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艷輝,李家永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資源科學》編輯部,北京 100101)
2000-2011年《資源科學》載文被引分析
耿艷輝,李家永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資源科學》編輯部,北京 100101)
依托中國知網提供的“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和“中國引文數據庫”,從五個方面分析了《資源科學》2000-2011年載文的被引情況:被引論文的頻次分布、被引論文的年份分布、施引與被引期刊情況、被引論文作者分布、高被引頻次論文的主題分布,客觀地評價了該刊的學術水平、辦刊質量。通過分析可以幫助了解期刊出版的一些特點,分析期刊的優(yōu)勢與不足,提出提高期刊影響力的策略,并有助于分析資源科學學科熱點問題以及學科發(fā)展的特點。
資源科學;被引頻次;期刊;發(fā)展
《資源科學》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中國自然資源學會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刊登資源科學領域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論文,報道最新的研究成果,發(fā)表相關的學術評論,介紹學科的前沿動態(tài),為建立和發(fā)展資源科學理論體系、促進我國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和資源管理服務?!顿Y源科學》原名《自然資源》,1977年創(chuàng)刊,1998年改用現名。本刊截止到2011年底共計出版發(fā)行34卷195期,發(fā)表論文和研究報告(不含簡訊、告示、簡介等)3 340多篇,及時、準確地報道了我國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和有關資源分布、利用、配置的科學研究成果。
科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離不開對以往科研成果的繼承與借鑒,反映在科技期刊論文中即是以引文(參考文獻)為銜接,將科學研究之間的這種傳承關系結合到一起。利用引文分析方法對期刊質量進行評估,其目的是從文獻引證角度來透視刊物的學術水平及其影響力[1]。同時,通過文獻的引證關系,可以看出某一學科的研究動態(tài)、研究熱點以及核心作者群情況。
為此,本文采用引文分析方法對《資源科學》2000-2011年載文的被引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獲取載文量、被引頻次、被引率、篇均被引次數等量化數據進行分析,以期對期刊發(fā)展提供指導。本文所有的統計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知網提供的“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和“中國引文數據庫”。
1.1 被引論文頻次分布
被引頻次是學術質量以及學術影響力的重要評價指標[2]。在“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檢索系統輸入時間段2000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統計時間為2012年6月5日。檢索結果顯示本刊在這個時間段共有2 022篇文章被檢出,全部被引用,被引率為100%,該被引率顯示本刊所載文章的通體學術質量還是比較高的。這些論文的被引頻次分布見圖1??梢钥闯?,大部分論文的被引頻次集中在0~5次、5~10次、10~20次和20~30次4個區(qū)間段,這4個區(qū)間段的論文數分別占總發(fā)表論文數的32.00%、20.97%、20.62%和10.39%,總計占83.98%,即約80%以上論文的被引頻次在30次以下,也即本刊80%的引用主要集中在20%的論文中,這種二八現象在期刊界普遍存在[3]。論文被引頻次分布見圖1。
圖1 《資源科學》2000年-2011年論文被引頻次分布
由圖1顯示,隨著被引頻次的升高,相應的論文數量呈減少的趨勢。被引頻次在30以上的有324篇文章,可以說這是最近10年來本刊發(fā)表的重要論文,由于篇幅有限,這里僅列出被引頻次在200以上的9篇論文(見表1)。由表1看出這些文章主要集中在2000-2004年間,主要的研究內容為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及驅動力分析、土地整理及集約化利用、生態(tài)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與生態(tài)空間占用,這也是最近幾年的研究熱點,因此,關注優(yōu)秀專家,針對熱點課題來組織約稿,甚至可以縮短優(yōu)秀稿件的出版周期,以搶占前沿課題報道的先機,有利于提高期刊文章的被引頻次,增強期刊的影響力。
表1 《資源科學》2000-2011年被引200次以上的論文
總被引頻次主要體現期刊對學術交流的直接貢獻,若同時結合期刊所占的社會資源,即篇均被引次數,則更能客觀反映這種貢獻[4]。在“中國引文數據庫”中檢索出版時間2000-2011年間出版的論文的總被引頻次和篇均被引頻次,統計時間為2012年6月5日。結果顯示,12年間論文的總被引頻次為36 119次,篇均被引頻次約為14.87次,單篇最高被引頻次為418次。這些數據在同類期刊中是比較高的,但是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影響因子在本刊之前的《自然資源學報》,其總被引頻次為40 202次,篇均被引頻次為23.69次,被引頻次超過本刊最高值418次的文章有4篇,被引頻次分別為1 056次、678次、490次和471次。可見,本刊還需要爭取更多高水平文章以帶動期刊整體質量的提高。
1.2 被引論文的年份分布
