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享譽(yù)盛名的根雕藝術(shù)家,作品流通面廣大,有四件被公認(rèn)為經(jīng)典,宗師級的高手也不能保證,出于自己的作品都可傳世,他的名望卻給作品提升了價位。
一流高手的二流作品與二流高手的頂級作品常屬于同一檔次,而他的二等之作的價格遠(yuǎn)超同流。根雕作品極耗時間和心血,少則一月,多則過年,豐厚的利潤給了他許多欣慰。
有一件事卻令他耿耿于懷。他有位師弟,經(jīng)典之作只有兩件,在市場流通的作品但不及自己之多,但師弟的名氣和作品的價格都凌駕于自己之上。
有一次,去探望老恩師,無意間說出了這個“恥辱”。恩師舒展白眉,說了一位西域鑄劍師的故事。
鑄劍師機(jī)緣得到一塊昆侖山特產(chǎn)的玄鐵,傾畢生之力,先后鑄了五把寶劍。第一把,腹稿已久,仍顯生疏;第二把,尚欠火候;第三把,無半點瑕疵,吹毛斷發(fā);后兩把都稍遜半分。
消息不脛而走,愛劍諸君謩名前來,經(jīng)過激烈競爭,開出了高價,最差的一把五千兩白銀,最高美的三萬兩。鑄劍師沒有出手,留下第三把,其他都扔進(jìn)了熔爐。
“重鑄嗎?”他愣愣地問。
恩師搖頭。鑄劍師說:“不打了,我永遠(yuǎn)也超越不了第三把了?!睕]想到這把劍的價格飆升,開到十五萬兩,而這位并不著名的鑄劍師,也一夕間成了身價不菲的大宗師。
他夢醒似的猛拍額頭。不是最好的作品,不足以代表作者,也就沒有存世的必要,湮沒也是遲早的事,卻能成為世人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而那一點小瑕疵能抵消大部分光芒,從而降低整體價值。
(編輯 宣凡)