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慶晨
晏子,即晏嬰,春秋時期齊國的上大夫,亦即宰相。晏子頗有治國才能,輔佐國君齊景公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國家也較為富足??申套幼鳛椤耙蝗酥拢f人之上”的重臣,卻安于清貧。齊景公認為,晏子簡樸的習(xí)性與他的官位太不相稱,多次借故給他各種各樣的賞賜,卻都被晏子拒絕了,而且拒絕的理由很充分。
一次,齊景公聽說晏子的家境近乎貧窮,甚至到了招待國君使者吃飯都要將一份飯菜由兩人分食的地步,很是感慨。在深深自責(zé)不了解相國的生活狀況之余,派人給晏子家送去一千兩黃金和一千石糧食,可晏子說什么也不收。齊景公再送,晏子再拒。如是者三番。齊景公送得堅決,無奈晏子拒得更堅決。
又一次,晏子乘車上朝途中,剛好碰到齊景公出城。兩輛車相對而過時,齊景公看到晏子乘坐的車子已經(jīng)很破舊了,便讓人給晏子送去了一輛新車。可是,第二天天剛亮,晏子就派人把一次都沒用的新車送了回去。
晏嬰有一件狐皮大衣,已經(jīng)穿了30年,有人譏笑他寒酸,他卻泰然處之。齊景公看著不忍,便賜給他一件價值千金的狐皮大衣,但他卻堅辭不受。
要換了別人,對待國君的賞賜會有另一種態(tài)度:國君給我賞賜,說明國君對我的認可,也證明了我的價值,這種賞賜焉有不受之理!被國君賞賜是一種榮耀,無論是坐上國君賞賜的新車,還是穿上國君賞賜的狐皮大衣,抑或是接受國君賞賜的金銀和糧食,都無不是顯示地位和身份的好機會,如此令人羨慕的好事,還不牢牢抓?。恐劣诮邮芰藝馁p賜會不會產(chǎn)生不好的影響,這可不是我所考慮的問題。賞賜是國君給的,不是我伸手要的,即使出了問題,與我何干!無論從哪個方面講,接受賞賜的理由都是很充分的。
晏子的態(tài)度卻截然不同。他認為拒絕賞賜的理由比接受賞賜的理由要充分得多。
晏子拒賞的理由是:我聽人這樣說過,把君主賜予的厚賞拿來散發(fā)給百姓,是臣子代替君主管理人民,忠臣是不會這樣做的;得了君主的賞賜卻不散發(fā)給百姓,實際上是將國家的財物歸為己有,仁義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得到了君王的賞賜而不能與士人共享,就會導(dǎo)致受賞者與同僚、下屬之間出現(xiàn)矛盾和隔閡,即便能將賞賜的財物傳給后人,也是得不償失,聰明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他的結(jié)論是:我晏嬰并不貧窮,只要有衣穿、有飯吃,心里滿足,就可以免于憂患了。
晏子還特別說道:君主啊,您派我管理百官,我應(yīng)該廉潔奉公,這樣才能給百官做好榜樣。如果我乘坐華麗的車子,穿上您賞賜的價值千金的狐皮大衣,一旦百官跟我學(xué),必然形成奢侈之風(fēng),加重百姓的負擔??!齊景公見說他不動,又搬出相國管仲輔助先王齊桓公建立霸業(yè)后,接受齊桓公很大一塊土地的事實做例子,勸他不要太固執(zhí)。晏子卻不以為然,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圣賢也不見得事事正確。我想,君王說的這件事,恐怕就是管仲想得不周全而我卻偶然做得對的地方吧?既然我認為正確,就要堅持這樣做。
總之,在晏子看來,生活拮據(jù)、貢獻突出、工作需要,都不是接受賞賜的理由。盡管類似的賞賜已有先例,自己也不能作為接受的依據(jù)。也就是說,拒賞的理由總要大于受賞的理由。
是否接受他人的饋贈和賞賜,是判斷為官者清正廉潔與否的重要標準。晏子有那么充分的理由來拒絕國君的賞賜,可見他是多么的清廉自律。其實,拒絕賞賜和給予的理由是否充分,最關(guān)鍵的還在于自己保持清廉的信念堅定不堅定。堅守清廉的信念,拒腐防貪總有難以抗拒的理由;清廉的信念失守,隨便一個什么借口都會成為貪腐的“理由”。這,就是晏子拒賞的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