對《資源科學》被引論文的年份分布進行統計分析,可以從時間上了解被引文獻的出版、傳播和利用情況。在“中國引文數據庫”中檢索出版時間2000-2011年發(fā)表的論文的被引年份分布(見表2),統計時間為2012年5月18日。由表2可以看出,刊出的論文在當年就開始被引用,在發(fā)表的第二年被引頻次開始顯著增加,說明我國資源科學科技工作者較為注重對本刊發(fā)表的最新成果的利用,本刊載文的學術性和新穎性也被相關科研工作者所認可。另外,值得注意是,被引頻次的峰值主要集中在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這與一些研究的結論有所不同[1,5],即并不完全符合普賴斯理論有關“科學論文發(fā)表后的兩年才能達到被引用的最大值”的理論。2006年以前載文的影響力保持在5年以上。即年引用率,2006年最高,為0.42,其次是2011年,為0.34;2000年最低,為0.14,這可能與當時的網絡傳播水平較低有關。
1.3 施引與被引期刊情況
施引和被引期刊的多少能反映出期刊影響面的大小、所涉及學科的范圍情況。在“中國引文數據庫”中統計期刊2000-2011年本刊引用他刊和被他刊引用的情況見圖2所示,統計時間為2012年5月18日。
由圖2可以看出,《資源科學》載文引用期刊數基本呈持續(xù)增加趨勢,由2000年的99種增加到2011年的787種,增加了近7倍,這與我國科技期刊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科技期刊數量迅速增長有關,也表明本刊的影響范圍之廣。引文來源期刊種類繁多,涉及資源、地理、生態(tài)、農業(yè)、氣象、遙感等領域。其中,2000年載文引用居前10位的來源刊為:《資源科學》、《自然資源學報》、《生態(tài)學報》、《內蒙古草業(yè)》、《地理研究》、《園藝學報》、《環(huán)境遙感》、《氣象學報》、《地理學報》、《冰川凍土》;2011年居前10位的來源刊為:《資源科學》、《自然資源學報》、《地理學報》、《生態(tài)學報》、《地理研究》、《冰川凍土》、《農業(yè)工程學報》、《地理科學進展》、《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地理科學》。
表2 《資源科學》2000-2011年載文的單篇平均被引頻次年份分布
圖2 《資源科學》2000-2011年被引期刊數與引用期刊數
據《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2011年(第9卷)》顯示,本刊他引率為92%,即自引率為8%。2000-2010年其他年份的他引率也基本保持在90%左右。這符合早在20世紀80年代影響因子的創(chuàng)始人Garfield提出的,專業(yè)期刊的自引率應在20%左右,而且隨著期刊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同一學科期刊數量的猛增,一種期刊被引用的范圍和機會不斷增加,期刊的自引率會越來越低[6]的理論。這也說明本刊是一本嚴肅嚴謹的期刊。
從圖2可以看出,本刊載文被引期刊數在2000-2007年(包含2007)間的數量一直高于引用期刊數,各年份數量分別為:460種、597種、546種、572種、642種、688種、605種和551種,數值波動不大。而2008-2011年分別為471種、368種、286種和89種,但根據前面的分析結果,預計幾年后2008-2011年所載文被引用的期刊數有可能會超過引用期刊數。以上數據表明,本刊具有一定的學術地位,發(fā)表的論文質量較高,被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者所認可和引用。2000年載文被引用較多的前10位期刊為:《資源科學》、《自然資源學報》、《安徽農業(yè)科學》、《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草業(yè)科學》、《水土保持研究》、《農業(yè)工程學報》、《地理科學》、《地理科學進展》、《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1年為:《資源科學》、《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廣東農業(yè)科學》、《農業(yè)工程學報》、《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水土保持研究》、《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中國農學通報》、《水電能源科學》、《環(huán)境科學學報》。
1.4 被引論文作者分布
優(yōu)秀的稿源是科技期刊的生命。分析優(yōu)秀作者的信息,抓住這些在國內外科研領域有出色成就的人才,可以有針對地進行約稿,獲得更多高被引的文章。在“中國引文數據庫”中統計期刊2000-2011年載文作者的引用情況,共檢索到4 494名作者,被引100次以上的作者占總作者人數的4%,這說明本刊要想進一步提高影響因子和影響力,在吸引和挖掘優(yōu)秀作者上還要繼續(xù)下工夫。被引頻次在1 000次以上的有3位作者,分別是謝高地、成升魁和魯春霞;在500~1 000次以上的有8位,分別是張鳳榮、閔慶文、于貴瑞、黃賢金、趙士洞、王青、擺萬齊和顧曉薇;100~500次的有182位,由于篇幅限制,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
受篇幅所限,本文僅列出被引頻次位于前20位的作者及單位(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這些作者主要分布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12名)、東北大學(3名)、中國農業(yè)大學(2名)、北京大學(1名)、南京大學(1名)和南京農業(yè)大學(1名)等國家知名院所。這也從側面說明本刊是被國內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學所認可。在這20名作者中,有11名是(或曾是)本刊的主編、副主編或者編委。本刊的主編、副主編和編委都是在資源科學領域取得矚目成績的知名專家。
表3 《資源科學》高被引頻次論文作者及機構列表
1.5 高被引頻次論文的主題分布
