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世斌
(廣西桂林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 廣西 桂林 541000)
分泌性中耳炎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種患者出現(xiàn)中耳積液,聽力障礙的中耳非化膿性疾病,主要導致患者出現(xiàn)聽力能力下降、耳鳴、耳內部有悶脹感等多種癥狀,是一種具有嚴重危害性的疾病[1]。咽鼓管官腔黏膜腫脹是造成本病發(fā)生的主要因素之一[2]。本病在冬春季節(jié)都可發(fā)病,該病不僅會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且其很有可能會留有嚴重后遺癥并有可能誘多種并發(fā)癥,給患者造成嚴重的生活負擔。近年來,分泌性中耳炎發(fā)病率有升高趨勢,已成為耳鼻喉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很容易引各種繼發(fā)性疾病[4]。因此,對分泌性中耳炎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臨床上用于治療該病的方法種類繁多,其中應用行鼓膜穿刺后高負壓吸引術結合藥物灌洗療法治療分泌性中耳炎已經多次出現(xiàn)在國內大量相關報道上。我們對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間在本院通過鼓膜穿刺后高負壓吸引術結合藥物灌洗進行分泌性中耳炎治療的5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和療效結果進行分析,旨在探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方法和臨床療效,現(xiàn)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間在本院進行慢性胃潰瘍治療的112例患者做為研究對象。這112例患者的年齡在5-73歲之間,平均年齡35.6歲。其中,在這11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54例。將這112例患者隨機分為兩個組,分別命名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其中,研究組56例,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32例,年齡在6-73歲之間,平均年齡35.5歲;對照組56例,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33例,年齡在5-71歲之間,平均年齡35.7歲。兩組患者在病程、年齡和性別方面均沒有明顯差異,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同意參與本研究。92例患者在進行治療前,均通過胃鏡檢查確診為慢性胃潰瘍,且臨床癥狀均符合以下標準:①耳內悶脹感比較明顯且有癥狀加重趨勢;②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聽力下降;③患者出現(xiàn)耳鳴、耳痛,且進行鼓氣耳鏡檢查后發(fā)現(xiàn)結果異常。
1.2 治療方法:56例對照組患者,均采用使用局麻類藥物進行鼓膜表明麻醉,之后在鼓膜前下方進行穿刺,將鼓室內的積液吸出。同時給予抗生素治療。研究組在采用與對照組相同的治療方法的同時,還要再進行藥物灌洗治療的方法。待鼓室積液被吸凈后,向鼓室內灌洗5mg溶于20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
1.3 療效判定標準:按療程對研究組和對照組的患者進行治療后,對患者進行鼓氣耳鏡檢查和聲導抗測試。根據兩組患者的疾病治療和控制情況,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患者的聲導抗結果為正常A圖,鼓氣耳鏡檢查完全正常者視為痊愈;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鼓氣耳鏡檢查發(fā)現(xiàn)恢復接近正常,聲導抗結果為C圖,但還是出現(xiàn)一些輕微癥狀者視為有效;患者未達有效標準,臨床癥狀依然存在且未有好轉跡象,即為無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11.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進行表示,兩組間的差異采用x2檢驗其差異值,組間差異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1 兩組療效判定結果比較:通過對兩組患者的療效判定結果進行比較后發(fā)現(xiàn),在研究組中,痊愈的患者為29例,有效的患者為23例,無效的患者為4例,總有效率為92.9%;在對照組中,痊愈的患者為20例,有效的患者為23例,無效的患者為13例,總有效率為76.7%。(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治愈率比較:通過對兩組患者進行比較后發(fā)現(xiàn),研究組在聽力下降、耳鳴、耳悶及耳痛癥狀治愈率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2)
表1 兩組療效判定結果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治愈率比較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種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嚴重危害著患者的健康。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機理主要是因為某些致病因素使得咽鼓管受損,積液淤積過多所致。目前,對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方法和效果,已經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當前對于慢性胃潰瘍的治療方法基本是以鼓膜穿刺后高負壓吸引術為主,所用方法主要以緩解炎癥、促進纖毛運動為主[3]。一旦患者出現(xiàn)該病的典型癥狀后,應進行臨床診斷并在確診后要立即進行治療[5]。
近些年,也有相關學者發(fā)現(xiàn)通過鼓膜穿刺后高負壓吸引術結合藥物灌洗治療對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具有積極的幫助作用。當前,該結合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研究已經被多次報道。何麗華等人通過對85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進行鼓膜穿刺后高負壓吸引治療的基礎上,結合藥物灌洗治療后發(fā)現(xiàn),研究組的疾病控制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患者的各項檢查結果也證實通過這種結合治療可以促進分泌性中耳炎的治愈。杜修勇則通過對8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進行一般治療與結合治療比較研究后發(fā)現(xiàn),使用鼓膜穿刺后高負壓吸引治療的同時給予適當的藥物灌洗治療后,患者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了該結合療法在治療分泌性中耳炎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通過我們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在研究組中,痊愈的患者為29例,有效的患者為23例,無效的患者為4例,總有效率為92.9%;在對照組中,痊愈的患者為20例,有效的患者為23例,無效的患者為13例,總有效率為76.7%,研究組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并且,研究組在聽力下降、耳鳴、耳悶及耳痛癥狀治愈率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與國內其他學者的文獻報道基本一致,也進一步證明了鼓膜穿刺后高負壓吸引術結合藥物灌洗可以有效治療與控制分泌性中耳炎,其可以作為一種治療措施而加以推廣。
[1] 王慧.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治療探討[J] .華北煤炭醫(yī)學院學報,2011,13(6):806-807
[2] 王克雄.分泌性中耳炎臨床治療研究[J] .中外醫(yī)療,2012(1):73-74
[3] 段超文.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現(xiàn)狀[J] .當代醫(yī)學,2010,16(19):29-30
[4] 卜鳳霞.44例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分析[J] .當代醫(yī)學.2011(09):17-19
[5] 田希霞.分泌性中耳炎41例(46耳)的療效觀察[J] .醫(yī)學信息(中旬刊).2011(03):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