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翠
(江蘇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藥學部,江蘇 連云港 222000)
Ⅰ類切口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應用分析
李 翠
(江蘇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藥學部,江蘇 連云港 222000)
目的 了解我院圍手術期抗菌藥物使用情況,提高圍手術期抗菌藥物應用的合理性。方法 抽取2012年1月至2月Ⅰ類切口病例資料151例,填寫患者基本情況和用藥情況調查表,統(tǒng)計分析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結果 Ⅰ類切口預防使用抗菌藥物使用率為67.5%,平均用藥時間為5.1d。結論 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應用抗菌藥物需嚴格掌握用藥指征,藥物選擇及用藥時間應遵守相關的指導原則。
Ⅰ類切口;圍手術期;抗菌藥物;分析
圍手術期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是預防手術感染,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措施,但使用不合理則可能導致耐藥性的產生,給患者帶來危害,加重其經濟負擔。筆者對我院151例Ⅰ類切口患者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為我院抗菌藥物規(guī)范管理與合理應用提供參考。
1.1 資料來源
隨機抽取去我院2012年1月至2月歸檔的Ⅰ類切口病例資料151例,其中乳腺手術72例,甲狀腺手術23例,急診外科(多為外傷骨折病例)56例。
1.2 調查方法
查閱151例Ⅰ類切口病例,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用自制的“Ⅰ類切口圍手術期抗菌藥物使用情況調查表”逐項進行填寫。包括:性別、年齡、科別、診斷、手術名稱、手術時間、術前給藥時間、術后用藥、住院天數、抗菌藥物使用、切口愈合情況等信息,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3 依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和《衛(wèi)生部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為標準,判定其用藥是否合理。
2.1 患者的基本情況及預防用抗菌藥物比率
151例手術患者中,男51例,女100例,年齡最小2歲,年齡最大93歲,平均年齡42.4歲,最短住院5d,最長25d,平均住院7.3d。在151例Ⅰ類切口手術病例中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的有102例,未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的有49例,使用率為67.55%。
表1 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品種與頻率
2.2 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
2.2.1 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使用的品種與頻率見表1。
在本文所收集的102例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病例中 ,共使用抗菌藥物6類,其中屬于限制性用藥的有3種。因部分患者使用2種或2種以上藥物或中途更換藥物,使總用藥量例次大于實際手術患者。
2.2.2 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時間
在102例抗菌藥物使用中,一般為術前和術后用藥,其中術前用術后未用有7例,占6.8%,術前未用術后用有36例,占35.3%,術前術后都用的有59例,占57.8%,術后平均用藥時間為5.1d。
2.2.3 聯合用藥情況:在102例使用抗菌藥物的病例中,未發(fā)現聯合用藥的情況,但在急診外科部分患者(41.07%)無指征的頻繁換藥,術前術后所用的品種不一致。
2.3 切口愈合情況
抗菌藥物使用組與未使用組都未發(fā)現術后感染,均愈合良好。
《抗菌藥物臨床用藥指導原則》明確規(guī)定[1],Ⅰ類切口手術野無污染,通常不需使用抗菌藥物。只有在下列情況下才考慮使用:手術范圍大、時間長,污染機會增加;手術涉及重要臟器;異物植入術;高齡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一般Ⅰ類切口即清潔切口在注意嚴格無菌技術及細致手術操作下,大多無需使用抗菌藥物。在本次調查的151例病例中,未使用抗菌藥物的有49例,占32.4%,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的有102例,占67.6%,對照兩組均未發(fā)生感染,表明可以不使用抗菌藥物。
在選擇Ⅰ類切口圍手術期預防用藥時,應考慮該手術常見的感染病原菌,抗菌藥物的抗菌譜,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抗菌藥物的藥代動力學的特點[2]。
本次調查的Ⅰ類切口手術感染的病原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藥物的選擇應以第1代頭孢菌素頭孢唑啉或頭孢拉定為主,乳腺、甲狀腺手術大多選擇使用頭孢唑啉,而急診外科選擇了限制使用的品種[3],應屬于不合理用藥。
根據《指導原則》規(guī)定,接受Ⅰ類切口手術的患者,應在術前0.5~2h內給藥,或麻醉開始時給藥,使手術切口暴露時局部組織中已達到足以殺滅手術過程中入侵切口細菌的藥物濃度。如果手術時間超過3h,或手術中失血量大(>1500mL)可手術中補充給予第2劑??咕幬锏挠行Ц采w時間應包括整個手術過程和手術結束后4h,總的預防時間不超過24h,個別可延長至48h。過早給藥,會造成體內藥物濃度不足,而達不到預防感染的目的;術后用藥,由于錯過細菌發(fā)生污染或定值的時間,同樣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4]。本次調查我院的151例Ⅰ類切口手術病例分析,手術后平均用藥為5.1d,延長給藥時間并不能降低手術部位感染發(fā)生率,反而會造成資源的浪費,也是導致細菌耐藥的主要原因。
清潔手術(Ⅰ類切口)一般以單品種藥物預防應用,不主張聯合用藥[5]。調查顯示不存在聯合用藥,但圍手術期預防用藥應保持延續(xù)性,有41.07%在預防使用抗菌藥物期間更換了品種,導致用藥紊亂,影響預防效果。
綜上所述,我院Ⅰ類切口圍手術期預防使用抗菌藥物存在明顯不合理之處,集中體現在用藥指征把握不嚴、用藥種類繁多、抗菌藥物使用時間過長、頻繁更換、用藥時機不佳等。因此臨床必需嚴格遵守《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的規(guī)定,做到合理、安全、有效的選擇藥物。圍手術期預防傷口感染主要做到:無菌操作,嚴格消毒;提高手術技能,盡量減小手術創(chuàng)傷,縮短手術時間,手術時給予持續(xù)足夠的以抵御污染菌。
[1] 衛(wèi)生部,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總后衛(wèi)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Z].衛(wèi)醫(yī)發(fā)[2004]285號.
[2] 黎沾良.圍手術期抗菌藥物合理運用[J].臨床外科雜志,2006,14 (9):546.
[3] 衛(wèi)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分級管理制度[S].
[4] 張鑫奎,張延霞,袁康,等.圍手術期應用抗生素預防切口感染(附1561例分析)[J].腹部外科,2003,13(3):141.
[5] 梁曉曼,趙麗萍,鄧艷輝,等.手術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的調查[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5,14(10):1156-1157.
關于表格制作的要求
按表格的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連續(xù)編碼。每個表格均應冠有表題,例如表1,表2,……。表題應置于表格的上方。表格中如有引自他刊者,應注明出處。本刊采用三線表(頂線、表頭線、底線),要求同一指標的數據的有效位數一致,一般按標準差的1/3確定有效位數。表中分別用*,**,1)*,2)*標注統(tǒng)計學P值的角碼,并在表的下方用文字注明這些P值是如何得出。
R978.1;R969.3
B
1671-8194(2013)20-02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