現將2000-2009年發(fā)表的文章在3年內被引頻次超過10的文章的主題列于表4。借此可以分析最近幾年本學科的研究熱點及其變化情況。從表4可以看出,資源科學研究的熱點集中在土地資源、資源生態(tài)、水資源、資源經濟、能源與礦產資源等方面,且最近幾年學科交叉現象比較顯著,資源生態(tài)、資源經濟、資源信息類的論文越來越多,這與《資源科學學科發(fā)展報告(2008-2009年)》的描述是一致的:為解決當代復雜而嚴峻的人口激增、糧食緊張、資源短缺、環(huán)境退化和能源危機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許多學科彼此交叉、相互滲透、形成綜合與交叉發(fā)展的新學科領域,資源科學是其中一個突出代表[7]。
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
表4 2000—2009年高被引頻次論文的主題分析
年份文章數/篇 總被引頻次200837538 200942593 201014230 2011主題資源生態(tài)(生態(tài)系統服務的供給消費與價值化、景觀格局變化、生態(tài)系統服務功能評估、植被NPP、植被的生長適宜性分析、資源承載力計算)、能源資源(能源消耗強度變動及影響因素、能源消費、可再生能源開發(fā)、生活能源消費分析)、資源經濟(循環(huán)經濟)、土地資源(土地利用空間格局及結構優(yōu)化、耕地非農化與經濟增長、耕地資源的質與量)、氣候資源(氣候變化及其環(huán)境效應)、資源法學(油氣資源合作的國際法保障)、水資源(水資源利用效率)能源與礦產資源(能源消費的碳排放、能源消耗的影響因素、沼氣資源、區(qū)域煤炭資源開發(fā)、鐵尾礦利用)、土地資源(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耕地保護的外部性、耕地非農化分析、土地的集約利用評價與影響因素、農地規(guī)模經營意愿與影響因素)、資源生態(tài)(土地利用功能變化與生態(tài)補償、生態(tài)系統服務功能評估、生態(tài)足跡與生態(tài)承載力、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的開發(fā)與動態(tài)保護)、土地資源(基于碳平衡的土地利用結構優(yōu)化、城市建設用地擴展的驅動力、區(qū)域土地利用景觀格局分析)、水資源(區(qū)域降水的時空分布、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水文分析方法)、資源經濟(循環(huán)經濟)、資源信息(基于DEM與數字化河道提取河網)、氣候資源(區(qū)域氣溫變化特征分析)、旅游資源(入境旅游企業(yè)區(qū)位熵分析)能源與礦產資源(碳排放與碳減排、低碳經濟、)、資源生態(tài)(生態(tài)補償機制、區(qū)域生態(tài)足跡與未來發(fā)展情景)、水資源(區(qū)域水污染與經濟發(fā)展、閘壩對污染河流的水質水量影響)、土地資源(農地市場流轉與城市化及經濟的關系、土地集約利用)、資源生態(tài)(土地利用規(guī)劃的環(huán)境影響)能源資源(碳排放量測算)、土地資源(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220
(1)本刊被引率為100%,被引頻次在30以上的有324篇,篇均被引頻次為14.87次,80%的引用主要集中在20%的論文中。
(2)刊出的論文在當年就開始被引用,刊出后第二年被引頻次開始顯著增加,被引頻次的峰值主要集中在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不完全符合普賴斯理論。
(3)施引期刊顯著增加,由2000年的99種增加到2011年的787種;被引期刊數量較穩(wěn)定,2000-2008年在400~700種之間,兩方面的期刊種類繁多,涉及資源、地理、生態(tài)、農業(yè)、氣象、遙感等多個相關領域。
(4)被引100次以上的作者占總作者人數的4%,高被引頻次作者主要分布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一些我國知名院校。
(5)資源科學研究的熱點集中在土地資源、資源生態(tài)、水資源、資源經濟、能源與礦產資源等方面,且最近幾年學科交叉現象比較顯著,資源生態(tài)、資源經濟、資源信息類的論文越來越多。
本刊是被國內一流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認可的優(yōu)秀期刊,影響力廣,刊載的論文質量高,要想進一步發(fā)展還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1)在吸引和挖掘優(yōu)秀作者上下功夫。
(2)關注學科熱點,有目的地進行組稿。
(3)進一步發(fā)揮編委的作用,不僅要利用編委為期刊審稿,把好發(fā)表文章的質量關,還要多關注編委們的研究動向,積極向編委約稿或者請其組稿。
[1]楊彩霞.《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8-2007年論文被引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77-81.
[2]丁佐奇,鄭曉南,吳曉明.科技論文被引頻次與下載頻次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467-470.
[3]程郁綴,劉曙光.論文質量、期刊質量與期刊影響力[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9(5):64-69.
[4]湯曉浩.《原子能科學技術》2000-2010年載文被引統計分析[J].編輯學報,2011,23(sup1):64-68.
[5]王崇德.文獻計量學引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6]韓秀蘭,陳秀娥.《中國圖書館學報》自引分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1996,22(6):69-74.
[7]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08-2009資源科學學科發(fā)展報告》[R].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強士端)
G252.8
:A
:1673-0143(2013)04-0052-05
2013-04-16
耿艷輝(1977—),女,編輯,博士,研究方向:期刊出版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