 [G]∥ 政協(xié)會議長子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長子文史資料:第 4輯.長子:政協(xié)會議長子縣委員會,1989.
[10]李子杰.火火案調(diào)查報告 [G]∥政協(xié)會議山西省沁縣委員會.沁縣文史資料:第 2輯.沁縣:政協(xié)會議山西省沁縣委員會,1986.
[12][清]曾國荃.曾國荃文集 [M].長沙:岳麓書社,2006.
[13][英]蘇慧廉.李提摩太在中國 [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14]劉大鵬.潛園瑣記 [G]∥喬志強.義和團在山西地區(qū)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
[15]馬大英,江士杰,劉國明,等.田賦史:下冊 [M].臺北:正中書局,1944.
[16][美]芮瑪麗.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后抵抗[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17]劉澤民.山西通史大事編年:下冊[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18]徐毅.晚清捐稅縱論——以 1851年— 1894年為背景[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09(3):96-103.
[19]李天德.長治、高平的干草會[G]∥山西文史資料編輯部.山西文史資料全編:第 1輯.太原:山西文史資料編輯部,2000.
[20]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1]梁漱溟.鄉(xiāng)村建設理論 [M].上海:上海書店 ,1939.
[22]王先民.近代紳士一個封建階層的歷史命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23]許紀霖.近代中國變遷中的社會群體[J].社會科學研究,1992(3):84-87.
[24]胡適.中國問題的一個診察 [G]∥歐陽哲生.胡適文集:第12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